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社会学论文>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

时间:2022-08-17 12:51:33 社会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

[摘 要]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区域发展差距呈现显著的多维特性,本文从经济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社会发展差距、知识发展差距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发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类发展指标和大部分社会发展指标相对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是经济发展差距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显著增大,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挑战。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本届政府的重要发展思路和施政特点。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统一的公平的国内市场,促进各种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加快城镇化进程,将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开发人力资本,实施知识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问题背景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还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以如此大的人口规模,有如此之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如此之广的社会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中国还经历了两个历史性的转型,第一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型(工业化),第二是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市场化)。

发展既是一个长期过程,又是一个具有不同发展阶段的过程。中国是世界上极其特殊的社会,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是世界上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我们发现,中国内部30个省市自治区人均gdp美元值和人类发展指标的相对差异系数要高于世界各国的相对差异系数。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我们把它概括为 "一个中国,四个世界"。

参照世界银行对世界各收入组的划分,根据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人均gdp水平,我们把中国人口划分为四类收入组,即属于四个世界。第一组人均gdp(ppp)高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8320美元,ppp),我们称之为"第一世界",主要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东部地区发达城市,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左右。第二组人均gdp(ppp)介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960美元,ppp)和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之间,为"第二世界"。包括东部的浙江、广东、江苏、福建、辽宁、山东,中部的黑龙江的发达地区,以及其他省份的一些大中城市的人口,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第三组收入高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790美元,ppp),但低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第三世界"。包括东部的河北、海南以及中西部的发达地区,据估计人口在3.3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第四组人均收入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第四世界,包括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及边远地区。这些地区人口约6.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

更清晰的了解中国,必须重视各省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各省区内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差异。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显著,地区差距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和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使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面临极为复杂的挑战,中国如何走上区域协调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实际政策决策的难题。

二、 区域发展差距的历史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学者研究的仅仅是经济发展差距,甚至只关注人均gdp一个指标,实际上中国的发展不平衡性与不平等性是一个典型的多维尺度现象,相应的也存在多维的发展差距。本文拟从经济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社会发展差距、知识发展差距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区域发展差距的历史趋势,以便比较清晰全面地了解中国区域差距的状况。

1. 经济发展地区差距

根据我们对1952-1992年期间各地区真实人均国民收入相对差异系数的计算,以及对1978-1999年期间真实人均gdp最大最小系数、相对差异系数、加权相对差异系数、σ趋同系数和泰尔系数的研究,发现建国以来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2一1978年期间)经济发展差距波动中上升。1952年以后地区差距呈现上升趋势,真实人均国民收入相对差异系数1978年达到136.58%。

第二阶段(1978-1991年期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1978年全国各地区人均GDP相对差异系数为97.4%,改革开放之后不断下降,1985年为88.9%,1991年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为81.9%。加权相对差异系数、人均GDPΣ系数、最大最小指数、泰尔指数等表征地区差距的指数都有类似变化趋势。五项指标分别在1990年和1991年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以不同指标衡量的地区差距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见图1?

第三阶段(1991年至今)经济发展差距重新出现上升趋势。全国各地区真实人均GDP相对差异系数到1995年上升为88.1%,1999年更是上升到94.5%,比1991年高出12.6个百分点,接近1978年改革初期的水平;加权相对差异系数则上升到74.1%;最大最小系数由1991年的11.6倍扩大为1999年17.7倍,高于1978年的水平(14.3);泰尔系数90年代不断上升,1999年达到0.128,远高于1978年的水平(0.105);各地区人均GDPΣ系数1999年(0.599)也大大高于1978年的水平(0.553)。在我们分析的五个地区差距指标中,有三个指标1999年高于1978年,表明90年代以来地区差据上升的幅度已经超过(至少是接近)80年代地区差距下降的幅度,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处于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时期。论文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yqS !J#yksaoLyJ5lYv*FAd$%|#Ul=]R论文中国=\RbS37Av7L06iS G~] #=&8

2. 人类发展地区差距

从人类发展指标(HDI)看,中国也存在地区发展差距。根据UNDP(2002)计算,2000年中国0.726?已经属于世界上中上等人类发展水平。从各地区看,1999年有5个西部地区人类发展指数介于0.650~0.500之间,属于下中等人类发展水平;有23个地区人类发展指数介于0.800~0.650之间,属于上中等人类发展水平;有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人类发展指数大于0.800,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仅从人类发展指标来看,西部地区还有5个地区还没有达到上中等人类发展水平,中西部还有15个地区人类发展指标在世界17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位在100位之后。

3. 社会发展地区差距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十分显著的国家,而且也是社会发展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选用多种社会发展指标可以较为全面衡量各地区的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社会公平,以及各地区人口可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及其差距。

从人口、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环境污染、基础设施等社会发展指标看,无论是相对差距还是绝对差距,我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地区差距。从全国总体或人均水平看,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已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少数沿海地区已达到世界高水平,但许多内陆地区仍处在世界低水平。各主要社会发展指标相对差距的水平差异甚大。

4. 知识发展地区差距

知识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最重要的因素。知识创造财富,知识促进发展,知识推动改革。知识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资源,反之知识发展水平落后又是落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

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知识差距。为了定量分析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知识能力差距,我们建立了中国各地区综合知识能力评价框架,并计算了中国各地区综合知识能力指数。从综合知识能力指数上看,我国知识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东部地区综合知识能力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知识能力处于高水平和中上水平的地区全部在东部;中西部除吉林、湖北、黑龙江和陕西综合知识能力为中下水平之外,其余省份全部为低水平地区。西部一些地区、一些少数民族、部分人群面临知识隔离(KNOWLEDGE DIVISION)的危险。

三、 存在的重大问题

1. 收入差距的分解

改革以来,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地区及城镇地区的收入差距都在扩大。世界银行报告(2004)详细分析了产生收入不平等性的各种因素及其原因,他们对1990-1999年的收入差距因素进行了分解(见图2),认为城乡差距是第一因素,主要是90年代中期、后期城乡收入差距明显扩大;第二个因素是各地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是90年代上半期中国放开农产品交易和市场,大部分农产品国际价格和国内价格持续下降,农业比重高的内陆省区农民的农业收入增长缓慢或下降;第三是城市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是90年代下半期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大量的下岗分流,出现了所谓转型贫困人口;最后是省级收入差距扩大。

2. 发展差距的区域来源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人均GDP地区差距变化的原由,我们可以将表征人均GDP差异的泰尔系数分解为区域分量,并研究这些不同区域分量及其它们相互之间差异对全国人均GDP差异系数的影响和贡献。我们发现,三大区域内部发展"趋同",但三大区域之间明显呈"极化"趋势。

【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文章:

中国特色自反性现代化:阶级流变与未来走向08-26

中国广告网区域代理合同04-16

走向深处作文02-19

走向成熟作文02-05

走向远方作文03-17

[精选]走向远方作文11-05

走向成熟作文08-20

走向远方作文04-22

走向深处作文09-02

走向成熟初中作文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