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浅谈家庭中的素质教育

浅谈家庭中的素质教育

时间:2023-02-27 11:12:18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家庭中的素质教育

摘要: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形成等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不同的。认识家庭中素质教育的特征以及如何进行实践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浅谈家庭中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家庭  孩子的需要 鼓励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人口过剩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对社会上种类繁多并日趋白热化的“状元热”、“家教热”、“补课热”、“培训班”等家长是积极的支持者。这一方面表出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同时也反映了人们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盲目和无奈。升入一流的学校,拿到更高的文凭,进入“上流”社会,给家庭带来荣誉,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与目标。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家长由于自身素质的影响,凭着自己良好的愿望,根据他们孩童时代的感受或眼下大家所热衷的“教育模式”,一厢情愿而自以为是地指导孩子做这干哪,不了解社会压力和家庭背景变化对孩子个性产生的影响,不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而陷入家庭教育的的误区。

一、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学习轻个性

家长们一见面,首先谈论或唯一谈论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如何,把学习成绩作为对子女要求的唯一要求标准。对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等则很少关注,使得孩子无从得到心理调适的方法,只好将矛盾、苦恼及困惑压抑在心里,受其煎熬,以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的已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重学习结果,忽视孩子的学习过程

许多家长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分数,在班上的名次,轻视对学习活动的指导。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不断的灌输。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苦其心智”的过程,使得孩子所具备的创新潜能未能得以充分挖掘。

(三)忽视孩子的德育

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要有礼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为人做事做到“不吃亏”,局限于对孩子的保护性上。而在诚信、友爱、尊重、责任心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以至于一些孩子对是非混淆不清,对人,对事缺乏责任感。

我国家庭教育的这些作法,可以使孩子较好的掌握书本知识。但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了孩子的生活和个人体验。加上落后的学习方式,大多数的学习活动又都是围绕着考试和升学而展开,模糊了学习的真正价值,使孩子过早出现厌学情绪。显然,我国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是背离了素质教育目标的。

二、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是以人的素质提高和发展为己任,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又以心理素质为中介,最终又以健康教育为本体的,以全面提高身心的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的教育。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我国的这种传统家庭教育方法是不同的,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成长与发展。它不满足于习得知识,对付考试,它强调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在导致人的心理活动或产生积极的“质变”,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2、素质教育关注家庭中孩子全部潜能的开发,它与传统家庭教育那种只重知识掌握,只重智力开发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它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关心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和人与人之间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注重孩子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不但知道,而且会操作。不但会说,而且会做;有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轻后者,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为活动的有效性。4、素质教育重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满足于学习上的继承与模仿,它要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重视一般性,还重视差异性;不仅重视保持一致,还重视标新立异。创新教育意味着人的最本质的潜能得到开发,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层次的推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三、家庭中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

(一)正确指导孩子的学习

要使孩子学好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家长不仅要关心和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谓智力,主要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地说,智力水平较高的孩子,其学习成绩也应该好的。但学习好坏并不完全取决胜于人的智力,它还与人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有人对世界著名科学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只有5%的科学家智商特别高,其余的科学家和常人差不多。但进一步的调查却发现,这些科学家的智商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他们从小对学习都有浓厚的兴趣,对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1] [2] [3] 下一页


1、培养孩子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学习的催化剂,它表现为人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好奇心和吸引力。这种好奇心和吸引力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成为学习、工作、事业上的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孩子不爱学习,大多数觉得学习没有乐趣,所学的知识太陈旧。如果家长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些好玩的、有趣的、应用的知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考虑孩子的个性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的孩子也要学英语,人家的孩子上奥校,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奥校,人家的孩子学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要学钢琴……。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在孩子所学的知识中,总有这一项或几项是他比较喜欢的,家长要充分肯定、支持,对孩子的进步,要积极鼓励,大力表扬,使孩子产生动力。父母可以充分利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通过玩耍、游戏等活动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在大自然中学习,使孩子对科学知识有一种向往,对文化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有了动机,人就会有奋斗的方向,才会朝着这个方向自觉地努力。家长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根据自己的“意图”设计孩子的学习目标,使孩子把学习视为别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负担,被迫而学,即“为父母学”、“为教师学”。因而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这是许多孩子成绩不如意的重要原因。因此,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动机,懂得学习重要性。孩子一旦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便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这比家长天天催逼孩子去学习的效果不知强多少倍。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

良好的学习习惯指的是在学习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它可以使孩子自觉地、主动地寻求获取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那么作为家长应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独立完成作业。定期、定量、定事设置练习,布置作业等都是在养成教育方面经常运用的具体措施。在此过程中,要让孩子懂得良好行为的养成来自于控制自己的需要和感情,来自于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来自于自我忍耐、自我调节。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逐步强化了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了自我能力,加速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是一种艰苦的事,即使是聪明孩子,想不费力气便取得好成绩,那也是不可能的。何况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中的“小太阳”,缺乏艰苦和独立生活的锻炼。家长平时应注重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该让孩子做的事一定要让他做,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正是磨炼其意志的绝好机会。家长应抓住机会,鼓励孩子顽强拼搏,用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如果孩子从小就培养成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无论今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什么艰难曲折,他都能经受得住考验。

(二)树立家庭创新教育观

创新是一种勇于发现问题,敢于付诸的探索行为。对于一个问题总会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出独特的的见解,能够提出问题,能够独立决定问题,具有个人创造。我国的家庭教育历来具有浓厚的权威主义色彩,父母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真理的化身。在父母看来孩子是不懂事的,孩子天性是逃避学习的,他们的行为是不合成人规范的,父母乐意用强制的态度实施教育。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从已经了解的,抽象的原则开始,然后一步步推演开来。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使学生一步步的,完整的把一门门学科学好,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这种方式导致孩子及成人缺乏创造性。家庭中的创新教育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表达不同于父母的观点和意见,鼓励他们好奇心和探索行为,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打破事物的固有模式,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倡标新日异。尊重他们通过犯错误习得的经验,给他们留下展现自身想象力的空间。这是促进孩子创新精神和发展孩子创新能力所必须的文化心理氛围。做到这一点不需要家长有过多的专业训练,难是难在文化的心理状态的改变。其实,中国的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很难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创新教育的模式是不相容的。而家庭教育在自身微观环境中能够较好地做到这一点。

(三)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

快乐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善待生命的精神境界。人都期望、追求快乐,愿一生与快乐为伴,性格快乐就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遭遇挫折时,就不会灰心丧气,而始终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快乐是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怎样在孩子的心灵深处营造一片恬静的绿洲?性格快乐,就能让孩子换个角度面对生活,自觉避开沮丧消极情绪的困扰,机敏地实现情绪上“多云到晴”的转换。快乐使人精神振奋。才能与睿智得以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孩子的性格最具有可塑性,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期。怎样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

1、提供快乐的环境,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

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快乐的性格是在适宜的环境中熏陶感染形成的,是一次次快乐的情感经验浸润、积淀的结果。营造一个欢乐气氛的环境尤为重要。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那些民主气氛较浓,父母与子女平等相待,有事主动与孩子商量的家庭,其子女性格往往健康、开朗和活泼,而那些凡是由家长说了算,孩子只能听家长的,不能有自己的主张和意愿的家庭,其子女的性格往往沉默、消极、畏缩。家庭消积情绪的信号,会给孩子脆弱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在幸福和睦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体会生活的乐趣。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夫妻间应恩爱,相敬如宾,让家庭充满朗朗的笑声,让家庭充满和煦的阳光,让孩子在幸福快乐的大本营里健康成长。

2、给孩子足够的鼓励,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能比真诚的鼓励更能激励他们去热爱生活和追求成功了。作为家长,对于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和缺点,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耐心帮助、积极引导,当孩子稍微有了点进步时,要大声称赞。充分肯定,而不能拿孩子和别人比,以为孩子的进步不值一提,与别人相差甚远。家长应常常关注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热忱的赞赏和鼓励,不断增强其自信心。好家长会让孩子们明白,有的人之所以一生快乐,并不在于他们永远一帆风顺,而在于他们的适应能力强,拥有好的心态,能很快振作起来。家长也应以身作则,永不气馁。同时,还应注重对孩子的引导,帮助孩子及时得到心理上的调适,不断强化坚忍的心理素质,提高化解生活难题的能力。

3、放手让孩子追求快乐,给孩子自主决策的权利

快乐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孩子大方和开朗的个性。作为父母,为了让孩子拥有幸福的感受,应放手让孩子自己追求快乐。对孩子适度放权,让孩子拥有活动的安排权,学会管理自己,让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支配权,锻炼其理财的能力;让孩子拥有交往的自主权,提高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家长不过多地包揽孩子权利范围的事,而让孩子在独立生活的体验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家长所要做的只是适时引导,培养他广泛的兴趣,让孩子将这种追求快乐的习性保持下去,并将其带入今后的成年生活中。

(四)注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自然向善的,它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个体自身的锻炼和实践而逐渐形成的。

孩子正处于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初步形成的时期。思想比较单纯,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有限。因此,他们既容易接受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极易受不良道德和行为的消极影响。家庭是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家庭教育不能只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更要把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放在首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让孩子学会做人。一些家长之所以在做人教育问题上不太重视,恐怕与他们在“成人”与“成才”的关系上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汉语中的“人才”一词,是由“人”和“才”这两个字组合而成的。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的人才,也首先必须是“人”(社会意义上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而不是一般生物学意义上的。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人)然后才谈得上“才”。假如一个人连“人”的资格都不具备,那怎么能指望他成“才”呢?在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方面,家长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千条万条,有一条切不可丢掉的就是,必须自始至终地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家长口是心非,方行相悖,教育孩子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父母,不仅要充分考虑怎样去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地去做,对自己严格要求,处以良好的榜样教育,影响孩子。从小处着手,不忽细微,善于抓住孩子讲一句脏话,浪费一粒粮食,随地乱扔一片纸屑时机教育子女,一点一滴地培养子女的良好道德和高尚情操。使他们养成好品德、好习惯,这样会使孩子受益终身的。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在各个方面都与传统家庭教育不同,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一定是一个全面反省和批判传统家庭教育的过程。素质教育是发展性的教育,它注重人心理品质的形成,能提高人的全部活动的有效性。素质教育也是全面性的教育,它决不仅仅只是关注人的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关注人的全部潜能的开发。同时素质教育是真正关心人的教育,是真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教育,它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一种真正人文精神的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迈向素质教育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谭虎《共赴明天》,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季卫华《学前教育》,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2003年

3、游永恒《基础教育与教学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


 

上一页  [1] [2] [3] 


【浅谈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相关文章:

浅谈家庭中的教养--尊重天性08-23

论现代家庭中素质教育论文08-02

舞蹈与素质教育浅谈08-05

浅谈职校的素质教育08-18

浅谈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08-17

浅谈初中化学素质教育08-07

浅谈初中化学素质教育08-07

浅谈英语教学的素质教育08-17

浅谈外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