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8-05 12:40:53 素质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为全面推进区域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实现教育强区、经济强区的宏伟目标,阳泉郊区紧扣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的这一关键,全面实施“科教兴区”的发展战略,全方位构筑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其基本思路及主要做法是: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它是针对基础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应试教育弊端提出来的。

为推进区域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区委出台了《阳泉市郊区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同时,组织全区教育干部、教师认真学习“四法一纲”和中央领导同志有关素质教育的论述,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了以下共识:在这世纪之交,我们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要赢得这场挑战,抓住这个机遇,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民素质提高了,中国的人多就是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众多的人口就会成为沉重的包袱。因此,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胜利之本。现代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的起点,影响人的一生,作用于社会每一个成员,对人的成长,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指导性功能。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依法对“两基”工作实施标准化管理,高标准、高质量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以创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为动力,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为重点,以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供充分的机会为目标,狠抓“两基”巩固提高,突出其“重中之重”的地位。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统一思想认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但素质教育问题,首先是个实践问题,而不只是理论问题,因此还有待我们大胆实践,探索创新,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提高。

二、教育评价先行,强化政府行为,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育评价具有反愧激励、评判、导向功能,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评价先行。在制定各项教育评价体系时,应注重其导向性,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就立项,加大权重;有悖于素质教育的不立项或给予限制。

为此,我区先后制定了《乡镇教育工作评价方案》、《乡镇教委教育工作评价方案》、《学校分类推进标准》、《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方案》等,从政府领导、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教育教学等方面全面考核教育工作,使我区逐步构建了较为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形成了有效的导向机制。

强化政府行为,对于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区域素质教育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这方面,阳泉郊区区委、政府及教育部门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94年底区委、政府向全区发出了“落实教育伟大发展战略地位,为把我区推向全省教育强县(区)而奋斗”的号召,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郊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四大目标,即:“两基”工作上水平,进入国家先进行列;农教综改上效益,向全国实验区迈进;幼儿教育上档次,跻身国家先进行列;教育质量上台阶,位居全市上游水平。

1996年,在区人代会通过的《阳泉市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了“教育强区、经济强区”的“双强”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决定》,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以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法律法规,通过进一步统一 思想,保证认识到位;落实各项制度,保证工作到位;科学统筹决策,保证政策到位;加大投资力度,保证经费到位;强化制约机制,保证监督到位;切实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区委、政府以及区教委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法规和行政措施并付诸实施,促使全区教育工作始终处于有序高效运作进程之中。

三、积极推进教育结构和学制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和保障
(一)“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大教育体系实行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改革农村教育结构,是推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适应素质教育、服务终身教育的客观要求。

走农科教结合之路,建立教育、科技、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是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要求。

1992年,《阳泉市郊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推动了区域性教育整体改革,促进了各类教育多轨并行和协调发展。

1.幼儿教育蓬勃发展,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我区的幼儿教育以国家教委颁发的幼教两个法规为准绳,以实施学前三年教育为重点,实现了幼教管理规范化,办园形式多样化,办园条件标准化,环境创设儿童化,幼教队伍正规化五大特色。

全区幼儿园(班)发展为145所,独立幼儿园66所,其中40所分别达到省定一、二、三类园标准,每个乡镇都建起了经省验收合格的中心示范幼儿园。4--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8%以上,在册幼儿教师551人,学历合格率达71%。1993年,郊区被评为山西拾贯彻幼教两个法规先进集体”,1995年经省教委验收认定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区,并被评为全省幼儿教育先进区,1996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

2.扎实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跻身全国首批“两基”达标县(区)实现“两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

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我区出台了《关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划》,确定了“坚持依法治教,实行目标管理,突出工作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实施九 年义务教育,带动各类教育发展”的思路,动员全社会实行“人民教育人民办”,展开了大规模的校舍改造工程。近年来,全区采取政府拿一点、集体筹一点、学校添一点、群众捐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4000余万元,用于学校的新、改、扩建。

1990年,全区由十年前的97所戴帽初中撤并为15所乡镇单办初中,新、改、扩建中小学140所,占全区中小学总校数的70%,率先实现了“一无两有三配套”,同年省政府授予我区“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先进单位”,1991年省政府又授予我区“普及初等教育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1991年制定的《郊区教育五年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了普九的实施进程,并带动了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全区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9%,合格率达98.8%,全区适龄少年入学率99.6%,巩固率98%,义务教育完成率98%,初中毕业合格率99.1%。1992年,省政府表彰我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成绩显著”。

1994年经验收,我区成为全国首批“两基”达标县区。同年我区又出台了《进一 步提高“两基”实施水平的意见》,有力地促进了“两基”工作的巩固和提高。

校舍设施建设向规范化迈进,建成市级规范化学校87所

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办学水平迅速提高,建成区特色学校10所,一类合格校54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1995年“山西十两基’评估验收现场会”在我区召开,促进了我区“两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1996年,郊区被推荐为全国“两基”先进区,接受了盛国家督导考查团的考评验收。

3.农教综改逐步深化,职教、成教方兴未艾阳泉市郊区是山西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形成了区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职校、村、企办农技校为基础的成职教网络。区职教中心在原区职业高中(该校1995年升格为省重点职校)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扩大规模,面向全区六大支柱产业和城郊型农业,实行双元制管理,走成职教并举的联合办学之路,成为全区乡镇企业中、初级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综合培训基地,全区13所乡镇职中均按“六有”标准建设学校。

(二)锐意改革,敢为人先,推行适应素质教育的“三五四三”学制模式“五四”学制是我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学制,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我们认为初中实行四年制,有利于加大教学时空,放缓知识坡度,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薄弱环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从1991年秋,我们开始试行区域“五四”学制改革实验,小学由原来的六年制(用的五年制教材)改为五年制,初中从一年级开始实行四年制。学制改革牵动面广,难度大,我们本着“区域推进、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原则,要求全区13个乡镇同时起步推行“五四”学制,当年有六个规模较小的乡镇一步到位。1992年秋,除三个大乡镇三年制、四年制并存外,其余全部到位。

1993年秋,恰逢新教材出版,全区中小学顺利实现了学制改革与教材配套整体到位。1995年,首届四年制初中生毕业参加全省毕业统考的合格率及中考优生率均居阳泉市前列,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初步显示了“五四”学制对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效果。至此,我区学前三年、小学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的“三五四三”学制模式基本形成。

四、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素质教育的调控机制
我区坚持以科研为先导,深入进行区域性教育管理体制的整体改革有力地强化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管理调控机制

(一)深化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995年阳泉市郊区教委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联合进行了“深化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科研课题。这一课题经过三年研究和实验,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体制和职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找到了一种模式;实现了两个突破;完善了三个机制;体现了四大特色。一种模式即实验方案提供的既符合国情,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区)、乡(镇)、村三级办学,县(区)、乡两级管理,以县(区)为主的管理模式。两个突破:一是政府宏观决策与教育部门行政管理的职责分开;二是监督职能和决策,执行职能的相对分离。完善了三个机制:一是必须建立政府统筹决策----教委组织执行,----督导评价反馈的管理运行机制;二是必须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开通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三是必须强化人权、事权、财权三权统一的教育行政调控机制。体现了四大特色,即:机构实体化、职能明晰化、机制科学化、运行程序化。1995年9月,以由北师大研究生院院长、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任主任,由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及盛市有关领导和教育专家组成的课题鉴定委员会评定认为:“该项研究成果资料丰富,思路清晰,成效显著,可供政府决策部门参考,并可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

(二)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为了引入竞争机制,启动学校内部活力,1990年以来,郊区在全区推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和教师职务聘任制。为了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解决教师编制人数分布不均,学科结构不合理,缺编单位人力不足,超编单位人、财浪费,教育资源配置失调的问题,1993年,我区选择了超编的义井乡和缺编的西南舁乡进行“三定三制”的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在全区教育系统实行教职工定编定岗全员聘任的意见》,今年暑期,全区抓紧推行落实,九月一日开学前,各校均顺利完成了聘任工作,全区96.3%的教职工应聘上岗,保证了正常教学。

五、加强教研,深化教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完善教研网络,健全教研制度

区教委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学研究活动的意见》,明确了区、乡教研室、区级中学各学科中心教研组,区、乡小学各学科中心教研组,中学、中心小学学科教研组和学校备课组的基本职责,活动要求等,提倡在“教师个人提前一周钻研大纲、教材及参考资料,做到教学目的、课时任务、教法运用,教学程序和时间分配五明确”的基础上,以备课组集体备课,一人主讲,大家研讨,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程序,全面系统研读和把握教材,探讨教法和学法,做到单元教学“五统一”。同时区、乡教委每年组织说课竞赛,较快地提高了教师备课质量。

(二)狠抓教育科研,引深教育整体改革教育科研是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改革深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推动全区教育科研,引深区域性教育整体改革,区教委组建了“教科室”,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全区教育科研活动。并要求乡镇教委、各中学及200人以上的完全小学,都必须设教科室或设专兼职科研员。要求区教委有关科室、乡镇教委及中学领导、区乡教研员、中小学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区教育学会各学科专业研究会负责人,人人必须有各自的研究课题和改革实验项目。强调没有科研成果的单位和个人不能评先进,不能评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

区教委成立了由有关领导及专家参与的“教育科研课题评审委员会”,强化了对课题立项、资料档案管理,科研队伍管理和科研成果鉴定的指导。“八五”期间,我们重点进行了10个课题的教育科研。“九五”期间,我们确定了“小康后农村教育问题研究”(与中央教科所综改研究室合作)等13项区以上重点研究课题,各乡镇、学校立项的重点课题达40余项。

(三)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体系的优化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我们努力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力求在这一核心问题上有所突破。

优化学科课程方面,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教委制定的课程教学计划,按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特别强调体、音、美、劳技、史地、生物、社会、自然等“非统考”科目的开设,为提高学校、教师对这类学科的重视程度,保证以上学科的教学质量,区、乡教研室采用抽考方式进行督促检查。

强化活动类课程,要求学校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表、校历表,有计划地安排好思想品德教育、学科、科技、体育、艺术、劳技等六类课程。要求做到:有教材、有教师、有教案、有场地、有器材、有课外活动队、组

,有考核制度。

,一方面注重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做到:通道硬化、环境美化、室内外净化,让校园每个角落都能有其教育性,强化环境育人。另一方面强化校风、校训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有序的工作秩序,让学校环境这一隐性课程发挥其育人作用。

教研网络的建立,教研活动和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学习科学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化,也为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探索了有效的途径。

六、以人为本,苦练内功,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要提高学生素质,首先应提高教师素质,要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首先应提高校长的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

(一)培训校长,持证上岗

1987年以来,我区先后采用多种形式培训我区校长和学校中层领导,有效地提高了学校领导的思想、理论、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到目前为止,全区294名中小学校长已全部经培训持证上岗。

(二)多渠道培训师资,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90年代是教师队伍出现断层、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的关键时期,抓好在职教师培训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大计,也是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动力源泉的必然途径。

近年来,我们通过脱产进修、在岗函授、委托代培、自学考试等渠道培训教师,将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由1985年的75.5%、32%提高到目前的96.8%、88.6%,基本上解决了中小学教师学历不达标的问题。

1991年,区教委制定了《阳泉市郊区中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纲要》及《教师基本功训练办法和考核标准》,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师基本功训练。今年,区教委又出台了《阳泉市郊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九五规划》、《教师基本功训练实施意见》和《阳泉市郊区选拔培养骨干教师实施方案》,对九五期间的继续教育和骨干队伍建设作了具体部署。

七、拓宽领域,建设基地,创设适应素质教育的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
素质教育的任务,仅仅在校园里是难以完成的,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学校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各类教育基地建设,拓宽教育活动领域,构筑学校----家庭----社区相互衔接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

要求建设好校内外德育基地,办好家长学校。建设区、乡、校三级体育活动基地,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兴办假日艺术教育校、班,组建合唱团、管弦乐队、民乐队、舞蹈队、美术书法班,有重点、多渠道地培养艺术人才。建设好区、乡、校劳技教育基地,有计划地组建学科活动社团、兴趣小组,以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科普意识和创造才能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根据我区区域性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步骤,九五期间,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构筑适应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做到社会、学校、家庭协调配合。学校办学思想、管理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以及人员、经费、设施等保障体系,适应素质教育需求,办学水平和效益明显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全区推行素质教育要做到一年定好向,三年成体系,五年见成效,理论上有突破,手中有典型,工作有成效,科研出成果。


开发环境课

【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相关文章:

区域推进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08-16

对数学新课改中推进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08-19

工会推进和谐交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8-16

工会推进和谐交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8-15

数学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文08-08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薄弱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08-09

**县推进公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实践与思考08-12

关于积极推进社区党委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8-12

关于我县推进支部+协会+公司工作的实践与思考08-12

数学的素质教育思考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