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观后感>《秋之白华》观后感

《秋之白华》观后感

时间:2022-04-25 20:44:0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秋之白华》观后感(通用7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之白华》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之白华》观后感(通用7篇)

  《秋之白华》观后感 篇1

  2月2日下午,第七党总支开展了《秋之白华》影片赏析活动。这部影片介绍了共产党人瞿秋白及其夫人杨之华短暂而辉煌的革命岁月。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作为革命伴侣,共同承受了种种残酷考验。作为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同志组织城市工人运动,唤醒受压迫的国人,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秋之白华,来源于瞿秋白的一段话,秋白之华、白华之秋,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影片中的每一缕阳光、每一道水波、每一片落叶,无不渲染着清丽唯美画面,结合着如油画般的光影变化,使一切都蕴含了情感,将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剧情时而跌宕时而平顺,以杨之华所作的回忆录掀起整个过往。这是一场革命爱情故事,有烟雨江南,浪漫邂逅,也有革命运动场面,炮火交错。在那个动荡年代的烽火乱世中,为了追寻共同革命理想而走到一起的两人,共同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

  江南水乡的墨色小镇,青年杨之华的革命之路从这里启程,从离乡背井到上海求学,从参与工人革命到与沈剑龙离婚,杨之华表现出了新思潮下女性对于自身的独立与解放。在上海大学邂逅瞿秋白,划开了她内心的一波涟漪。掌心的红印,印证的是在历史的腥风血雨中对爱人的.誓言。她摒弃世俗和家族的压力,和瞿秋白同志走到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丈夫瞿秋白一起经历了伟大的时代,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革命情缘。

  在苏俄留学过的瞿秋白,在那样一个别无选择的时代里,并没有迷茫,而是坚定的走马克思主义路线,义务反顾选择了一个没有退路的人生。留洋归来,风华正茂,他没有选择富足安逸的生活,而是选择了一条看似最危险也是最光明的道路,即使革命失败,自己受左倾错误路线的迫害甚至被排挤出政治局,他都没有心灰意冷,屡战屡败,但也屡败屡战。不管世事如何发展,与当初所想偏离了多少,他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唱着《国际歌》慷慨赴死。

  面对历史的洪流,秋华二人无法把握,注定分离,但就算没能看到彼此白发苍苍的样子,却也在那夕阳西下的桥头上、在冬夜送别的大雪中、在一起返乡的船头上、在莫斯科皑皑的雪地里,看到过对方年轻而忧郁的脸庞。革命者的爱情,在朝夕逝去的生命中,在烽火炮垒的残破山河间,愈显伟大。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选择了做革命的先行者,用有限的精力去完成大义,牺牲了个人感情甚至生命,让人震撼、感动、敬佩、折服。

  《秋之白华》观后感 篇2

  4月23日晚六点,经济院的同学到学生事务中心观看红色电影——《秋之白华》。它讲述了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爱情故事。为了劳苦群众的解放和利益,出身于贵族世家的杨之华孤身来到上海大学社会系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在求学过程,杨之华结识了思想先进、博学多识的瞿秋白。在听瞿秋白讲课的过程中,杨之华被瞿秋白的智慧、学识以及气质所吸引,渐渐开始崇拜甚至爱慕瞿秋白,相反和自己的丈夫沈剑龙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过了不久,瞿秋白的妻子王剑虹因病去世。杨之华终于下定决心向瞿秋白表白,在给丈夫的.信中提到了"离婚"二字,这在当时是非常艰难的。杨之华向瞿秋白表白,而瞿秋白也早已对杨之华暗生情愫,两人于是情投意合。

  随着与帝国主义者的斗争激化,两人还没来得及享受新婚的喜悦,就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中。在32年4月一次反围剿的突围中,瞿秋白不幸被捕。在三年的牢狱之灾中,反动派多次威逼利诱,希望让瞿秋白投降。但革命立场坚定的瞿秋白始终没有屈服。最终,在1935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瞿秋白面带微笑走向了刑场。

  影片过后小编采访了经济院的同学。在被问及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时,同学提到当时的革命者能再那样艰苦的条件还能坚持战斗,非常令人佩服。

  是啊,现在的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乱、安定和谐的社会里,没有经历过国家危亡,腥风血雨的时刻。但如果只满足于现状,一直沉溺在父兄给予的蜜罐温床中,缺少风里来,雨里去的磨练。势必会一无所知、一无所有。报效祖国,强我中华,现在有多少人还怀着这样一份热情投入学习和工作?如此一来,国家又会如何?我们观看红色电影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不忘初心。不要忘记我们享受的丰富资源,是由先烈们的鲜血换回来的。

  国家的未来掌握在新世纪的我们手中。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拥有坚实的实力铺垫,才能将国家建设的更加强大。

  《秋之白华》观后感 篇3

  江湖传言《建党伟业》的票房必需通过某个既定值才让上《变形金刚Ⅲ》。我们曾经的80后小美女同事为此苦恼不已,她向我表示为了能早日看上《变Ⅲ》考虑去看一下《建党伟业》。我当时说,我是不会也不用花自己的钱钱去看《建党伟业》滴,只要党想做的事,一定能够做到。果然几天之后《建党伟业》的票就发下来了,伴随而来的还有《秋之白华》。我只知道是讲瞿秋白的爱情片。我是个不爱学习记性又不好的童鞋,由于自身家庭经历对政治又极度厌恶,不爱看报也不敢看强大的新闻联播,国家领导人就认识老胡和温总理,对近代史更是稀里糊涂,只知道瞿秋白是常州人,长得比较帅。但是我不喜欢演瞿秋白的那个男演员,所以拒绝看。后来听说网上传言这片子是讲共产党人如何挖人家墙角滴,我又来劲了,可惜那时免费的票已经过期了。再后来听说《秋之白华》在党这么帮助下票房都很惨淡,看过的同事说她中间都睡着了,一觉醒来居然还没完,我又没兴趣了。

  所以当从来不爱看电影的老公突然灰常积极滴要带我去看《秋之白华》的时候虽然我感动于老公的良苦用心(我以为他是想带我去浪漫呢),还是不太起劲,为了不扫他的兴假装也要去看的。但是我仍然拒绝自己花钱去看,因为根本无此必要,因为我想党买了这么多单,我混得再差,这事上拆个白党应该不成问题。机会终于来了,老公单位包场了。杯具的是票都拿回家了我却因为前几天莫名其妙地吃坏了(同场饭饭的其它人全没事)连着拉了三天,脚软到走不动而被迫放弃鸟。天意啊!到此为止我想我就不要逆势而为了,为了安抚老公的情绪,我同意花自己的钱钱去看。

  在电影院里,当秋白同学坐在花堆里说:此地甚好时,一向极度爱面子有泪不轻弹的老公突然泪奔了,吓得我赶紧找纸巾,手忙脚乱中先给了我平时用来擦汗的小毛巾,后找到了湿巾和纸巾才收拾了场面。但是我本人看得很是兴高采烈。一出来小芋头给我电话定晚上吃饭地方的时候我还激动不已地告诉她,一定要去看看。因为这不是一部爱情片,而是一部政治片,用我最喜欢的鲁迅的话来说,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知道老公是心疼一块极品翡翠不小心掉地上碎掉了,但我觉得这块玉是被掉在地上的。后来老公回家上网查阅近代史,果然如此。而且必须要更正一下的是影片中说沈剑龙写"借花献佛",史实是"鲜花献佛".因为剑龙其实也是才华横溢(看他写的诗和一手好字就知道了,那时的才子真是多啊,一个花花公子都能写那么好的毛笔字,现在很多童鞋钢笔写字都是连看懂都有点困难)并且他很爱之华,只是他这只鞋不合之华的脚,所以他想让之华穿上一双她喜欢的鞋。只有这样,之华才会舒服,这鞋一合脚了,走路就轻松了,身心就愉快了,干啥都欢了。事实也是如此,瞿同学和沈同学一见如故滴成为好友,杨同学和瞿同学恩爱有加,瞿同学对沈同学和杨同学之女— - 独伊视如已出,独伊称他为好爸爸,独伊心痛好爸爸的咳嗽外语那一段我比较感动。不过最感动的是瞿同学雕的那一个堪称一绝的章,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爱的最高境界不过如此,有你,足已。在瞿同学看来,杨同学啥都好,不一定要这么美,智慧足已,不一定要这么智慧,勇敢足已。当风吹乱她的发她试图梳理的时候,他说,乱不一定不美。所以,同学们哪,心美,一切都美。我还是相信爱情的。不管谢、 张 之流怎么闹。

  不过说实话,当秋白同学坐在花堆里说:此地甚好时。我很羡慕他,他真的'功德圆满,要美人有美人(这美人还不是个花瓶是个知己,就象小凤仙身在风尘却是蔡锷的知音),要江山有江山,有才华有信仰。连他的敌人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舍得他,敬重他,开枪绝不能打脸。人格魅力可见一斑。但是我觉得这个敌人真的很奇怪,为啥要对秋白同学这么好泥,只要他自动闭嘴出国就放过他(要换我,能出国让我干啥都行),如果他不想出国待在国内也行,只要换个名字就可以做他最爱做的学问,和他最亲爱的之华轻松愉快地走完剩下的路。他坐牢简直就象疗养,居然还能写书,写了居然还能留下来让今天的我们看到,死前所提出的所有无理要求全部无条件满足,他想穿他老婆亲手缝的衣服就穿,连钮扣都没给他没收(说不定这个可疑的钮扣是传递什么情报的东东呢,不没收至少也要熔掉好好检查检查),走上刑场之路上还唱着反动的国际歌,简直让敌人颜面扫地。这那是杀人啊,简直就是成全。只是苦了之华同学,不但要孤独地走完剩下的路还不得善终。我想瞿同学最后在狱里的时候也觉得对不起之华了,他倒是圆满了,可他保护不了之华了。以他之IQ居然以为人家砍了草会放过根,真是愚蠢之极。居然还有人说他是才子。

  看完这部电影连同前面一部党买单的电影我真的很开心。我欣喜地看到大批有社会责任感的山外高人正淡定滴生活在我们身边,无偿地、默默地勤力工作。社会再怎么变自然法则不会变,人性的共震点是永恒的,当你看到不平自然会怒,表面的火可以压下去,所以骆驼死的时候都以为是稻草害了它。精神永远高于物质,当你成就感所带来的深层次快乐能取代愉悦感所给你的满足之后,你就省钱了。

  而且革命也有可能通过教育不流血地完成,那些即得利益者忽视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官N代富N代一定不可能和我们平民用平静快乐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所养大的童鞋们抗衡。这点日本人在十几年前早就看到了,我依稀记得我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名侦探柯南》有一个早期的剧场版就曾经讲过相似观点(具体哪一部实在不记得了,要好好查阅的,太费时间了)。

  《秋之白华》是部好片子,最好的是导演和编剧,都是高人。最烂的是演员,只有一个是好的 -- 董洁。(那个男一号的演技实在让我午饭也少吃很多,连累他的成名作《山楂树》我下到电脑里了都不想看了)虽然它没有票房,但一定会在将来被拿出来翻炒。

  《秋之白华》观后感 篇4

  《秋之白华》,一部迄今为止最让我感到浪漫与真实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写意的手法如散文诗歌般将革命先驱瞿秋白先生和妻子杨之华的爱情故事描绘出来,平淡的言语,精致的画面,从中又闪烁着革命精神的光辉。

  瞿秋白和杨之华缠绵的爱情故事,在那个年代是显得那样前卫洒脱,可不管怎样,感情的升华与真情的流露足以让人感动。“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如此才华横溢英明大义的瞿秋白,美丽温柔中又不失倔强勇敢的杨之华,这样完美的结合,让多少人羡慕他们的爱情!那个在外白渡桥上的黄昏,那段没有第一人称的彼此表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指人心。因为爱情,他们走到一起;因为革命,他们彼此相依。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白华之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秋之白华”那枚鲜红的图章印记,印刻着只属于他们的爱情。“赠我生命的伴侣”的金胸针,伴着他们的爱情走过历史,走过他们的爱情岁月。

  瞿秋白先生在着作《多余的话》中的这段话:“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在表达他内心坚定的革命情怀的同时,我们为何不可将它理解成,他对于这份爱情的珍惜呢!

  没有过多的缠绵情话,无言的眼神交汇,贯穿在这份革命的爱情故事中。杨之华对瞿秋白的每一个细小体贴的动作,生活中每一个细致入微的情节,此时无言胜千言,此时情话非多余。那枚小小精致的铜扣,锁住的是他们的爱情,锁住的是平静外表下那颗炽热的心!这样的故事太过唯美了,美得不真实,却又真实存在,没有什么能够让我们不相信这份刻骨铭心的真挚爱情。

  因为爱情,所以爱一直都在……

  《秋之白华》观后感 篇5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故事堪称经典: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一个单身,一个已婚。两人在大时代的浪潮中相知相爱,为了与杨之华的丈夫沈剑龙商谈离婚事宜,三人关在房里谈了差不多一整夜,于是几天后报纸上一天登了三条启事:一条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确立恋爱关系,一条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还有一条是沈剑龙与瞿秋白成为朋友。这三条启事在封建氛围浓厚的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传为佳话。影片基本上真实地还原了瞿杨这段传奇的爱情,但由于该片表现的是瞿杨一生的爱恋,并且为了给国庆献礼,加入了革命的部分,使得影片的“战线”拉的有点长,表达得有点跳跃,有些仓促,好像一句话未完又说下一句,不是点到为止的意犹未尽,而是缺少零碎部件的不完整。

  为了渲染秋白之华的爱情,影片画面唯美:青郁的水乡小镇、原味的传统戏曲、静谧的林间小湖、苍劲的中华书法、屹立的跨海大桥、飘飞的祭奠纸花、漫山的刑场花丛,每个镜头都是一幅画,又胜似一幅画。略带磁性的吴侬软语传达着两人爱情的缠绵悱恻,仿佛天上人间。

  影片前半部分用了杨之华《回忆秋白》的回忆,顺叙了两人从相识到结婚,后半部分用了瞿秋白在狱中撰写的《多余的话》的回忆,顺叙了瞿秋白被捕到就义的过程,其中还插叙了两人婚后的生活,有甜蜜,更多的是心酸。在大革命的浪潮中,杨之华“革了自己的命”——离婚,她勇敢地选择了志同道合的革命者瞿秋白,因为爱情,只为爱情,那是个相信爱情的时代,与之相比,今天的择偶标准“房子、票子、车子”是否过于庸俗,不知道有些人会不会为之羞愧。瞿秋白在党内的历史一直是被低调处理的,不能说他是政治的牺牲品,但他在复杂的政治争斗中确实处于不利地位,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导演有意淡化了那段不能不说的沉痛历史,最悲剧的地方不是跳过,就是用字幕表示,否则该片的悲剧程度将超出观众的承受能力,而现在,观众的注意力从瞿的死因转移到瞿的死,更多的人记得的是瞿死在了鲜花丛中,浪漫伤感,杨通过纽扣辨认出瞿的尸骨,心碎万般,这样不仅避免了触及敏感话题,而且增强了电影本身的艺术性。

  两位主角的`外在形象比较接近历史原型,瞿秋白帅气、儒雅,杨之华美丽、温柔,但两位历史人物内蕴深厚,具有领袖气质,这是普通演员无法诠释的。窦骁资历尚浅,他演绎的瞿秋白尽管文质彬彬,却缺少一种大家的底蕴,仅仅做到形似而未达到神似,董洁版的杨之华也只有表面的柔弱,缺少柔弱背后那种女性领导的坚毅。但总的说来,两位演员的演出还是可圈可点的。

  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一个革命的时代浪潮,一位悲剧的领袖人物,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秋之白华》观后感 篇6

  《秋之白华》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爱情故事。为了劳苦群众的解放和利益,出身于贵族世家的杨之华孤身来到上海大学社会系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我在《秋之白华》这本书上看到的最记忆尤深的一句话,每当我看到听到想到这句话时,我都会不由自主的脑补起那对深情相拥的身影。

  宋代的李涛在《登高丘而望远海》中说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人这一辈子,能遇到真正的"知我者",实在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如同知音,古时便就只有些屈指可数的故事,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就是其中之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朝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长吟。然而,在爱情的道路上“知我者”亦是难求,"秋之白华"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段摸得到的美丽的历史,它不是神话,却是传奇,更是经典。

  在求学过程,杨之华结识了思想先进、博学多识的瞿秋白。在听瞿秋白讲课的过程中,杨之华被瞿秋白的智慧、学识以及气质所吸引,渐渐开始崇拜甚至爱慕瞿秋白。最终,杨之华向瞿秋白表白,而瞿秋白也早已对杨之华暗生情愫,两人于是情投意合。但是,他们却抛弃小家的安逸,投身革命的洪流,甘做革命先驱,为中国的光明未来而奔波。

  在三年的牢狱之灾中,瞿秋白面对反动派的威逼利诱以及对妻子的日益思念时,却仍是那么毅然。1935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他面带微笑走向了刑场......十几颗子弹一齐射向瞿秋白的火热的胸膛,鲜血染红了周围的绿草和白花,然而致死,瞿秋白脸上都带着灿烂的微笑。瞿秋白赴死的坦然和潇洒固然让人心生敬佩,年轻的生命、不凡的才华、执着的`追求以及憧憬的生活都随着秋白在青山绿野中含笑倒下而结束!

  秋白的儒雅、帅气、绅士;之华的温柔、美丽、大方。或许,也已不复存在......

  在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里,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纯,纯的让我们一阵阵心痛,痛他们相守的时间那么短,痛他们为革命牺牲的精神。他们的情,是伟大与平凡、粗犷与细腻的交织。秋白之华,他们的红色情怀,值得后人世代敬仰;他们的精神高地,值得我们永远地坚守!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最为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篇章。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困苦,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成就。

  百年党史是坚守信念、牢记初心的历史;是理论创新、指导实践的历史;是心系群众、造福群众的历史;是临危不乱、攻坚克难的历史......

  我们学习党史,滋养初心,感悟时代担当,汲取奋进力量。我们将保持蓬勃朝气,斗志昂扬。我们始终举着伟大的旗帜,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此生何幸,生于华夏!

  《秋之白华》观后感 篇7

  这是一个发生在民国时代的爱情故事。和小说中的民国爱情一样,它有着足够的浪漫色彩;但又和小说中的民国爱情不一样,故事的结局偏偏烙上了太多的时代的印记,让人长叹。

  杨之华是幸运的,她与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妇女都不同,她可以在结婚后只身到上海来上大学,在这里,她可以学习到最先进的理念和知识;在这里,有着一大群和她一样的新时代的有志青年,为了救国,民主,革命的共同信仰而奋斗;最重要的是,在这里,她遇上了瞿秋白,这个从学识到志向都让她倾慕的老师。

  然而,在杨之华读书的时候,她却与丈夫沈剑龙之间却渐渐生疏。自己盼望着却永远收不到的回信,丈夫在外头的沾花惹草,彻夜不归……再后来,她渐渐的喜欢上了老师瞿秋白,而他的老师瞿秋白也因在丧妻之痛中杨之华的安慰与陪伴而渐渐的对她产生了情愫。就这样,之后的事情就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他们恋爱了。而后杨之华回到了家里,瞿秋白也随着她回去,见到了杨之华的'丈夫沈剑龙,让人惊奇的是,沈剑龙与瞿秋白一见如故,仿佛多年未曾相识的老朋友一般,彻夜长谈。在对于杨之华的感情问题上,更显得犹为的大度。总之,在1924年11月27日的上海的报纸上,三则启示引起了轩然大波:

  杨之华沈剑龙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

  瞿秋白杨之华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

  沈剑龙瞿秋白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

  “秋之白华,秋白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瞿秋白刻给妻子的印章,也是对杨之华深情的告白。让我们在那个不堪年代,在那样血色的中国之中,看到了那一抹浪漫的温柔。

  还记得在莫斯科工作的日子。那时候可能是两个人生活的最快乐的几年了吧!

  只是,这样的日子却也不长久。

  身处今天这个和平时代的我们绝对难以想象,一百年前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一幅景象。一边是新思潮在中国遍地开花,革命罢工游行在各地闹得沸沸扬扬;而另一边,则是旧军阀们黑洞洞的枪口,以及数以万计革命者的鲜血和冰冷冷的尸体。

  现实总是那么的残酷,之后国民党当局对中共的疯狂捕杀;随之中共中央在当时王明领导下的错误决策,对于瞿秋白的排挤……对于历史我们只能透过薄薄的几页史书上的白字黑字去揣测,到头来却徒然留下遗憾和叹息。

【《秋之白华》观后感】相关文章:

秋之叶09-02

秋之色作文07-06

秋之美作文02-23

秋之叶作文05-25

秋之曲作文05-30

秋之韵味作文05-30

秋之物语作文04-04

秋之怀想作文04-04

秋之怀古作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