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时间:2023-03-31 11:38:20 赛赛 素质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转轨?途径是多方面的,但学校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所以要实现素质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一、更新“三种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突破口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做到“三变”。

  一是教育对象变“少数”为“全体”。面向少数尖子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常面对几个优生,因为课堂提问,优生反应灵敏,对答如流,后进生反应迟钝,语无伦次,中等生反应一般,欲言又止,所以教师常怕影响教学进程而把提问的焦点集中在几个尖子生身上,这样课堂教学得到多方面训练,受到益处的只是几个尖子生。而大部分学生只处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应首先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课堂教学中要让全体学生得到训练,不同程度地受益。

  二是教学目标变“片面性”为“全面性”。教学中教师常重视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偏重知识传授,却忽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提高能力。如语文教师对每一课的生字、词语教学花了不少时间,要求学生会写、会理解词语的意思,于是让学生大量抄写生字,背词语解释,但字词的意思怎样理解,却不教给学生方法,这样考试时遇到背过的词语会理解,但没教的词语呢?学生只好望文生义了,为此,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是教学活动变“被动性”为“主动性”。常听有的教师说“我班学生纪律真好,上课无一人乱动,乱讲话的,老师讲的东西听得可认真了。”不可否认,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到位了,可“好纪律”也常与爱积极动脑筋答问并存,强调学生的“纪律”,让学生一切按教师的模式去做,只会让学生被动地去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再去“死记硬背”,这也是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所以教师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改变这种“风平浪静”的教学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去探讨学习。

  二、处理好“三个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更新教育观念,是否就意味着让全体学生均衡发展呢?是否意味着能力培养而轻视知识的传授呢?是否意味着培养学生个性而可以让学生放任散漫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必要的考试,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与培养特长生的关系,既要让每个同学在课堂教学中都受益,也应鼓励尖子生冒尖,对优等生在答问的质量,通过自悟,掌握学法等方面提出高要求。

  二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能力并非不重视基础知识,因为无知无能,没有坚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谈不上语文能力,该掌握牢的知识也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熟,并灵活运用。同时在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指导,自己自悟,找到学法。所以教师要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三是培养学生个性与养成教育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探索,敢问敢答,以发展自己的个性,这种主动学习令老师感到满意,但同时也会使有些同学纪律涣散。因此培养学生个性的同时不能让学生放任散漫,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习惯,学习习惯。二者关系处理轻松,学生学得主动。

  三、做到“三个精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在“趣”上动脑筋,促学生爱学。

  课堂教学中,怎样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以饱满的情绪去学习呢?我认为教师语言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试想:教师的语言单调平乏,整堂课用一个语调说下去,怎能吸引学生,给学生的情绪以足够的营养?又怎能调动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所以,要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教师则应精心组织好教学语言,在“趣”上动脑筋。

  怎样以“语言”激趣呢?一是要锤炼教学语言,使语言形象,富有感染力,如不少教师注重精心设计导语,精心设计提问,在文章的关键处、矛盾处设问,在学生易“忽略”处设问,整堂课学生均能围着老师的提问去思索、学习。

  二是要讲语言艺术,用“停顿”、“故错”等手段,吸引学生。不少教师在提问的同时使用演讲中常用的停顿手段,欲擒故纵,给学生设悬念,留给学生思索时间,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考,同时为了能吸引学生,有时巧妙地有意地错说,引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精心安排教学结构,在“导”上下功夫,促学生“会学”。

  吕淑湘先生有句名言:“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既然是“教”学生“学”,就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叶圣陶所提倡的“讨论式”的课堂结构完全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个实际出发的,值得我们去借鉴运用,它的基本结构模式可概括为:预习、讨论、总结。这种课堂结构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在这种课堂结构的教学中应该怎样“导”呢?我认为应做到“三导”。

  导向。每一单元,每一课对学生进行哪些学法指导。教师要制定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时定向引导学生在这些学法方面去探索,做到有的放矢。

  导思。怎样达到预期目的呢?教师教学时应加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学法进行自悟,启迪学生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发现新“途”。

  导结。找到学法就是指导今后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学习过程,小结学习方法。这个小结可在一课结束,或一个单元上完后进行小结。

  通过这三导,学生根据“目的”定“学”,“学”中求“悟”,“悟”中得“法”,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边活动得以充分发挥。

  3、精心设计习题,在“活”上出花样,促学生学好。

  作业是师生进行检测反馈的手段,如何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好、中、差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呢?我认为教师应精心设计习题,在“活”上出花样。

  所谓“活”一是题型活,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的训练既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检测学生能力。如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让学生掌握结合上下文理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训练,就比单独解释带点的字的灵活性大些,可达到知识与能力同步检测的效果。

  二是习题的要求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以一个要求来对待学生,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对作业量和作业的难度进行灵活要求。优生多做,难度也要求大一些。如对课文朗读训练一般要求会流利地朗读,而对优生则要求会感情朗读并背诵;对课后词语的掌握,后进生会认,一般同学会理解,优生则要求自己掌握并能说怎样理解的,这种灵活要求,使优生不会产生满足感,也能使后进生不至于感到畏难,这样灵活处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一、课堂教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就教学空间而言,教学组织形式有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现场教学。学生学习的是人类的间接知识,必须借助于课堂教学的环境,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来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前人的经验总结,把握由复杂的社会现象、生产过程等改造为知识形态的理论体系。学校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是由教学过程的上述特点决定的。相对而言,社会实践是与课堂相对应的辅助教学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的“错位”现象。如在论及素质教育的实施时,一些领导和教师总是在剖析课堂教学局限性的前提下,大侃“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而对“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却谈的很少。在维持课堂教学“现状”的前提下,增添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与现场教学,是目前许多学校推行素质的模式。“第二课堂”成了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囿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着“灌注多,启发少;分析多,综合少;同步多,异步少”等诸多与素质教育思相悖的做法。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旨不是因此而“蔑视”课堂教学,而是运用素质教育思想深化课堂教改,在扭转上述“三多三少”做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在现有办学条件下,教育的这一“基本路线”决不能动摇。因此,能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能否通过课堂教改,使其学科教学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二、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操作原则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体特长。为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建立起真正与素质教育协调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要求课堂教学要重视认知、技能、情感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具体说来,就是素质型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多维性,要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协调等维度考虑,突破课堂教学目标的片面性,突出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过程,即不仅要重视发挥德育、美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达到德、智、体、美、劳等“五育”和谐发展。同时,全面性原则,还包含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注意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学目标的层次化,将使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由于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因此,从目标的制定到内容的安排,从方法的选择到结构的优化均应遵循全面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从认知过程的实质特点来看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能够决定做什么和如何教,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以如何学的指导,但能否学好,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学生产生内驱力的前提,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教育除了要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之外,更要促使学生自身作为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强调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即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和人格的主体,要求学生充分挥其自身的品德、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只有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体精神,引导他们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这意味着教师的“导”就成为更高层面的“教”,这是素质型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3.民主性原则要求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以形成教学相长和民主和谐的氛围。

  素质教育以尊重人为教学与学的前提,只有在尊重人的前提下去对待教和学、变师生关系为平等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人”的解放。学生尊重教师既是传统,也是普遍的现实,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接受;若要教师也同样尊重学生,虽然已经有不少教师这样做了,但作为一种教育机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要实现作为人的相互尊重,需要教师具有极高的心理素质,而这一点,正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提出的起码要求。因此,师生交流是否民主,其实质是教师如何走下“神圣的讲坛”,更亲近学生,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灌输式”制约学生自由交流的权利。

  4.发展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学力成长。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内部系统发展上,即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等方面,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角色扮演及影响力

  如前所述,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乃是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问题。可以说,没有优良素质的教师就不能完成较好的素质型课堂教学。因此,教师的素质培养和不断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师素质应该是多方面的,国外十分强调教师要具备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要重视教师素质全面、整体而和谐地提高与发展,也就是说,教师也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在教师处理师生关系上还有一个转变角色念的问题。现实中,许多教师对自己承担的角色在认识上是有偏颇的,以为自己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纪律的管理者,其实,教师首先是学生的榜样、朋友和知已,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保健医生,是处理教育情境中人际关系的专家,能否全面正确认识到教师的这些角色内涵至关重要。

  当前,从素质教育高度来实施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实现必须具备以下标准:

  ①教的主体性,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方面;

  ②教的全体性,即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③教的全面性,即要注意学生德、智、体、美和个性品质的养成;

  ④教的基础性,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要为提高公民素质打好基础;

  ⑤教的科学性,即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按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育;

  ⑥教的高产性,即真正让全体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会学、乐学。以上六个方面,要求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充分利用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让教师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自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和能力强、素质高的可持续发展人才。这样,教师角色的坐标取向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发挥出角色应有的影响力。

  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参与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能够转变教学思想,真正地还学生一个课堂,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能阻碍学生对问题的参与,当他们回答问题时,应该给予积极的答复,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并且,教师还要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应该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要想让学生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并在课后能够进行教学延伸。当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发挥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学习方法正确,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应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更加积极地学习。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并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给于赞许,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提高有效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教师的设计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应该能为学生的思维性学习找到比较好的出发点。从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中,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同思维,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性的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改进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数学学习标准通常都是以分数来论高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给小学数学的水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评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予学生一定的保障。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学生,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训练。可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从单一的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而是应该转变学生的全面思考能力,在这样的发展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以分数作为标准,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相关文章:

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11-14

浅谈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01-24

浅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01-23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03-12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01-23

浅谈如何发挥音乐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01-17

浅谈家庭中的素质教育01-2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12-16

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