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商务管理论文>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浅析武汉城市旅游发展及对策

浅析武汉城市旅游发展及对策

时间:2022-08-18 19:11:37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武汉城市旅游发展及对策

摘要:武汉作为传统工业强市,从“十二五”规划开始重视第三产业建设,推进城市旅游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本文在城市旅游发展历程、定义及特点的基础之上,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及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对武汉市城市旅游发展的特点、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武汉市城市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例如旅游发展会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压力、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专业的旅游从业人员、城市旅游影响力不足等,提出武汉市城市旅游需要在开发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行业人才培养机制;根据旅游资源潜力和发展前景有针对性的发展城市旅游等一系列对策建议,以此促进武汉城市旅游更加平稳、高速地发展。
  关键词:城市旅游;武汉;发展问题;发展策略

  前言

  近几年,城市旅游正逐渐被旅游业所重视。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并逐渐成为各个城市城建规划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国家政策性支持给城市旅游带来重要发展机遇。2016年12月在首都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提高居民和游客满意度,真正将旅游业与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起来。各大城市也纷纷将发展城市旅游纳入规划之中,重视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挖掘旅游资源,塑造旅游形象,加大旅游宣传力度。部分省市比如云南省,海南省等已经将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性行业。而有些工业城市,也开始树立旅游形象,向旅游城市迈进,并且发展迅猛。可见,城市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方向。

  一、城市旅游的内涵

  (一)城市旅游的发展历程

  “城市旅游”第一次作为理论概念被提及研究,是在Stansfield在《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中。这位学者在书中表示,城市旅游是旅游业中不可忽略的一个板块,具有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西方学者渐渐开始重视城市旅游理论研究,而城市旅游真正的发展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在这个时期,这个领域也逐渐为国内旅游研究学者所关注。
  早期的城市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国际大城市的旅游效应,理论覆盖面窄,局限性较大,我国国内城市旅游研究和实践则是从北上广等大城市开始。到目前为止,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仍然是我国城市旅游发展最好的范例。而近几年,旅游业发展水平成为考核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重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批拥有良好旅游发展条件和发展实力的城市,则迅速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三威杭厦”是中国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四大一线旅游城市,即三亚,威海,杭州,厦门,它们与中国传统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发展模式稍有区别。“北上广深”以其发达的经济和繁华的都市建设吸引着国内外旅游者,它们的城市旅游类型结构中,商务旅游和都市观光更加突出;而三亚,威海,杭州,厦门这四大一线旅游城市,虽然经济实力较弱,但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准确清晰的旅游发展定位,随着全民旅游趋势扩大,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使旅游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带动城市经济增长。

  (二)城市旅游的定义和特点

  1.城市旅游的定义
  城市旅游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在我国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它主要是指以城市中各类旅游资源、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及高层次旅游服务为吸引要素,满足旅游者旅游各层次需求的旅游类型。它包括多种形式,比较典型的比如都市旅游,商务旅游,主题公园,城中景区等,同时也包含观光旅游,文化旅游等传统旅游形式。
  2.城市旅游的特点
  第一,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它不同于文化旅游依托某一特定文化背景,节庆旅游依托某一特定时间传统,自然观光旅游依托于某一特定风景特点,城市旅游是以城市为单位,以目的城市的整体资源为依托,为旅游者提供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旅游体验,往往这种体验是不能被复制和转移的。
  第二,城市旅游具有综合性,它不仅仅依托于已有的旅游资源或潜在的旅游资源,而是在城市建造发展过程中不断创建新的旅游吸引物,结合已有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自然风光,统一构成一个城市的旅游标签。
  第三,城市旅游具有更大的动态性。城市旅游资源可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增减和更新,而不是保持不变的。尤其是商务旅游,现代都市旅游等旅游形式,并不为现有旅游资源所限制,而是要紧跟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速度,不断更新和创新,发展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动态性。

  二、武汉城市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武汉城市旅游发展现状

  武汉市是位于华中的传统重工业大城。在“十二五”之前,武汉发展始终集中于工业建设,致力于建设工业强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才开始关注城市旅游发展。经过政府政策引导,加上武汉本身的经济实力,武汉旅游发展拥有巨大的潜力,目前已有明显的成绩。武汉市年接待游客量在2006年不足两千万人,旅游收入只有不到两百亿元。2010年“十二五”规划中武汉开始强调旅游业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政策的支持,促使武汉的旅游业发展马上以高速一路突飞猛进。在2015年旅游总收入更是首次跨越2000亿的关卡,达到2188.97亿元。武汉旅游业在十年内,以超十倍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
  1.城市旅游资源开发
  武汉虽然是传统工业城市,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同样赋予了它大量优质的旅游资源。
  武汉自然生态类旅游资源并不多,但位于两大江——长江与汉江交汇口的武汉,水域风光是一大特色。被称为“百湖之市”的武汉大大小小有166个湖泊,包括中国目前最广阔的城中湖,即汤逊湖。而面积排名第二的东湖风景区则是5A级旅游景区。汉口江滩不仅为游客必游之处,也是当地人朝晚休闲玩赏的佳地。除了水域风光,位于黄陂的木兰山风景区近几年发展格外迅速,每年三月杜鹃花节,吸引数十万人来到黄陂,使得在2010年还被称作“武汉后花园”的黄陂区短短几年发展为“国家全域旅游标杆”。
  另外,武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首先是有着近1800年历史的黄鹤楼,既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也是武汉一大城市地标,国家5A级景区,古往今来受无数文人骚客歌咏称颂。其次,著名的吉庆街和户部巷则是武汉最具历史的美食聚集地。百年户部巷的早餐,吉庆街的大排档,都是热爱美食的游客不能错过的。此外,武汉都市风光也是城市旅游一大看点。现代化的光谷步行街,充满历史气息的江汉步行街和楚河汉街,能全方位满足旅游者各项旅游需求。
  2.城市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武汉是内陆中心城市,但水陆空交通网络发达,城市可进入性强,发展入境旅游潜力巨大。但在“十二五”之前,武汉长期以来大多作为游客旅游途中的中转站,而不是最终旅游目的地。过境游客占游客总数比例较大,旅游者停留的时间短,旅游消费较低。而在2010年武广高铁的到来明显改善了这一情况。高铁的开通直接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向东南西北成辐射状的四小时经济圈,将“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三大经济圈以及港澳地区包含在客源市场之中。有数据表示,2010年,武汉游客总量的80%都是坐高铁到达的广东游客,沿海经济发达的旅游客源地,有效地带动了武汉旅游者消费水平。
  除此之外,武汉“1+8”城市圈,是响应国家“中部崛起”的号召建立起来的联合发展城市圈。它以武汉市为中心,覆盖周围一百公里范围以内的8个城市。九个城市在高速公路和铁路的连接下,形成了一个1小时交通网络格局。在这样一种格局下,城市圈中的各个城市互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同时也将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提高旅游吸引力,发掘周边省份潜在旅游市场。
  3.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自“十二五”规划发布以来,武汉对整个武汉城市交通服务设施进行提升改造。2011年,武汉已有289条公交线路;2004年,武汉正式开通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开启公共交通新篇章;2016年6号地铁也正式开始运营,同时每条线路仍在不断延伸。截止目前,武汉已有6条地铁线路而且正计划以每年2条线路的速度扩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289条公交线路和6条轨道交通线路,公共交通网络已经全面覆盖到武汉各个地区。
  公路,铁路成放射状连接武汉周边城市,武广,沪汉蓉等高铁线路的开通实现以武汉为中心,1000公里之内四小时到达的目标,位于武汉北部的天河机场作为中国中部第一门户机场,拥有近300条航线,其中有38条国际航线。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能有效减少旅游时间成本,提高空间移动效率,增加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增强旅游者旅游动机,是发展旅游业首要前提。
  此外截止到2015年,已有81家旅游星级宾馆坐落在武汉,其中,有14家五星级和29家四星级,基本满足游客停留住宿需求。户部巷,吉庆街,江汉步行街,光谷步行街,中央文化区等饮食购物场所能满足游客各种层次的消费需求。
  4.武汉城市旅游发展特点
  根据武汉城市旅游发展现状与发展历程,可见武汉城市旅游具有以下特点:
  (1)发展迅速
  武汉在十年之间,不论是年接待游客量还是旅游收入均以十倍翻增,这个发展过程是极为迅速的。这得益于武汉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城市旅游功能完善。武汉作为内陆中心大城,传统工业为武汉发展旅游打下经济基础,加上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各类交通线路四通八达,城市功能逐渐完善,武汉城市旅游吸引力是相当大的。例如高铁开通后,城市间转移时间缩短,时间成本大幅降低。这一突破直接带动着武汉游客量在两个多月同比增长了五分之二,有三百多个高铁旅游团,近三十万游客蜂拥而至。由此可见,武汉城市旅游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旅游功能完善了,旅游者的动机便很容易被激发。
  (2)整体性发展
  武汉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不论是都市风光,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有相应的代表性旅游产品,真正统筹各类旅游资源,实现城市旅游整体化。整体性发展避免了地区发展不平衡,使武汉各个地区均匀分担游客量,共同分享旅游收益,促进平衡发展。
  (3)文化内涵突出
  武汉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文化背景,其中楚汉文化尤为突出,此外木兰山据传是花木兰归隐之地,木兰文化也是其中一大亮点,武汉还是辛亥革命遗址,拥有上千年历史的黄鹤楼,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吟咏,众多人文旅游资源是武汉城市旅游的一大吸引力,相比较于自然山水风光,武汉的文化特色更为突出。

  (二)武汉城市旅游存在的问题

  1.旅游发展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压力
  武汉城市旅游发展迅速,除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之外,还给目的地城市管理带来一定压力。一方面,在旅游旺季,短期内大量游客的集中入境,会导致城市内交通拥挤,景区超载,生态保护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发展的速度,旺季住房紧张,旅游服务质量下降等等。此外,大量游客的到来,给当地居民也带来相当大的困扰,文化冲击不可避免。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武汉每年夏天都会陷入城市内涝的困境,一遇暴雨便成海已经成为一种惯例,这说明武汉城市排水系统还有待完善,“来武汉看海”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笑谈。另一方面,武汉虽在2010年从“四大火炉”城市中除名,但仍摆脱不了夏季闷热的印象,城市内涝和高温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旅游者旅游动机,影响武汉整个季度的城市旅游发展。
  3.专业型人才不足
  武汉城市旅游要想长远地,科学化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型人才。武汉高校数量在全国仅在北京,上海之下。它拥有一百多所高校,包括两所“985”高校和七所“211”高校。根据网络数据统计,武汉大学2013年至2015年本科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如表1显示。
  表1武汉大学2013年至2015年本科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
浅析武汉城市旅游发展及对策
  此外,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发布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其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比例最大的地区为广东、湖北和上海,分别为30.00%、26.45%和8.71%。由统计数据可见,尽管武汉每年输出近20万大学毕业生,但湖北能留住的人才只有26%左右,武汉人才流失率相当高,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数量,发展前景,工薪水平等问题上。如何留住高水平人才,来为武汉城市发展效力,也是一个值得仔细琢磨的问题。
  4.城市旅游影响力不足
  武汉作为传统工业重镇,曾经也是有过能与天津、上海相提并论的强大之时。但如今的发展却远不如沿海的大城市,除了政策偏向之外,武汉市本身也有其不足。武汉旅游资源富有特色,但是开发形式单一,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足,旅游品牌形象不突出,最为知名的无非就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以及近几年盛行起来的“樱花游”,大量优秀旅游资源不能得到最优化开发。而且武汉缺乏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活动事件,从工业城市向旅游城市转型的过程坎坷。近些年,武汉大力推动城市改建,“满城挖,全城建”的印象长期停留在当地人和旅游者心中,尽管目前武汉城市建设已有明显改善,但是“脏、乱、差”“市井化”这些传统印象仍然影响着一部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此外,武汉还需继续努力将过境旅游者转变成真正的以武汉为旅游目的地的入境旅游者。2005年武汉入境旅游者人均停留只有2.7天,比同时期北京入境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少3.6天,可见武汉的城市旅游吸引力还有待提高。目前虽然武汉入境旅游量大幅提高,旅游收入也随之增加,但就增加比率来说,武汉城市旅游消费水平并未提高,仍然处于中等消费水平。游客的消费大部分还是集中在饮食,住宿和交通以及观光游览必需的门票费用上,购物,娱乐等弹性消费还有待开发。

  三、武汉城市旅游发展的对策

  要有效解决武汉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武汉需要采取一系列正确的发展策略,在城市规划中要找准城市资源的优劣之处,扬长补短,突出特色,鼓励创新,来促进武汉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城市旅游。

  (一)规划开发慎重合理化,坚持可持续发展

  发展武汉城市旅游的目的是带动经济增长,完善城市功能,让城市居民生活的更好。因此,城市旅游规划开发一定要慎重合理,不能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发展方式。
  首先,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旅游开发不仅仅是政府和开发商的事,也是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所以,城市建设工作要以人为本,尽量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要让居民分享发展成果。
  其次,旅游资源的利用要达到最优化而不是最大化,不能以破坏具有更高价值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为代价来发展旅游,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综合评价武汉城市旅游的前景,对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等不同旅游类型分别进行SWOT分析,有利于清晰定位武汉城市旅游发展的侧重点。并通过斟酌评定,合理化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投入。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完善城市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完成城市旅游的基本条件。武汉市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城市面貌不断翻新,城市形象也有很大改观,但仍需要更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合理利用江、湖蓄水功能,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摆脱夏季城市内涝的“老毛病”;加强高星级饭店建设,提高城市游客容纳量;更加完善城市交通网络,解决拥堵问题。要从吃、住、行、游、购、娱多方面整体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好感度,摆脱“市井”“脏乱差”这些老印象,提高城市旅游口碑。

  (三)完善职业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水平毕业生本地就业

  武汉市拥有全国最多的大学生,每年都向北上广深输送大量优质人才。要让大量高水平的优秀专业人才留在武汉,为武汉城市发展所用,首先需要有足够的分工清晰的就业岗位和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才能让毕业生有热情而且充满信心在这个城市扎根。其次,所谓“梧桐之树,凤凰来栖”。目前大学毕业生倾向于前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或者沿海城市就业,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城市机遇更多,更有挑战性,能最大化实现个人价值。武汉只要抓住政策,全力前行,凭借实力及强大的潜力,发展越来越好,对毕业生就业吸引力自然随之变大。

  (四)发展城市旅游要扬长补短,合理分配资源,扩大城市影响力

  首先,要统筹传统景区与新兴景区的发展,合理分配资源。武汉旅游局在2017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对市中十个传统景区和十二个新兴景区进行了监测统计。数据显示,以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为主要吸引要素的十个传统景区共接待112.73万人次,同比增长53.2%;旅游总收入达2771.95万元,增长27.1%。而以现代化娱乐设施和主题商业区为主体的十二个新兴景区在黄金周共接待旅游者132.02万人次,同比增加5.17%;旅游总收入达8586.67万元,同比增长51.64%。由数据对比分析可知,传统景区游客量大幅增长,但旅游消费水平较低,新兴景区游客量增长幅度小,但旅游消费水平高。武汉市可根据这一特点有针对性进行规划,促进传统景区的旅游消费,提高新兴景区的旅游知名度。
  其次要重视提高武汉在全国和在全世界的城市地位,扩大城市影响力。随着“中部崛起”的号召,武汉终于迎来政策性发展机遇。在2016年“十三五”规划中,武汉获得国家明确支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个称谓的武汉已经争取了数年,与包含北上广等城市的第一批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需要武汉全力前进才有可能赶上。提高城市地位和影响力,除了经济指标,还可以通过城市标志性活动来实现。2016年武汉首届马拉松成功举办,吸引超过12万人报名,其中76%为外地人,比赛取得热烈反响,也刷新了很多人对武汉的印象。武汉马拉松是一个能让游客仔细认识这个城市的重要平台,这样一场活动,胜过千万宣传广告。所以武汉市需要多创新城市旅游宣传形式,如通过创建城市特色节日,承办大型赛事和国际会展等,将全新的武汉展现在全国各地旅游者眼前,甚至展现到世界各国,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

  结语

          城市旅游能有效地促进城市保持和谐、平稳、可持续发展。武汉市城市旅游发展正位于黄金时段,发展机遇难得。虽然有种种困难阻碍,但若能抓住机遇,合理化开发城市已有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具有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完善城市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发展中有针对性地扬长补短,突出武汉城市旅游特色,同时能通过标志性事件提高城市影响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将优秀人才留住为武汉城市发展效力,武汉城市旅游未来一定会为这个城市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金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城市旅游业发展带来新机遇[N].中国旅游报,2016-01-18:C02.
  [2]郭熠.对武汉发展城市旅游的思考[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20.
  [3]郭舒.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框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1.
  [4]王洁.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发展思路[A].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2009(7):1-2.
  [5]黄颖斌,郭学英.高铁网络背景下的武汉城市旅游发展[J].产业经济,2014(7):1-2.
  [6]熊继红,代义军.武汉城市圈旅游交通发展战略探讨[J].特区经济,2006-06:1.
  [7]郝华勇.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战略研究[A].长江论坛,2011-04:1-4.
  [8]王瑞刚.城市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5.
  [9]武汉市旅游局.2017年春节黄金周情况综述[R].武汉旅游政务网,2017-02-04:1.
  [10]武汉要做怎样的国家中心城市?[R].21世纪经济报道,2017-01-16:1.
  [11]程东东.旅游节事与城市旅游发展的互动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2-51. 

【浅析武汉城市旅游发展及对策】相关文章:

浅析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通用6篇)05-07

浅析泰语精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08-25

我国环境保护税问题及对策浅析08-30

浅析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与展望08-22

发展低碳农业对策研究08-24

浅析山区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08-20

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对策08-20

城市旅游宣传口号02-13

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12-04

高中教育发展失衡现状及其对策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