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科学课论文>巧用预设和生成打造高效科学课堂

巧用预设和生成打造高效科学课堂

时间:2022-08-01 22:41:11 科学课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巧用预设和生成打造高效科学课堂

  巧用预设和生成打造高效科学课堂

巧用预设和生成打造高效科学课堂

  张旭东

  (浙师大附属义乌实验学校)

  摘 要: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它涉及诸多学科、诸多方面的知识,可谓海纳百川。科学课的这种综合性和包容性决定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无法打造高效的科学课堂。为了让科学课变得精彩、熠熠生辉,同时也为了响应新课改的人本教育理念,倡导构建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的科学课堂,通过预设让科学课变得有计划、有目的,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兴趣,通过生成催生一个“火花四溅”的多彩课堂,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主要分析了科学课上预设和生成的平衡即和谐统一原则,探讨了科学课上提高预设和生成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科学课;预设;生成;有效性;高效

  预设和生成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会变成毫无目的的随意生成,会影响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率。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往往是低效的,无法激发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无法激发学生探究和自主学习。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到预设和生成间的平衡点,要做到预设为生成奠基,生成为预设添彩。

  一、巧妙处理预设和生成之矛盾,达到二者和谐促高效

  科学课是一门极为开放的课程,有的时候教师提前预设的内容,在课堂上往往会“无用武之地”,反倒是学生偶然的一个问题可能会引发激烈的讨论。这种情况下,怎样平衡课前预设和课间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如果教师按照自己预设的内容授课,势必会压制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教师答非所问,并没有解决他们的疑问。但是,如果对学生的这种随意的课间生成不进行合理控制,将会导致既定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会让预设落空进而降低课堂效率。因此,我们倡导教师要适时平衡,权衡利弊。如果学生的课间生成是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则要大胆放弃预设,利用生成资源进行教学。而如果学生的课间生成偏离了教学目标,那教师马上要悬崖勒马。比如,在《物质的溶解性》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原本预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故事增强溶解性教学的趣味性,所以通过“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一个湖泊的很多岩石被湖水溶解”的故事来引出教学,但有些学生却把重点放在了故事本身上,不断地向教师发问:“这个湖具体位置在哪?现在还存在吗?”这种偶然的生成问题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意义不大,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然后再把学生引回到课堂教学本身问题上来。这样就可以避免随意生成影响预设效果的实现。当然,也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吗?”这是一个与课堂内容关联性密切的,是完全符合预设的教学目标的,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有意义的生成带领学生进行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这样通过课前预设和课上生成的平衡,可以实现二者的和谐,对于打造高效的科学课堂意义重大。

  二、明确预设和生成之目标,达到二者合力促高效

  科学课的预设和生成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这样预设和生成才会更具目的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预设,才能使课堂真正体现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在预设和生成教学时,必须明确通过预设和生成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只有做好目标预设,才能让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合理生成,而不是随意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把可能在课堂上生成的知识内容提前加以了解。比如,在《浮力》这一节课教学时,教师要预设这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了解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体积这二者有关;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学会一些简单的计算浮力的方法,包括阿基米德原理在现实中的应用等。围绕这些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做好一些预设,如准备教学仪器——水槽、乒乓球、石块、弹簧秤等。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到浮力的确存在,同时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生成其他了解浮力的途径,教师应当全力配合并做好积极的评价,让他们在实验的趣味性中感受科学课的魅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预设教学目标的做法,能让预设和生成达到遥相呼应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可以避免教师无目的、无意识的随意生成。

  三、巧设情境促生成,有效教学促高效

  1.预设故事化情境,以趣味促生成

  不论对哪个初中年级段的学生来说,故事永远都是吸引他们目光的最好办法。初中科学课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现象,这些现象就是最好的故事素材。教师可以通过预设一些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探究中探究科学课中所隐藏的千奇百怪的现象。比如,在《地球和宇宙》教学时,当学生对太阳和月亮这些天体兴趣不浓时,教师可以预设这样的故事情境:地球上有三个大力士,他们在地球上惩恶除奸,最后终于修炼成仙,玉帝分别赐予了他们神位称号,并将太阳踢给他们作为宫殿。他们开始奔向自己的宫殿了。但是太阳离地球有1.5亿千米,如果他们每天步行60千米,需要多少天呢?通过这种故事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目光,又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能够促成课堂有效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预设生活化情境,以体验促生成

  科学课上,教师在进行预设时,要主动寻找教材中的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要找到二者的结合点进行预设切入。浙教版初中科学课虽然横跨多个学科的内容,但其中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与学生生活的贴近性。教师在预设和生成前,要利用教材的这一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为学生预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从身边熟悉的现实出发,进行科学学习。这种预设相关情境的做法,可以把枯燥的科学理论变为活生生的科学现实,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课在生活中的价值,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电的安全使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在“电的世界”这个点入手,预设这样的情境:“没有了电你将要怎样生活?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看到过触电事故?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应该怎样预防触电?”通过这些情境的预设,能够让学生把电的安全使用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他们会联系亲身经历和体验。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预设动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预设情境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师还可以对学生有意义的生成内容进行讨论和评价。由此可见,预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能催生更多有效的教学资源的生成,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预设实验情境,以操作促生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科学课包含了诸多知识和现象,要想让学生深刻了解这些现象或知识背后的问题,只靠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教师要主动出击,要预设实验情境,并猜测通过什么样的实验能够让学生更深刻、更为直观地了解到科学课上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促成有效的生成教学。比如,在教学《物质的溶解性》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蔗糖、试管等便于操作的实验工具,并预设问题和步骤,首先让学生在A试管中加入1克蔗糖,然后加入3毫升水,并来回震荡,让学生观察蔗糖能否完全溶解?然后在B试管中加入2克蔗糖,再加入1毫升水,并来回震荡,观察蔗糖能完全否溶解?通过学生的亲身操作实验,让他们做出解答,同时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提出实验中的现象和原理并加以解释,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溶解性知识。这种预设实验促生成对于科学课高效课堂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

  4.预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生成

  很多学生都不善于主动思考,他们就如一群嗷嗷待哺的小鹰,等着教师“衔食喂养”,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被弱化,他们变得不善于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只是被动地等着教师灌输知识,而科学课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生如果不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很难掌握相关知识。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疑问,学生就会思问、探问,学生的学习也更有目的性,在问题中生成也就更顺其自然。比如,在《摩擦的利和弊》教学时,教师可以预设这样的问题:“刹车后,为什么汽车就可以停下来?你生活中观察到的摩擦现象有哪些?有人说摩擦有害,有人说摩擦有益,你认为呢?”这些预设的问题较为灵活,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答,同时,他们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新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解释了刹车后汽车可以停下来是因为摩擦的作用,有的学生会问,刹车失灵后汽车还可以停下来吗?这种以问生问,就是预设和生成的一个过程,通过这种预设和生成会让科学课变得活跃起来,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预设问题时不能预设答案,否则生成就会无效,要进行灵活地评价,注重生成效果。这种以问题形式的课间生成,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显着提高生成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既不能一味强调预设,也不能盲目追求生成,因为过度的预设会制约学生的主动性,会影响学生的发展,盲目生成则会让科学课表现出形式主义倾向。为此,教师必须要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平衡,要科学预设、合理生成,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从而打造高效的科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沈丽英。寻求“预设与生成”的有效融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7)。

  [2]胡巨辉。浅谈初中科学教学的预设及生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

  [3]云磊。浅谈动态课堂的生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