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音乐论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新思考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新思考

时间:2022-08-26 16:08:07 音乐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新思考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新思考
吴静欣
作者简介:吴静欣,女,1977年出生于天津,讲师,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教师。
摘要:当今基础音乐教育正在蓬勃发展,音乐教师的成熟成为音乐教育发展的原动力,音乐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中的相关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教师的成熟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本文从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发展型教师和关注职后教育几个方面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建设提出笔者的观点和期望。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
音乐教育学
课程
音乐教师 ‘
随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音乐教师能力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音乐教师为目标,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相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日新月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以不变应万变”的一贯传统明显滞后。教师的培养和成熟应是系统工程,应建立目标——内容——实施——反馈的可测性整体,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建立以音乐教育学学科为主线的开放型课程体系 音乐教育学是一门正在兴起和形成的学科,研究音乐教育全过程、揭示音乐教育的规律、音乐教育的方向、发展形态、基本特点等,从整体上阐明音乐教育学与各学科教育学共同运用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并对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提供科学指导。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既是培养音乐教师的摇篮,音乐教育学学科就应作为其专业性的学科,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将直接影响未来音乐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
学科定位直接体现培养方向和教育目标的理念。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介教育人。同时,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两个因素应是互为内容、互为手段的。由于音乐教育与其他非艺术学科在教学内容、目的、形式、评价等各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不同,因此,音乐教育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能依附于教育学或音乐学领域,它具备特有的逻辑方式和研究领域。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应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将音乐教育学学科与音乐技能和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04年实施的天津地区“中小学在职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观念调查”中发现,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普遍感受到自身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欠缺,并希望能过通过教研和培训活动能过得以提高。在对“您认为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最有效的途径”的回答中,选择“参加教研、进修活动”的占76%,选择“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的占64%;在回答“您希望得到那方面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时,67%的老师们选择了“音乐教育专业知识”。由此可以看出,以往的音乐教育学学科没有实现到应有的教学目标。首先,课程设置较单一,仅仅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教法等;同时,课时比重非常微弱,仅占总课时量的5.4%-8.1%(见附表1)。在这一点上,我们同一些音乐教育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德国高级音乐师范教育(学制为四年)的课时比例为每学期共120周学时,教育学课程30周学时,占25%;音乐45周学时,占37.5%;自选专业45周学时,占37.5%。(1个周学时表示每周上一节课/45分钟)我国台湾地区在培育教师的四年制大学本科里所开设的教育科学方面的课程也占到了总学时的25%,仅教育科学方面的必修、选修课程就达到25门之多。英国的教师培训中,教育专业课程占总学时的25%-40%。我们的音乐教育专业应增加音乐教育学学科的课时比重。开设音乐教育学、相关教育及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课,同时开设有关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必修和选修课。如音乐教学与心理、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音乐教学设计、音乐教学法等课程。
国际卜,教师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开放型”的教育体系。以美国为代表,将原来独立的师范院校逐渐与综合大学合并。学生在取得相当学历后,再进行教师专业教育,继而获得教师资格。这样的教育体系既可以扩大师资培养的途径与范围,拓展知识口径、注重学术水平的提高,又突出了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师范性)。我们的教师教育一直采用了“封闭型”的教育体系,具有独立的体制,强调“学术性”与“专业性”并重。
许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专业一直把重心放在音乐理论与技能这个教学板块,在课程设置中这个板块的课时占全部必修课的59.4%-62.1%(见附表1),更多地突出了“学术性”,试图培养“音乐家式”的音乐教师,先保证“一专”,再突出“多能”。然而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高师音乐教育毕业生在工作中明显感受到在“音乐知识及相关文化”的教学环节中举步维艰,同时即兴伴奏水平始终无法提高等等。种种问题都指向了高师的音乐史论、和声、器乐演奏(钢琴、手风琴)等课程设置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并没有取得联系,忽视了音乐教师的“专业性”。学生学习了相对高深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很高程度的表演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却无法施展。面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瓦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作为音乐教育专业,应将音乐教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突出音乐教育专业特点。在原有的“封闭型”体系中进行“开放式”的学科建设,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未来音乐教师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例如,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课应有机结合,教材中可采用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名作赏析与音乐史论结合作为一门音乐文化类课程,相应增设课时,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中外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合唱指挥课可与合唱改编、合唱组织与教学结合;演唱或演奏课中结合相应的教学法学习等。各个学科板块中都应适当渗透音乐教育相关知识,以音乐教育学学科为主线进行合理的学科建设,加强理论知识在音乐教学中的实用性,谨防纸上谈兵。
二、以知行统一为终极培养目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自我的最佳方式。合格的音乐教师必是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成长的,一味地苦读书本绝不可能形成教学能力。学生必须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多次往复过程才会慢慢成熟。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在获得音乐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形成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理解并掌握音乐教育的艺术。以往我们的教育理论教学难以让学生实现知行统一。理论课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学实践则将参照他人经验作为主要方式,几乎没有与已知的教育理论产生联系。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几乎无用武之地,这种脱离实践的教育理论教学是形同虚设的。换言之,这种“传承”式的培养模式又如何能培养出具备创新、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型教育人才?
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的全面形成,在于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这一渐进的过程单在毕业前的几周实习中完成似乎有些牵强。在这里我们再与德国的高级音乐师范教育进行比较,其学制为四年,在完成各专业的课程并通过相当于大学毕业考试的一级国家考试后,要到中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实习,实习结束后,还要参加二级国家考试,及格者方能取得教师资格。可见,德国在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中把“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过程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由于学制和课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也不可以照搬别国经验,但这种观念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在教学中应该依据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实施微格教学,创设模拟课堂,营造教学氛围,由分小组探讨演练到集体实践,由模拟某一教学环节到模拟全课,由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给每个学生充当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机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组织教学能力,培养教学实用技能、教学评价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学生在感悟教师角色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借鉴他人的教学创意,并发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教育教学实习应“零、整结合”,分布在音乐教师教育的各个时期,与理论学习的进程紧密联系;在学期间还应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参与或指导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文艺会演编排等实践活动,在活动期间适当地加以理论指导,并在实践后从音乐教育理论的视角进行思考与反思,从中得到启迪并找到新的问题,逐渐完成学生内心的角色转换过程。总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教学能力、教学评价意识、创新意识等,更多的关注培养学生知与行的统一能力,把目标从培养满腹经纶的“学者”转变成培养才华横溢的教师。
三、转变崇尚求同思维的传统教育观念,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发展型音乐教师
求同思维又称聚合思维,是思维者聚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进行重新组织和推理。其与发散思维是统一的。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思维,是与创造性有密切关系的重要思考方法这种思维活动,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运用已知的领域探索未知的境界,不受任何框框的限制,充分发挥探求性和想象力,从标新立异出发,从而突破已知领域。求异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师道尊严”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性地位。这种观念映射到高师教育中便形成了“权威化的价值取向”,影响着高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仍然保持着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传统模式,“教师即真理”。这种模式早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培养发展型音乐教育人才的目的相悖。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人的主体性是社会之所以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和机制。学生不能一味地沿着教师的指引单项发展,要发展多项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高师的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树立“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科研意识,创造交流的、科研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发式的探索和科研,激发求异思维,加强科研能力,培养创造性的发展型人才。
四、音乐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趋于一体化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一般来讲,教师的成长分为预备阶段——新教师——合格教师——专家型教师四个阶段。预备阶段主要是师范院校的在校学生,这个时期是准教师们树立价值观和职业理想,并为从事教师职业储备能量的时期。新教师指刚刚步入教育岗位或者欠缺经验的年轻教师。合格教师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积淀,人格素养趋于成熟稳定的教师。专家型教师指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多年,有教学专长、丰富的系统化的专业知识、独特而成熟的教学风格、很强的人格感染力的教师。音乐教师的成熟与发展是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因此,音乐教师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预备阶段,而应发展音乐教师的职后教育,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职前与职后一体化的探索应是音乐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师能够迅速地调整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职后教育应帮助教师终身学习与发展,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技能及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研究新问题等。音乐教师的职后教育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更好地将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互动式、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如课题研讨、专题研究、录像客观摩与研讨、课例分析、教学评析等方式。笔者曾旁听过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裴芳老师为在职教师开设的教学研究课,她鼓励音乐教师们自己做课或录制课例,在课上进行展示和研讨。音乐教师们各抒己见,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甚至展开争论,最后在裴老师的引导下加以总结。在这个环节中,不仅做课教师本人受益匪浅,而且在座的所有教师都能在互动、自主的氛围中有所收获。在职音乐教师们都已经具有不同程度的教育教学经验,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不能够再采用一只粉笔、一本书的单一的教授方式,而应调动教师们进行自主学习与发展,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将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新思考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时刻关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培养优秀的音乐教师为目标,引领和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既要继承前人,又要善于借鉴、突破陈规、勇于创新、面向未来。也惟有如此,才能够为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参看:《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河工,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2]问卷来源: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3]参看:《德国音乐教育概况》谢嘉幸,杨燕宜,孙海,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4]引自:韩清林“积极推动师范教育转型构建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教育研究》
[5]参看:《音乐教育展望》戴定澄,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6]《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操——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李福华,载于《高等教育》,2004年第二期
U]《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李其龙,陈永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386页
[8]《音乐教育展望》戴定澄,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301页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