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16 13:14: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对大纲、教材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已步入了良性的轨道,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使英语教学日趋完善。但是,由于受到条件、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仍然有许多英语教师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落后,对多媒体技术知之甚少,方法简单,手段陈旧,一本教科书加一只粉笔,就连最起码的录音机也很少使用。课堂上,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培养“考试机器”,忽视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们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们的英语水平两极分化,放弃英语的学生也是屡见不鲜。这

  样的英语教学谈不上素质教育,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和英语是两大基础学科,也是两大工具学科。可以这么讲,谁掌握了计算机和英语,谁就有更多的机会掌握和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知识和信息;谁掌握和拥有了世界最先进的知识和信息,谁就有更多的机会拥有美好的明天。计算机应用离不开英语,英语教学也不应该离开计算机的应用,二者的整合,可以相辅相成。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手段,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1、收集多媒体资料信息

  我们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自己制作,或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多样、更灵活。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课是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但在课件的制作过程和素材的寻求上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而网络的风行则解决了不少的问题。我们往往可以在网络这个无其不有的空间找到我们需要的资料,从而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做出最好的课件的目的。另外,市面上也有一些现成的英语教学软件出售,它虽然不能直接利用,但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后还是可以派上用场的。

  互联网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辅助媒体,确实给了英语教师一种新的眼光来看英语教学。它(互联网)拥有如此令人惊讶的无限资源,它可以使我们每一位教师变得更富有创造性,更紧跟时代,更令人满意。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计算机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也是教学过程中的理想的认知工具。计算机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学习动机,可以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即探究式学习;加上计算机网络可以提供协作学习模式,因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10—15分钟左右,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如果将他们的学习当作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将会使他们的兴趣荡然无存,课堂上表现为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由此,我们一定要懂得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厌学现象的.出现。今年的三到六年级的教材都配套了教学用的VCD,里面每个Unit都有一个教学游戏叫拳击,设计得比较简单,只要在听到的单词或词组上点击一下就行了,可以让学生直接进行操作,既可以学又可以玩。在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松懈的时候进行这个游戏,往往能重新吸引他们,帮助他们走出疲劳的低谷。

  3、提供全方位的训练。

  众所周知,人类是通过听觉、视觉和运动待等诸多方面来获得新的知识。我们看书、看报可以获得知识,我们听收音机、听报告也可以获得知识。我们通过这种比较单纯的视觉或听觉所获得的知识信息是很容易被遗忘的。然而,我们通过看电视、看电影所获得的知识信息相对就不那么容易遗忘了,这是因为电视、电影综合利用了视觉和听觉的作用。我们学会骑自行车、学会游泳为什么会长久不忘呢?那是因为我们在学习骑自行车、学习游泳的时候,首先是听"老师"讲明要领,再看“老师”做示范动作,最后自己又进行一些反复地实践,才学会的。这种通过听觉、视觉和运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是持久的。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的图、文、声与一体的特点进行视、听、说全方位的训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此,我经常留意各家音像店,看有没有适合小学生看的外语音像品,有一套叫Disney的卡通片很受学生欢迎。其中有很多内容都与我们的教材不谋而合,如Countrylife、Mybody、Athome、Numbers、Colors等等,当学生看到和听到他们学过的单词时都不自觉地跟着读起来,锻炼了听力的同时也巩固了对生词的记忆。

  4、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应用计算机手段,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计算机操作,如进行电脑小游戏等,进而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最终归结为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利于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

  二十一世纪是个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把计算机应用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2

  1.“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如,初一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2.“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例如,学习“保存文件”的内容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操作较为简单,不会难倒学生),这时不必过早引入“文件夹”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后,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了。

  3.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大家都知道,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来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出其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例如,在学习存储容量的单位时,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给他们布置一个“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了该任务后,就会对容量单位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归纳出结论,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4.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3

  收获一:

  教学设计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并且要应用于生活。这其中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碰到问题,独自思考,教师提点,同伴互助,最后完成任务,体会到成就感。

  课堂就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课堂上学生经历的在具体问题上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踏上社会以后经历具体问题的过程。应该注重让课堂内容来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中,能力得以提升。

  收获二:

  新课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但,有疑才有问,如果教师一味灌输,学生就只有接受的份,没有思考又何来疑问?应该把一个个小问题融合在一个大任务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自然就有了提问)。这样,把零碎的小问题串成一个整体,就更清晰流畅和系统化了,避免了问题的堆砌。

  事实证明,学生在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是最专心的,听得也是最认真的。

  收获三:

  信息技术教材里的每一课,虽自成一课,但其内容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日常教学中我们通常发现,因为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前一课知识点还没有得到巩固,后一课教学的新任务又来了,学生学得宽泛缺不扎实。如何保证复习和巩固的.时间,那只有到每节课中去凑。在徐老师的课堂中,学生们的精彩回答,和熟练的操作,都能体现出老师的功在平时,教学的扎实,学生才会有出色的表现。

  收获的同时,也有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思考,同时也是对自己以往教学实践的一种反思。

  思考一:

  1、新课程主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牵引着,帮助者,各环节的串联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应把更多主动权交给学生,包括思考权。课堂上应多问学生“你觉得怎么样?”“你会怎么做?”“你是怎么想的?”解决问题最难的是找不到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你要给他指路。

  思考二:

  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课堂,是各个层次学生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有快有慢,教师提问以后,要留两到三秒学生思考的时间,而不能急于叫学生回答。事实上,学生从接受信息,到思考信息,再组织语言说出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提问话音刚落,就立刻举手的学生,无非那么几种:反应特快特聪明的、没有组织好语言但表达欲特强烈的、凭直觉经验去回答的,等等。这几类同学当然只是少数,课堂不能仅仅是这些人的,而是更多人的。因此,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的时间,让更多同学参与进课堂的互动中来。

  思考三:

  追求操作背后的方法和原理,会使信息技术课程真正彰显出其应有的价值与魅力。当前,我们信息技术课程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软件的操作越来越简单,只要尝试几下,就掌握了,还有必要专门在信息课上学习吗?因此,我觉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技术的学习,而是要挖掘操作背后的原理和方法,例如本节课中的页面设置中的调整页边距这个知识点,为什么要调整页边距,页边距的距离的大小怎样分配?不仅仅是老师简单给一个2cm的数据这么简单,这就是操作背后的道理,老师应该给学生讲清:这个数字的背后,是经过不断的尝试,调整才能得出的最佳数据。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4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要想在本世纪不成为新的文盲,就必须学会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如今,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小学迅速得到普及和发展。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如同“ 读、写、算” 一样成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基本能力呢?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 合理安排,因地适宜、因材施教。

  尽管计算机和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真正价值学生们很难感受到,好像懂与不懂信息技术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且各个学校的设备与学生人数都不同,能否达到一人一机,让学生多上机练习等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合理安排、因地适宜、因材施教。所为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因此我在带领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时,并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水平的实际情况分组,将两人分为一小组,一种是把操作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分在一组;另一种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搭配,分在一组,并在小组中选出负责人,进行管理。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各组基础好的学生也可以相互交流。这种分组合作的方法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效率也明显提高,另外组与组之间还要进行 " 较量 " ,互相促进。

  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若询问一个班的学生:“ 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 会有全班人说“ 喜欢!” 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更要吸引他们,要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下自主的学习,从而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讲多练。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安排少,学生盼着上信息技术课,如果坐在机房里,只能眼睛看着老师讲,那么原有的兴趣就会被消磨掉。在学生练习操作或完成任务时,可给学生播放悦耳的轻音乐,创造愉悦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有了极强的参与意识,从而创造出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

  2 、 利用形象比喻,变抽象为形象,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些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应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运用 WindowsXP 中的“ 画图” 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语学生不易听懂,我就这样讲解:“ 同学们画画时要准备彩笔和画纸,前景色就像我们在画画时用的彩笔的颜色,背景色则是我们画纸的颜色” 。又如在介绍文件名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何要由基本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就用了这样一个比喻:“ 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人的姓名一样,你的姓名是由姓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 诸如此类的比喻,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 、穿插游戏,安排竞赛,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电脑游戏的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能开发智力,培养儿童的敏感性。对于基本技能的操作(如键盘、鼠标的操作),如果不注意加强兴趣教学,学生是很难掌握操作技能的。例如在进行键盘和鼠标的操作练学时,我有时安排游戏类比赛。这样,不仅使学过的内容得以理解和消化,还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更应注重把所学的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 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 Word 或记事本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写作文,并且对作文进行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语文、数学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等,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用好“ 小老师” ,师生相互协作。

  上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辅导量大,经常是多个同学同时提问,教师常常辅导不过来,就应开办兴趣小组,辅助课堂教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实际学习的需求,办课外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的学习,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而这些学生回到班上,就能成为老师的小助手,在课堂上起到骨干带头作用。如教学 PowerPoint 时,课本上已经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的非常清楚了,这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后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进一步讲学生在操作时出现的问题,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老师挑选学的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巡视检查其它同学的练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这样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主动练的集体自主活动旋律,又使知识掌握得又快又好,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同时开办兴趣小组,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也为参加各项活动做好了准备工作,如参加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因此开办兴趣小组,可为一举多用,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五、组织竞赛,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后,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于是组织开展一些计算机竞赛活动,比如“ 打字小能手” 、“ 小小画家” 等,这些竞赛的举行可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成,提高了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学;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学习潜能,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5

  目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成熟,并出现大量应用创新。在应用实践中创新,以创新提高应用效益,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与孜孜追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也已经成为关注的重点。 教学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的新应用。前者是指善于发现不断出现的、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促进作用的、新的技术硬件、软件、平台等,并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应用;后者重点在应用创新,指充分发挥现有设施设备、成熟技术的潜力,借助已经熟练掌握的技术,通过应用创新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促进教学创新的实现。要提高教学实践中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此两者缺一不可,而后者对于经济条件欠发达地区、学校,更为务实。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为“教”与“学”服务

  创新不是“标新”,也不是“翻新”,不是为“创”而“创”,为“新”而“新”。我们常说:技术搭台,教学唱戏。技术应用创新的最终目的.,还是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曾听过一节课:小学二年级学生利用Moodle平台进行学习。教师为了突出新技术应用,一节课的绝大多数教学活动都安排在Moodle平台上进行,学生学习基本是点鼠标。其间,教师还安排了让学生在论坛区进行文字交互。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输入汉字明显吃力,速度慢。有意注意无法集中在所学学科知识和能力上,只是关注在哪儿找到链接去点击,点击能不能打开新界面,打开的新界面是什么样的,按哪几个键就能输入自己想输入的汉字……这样的应用创新,就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倒反影响了学生学习。

  应用创新也要富有学科特征。考查一节好的应用创新课,首先要从学科角度看是不是一节好课,然后再看技术应用创新从哪几个方面促进了学科的“教”与“学”,是怎样促进的,采用了哪些既巧妙又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

  有节小学数学课“认识分数”就是这样。教师把电视台里的公益广告做为教学资源,录下并剪辑了八个孩子分一块蛋糕的视频。视频片中,当八个孩子平均分完蛋糕时,来了第九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把手中的蛋糕掰了一半给他。教师问

  学生:来的孩子吃了多少?课堂寂静了十秒钟左右,突然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十六分之一。“认识分数”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在这节课的拓展延伸教学环节中,教师就这样创造性地应用常见的广告视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分数除法有了认识,并且是自主认识,拓展了学生的能力。

  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即使在课堂上用了新技术,但还是以陈旧的教学思维组织教学,这样的“新瓶装旧酒”不能叫创新。我们教师还是要问一下自己:这样的技术应用创新,符合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促进了“教”还是促进了“学”,抑或兼而有之?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6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前我总得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操作。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以下方法可以尝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于是,每班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7

  认真分析教材,课前我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整理出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大致设计出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为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此外,我还对教材做出了合理的延伸:将知识技能充分与实际结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联系学会实用不同的公式与函数,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且能运用地恰到好处。

  从学生出发。课程设计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首先,我通过计算一个班成绩表的总分和平均分的计算,培养学生对使用excel公式与函数的兴趣。然后再由最基本操作方法出发,让学生很快地掌握知识,使学生尝试到胜利的.喜悦、从而使学生对后面的重难点内容更加感兴趣。水电费表格的计算进一步加强了基本公式与函数的训练。

  有趣的加强练习。为了促进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我搜集和学生相关的各种数据作为题目的素材,并设计出和教材结合、题目新颖的练习题目。这样,学生能在练习中找到乐趣,从而能主动去探究、去学习。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8

  曾经读到过这么一句话:“教育的基本意义在于让教育者感受到快乐,获得自信,找到自我发展的最佳途径。”我读后深受启发。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曾多次组织全市信息技术教学的研讨、观摩活动,听了许多课,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学生在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上快乐吗?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没有快乐的课堂就如同没有阳光雨露的苗圃,是贫瘠而悲哀的。下面我就从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师语言魅力三个方面简单地谈一谈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快乐教学。

  一、充分的教学准备是快乐教学的基础

  1.明确一个新颖的主题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第一,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新课程标准,设计出具有自己思想的教学设计。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充当的就只是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思考的课很难上出新意来。第二,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针对具体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确定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可以是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可以是重大的社会时事。这样,课堂教学围绕快乐的主题进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三维目标得到了和谐统一。例如,高中必修教材中《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这一章节,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周边实际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主题,如“美丽的校园”、“我做校园公益广告设计师”、“我与偶像合影”等。

  2.构思一个精彩的导入

  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人产生非往下看不可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听众的心弦。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高中必修教材《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章节时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是否向往游览旅游胜地?你们有没有一直想与之合影的青春偶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的这些愿望与梦想都将轻而易举地实现……什么?不信,老师从不吹牛,你们看……”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全被吸引和调动起来了,课堂充满了快乐的氛围。

  3.选择贴近于生活的素材

  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所以,我们要努力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学生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体验生活来轻松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求掌握的技能。例如,高中必修教材第二章《文件路径》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课前用数码相机拍下几组学生的照片,存放在电脑中,通过让学生找出这些照片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看到自己同学的`调皮镜头后的笑声中学会文件查找的方法,学会各种文件存放的路径。又如,在《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这一节,教师利用刚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的十运会的金牌榜作为素材,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各地金牌数,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文本信息结构化和形象化带来的优势。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加强家乡自豪感。

  二、科学的教学组织是快乐教学的保障

  1.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任务驱动法、讲解演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师在教学时要从教学目的、内容、环境、设备、教育对象等实际出发,灵活应对,切忌生搬硬套,以免造成“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之类适得其反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小组分工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时为了生动有趣地完成教学任务,一节课甚至可以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产生良好的氛围。

  2.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积极、恰当的评价对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评价分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教师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教师通过教学评价,让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部分学生找到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3.注意课堂的延伸

  新课程着眼于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允许存在个别“差异”,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在设计操作任务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和学生的水平,布置拓展学习任务。例如,在《Flash绘制图形基础》这门课中,在完成教师要求的图形后,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班级标志,然后选择一种熟悉的绘图软件,把标志绘制出来。这样的设计不受软件的限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幽默风趣、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是快乐教学的催化剂

  教师语言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语言对于我们的教学,如同音响和旋律对于音乐,如同线条明暗和色彩对于绘画,如同动作和姿态对于舞蹈一样,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艺术。幽默是一种艺术、一种力量、一种深沉的善意。课堂上多几分幽默,学生就会多几分热情,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教学活动就会更加和谐。

  信息技术教师的语言要用词准确规范;语言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表达方式要形象生动、富有情趣、通俗易懂,要善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操作。如在Photoshop图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么解释图层:可以将图层理解为透明纸,可将图形中的不同内容画在不同的透明纸上,最终将这些透明纸叠加在一起就是一张完整的图形。再通过教师用透明纸的演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图层的概念了。当然,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语言除了科学无误还要简明扼要,特别是操作步骤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不能不着边际和不得要领。

  信息技术课中的“快乐教学”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还要有更高的业务素质,不仅要有“乐教”的精神,还要有“会教”的本领,努力使教与学呈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新面貌。<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9

  通过调查与反思使我明确了一堂成功有效信息技术课,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仔细的课堂讲解,更重要的是做到如何使自己的课更贴近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人,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更有效。针对这一目标,我经过近一个学年的教学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了我的教学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关注学生的进步

  教学的有效应该是指在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所获得的具体进步。衡量教学有效的唯一指标也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这里我们应该避免理解的误区是教学有效性不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完成了自定的教学计划,有无认真的备课和准备,如果我们的努力不能促使学生对自己所授学科感兴趣,或者说学生学的很辛苦,缺乏成功的体验,那就表明我们的教学是无效的或者是失败的,因此在教学中,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时,我们首先应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放在首位,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Flash第一课的新课引入时,我将以往展示网上的一些成功Flash作品改为展示上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这样不仅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又利用心理学中同类人群比较的特点,使学生明白只要通过认真学习自己也能达到这样的成效,从而减轻学生对学习Flash软件的恐惧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们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根据所授课班级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和基础,合理调整教学进度,不能一味的赶进度。我们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使教学变得更有效,我们应该更关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

  学生的学习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兴趣,而目前的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在编写上,因为需要考虑到教材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往往在一开始都安排了大量理论性的内容,针对本学科在机房上课的特点,如果一节课教师都在讲理论、讲概念,无论课备得如何仔细,讲解得如何精彩,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在教学的一开始就受到重创,从而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脱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可以将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将理论穿插在实践操作中,使学生每节课都能保持充分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合理地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学形态,实现知识重组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第三册教材的Flash单元中的讲解按钮时,课本上是将这部分内容分成按钮制作和按钮动作两节课,但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对这两节课的知识点进行重新调整。首先通过使用共享图库中的按钮先让学生对按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进行按钮的制作,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学会使用按钮的基础上,再对按钮的外观结合前面Photoshop的知识来进行个性化创作,在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的同时,帮助学生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三、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对教学过程的准备工作,是决定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备课中能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帮助教师很好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可以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更有效地完成学习的任务。

  目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分层教学”和“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其中以“任务驱动”和“自主学习”运用的尤为突出,但就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来看一味的使用上述方法也是不可取的,例如在讲解概念性较强的内容时,如果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概念性的知识掌握的一知半解或根本无法理解,但如果改用选择“接受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仔细讲解下,能更快、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当然在选用“接受型”的教学方法时,我们可以选用“启发式”或“问题教学法”来替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不断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针对一个班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的问题上,我们大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来解决差异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例如,目前在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上就存在这样的差异,由于我校学生中有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信息技术接触较少,信息技术基础较差,在第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往往存在只能完成教师本节课演示和讲解过的内容,而且速度较慢,为此我让学校在课堂上多加练习,学生在练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做拓展任务,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练习中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利用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加强课堂管理

  良好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目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学校都开通了Internet,但由于网络信息万象,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会存在着无序的现象,部分同学游离在课堂之外,久面久之将不仅会影响到他自己的学习,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班的教学氛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上网情况的管理,强调学生在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时必须按老师吩咐去探索。

  协作学习是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时,要强调小组长的领导作用,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学生共同进步,避免一些学生不懂做,()又怕问,而一些学生很快做完却去干其它事情,以保证学生有一个和谐、协作的学习环境。

  五、树立良好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

  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我们必须树立良好的自我反思意识,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才能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课堂效率,使教学更有效。

  1、做好每节课后的教学小结,总结经验,寻找不足。

  2、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

  综上所述,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新课程改革,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完善自我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创设有效课堂,已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当务之急。小学教师教学反思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及论文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0

  在上节课,花时间谈了文件夹的建立,但一周下来,学生基本上都忘了,其实还应该跟他们重提一下。然后继续讲文件夹的操作,今天主要同他们谈了文件夹的复制、移动,以及删除。主要方法是让学生建立与本班内容相关的文件夹,如以班级名称命名。

  四年级——《快乐的小猫》

  这一课的内容是按坐标体系给小猫设置为四个角运动的过程,课本上有相关的图,课前我设置了一下,发现小猫仅仅在左下的角落里,后来上课后又设置了一遍,仍旧如此,仔细看书才发现,课本上四个角落有些区别,主要是在正负数方面,这就用到过去中学学过的数学知识,也就是数学课本上的坐标轴知识,后来我将这个过程细化了,在学生自己练习的时候重新设置了一下,让小猫慢慢地走过去了,而不是一下跳过去。只是在这个软件中,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设置了舞台背景后,动作方面的.积木竟然没有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所以这些操作都是在没有舞台背景的情况下进行的。给三班学生讲时,花了一点时间让学生体会坐标轴的定位功能,我打比方说跟影剧院内的座位表差不多,不过学生还是不太清楚。给二班上课时正好赶上我的一人一课,后面坐了几个人听课。在课上,开头一段效果不太好,可能是受学生纪律影响,结果有些卡壳了,接着开始谈坐标,对于这一点,是问学生在影剧院中的位置开始的,在黑板上画了坐标轴,并且标了各个方位的位置,只是说得简单了些,学生不一定清楚,然后开始操作,与前两个班相比,今天在演示了两个方向后,便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能做出来了,但有的学生方向搞不清楚,也有的学生不按要求去做,仍然满足于添加角色。接下来便把剩下的两个方向也完成了,相比于前面让学生说的情况,这个班似乎差了些,后来还做了原地移动的情况。

  五年级——《机器人行走》

  开头先谈了机器人行走的几个方面,即书上所说的前进、后退、转弯和停止,说完后然后打开学生机器人软件,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让学生看看这个软件的界面,这是这个班的少年第一次看这样的界面,另一方面就是将直流电机点进去,为下一步作准备,接下来便是第二步,原本直流电机中右击点其属性,然后进行各种设置,可惜的是这只见过程,无法看到结果,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将几个步骤演示给学生看了一下。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

  本课的贺卡制作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了贺卡的组成。进而去学习自己创作一份贺卡,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他不仅关系到贺卡的'制作,同时也关系到贺卡内容的摆放问题,另外还认识了一个新的名词“占位符”。

  教学时,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学习,对照课本操作。从而去发掘背景制作和图片插入制作的不同。教师起到的是点睛的作用。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演示。文本框的制作也放手给学生。巡视时就发现有些孩子对水平、垂直文本框好像不是很清楚,我也对此内容进行了讲解。并且有位叫做孙国强的学生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他已经制作完了,于是自己摸索着给贺卡制作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播放效果。哎!亮点……

  于是我就趁演示的机会,将他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比较观察,你们的贺卡在放映时与孙国强的有何不同?接着引申了点知识内容——“自定义动画”的设置。学生们兴趣可浓了!

  本来是节很常态的课,由于某个事件的触发,使得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高潮,或许也算是个教学成功点吧!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08-24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08-20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04-10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25

【精】信息技术教学反思03-27

信息技术优秀教学反思04-07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反思04-05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荐】03-26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推荐】03-26

【荐】信息技术教学反思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