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德育管理论文>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的多元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的多元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8-12 19:23:45 德育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的多元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的多元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的多元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岳亚军

  (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213026)

  摘要:多元文化的博弈,给学校德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学校德育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要塑造学生的现代德性,实现两者的多元融合——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融合,在德育主题活动中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合。只有了解现代德育的走向,聚焦德育问题的关键,优化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式,才能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学校德育传统美德现代德性多元融合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以往高度集中统一和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正在被多种多样的异质文化环境所取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博弈,给学校德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学校的德育内容由单一走向多元,德育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德育视野由传统走向与现代的融合。

  一、 学校德育的二元思考

  新时代的学校德育,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以促进人的现代德性养成为中心的德育。它包含四个核心要素:以“诚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的教育,以“责任”为核心的为事之德的教育,以“爱国”为核心的为民之德的教育和以“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生存之德的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因内化而升华,必须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和感悟。尽管传统德育存在着以社会为本位,强调人的社会适应性而忽略人的主体存在,把德育目标定位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上,在德育方式上注重德育知识的灌输,把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加以改造和训练的对象来严格要求等弊端,但中华传统美德元素在现代德育的核心要素中清晰可见,它必然是学校德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美德的内涵十分丰富。我们这样认为,传统美德就是指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在现代仍然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具体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地说,就是中华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实践活动中积累而成的、稳定的社会优秀道德因素,体现在劳动、生活、思维、行为等方方面面,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精华。

  从现代德性的特征上来考察,中华传统美德应当包括三种因素:历史继承性、现实适应性和理想超越性。所谓历史继承性,就是将历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内涵十分丰富的优秀传统美德,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三省吾身、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爱国情操,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等浩然正气,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等昂扬锐气,如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等广阔胸襟,如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等英雄气概,(教学论文 www.fwsir.com)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等道德思维方式,融合在现代德性之中。所谓现实适应性和理想超越性,就是既注重“德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尊重合法的个人利益”等现实性,还要不断超越自身的自然属性而获得一种“内在的卓越或优秀的人性”的发展性,使外在的规范变成内心行为的准则,进而达成个体所具备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内在一致性。

  就目前青少年的道德现状来看,一方面,他们生长在一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极大发展的时代,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个性张扬,个体意识、平等意识日渐增强。另一方面,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有的青少年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意志颓废、短视近利,追求享乐、内心空虚;加之因独生子女、传统育儿观念等因素而造成的高期望与高溺爱的畸态,导致一些青少年养成了自私、狭隘等不良习性,缺乏合作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吃苦耐劳,我们不难感受到社会正义感的日渐消失、君子之风的日渐远去,这就迫切需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开展了“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相融合”的学校德育的实践研究,期待通过这样的实践研究,促进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夯实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二、 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的多元融合

  (一) 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的融合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有自然之趣,又有独特的精神品格。古往今来,无论是名人墨客,还是民间百姓,都喜欢把竹子的品格与人格联系在一起,把谦虚谨慎当作是竹的品格;把坚贞不屈看作是竹的品节;把无私奉献视为竹的风骨;把高风亮节作为竹的灵魂。最重要的是,在“竹子”这个物体上,已经有了一种民族的骨格。用现代的眼光审视“竹子”,不仅彰显其独特个性,还具有追求卓越的特征。以“翠竹”冠名的常州翠竹中学,提出了“建设翠竹文化,发展有灵魂的教育”的核心办学理念。我们认为,建设以“竹子”为内容的学校文化,不仅有物理意义,更有提升学校发展品位、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现实意义,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具有竹子品格的内涵意义。

  我们在校园环境文化的布局过程中,以“竹子”为载体,以“竹文化”为内涵,以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相融合为目标,师法园林艺术,坚持取法自然,力求景情交融,实现人文融合。我们精心设计每一个景点,努力达到“看是一幅画、吟是一首诗、品是一种韵”的效果。

  走进学校大门,以“金钥匙”水池为界,左边设计了“劲节苑”。诗云:“未出土时先有节,凌云深处总虚心。”竹子有节,而且虚心。整个“劲节苑”有五个层次:第一层是草坪,第二层是翠竹,第三层是慈孝竹,第四层是菲白竹,第五层是青桐。我们还运用了点缀的手法,在慈孝竹的图案里,安放了与其他山石不同的灵壁石,轻轻敲打就能发出浑厚的金属响声,观赏时不仅有视觉的感受,更有听觉的效果,从而构成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金钥匙”水池的右边,我们设计了“听竹苑”。清代名士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希望,整个校园,人人、事事、处处都充满师生关爱之心。

  在行政办公楼的后面,我们设计了“濯缨苑”——由爱国主义精神统领,并将之自然、有机地融合到绿地与山水的配置之中。在苑西头置一水池,池东头用山石堆叠隆起,上有流水,取名“独清泉”。“独清泉”后面,种植了三棵棕榈树,似凉亭形状,配置红枫映衬,我们称之为“独醒亭”。“独清”与“独醒”合在一起,致力于营造这样的一种意境: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今世界,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名所囿,不为利所惑,静心读书养性,潜心教书育人。

  我们还在校园所有的墙壁空间布置师生自己创作的、以竹子为内容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翠竹”的神韵,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 在德育主题活动中的融合

  学校从两个层面精心设计德育主题活动,一是全校层面的以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为载体的主题活动,二是各显班级个性的主题班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的有机融合。

  1. 学校层面的主题活动。

  学校在重大节日或纪念日,设计了主题明确、形式多样、注重体验、彰显成效的系列活动。比如:3月5日,学校将学雷锋活动与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开展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主题的做好事活动;4月,开展以“弘扬传统美德,形成现代德性”为主题的美德故事演讲比赛;5月,开展以“现代青年的担当”为主题的征文活动;6月,开展以“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励志成才教育;9月,开展以“尊师重教”为主题的感恩教育;10月,开展以“爱家、爱校、爱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11月,开展以“我为母亲做件事”为主题的体验活动;12月,开展以“在科技艺术活动中展风采”为主题的个性展示活动。此外,学校还通过开展学生喜爱的活动(如“四好少年”演讲比赛、“美德少年”评选、“班级之星”评选、“爱心献给汤文馨”等),使德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精神世界。

  每一学期的开学典礼,都是一场精心准备的“盛宴”——心愿、相声、宣誓,三个年级学生的展示个性鲜明、精彩纷呈。七年级“诉心愿”,每班代表轮流登上主席台,说出他们的心声,表达他们对新学校的热爱和对新学年、新起点的憧憬和期待;八年级“说相声”,向全校师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意,感谢自然赐予恩,感谢祖国关怀恩,感谢父母养育恩,感谢老师教诲恩,感谢同学手足情;九年级“竞风流”,全体学生头轩昂、语峥嵘,激昂的宣誓将开学典礼推向高潮。

  每学期开展的精彩合唱节,学生唱响洋溢着爱国情怀的《国家》、《保卫黄河》、《歌唱祖国》等,励志向上的《天路》、《我相信》等,用嘹亮的歌声,让道德情愫深入人心,让青春活力尽情展示。合唱节期间,全体师生都沉浸在优美的合唱歌曲中,充分感受艺术教育的审美情怀。

  每学年期末,通过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宣传发动,按照班级推荐、年级初选、公开亮相、全校师生投票等程序,评选出校园“十大优秀学生”。一些品行端正、成绩拔尖、拥有优良的综合素质的学生,充满激情地进行演讲:“我的优秀由我的成绩书写”、“我的优秀由我的能力决定”、“我的优秀来源于我幸福的家庭”、“我的优秀要感谢鞭策鼓励我的恩师”、“我自信,我阳光,我快乐,我奋发”、“我是七(10)最给力的女生”…… 他们用文字演绎个性,用语言展现心灵,像竹子般劲节、刚强、坚忍的风采,博得了全校师生的阵阵掌声。全校弥漫着“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让优秀成为习惯”的良好氛围。

  2. 班级层面的主题活动。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学校文化建设,各个班级开展彰显个性特色的主题班会活动。比如,七年级的“节约从我做起”、“学会感恩”主题班会,让学生懂得勤俭节约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小就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让学生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家人的关爱、朋友的关心、老师的关注、社会的关怀;八年级的“诚信是金”、“敬畏规则,珍惜生命”主题班会,通过具体事例的剖析,指导学生如何明辨是非、明礼诚信,如何以实际行动投身于道德建设,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确立“规则意识”,展现生命的光彩;九年级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的未来同样精彩”主题班会,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激励学生制订合理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立志成才、勤奋刻苦的学习品质和意志力。

  (三) 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

  课堂是教师生命展示的舞台,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如果说教师是鱼,那么课堂就是水。课堂,是释放教师的才情、气质和个性的地方。通过课堂,教师可以显现其独特的生命气质、生命品质、学识素养和教学艺术。如果说学生是禾苗,课堂就是沃土。课堂是学生沐浴阳光雨露、茁壮成长的最重要的场所。学校德育虽然无处不在,但课堂教学则是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相融合的最重要的阵地。

  我们积极探索德育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点”。比如,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其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打下基础;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进行民族优良传统(如爱国主义、勤劳俭朴、发奋图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等)教育、人生观(如理想与人生价值、是非观念与社会责任感等)教育;英语学科的教学,要遵循语言教育规律,渗透多元文化的熏陶,与多元文化的价值进行“碰撞”,确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历史、地理学科的教学,要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真挚感情,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为社会建设作贡献;物理、化学学科的教学,则主要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我们还努力摸索德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1) 反思自省法。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我,与文本中蕴含的美德进行比较,通过自我省视,形成美德。(2) 行动实践法。组织具体的活动,布置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行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德。(3) 挫折教育法。设计相对较难的任务,让学生在挫折中得到磨练,培养知难而上的勇气。(4) 言传身教法。一方面,对教材中的美德进行宣讲,让学生明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等精神,影响学生。(5) 鼓励激发法。健全激励性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养成乐观积极的人生观。

  (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融合

  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特色之一。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选题广泛,而且注重突出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之间的融合性。我们开展了“公交车‘爱心专座’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国‘孝’文化的传承探究”、“中华传统美德之爱国故事探究”、“中华传统美德之勤学故事探究”、“中华传统美德之立志故事探究”、“中华传统美德之知恩感恩故事探究”、“中华传统美德之诚信故事探究”、“中华传统美德之为人处事故事探究”、“中华传统美德之礼仪故事探究”、“中华传统美德之助人为乐故事探究”、“红梅街道老小区老年人生活保障问题调查”、“常州民俗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的探究”、“走向现代文明”、“从生物学角度戳穿虚假广告的研究”等综合实践活动,每班以5~8人为单位组成若干研究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特长都有明确分工,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开展调查研究,并注重过程体验。一个故事体现一种品质、一种美德。每次实践体验,都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实现德育的目标,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素养,也凸显了研究性学习的德育效能和学校德育的活力。

  “竹根立定,竹虚胸怀,竹形清韵,竹节成长”是全校师生凝聚的学校精神,“笃行明德,厚学启智,博爱至仁,慎独励节”是劲吹的校园之风,我们基于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相融合的德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被评为“常州市德育先进学校”,学生的美德观念日渐内化,行为向善,个性得到张扬。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德育背景的复杂性,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学习现代德育理念和研究复杂背景对学生的影响度,用更丰富的理论武装,进一步了解现代德育的走向,通过调查研究聚焦德育问题的关键,优化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式,构建学校现代德育新体系,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的多元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相关文章:

*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08-15

关于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思考08-17

幼儿语言教育与生活融合的思考08-15

创新性学校班队工作管理的实践与思考08-17

对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08-25

让思考与实践同行08-17

德性、幸福与社会和谐08-17

班级管理的实践与思考08-17

学必以德性为本08-17

班级动态管理的实践与思考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