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美术论文>谈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谈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时间:2022-08-17 14:32:16 美术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术课程标准的分析,结合心理学对个体积极性的调动的心理分析,论述了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因素、方式、方法、措施等,并结合自己在运用现有的美术教材进行的美术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标理论的一些探索和运用阐述了美术课程新标准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进了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增强了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标准、积极性、需要、动机、目标、态度、调动、实践

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性变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加之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长期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比较深,使课程目标的定位产生了偏差。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能有效地传承文化,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它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积极性结构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方面。美术课国家课程标准,基于这几个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之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了有力的调动。
一、对新课标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理论分析
一) 、学生需要的满足与调节
需要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而又欠缺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倾向。它产生于人在生活中受到的各种刺激,通常以愿望、意图、理想等心理状态反映出来。它是人的积极性的动力源泉。一切经济活动、人类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是人的需要,人的积极性最终来自人的需要。培养人重要的是培养人的需要。所以重视并解决学生的需要问题,是美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
1、课程标准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这些标准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不具备强制性,使教材编写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不需要,可以不采纳。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同样的内容标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这样,充分考虑了教师、学生的需要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标准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中学“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对以上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其中有“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对竹木、废导线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等建议,这些紧密联系生活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课程标准没有为所有学生制定一个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而是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既重视结果激励,更重视过程激励。满足学生成功的情感和精神需要。但同时,在制定内容标准时,又充分考虑,不轻易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使学生不会产生消极的体验,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
动机是直接推动并维持人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具有指向性、强度性、清晰度、力距等特点。动机与需要不同,需要的动力作用是潜在的,动机的动力作用是直接的,现实的。需要可转化为动机,但需具备需要目标诱因的出现、引发行动的足够强烈的刺激、提高意识和态度的调节等条件。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
1、直接性学习动机的激励。课程标准为学生创设宽松、多样、活泼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多样化,丰富化,从而产生新颖感、增强趣味感。学习中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以增强学生兴趣,更好地满足其成就需要;让学习具有挑战性,使学生学习后能获得一种从事创造性劳动产生的满足感;扩大了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尊满足;在可选择的条件下,学习尽量照顾了学生的志趣,使学生能通过学习获得内心的快乐。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了强大激励。
2、“精神报酬”激励。课程标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结果中能够表达自己的观念、情感、思想,给学生以精神回报,激励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目标直接激因的激励。课程标准摆脱了长期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使美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了知识、技能难度,使学习具挑战性的同时,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进步,都有成功的体验。
三)、通过目标管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目标是指人的行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依据,对组织系统进行管理的一种现代管理的形式。从心理学角度解释,目标实质是一种期望,是人的行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目标具操作性、可检测性。目标对人的行为的重要作用包括启动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聚合作用等。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目标确立适当,目标管理运用恰当,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价值选择心理和成功概率的心理,能引导和调节学生的期望心理,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确立学习目标,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探究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1、“造型.表现”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通过此领域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2、“设计.应用”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3、“欣赏.评述”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要求学习达到以下目标: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逐步提高视觉感觉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4、“综合.探索”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要求学习达到以下目标: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差异和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
四)、形成学生良好态度促进积极性调动
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的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具有内隐性、特指性、比较稳定性、复合性等特点;具有影响效率与成绩,影响人的挫折耐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影响人的社会性认识,自我激励等功能。要形成并巩固态度,应使人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成分由不协调变为协调。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良好态度的形成,以促进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1、课程标准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突出美术教育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美术课程良好的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并在内容标准中渗透美术的社会功能,即审美教育、陶冶情操、认识社会和自我、交流、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智能,开发潜能、提高物质产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含量等功能,使学生潜移默化,明白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转变过去对美术课程的偏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评价标准体系对态度的形成。课程标准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老师的教学。在美术学习评价方式中,要求评价有目的性、注重全面性、全程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对学生的成功体验,积极参与,自我反思,素养提高,个性发展,态度进步,合作精神等作完善、肯定的评价,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二、我在现有美术教材中对新课标理论的探索运用
在九义教材初中第四册《美术作品中形神兼备的形象》一课中,我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因素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心理,结合“课程是活动,是经验,教师是‘主持人’,是‘沟通者’”的课程改革新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设计,将美术课堂设计成“东芝美术乐园”,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本课内容,使学生人人参与,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
一)、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上,安排学生在美术教室内按小组团坐(组长为代表前坐,中心为活动区),营造一种平等融洽、轻松愉快的气氛,满足学生的需要,力求让学生在活动的乐趣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在活动过程的安排上,我设计为五个环节,并且都用形象生动的词语概述,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因素上入手,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猜一猜:内容安排为人物模仿表演与猜测。老师准备一些描述人物的纸条(如“董存瑞炸碉堡”、“年迈的老婆婆”等),让每组代表抽出并且表演,本组同学进行猜测,迎合学生好奇心理,使学生在表演与猜测中体会“形”、“神”塑造人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表现力、观察力与竞争意识。
2、想一想: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同学表演的好?为什么?引出“形”、“神”,展示课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归纳

谈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1] [2] 下一页


总结能力。
3、学一学:组织学生讨论美术作品中“形”、“神”的含义及二者关系,对学生的答案教师一律板书,并引导学生讨论以“去伪存真”;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积极的心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然后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国画作品《竹》和油画作品《纺织女工》以巩固加深。
4、用一用:
教师用电脑展示以下作品名称,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中国作品:《跃马》、《晴雯》、《蕉蝉》、《高逸图》、《说书俑》、《春香闹学》、《狼牙山五壮士》
外国作品:《复信》、《沉思》、《教皇》、《少女》、《格尔尼卡》、《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1、必答:每组代表任选一幅作品共同欣赏分析“形”与“神”(不扣分)
2、自由答:每个同学均可任意选择一幅作品欣赏分析“形”与“神”(若成功则小组加分,一般不扣也不加,不好则扣分)
(此环节教师注意与学生沟通,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肯定,培养的参与意识,创造性思维,表现能力等。部分作品可进行师生活动和表演再现以帮助理解。) 综合以上论述,美术新课程标准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各方面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方式和方法,改进了原来美术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进了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增强了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资料: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八)]
《美术课国家新课程标准培训资料》(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艺体室,2002.5)
《美术课国家新课程标准报告会》(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2001.7)
《教育管理心理学》(主编:陈安福)

上一页  [1] [2] 


【谈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相关文章:

谈新课程标准的“新”05-31

谈新课程标准的语文知识教学08-16

如何调动学生学语文积极性08-22

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几点思考08-18

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08-20

怎样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08-18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08-24

例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活动课08-21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08-16

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