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职教论文>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深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深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时间:2023-02-26 13:17:37 职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深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深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作者/唐胜荣 王可忠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贵州 都匀 558022
  
  摘 要 经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进一步深化过程中,在师资、教材、校企合作、教学管理等方面不同程度的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严峻挑战,对此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实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跨越。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程改革 挑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2-0007-03
  
  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内各高职院校相继掀起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热潮,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了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内容构建的一系列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进一步深化过程中,在师资、教材、校企合作等方面不同程度的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严峻挑战,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因此停滞不前,一些高职院的课程建设甚至出现了重回学科体系的倾向。对此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实现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跨越,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推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素质与能力不足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不再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是把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这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一,教师必须具有职业经验,了解企业背景,熟悉工作过程,掌握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其二,教师要有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能力,能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于教学、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并通过整体教学设计(也包括学习情景的设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到工作过程中去;其三,教师需要有跨专业的知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因为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门课程了,可能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也可能需要几位教师联合承担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其四,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从上述四点可以看到,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教学工作方式、方法的改变是学校课程改革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但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尤其是一些边远偏僻的地区性高职院校,教师素质与能力往往难以达到这一要求,就当前各高职院校的师资构成而言,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校内专职教师,一是校外兼职教师,就校内专职教师而言,绝大多数均为“三门”教师,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再进校门,这部分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太缺乏相应的行业、企业背景与职业经验,难以对学生的实训操作进行有效组织与引导,更为严重的是不少教师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基本仍然停留于传统的学科教学的模式,有什么教材上什么课,没教材上不了课,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课程改革的困难,虽然一些教师也试图通过学习提高,以推进课程建设,但工作负担过重,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www.fwsir.com)而校外兼职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由于理论知识不足,难以对相关的操作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理论阐述操作过程的科学性,其教学基本停留于怎样做的层面,难以上升到为什么这样做的高度,不同程度的存在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现象。教师素质与能力的不足,不同程度的阻碍了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在一些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开始时大张旗鼓,大会动员,小会研究,学习调研不断,但经一番探索之后,因受教师的重重阻挠,深感困难重重,只好偃旗息鼓。课程改革雷声大雨点小,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以至近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高职院校的课程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
  
  (二)缺乏相应配套的教材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无论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还是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都彻底打破了传统学科教学的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相关行业、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确定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根据学习领域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所确定的行动领域确定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典型任务。在此基础上确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不仅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便是课程名称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相关原理,相关教师根据对行业职业岗位的调研,相继开发和构建了旅游接待、餐厅楼面管理、客房房务管理、导游带团与讲解、旅行社计调与销售等专业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不仅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就是课程名称也发生了变化。新的课程体系虽然建立了,但实践教学过程中,则遇到了新的难题,市场上大都缺乏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教材。而在一些高职院校,尤其是一些地区性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大都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编写相应配套教材的足够能力,为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不少专业课教师只能从学校现有的图书资料或互联网上查找相应的知识信息,极大的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负担。
  
  (三)校企合作遭遇重重困难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核心实质上就是校企业合作,工学结合,即学校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不断增强与所在地行业、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不断增强对行业、企业、岗位的认识和了解,切实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各方面的要求,努力实现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要求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服务能力,以实现校企之间的双赢与多赢。然而,社会经济生活中,切实有效地实现校企之间的合作与共赢,则常常遇到诸多的障碍与困难。其一,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活经营成本,尽可能排除各种非生产经营因素的干扰。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大都由政府或社会机构举办,属于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与模式。职业教育对行业、企业而言显然属于非生产经营因素,不少企业对这种非生产经营因素的校企合作大都缺乏必要的积极性,不少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大都呈现于“一头热”的现象,即不少企业碍于各种社会关系的情面,从形式上与一些高职院校之间进行了简单的协作,如签订协议、接受部分学生顶岗实习,配合学校对职业岗位进行调查了解等等,但这种合作基本属于表面的、短期的、松散的合作,深层次的、长期稳定校企合作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其次,在一些西部省区的地区性高职院校,由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行业、企业除一些现有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一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外,大都缺乏规模以上企业。由于缺乏行业、企业作为支撑,这些地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大都只能停留于文件和口头形式上。
  
  (四)教学管理出现新的难题
  
  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各门课程由若干学习情景构成,每一学习情景的学习通常由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基本步骤组成。即学生在工作任务明确后,独立或分组按上述六个步骤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任课教师则根据每位或每组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作出相应的评价,对各个学生各个学习情景给出相应的成绩,最后确定该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或学分。这一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及学生学习评价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任课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知识传授者演变为任务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完成系列的工作任务,教师的参与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和学习的质量,而对任课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教学管理过程中则往往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其次任课教师对学生每门课程的学习评价基本与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步进行,一般不需要进行期末的总体考核,学生必须自始自终参与完成每一工作任务,不得有病假、事假、旷课和缓考、补考的现象,方能取得相应课程的成绩和学分,否则难以取得相应课程的成绩和学分,当然也难以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诚然,教育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和取得相应课程的成绩和学分,但在各个班级中,总有个别或部分学生因病假、事假等原因而出现缓考、补考的现象。由于课程考核大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没有相应的考核试卷,这部分难以进行缓考或补考,只能参与该课程的重修,这一现象无疑给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
  
  二、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实现跨越的几点对策
  
  (一)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能力与水平
  
  1.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每年抽调部分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为期1——2年的带薪挂职锻炼,不断增强现有师资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相关行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认识和了解。
  
  2.利用已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安排相关专业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毕业顶岗实习的同时,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前往带队,在加强对相关专业毕业生毕业顶岗实习进行指导管理的同时,学习掌握相关行业、职业、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3.围绕课程改革展开教育教学研讨,以课程改革为载体,让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将所学习和掌握的新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应用于课程改革的实践,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让广大教师在课程中不断确立和巩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
  
  (二)加强教材配套建设
  
  1.加强规划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各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在师资、财力、物力上的优势,不断开发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系列规划教材,及时为地方性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教材参考,从教材层面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深化与跨越。
  
  2.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相关教师结合当地行业、企业和学校实际,编写课程改革的校本教材,及时为课改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三)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
  
  1.加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以政府为主导,搭建校企业合作的平台,从政策、税收、经费投入等方面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增强企业对校企的理解和认识,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对于推动和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校企合作不仅能在一定程度缓解企业人力资源的不足,还可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可引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可通过校企合作培训机制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可通过合作实现校企经济信息共享等等。
  
  3.积极找寻校企双方合作的共赢点,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基础,校企合作的参与方都希望从中获得各自发展所需的资源和利益。校方除利用企业和产业部门的优势为高职教育服务外,学校还应突出自己的优势,让双方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双赢的结果,如主动承担合理的实习经费,在合作成果上明确企业的利益分成,可为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作必要的宣传等等,从而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积极探索教学管理的新模式
  
  1.在完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日常教学监督检查的同时,依照人本管理的管理理念,从各个方面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格认真按照课程实施的相关要求完成教学过程中相应的咨询、组织、引导、检查、评价等教学任务,不断提高课改的教学效果。
  
  2.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和考核办法,依据课改的考核特点,积极探索适应课改特点的缓考和补考方式,对于个别或部分因病、因事等各种原因而缓考或补考的学生,可采用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和学习记录等多种表现性的评价方式和笔试,或者结合课程的学习情景,要求其按工作任务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课程中的一至两个工作任务,任课教师再根据其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评价,给出相应课程的考核成绩。
  
  参考文献:
  
  [1]吴铭峰,唐麒,杜化俊。高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中教师能力的培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2)。
  
  [2]姚会平,唐小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障碍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07)。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深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相关文章:

工作分析面临的挑战与对策08-18

高职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教学改革对策07-30

浅析高职院校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改革08-26

高职院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改革初探08-26

国际人道法的发展与当前面临的挑战08-15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08-18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08-18

高职院校《工程财务》课程改革的探索08-05

当前反渎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对策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