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十二五”背景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十二五”背景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时间:2022-08-17 00:03:37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十二五”背景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十二五”背景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基于培养外向型、应用型人才的视角”(139)
  
  作者简介:王颖(1965-),女,辽宁丹东人,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王颖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旅游管理系,辽宁 大连 116052)
  
  摘要:“十二五”时期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将进入到一个黄金发展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旺盛。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来看,更加强调人才专业技能的应用性、专业知识的复合性和专业素质的外向性,然而目前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要构建适应“十二五”背景下旅游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明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制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导师制为依托构筑跟踪式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构建多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外向型旅游管理人才的课程设置,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04-0038-03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以持续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兴产业。2009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中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是国务院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2012年12月1日,在国务院发布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62号)文件中,进一步指出在“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将初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可见,“十二五”时期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将进入到一个黄金发展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但是,由于高校的培养方式、旅游业的用人制度、社会各界对旅游行业的偏见、学生个人的就业偏好等原因,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潜流失”现象,这直接导致了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1],培养适应地方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旅游管理人才迫在眉睫。因此,适应“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十二五”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模分析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支撑,“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将与日俱增。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将达到1.149亿人。其中,直接从业人员为1 650万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6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为9 750万人,年均增速8.65%,比2010年增长51.8%;中高级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大专及以上学历旅游人才将达到347万人。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业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旅游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质量分析
  
  发展旅游业需要大量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十二五”时期大专及以上学历旅游人才的需求要比“十一五”时期增长75万人,然而目前高校每年仅能提供15万名左右毕业生,并且旅游人才的供给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从当前旅游行业的人力资源情况来看:第一,人力资源多,人才资源少。中高层管理人员缺乏,总经理难招,基层员工包括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都是职高毕业,只有20%左右具有专科学历,管理队伍学历水平不高。第二,单一人才多,复合人才少。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达不到与国际接轨的水平,外语好又业务精的人才较少。第三,战术人才多,战略人才少。旅行社的经营滞后,缺乏战略的眼光,没有长远的发展计划。第四,经验人才多,创新人才少。在旅行社的经营中对导游员培养不够重视,缺乏培训机制和培养计划,缺少创新思路和方式,只凭以往的工作经验用人。第五,工作热情多,吃苦耐劳少。大量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对旅游行业认识不足,就业目标不明确,虽然有很高的热情,但不愿吃苦,刚刚毕业就想从事管理工作,且眼高手低,在工作中频繁跳槽,无法稳定工作,加之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操作能力上不如职高生,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因此,相当多的旅游企业在用人上不愿考虑聘用高学历学生,使旅游管理专业高校本科毕业生在企业中处于“用不上”、“留不住”的尴尬境地[2]。这种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发展,急需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供求趋势分析
  
  1.强调专业技能的应用性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体制的影响,目前,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过多定位于管理类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或服务型岗位,而从行业需求来看,无论是旅行社还是酒店,缺乏的主要是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一线操作人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定位应非常明确,即满足专业技能的应用性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依据、以实践教学为手段、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加大实训课的课时量,以强化技能性训练力度,从而使旅游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够适应一线岗位的工作需求,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最终成为宾馆、旅行社中基层岗位的生力军。
  
  2.强调专业知识的复合性
  
  无论是作为社会现象的旅游,还是作为多元产业的旅游,都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旅游业急需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熟悉实践过程、既能真抓实干又能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旅游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服务技能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要掌握旅游法律法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文化、旅游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本职工作。“一专多能”已成为旅游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可以说,知识面越宽,就越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所呈现的宽泛性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趋势。
  
  3.强调专业素质的外向性
  
  外向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是指熟练掌握旅游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具备国际旅游文化底蕴,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实践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敢于面对挑战,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经济接轨,中国旅游行业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失去了政策保护伞的民族旅游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而旅游人才的竞争将是这场角逐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对于蓬勃发展的出入境旅游来说,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不仅要有较高的旅游管理专业水平,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外语沟通和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要求。
  
  二“十二五”时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了适应“十二五”背景下旅游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引下,根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高校教育资源与办学特点,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与培训[3]。
  
  (一)明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本着“口径适当、基础扎实、强化能力、注重实践”的总原则,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体系;更新教育观念,遵循现代教育规律,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高级旅游专门人才。
  
  (二)制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十二五”时期旅游行业的发展和旅游企业的需求的变动,强调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可以借鉴国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首先,延长专业实习锻炼的时间,如将大学二三年级的暑假时间延长为3个月,用于学生到校外企业实践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实行教学与实践交替配合,达到学以致用,取得良性互动的教学效果。其次,建立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培养目标,形成集教学实习、专业实习等为一体的实践教学组织体系。最后,建立较为稳定、颇具规模的实习基地,搭建与知名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平台,为学生的实践、实习和就业提供优良的场所等。总之,通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三)以导师制为依托构筑跟踪式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要实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课题研究+就业指导”的导师制,构筑跟踪式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此模式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思想引导强化学生德育教育
  
  通过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学生德育意识,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
  
  2.专业辅导帮助规划大学生涯
  
  通过专业辅导,向学生介绍专业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加强学生对旅游专业的理解,教育学生热爱专业,指导学生熟悉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明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传授学习方法等,帮助规划大学生涯。
  
  3.课题研究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通过课题研究,加强学生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使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增强学生文献收集和文献检索的能力。通过科研实践,加强研究能力,在研究中创新,在研究中确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使毕业论文真正达到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节。同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课外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职业规划
  
  通过就业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旅游高级管理者必须要从基础做起,在这些最基层、基础的工作中,领悟知识的发展、产生过程和锻炼自己的探索精神。开展就业形势和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进行成才设计和职业规划,指导学生择业、求职和就业以及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工作。
  
  (四)构建多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特点是:“分层实践,逐层提升”,由课堂实践教学、业务模拟实训和综合实习操作三个层次(或内容)构成,分别在课堂、实验室和实习单位完成,使学生的技能水平逐层提升,最终达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毕业即就业,上岗即能用。首先在课堂实践教学层面,旅游管理专业应开设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旅游服务礼仪、导游实务、服务技能、酒水调制等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尝试在校企合作的景区、公园、酒店进行,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其次在业务模拟实训层面,要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第二课堂”三位一体的形式,通过全过程、多轮次的模拟、仿真和全真的实训,开展导游风采大赛、最佳讲解员大赛、导游形象大使评选活动、各种演讲比赛、导游词创作大赛、旅游线路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最后在综合实习操作层面,要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开展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层实施,逐层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五)突出外向型旅游管理人才的课程设置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外向型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旅游企业和毕业学生访谈了解到,在旅游行业中外语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和提升的关键之一,特别是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外语能力已经成为旅游企业员工提职考核的一项重要标准。因此,设置以着重提高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在核心课程中加大旅游英语口语和导游英语等英语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期末笔试的形式,根据语言类课程的考核需要改革考试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提升。
  
  (六)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要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要打造一支有较高学术水准、较强的事业心、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的师资队伍。因此,要建立“行业实践+研究平台+创新团队”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旅游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一方面,通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在产学研实践中的综合素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成立区域旅游经济研究所,进行创新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教师自身既要注重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又注意师德的养成和锻炼,要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凌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2)。
  
  [2] 蒲姝。基于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经贸导刊,2012(4)。
  
  [3] 黄国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0(8)。

【“十二五”背景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相关文章:

网络背景下物流管理措施创新研究08-18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08-19

工学结合下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08-2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08-18

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08-2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实效性提升的策略研究08-18

人才培养论文: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析08-27

针对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08-23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论文(通用6篇)07-19

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研究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