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互动探究教学模式

互动探究教学模式

时间:2023-02-27 10:14:03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互动探究教学模式

 

互动探究教学模式

 

 

一、要素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对教师而言,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对静止的物,这是教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区别所在。这种专业特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生活必须面对教育情景中的不确定性。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已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教育起源于交往活动,互动包括认知、情感、实践活动的互动,互动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活动。学生走进课堂不仅只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也是学生精神生长的乐园。

二、模式界定

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指教师引导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学习)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的教育模式。在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索者,学习方式是发现式学习,目的是学生建构性地获取知识;它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合作性、建构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三、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互动探究重知识的获取过程,重体验,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学习理论:①布鲁纳认为,创设问题情景,能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和认知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生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②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三分生、七分熟的基础,学生既有原有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在教师有意义有目的的帮助指导下,依据教材循序渐进的选编顺序,能够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新的研究还表明,当学生掌握了某项知识的60%的时候,就要开始运用和实践,并在运用和实践过程中补充和提高自己,这是后现代人学习的一种最明智的做法。

3、教学理论:斯卡特金认为发展是教学的重要归宿,而发展的实现则有赖于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条件,提供适宜的内容。在查明能够促进发展的内容和条件,正确处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斯基和赞科夫等人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条件是:教学在略高于学生现有心理发展的水平上进行;不断设置认识矛盾,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促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智力、意志和情感去解决问题。互动探究中教师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相应的条件,探究具有挑战性,能调动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参与学习,符合上述的两个条件。

四、建模理念

1、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造性

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对于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判断应该看学生中否是目标的制定者或参与制定者,学生是否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2、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和情境因素两类。在学生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中,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3、交往活动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在民主、平等、自由、安全的氛围中开展交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精神的自然生长。交往活动拓宽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学生在交往活动中激发和体悟到的情感、智慧、人格、态度、思维方式等都能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已,使其充满个性,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有卓越品质的创新人才。

4、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

它包括学生心理的开放,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有自由,不受压抑;教学内容的开放,课堂应聚焦社会热点、追综科技进步,使课堂信息更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和已有经验;思维空间的开放,从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灵敏性、独特性上训练学生的思维,用延缓评价、鼓励创新等策略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学结果的开放,学生带着一个问题走进课堂,带着多个问题离开课堂,敢于怀疑教师、教材、权威的结论。教学过程围绕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展开。在联系与综合中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增加学生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学生是具有差异的个体

①这种差异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创新课堂教学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刀切”、“齐步走”,应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差异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在创设情境、制定目标、实施探究、巡堂指导、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与评价等各个方面渗透分层的教育思想。②创新的层次性。初中阶段,学生的创新以相对于个体而言“前所未有”为重点,以相对于群体而言“前所未有”为奋斗目标。

6、不同学科应培养学生不同的学科思维能力

它包括学生掌握某项学科的特殊能力,学生学习某学科的智力活动及其有关的智力与能力的成分,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学科思维能力是学生好学好每一门功课的基础,是保证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这要求教学模式符合学科研究、学习的特点。例如:“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其研究方法是:“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而理化生学科研究的方法是“观察----假设----实验----分析”。理科教学是培养人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增强人的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以探索自然奥妙和科学技术为主旨。文科研究方法是“感知----体验----觉悟----升华”,文科是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增强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它重教养和规范人的言行,以提升人的精神力量为主。

7、每门学科的教学都应有自己的模式群

对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中的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年级的教学对象应采用不同的模式。如建立“双基探新学习课、思维方法练习课、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校内外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群等。

五、模式目标

①该教学模式强调目标的导向作用,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情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内驱力;构建以学生探究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划一性、预设性,从而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②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竞争和创新能力。

③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六、模式结构

(一)一级结构

教师:引起兴趣→确定主题→组织指导→意义建构

↑          ↑       ↑       ↑

步骤:创设情境→呈示目标→互动探究→促进发展

↓           ↓       ↓       ↓

学生:感知问题→提取信息→分析综合→内化迁移

过程结构

(二)二级结构

A、探究的类型(按活动形式划分):

1、活动探究:参与活动----感悟实质----认识升华

2、体验探究:问题导向----体验探究----讨论内化

3、专题探究:问题归类----分析综合----阐明结论

4、自主探究:自学自疑----自觉自悟----自评自结

5、建构探究:引导探究----同化整合----意义建构

6、实验探究:动手操作----总结提炼----发散延伸

7、引导探究:研究引导----鉴赏引导----迁移引导

……

B、探究的层次(按照学习方式的开放程度划分):

1、体验探究。学习的课题、假设、验证用的材料,实验全由教师预先准备好,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从几种假设中选取一种,并围绕所选取的假设展开讨论。

2、引导探究。教师提出学习课题,学生提出猜想及验证的思路,验证用的资料由教师事先准备,或者由学生提出要求,教师再作准备。

3、独立探究。课题由学生或教师提出,其余各环节均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组织者。

(三)三级结构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启发式、挫折演示教学法、发展问题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内容不全教学法……

七、操作步骤

1、创设情境。教师必须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生活和学习的经验)的相关程度。必须综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创设情境”要从四个方面考虑:(1)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2)能引起学生兴趣;(3)能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问题具有层次性;(4)问题解决方式具有多样性(如个体独立完成方式,群体合作完成方式等)。教学应该从问题情境中得到发展,教学情境必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创设情境”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主要指课首情境创设。

2、呈示目标。包括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动作呈示。目标即可以整体呈示,也可以分部呈示,但必须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进行探究的内部诱因;具有挑战性,介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新认知水平之间。问题可由学生分小组提出,也可个别提出,还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也是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始终的,具体操作要求为:①从情境中引出问题,筛选信息,确定探究的重点;②规划、规范探究行为;③确定交流的主题;④依据目标设计训练内容和进行反馈评价;⑤调控教学环境。

3、互动探究。①它包括研究问题----验证问题----策略评价。研究问题,要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协作意识和交流、交际能力。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想象力等思维操作方式。验证问题,通过交流研讨和实验验证结果,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学会的知识,和用学会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不断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对问题、观点持独立见解的个性。研究“问题----验证”问题包孕了体验性学习的过程。策略评价,要对学生所采用的智力操作方式和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品质等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后的愉快情感,并用富有个性的方式将学会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这是学生巩固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必要条件。②探究是根据教学目标按照“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循环往复的过程展开的。③教师提供的材料既可以是虚拟的材料(如课件),也可以是实物材料;若是指向教学目标的材料,则材料必须是有结构的材料,即学生对材料的合理运用,能够逻辑地形成与探求目标相一致的结论。若是指向氛围、情境的材料,则要考虑材料的相关性、直观性、感染性。④“探究”不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依据学科的不同,理科偏重实证问题,文科偏重感悟问题,其它学科(音、体、美、劳、信)偏重体验问题,因此,我们确定文科以感悟为主;理科则以实证为主;其它学科则以体验为主。不同学科应选择不同探究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探究层次。

4、促进发展。发展是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三个领域的发展,它包括归纳总结、检测和迁移训练三个环节。归纳总结的内容有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经验体会(元认知),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学生科学新知的动力,评价的形式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迁移是使学生已知信息或知识自由拓展,重组和升华的过程,迁移训练要有挑战性、相关性(与目标)、开放性、综合性、典型性。

八、操作策略

1、组织教学的策略: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教学交替进行。学生的交流活动既可以在一个环节内交替(如“探究”中小组合作学习与组际交流的交替进行),也可以是几个环节的交替(如一般情况下“情境----目标”是班级集体教学,“探究”是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要设计好学生的互动交流模式,规范学生的交流行为,适时发挥教师的引疑、表态、反诘、转向的作用。互动交流的前提是每个小组的成员首先必须有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并力图做到:①小组内全员沟通;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③小组成员随学科而变化,扩大学生的交往面;④灵活配置组长,学科不同,组长不同,同一学科定期更改;⑤评价指向小组,而不是学生个体,避免评价对学生个体的负面影响;⑥组织好组际交流。

2、落实教学情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策略是,教学内容的背景化、过程化、新颖化、应用化。

3、探究的策略。①效率策略:减

[1] [2] 下一页


少歧路,将知识原始发现过程中所经历的众多的迷途,精简为少量的岔道。浓缩过程,不要求再现知识发现的全过程,而要对之进行“剪辑”,使之缩短。降低难度,对发现难度太大的知识适当降低其难度,使之对学生来说虽然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仍能完成。预留问题,对学生观察和提出的有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因受教学时间限制可将其预留,作为课后学生专题研究的内容。合作学习,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工,提高探究效率。②引导策略:必须充分相信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探究活动必须有老师的引导,但引导是方式方法的指导,而不是内容结果的预告。教师要在学生既感困难又不至于遭受挫折时引导,而且采取民主平等的方式进行引导。

4、推进教学进程的策略:教学应该按照以知识点为驱动的逻辑顺序和以问题解决为驱动的心理需要组成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推进。暗线是指学生围绕目标体验、理解、重组、合一形成新的意义建构的心理历程。这要求教师的备课必须有弹性,心中既有目标,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其中有一个原则必须坚持,当学生提出有创见的问题时,教师必须给予肯定,并反思自己的设计,尽量做到明暗线重合。

5、课程开发策略: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观,把教材当作是师生共同开发的客体,而不是静止的僵化的知识载体。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对国家课程采取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开发。教学的过程(尤其是师生关系的体现)也是课程实施的内容,因为新的课程观不仅关注所学的内容,而且认为在有组织的活动中,所有的体验和所得也是课程实施的内容;建立大的课程观,从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的综合角度,考察自己的教学(因为探究有时需要各科知识的整合)。文科教学中尽可能地通过实践、总结及评价活动渗透科学精神;理科教学中,通过背景、过程、评价等教学环节渗透人文素养;其它学科相机渗透。

6、评价策略:延缓评价、激励评价、超我评价(暗示学生重在超越自己,而不是别人)、多变延伸评价(对半对或全错的答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书本中去寻找信息源,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调整信息差,并适当组织讨论,对残缺和错误的答案进行修正和补遗)、多元评价、多层次评价。

九、模式特点

1.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它让教师和学生都卷入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它一改传统教育的接受式、灌注式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注重学生的感情经验,注重活动,注重“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挖掘学生作为人的本质力量。

2.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过程是非确定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建构性,教学中的“节外生枝”需要教师有纯熟的教育技艺,对教材达到熟知化的程度。

3.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为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促进,精神、知识在建构中共同发展。真正贯彻了教师靠自己的学识力量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的教育理念。

4.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信息源、教材、师生关系、教学过程、课型(运用问题预留策略使课内外衔接)都是开放的。

5.本模式属原理性模式。

十、注意的问题

1、必须用现代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2、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过程性、有效性和探究性。

3、互动需要教师的管理技巧,否则会导致课堂放任自流。

4、探究有时会削弱双基训练。

十一、评价标准

授课人

 

节次

 

学科

 

授课班级

 

课型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创新

教学

理念

20%

1、面向全体、兼顾差异

 

2、尊重主体、注重过程

3、创境适疑、鼓励探究

4、启发思维、注重过程

教学

 

行为

20%

1、方法灵活、手段合理

 

2、突破重难点有独到风格

3、语言行为自然恰当

4、多向互动、渗透文化底蕴

教学

 

氛围

40%

1、民主、平等

 

2、和谐、宽松

3、活跃、有序

4、具有开放性

教学

 

效果

20%

1、教学有弹性,因势利导

 

2、完成目标、体现创意

3、学生有新创意、新发现

4、个体收获个性发展效率高

     

上一页  [1] [2] 


【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相关文章:

构建高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究08-17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金属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探究08-04

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模式08-08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探究08-20

初中地理“互动合作”教学方式的探究08-22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08-07

当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探究08-05

探究大学物理教学新模式08-05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