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历史论文>“大历史”教学思索

“大历史”教学思索

时间:2022-08-19 20:30:00 历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历史”教学思索

  “大历史”教学思索
  
  陈 华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225500)
  
  摘要:“大历史”教学是从更为宽泛、更为广阔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与定位历史的教化功能,它既不能脱离历史学科的本义,又必须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除应具有学科教学的基本特征外,它还拥有自身内涵,也自成体系。具体而言,“大历史”教学应具备如下几个基本内涵:突出历史教化功能,关注人的培养;还历史以原貌,把握历史的细节与线条;兼收并蓄,辩证地“拿来”。
  
  关键词:“大历史”教学内涵原则
  
  20世纪初,新史学代表人物梁启超论中国旧史学有四弊:一日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日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日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日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据此,我所倡导的“大历史”教学,就是打破学科间的严格界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同时不失历史学科之本性;就是打破教材条条框框的束缚,更多地结合实际、自由驾驭;就是允许教法上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不求教法唯一,但求教学有效;就是突破时空限制,突出历史教化的实用性与人文教育的恒久性;就是还历史以原貌,既凸显历史的灵性与活性,又不失历史的深邃与开阔。总之,凡是对历史教育教学有用有益的资源,无论发挥的是长期或短期效用,都将走进历史课堂,为我所用。它重内容、重实质,轻表象、轻形式,提倡:少一些约束,多一些人性;少一些共性,多一些个性;少一些抽象,多一些生动;少一些空谈,多一些实用。
  
  一、“大历史”教学的内涵
  
  “大历史”概念是从“历史”概念中拓展而来的,是从更为宽泛、更为广阔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与定位历史的教化功能。何谓历史?其涵义有四:(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经历。(2)过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载。(4)指历史学科。通俗地说,过去所发生的一切,都可称之为“历史”。从这个角度讲,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简直完美无缺:历史是已经消逝了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活动着的历史。从历史学科角度分析,历史就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一切科学无非如此:研究现象和规律。
  
  因此,“大历史”教学,既不能脱离历史学科的本义,又必须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除应具有学科教学的基本特征外,它还拥有自身内涵,也自成体系。具体而言,“大历史”教学应具备如下几个基本内涵:
  
  (一)突出历史教化功能,关注人的培养
  
  教育首先都是对人的一种教化。“大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它首先应渗透教育的本质,即立足于对“人”的教育。
  
  爱因斯坦曾说:“当你走出校门之后,脑子里还能留下的东西,那就是你在学校所真正学到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能够持久地影响到学生的,是渗透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教育,这关乎教师个人的人品、学识、修养、气质,甚至是教师课堂上的一个创意、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是教师的一个缺点、一份真实——我将这些潜在的、常被我们忽略又恰恰对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称为“非知识因素”或“隐性教育因素”。历史是一部活教材,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底蕴,其教化功能主要体现为“传承文明,开拓创新”——润物无声地渗透着爱国主义、人文精神与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1.注重人格教育。
  
  如讲到“抗日战争”,在导课环节,我出示了这样一份材料:一篇在网上广泛传播的名叫长谷川弘一的日本在华留学生写的文章(姑且称作“长谷川弘一的帖子”),说中国人不尊重自己的民族英雄——有中国的年青人说:“像黄继光那样的傻瓜,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了。”——由此,长谷甩给中国人一句话:“支那人,当我们日本人在参拜靖国神社时,你们没有资格对我们说三道四!”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复长谷川弘一的帖子,或网上发表BBS。”学生的反应比我预料的还要强烈!这才是真正的历史。相比较而言,这一章课本上的知识反而显得微不足道了。我想,也许三年后学生走出校门,会把我讲过的知识忘个一干二净,但这个故事却会激励他们终身。
  
  2.弘扬人文精神。
  
  努力让学生融入历史,让历史走进学生,继而让学生创造自己的“历史”——我曾在课堂内外,利用校园局域网开办“历史的足迹”栏目,内容包括自我介绍、学生论文、佳作赏析、心灵对白等,让这些十七八岁花季雨季的学生记载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如今,事隔两年,我仍能清楚地记得一些学生对自己的描述,如“聪明可爱森林之小猪”、“我信奉的格言:世上没有登不上的高峰,没有打不沉的航母”、“相府之灯塔”,这是心灵的对话,是个性的张扬。
  
  现实中历史学科受到冷落,这不是历史的错,反映出的是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这再次拷问我们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教育到底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计算、工具、技术固然很重要(否则难以生存),但人的精神、灵魂呢?人类需要物质的追求,更需要精神的田园。历史,将会成为人类精神的栖息地。
  
  学习历史,就好比“练内功”,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毅力。练好了内功,方可厚积薄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二)还历史以原貌,把握历史的细节与线条
  
  历史,是人类在时光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历史原貌,是生动活泼的,是包罗万象的,更是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李大钊曾经说过:“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连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它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尸,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
  
  历史研究的范围,按性质可划分为历史现象与历史规律。而我们的历史教材的尴尬就在于:在有限的篇幅里,想让历史生动形象,又太浮光掠影;想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又太多抽象枯燥。如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既能把握历史的发展轮廓,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又能适时捕捉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真实,感受到历史脉搏的跳动,引发心灵的震撼——这就是如何把握与处理历史的细节与线条的问题。对此,我的做法是:粗中有细,细中有粗。
  
  历史允许夸张吗?由于学科特点的限制,所谓真实也只是相对的真实,但历史的发展规律却是客观的,因此,历史学科首先是一门科学,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历史教学必须保证整体的真实,同时允许局部合理的想象。比如,教学“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一节内容,兴之所致,我大侃章太炎的人品、学识、个性与生活趣事,让学生了解章太炎不仅是位革命思想家,还是位文学泰斗,但同时他又狂放不羁,还满身缺点(不过缺点也很可爱)——这才是真实的章太炎,有血有肉的章太炎。按常规教学观点,这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我以为,课堂应是师生间心灵交流的场所,大可不必拘囿于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失之东隅,收之桑隅”,偶尔“跑题”又何妨?不要小看历史的细节,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朴实、历史的可爱;另一方面,伟人的优秀品质(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渗入学生心里,可能就会让其终身受益!
  
  但应注意,历史浩如烟海,必须有所取舍,且要有所判断。美国著名华人学者黄仁宇提出“大历史观”,指出:“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要把握历史的线条,教师首先需高屋建瓴、俯瞰历史,对历史有深刻的体会与理解,同时需要有“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教材驾驭能力——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发展规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是真能耐。
  
  (三)兼收并蓄,辩证地“拿来”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的分门别类,只不过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人为地将其划分为语文、数学、政治、生物、历史等诸多学科。其实,各学科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限,若仅仅把自己定位于历史教师这唯一角色,人为地用学科来划地为牢,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是坐井观天、作茧自缚。
  
  事实是,历史给人以深邃与开阔,几乎无所不包,我们要在不失历史学科本性的基础上,打破学科壁垒,根据需要,运用自己的脑髓,放出自己的眼光,大胆说一声:“拿来!”其中的关键,在于要拿得巧、拿得妙,拿得恰到好处。比如,学习历史首先要确立时空观念,古人学史往往“一手执书,一手执图”,这是史地的天然结合。又如,阐释历史现象离不开历史观,就需要一种哲学做统率,离开哲学,历史就成了一堆“肉泥”(当然,若离开历史与其他学科做支撑,哲学则成了“骷髅”)。
  
  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往往可打破常规思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产生新的启迪,从而对事物本质有更深的认识。如讲到“鸦片战争”,我适时穿插了鸦片植物照片,配上这么一段文字:“鸦片,俗称‘大烟’,又名‘阿荚蓉’,学名‘罂粟’。罂粟夏季开花,单生枝顶,通常有四片花瓣,或殷红,可姹紫,或雪白,红的极艳,紫的极雅,白的极素,烂如锦绣,灿若云霞。可就是这令人惊艳的花朵,它的果实却是制作毒品的基本原料。罂粟就是这样将美丽与邪恶集于一身。”又如,讲到“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史”,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为什么德、日会成为后起之秀?为什么有的国家经济发展快,有的发展慢?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没有规律,究竟要受到哪些条件的制约?这些问题书本上分别有解释,但比较繁琐,如果引用政治经济学的知识,似乎更容易解答,可概括成八个字:“1个前提,5个条件”。1个前提,即制度(资本主义制度);5个条件,则指资金、劳动力、原料、市场、科技。任何资本主义要产生、要发展、要壮大,都离不开这些基本因素,谁越早、越充分地具备上述条件,谁就发展得越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五个条件连同“管理”,共同构成资本主义经济乃至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六大生产要素。据此,我们再来分析这些问题,不是易如反掌吗?换种眼光来看待,事物原来就这么简单。
  
  二、“大历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大历史”教学,也并非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必须遵循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我布置的许多作业,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任选其一——学生层次不同,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思想。
  
  第二,必须把握“变”与“不变”、“活”与“死”间的辩证统一。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大历史”教学绝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方法:你擅长讲,何必非要师生讨论才算好课呢?你擅长组织教学,经常组织师生共主课堂,不就是你的优势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应扬长补短,化短为长。这都是“大历史”范畴,要以变应不变,以不变应万变,课堂才会游刃有余。
  
  第三,必须遵循教育的恒久性与教学的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活学活用,乃学史之至高境界。历史学习反对急功近利,但并不排斥实用主义。“大历史”教学既要渗透对“人”的教育,帮助学生通晓做人的道理;又要传授知识、方法与技巧,还得做学问,同时不要忘记会考、高考。

【“大历史”教学思索】相关文章:

思索的作文03-11

历史教学反思02-01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故事与历史08-24

历史教学教学计划06-28

历史教学反思范文03-30

历史史料教学的体会08-22

历史教学计划06-24

历史的教学计划01-15

历史教学反思随笔04-14

期末历史教学反思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