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经济论文>证券论文>我国券商风险防范与管理

我国券商风险防范与管理

时间:2023-02-20 10:10:32 证券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国券商风险防范与管理

目前证券业并非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获利容易、收益丰盛,因此作为券商最高权力机构的股东会和最高决策机构的董事会在对经营者制定指标时,不要让经营者承受太大的压力,不要迫使他们去冒风险。

我国券商风险防范与管理

联合证券    徐士敏

    近年来,风险管理一直是热门话题,无论是政府当局或主管领导还是宣传媒体或企业内部,都将其列入议事日程加以关注。有关风险防范的文章也屡见不鲜,分别从风险的类型、成因、特点及防范措施加以论述。这一切对于加强风险控制,健全证券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风险防范方面的五个核心问题来探讨证券公司经营管理中如何构筑风险规避和控制体系,以利券商稳健发展。
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及其严格执行
风险防范制度固然重要,但再多再好,不严格执行也只是一纸空文。
大凡证券公司都会有一整套的风险管理制度,这不仅是监管机关与主管部门的要求,而且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1.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1)重要会议制制度,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办公会议等会议制度。证券公司作为国有金融企业和证券经营机构,对手建立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促进证券公司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证券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并有效行使各自的职责与权限,并在公司高层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架构。
    (2)分支机构管理制度。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一些券商分支机构的违规操作或越权经营已成为引发市场风险的隐患之一,因此建立管理有序、经营高效、运行安全的分支机构管理制度十分必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证券公司实行一级法人制,故对分支机构的行为承担全部的民事与刑事责任。分支机构的风险将直接关系到相关券商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应该建立资金管理、交易清算、人事安排、业务发展和信息检索等控制防范网络及风险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分支机构的动态数据和静态资料,以利及时掌握各分支机构的经营动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
    (3)资金管理制度。流动资金是证券公司的“血液”,证券公司的资金管理必须坚持安全、流动和效益性原则,其核心是规范公司资金管理,增强资金一体化运作能力,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具体做法是通过资金计划管理和对各分支机构及业务部门的检查监督来实施的。
    (4)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该制度的核心是规范公司财务管理,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的管理职能。其中财务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增加公司的资本积累,努力增收节支,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确保公司资金财务安全、完整和增值,从而加强会计分析和财务风险的防范。
    (5)自营业务管理制度。自营业务是证券公司一项重要业务,也是证券公司收益的主要来源之一。从事证券投资获取收益,是一项高收益同时又是高风险的业务。为此应建立集中领导、科学决策、分级管理、及时反馈的自营决策机制及有序、高效、规范的运作机制,切实防范和控制自营风险和政策风险;组织专门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和风险控制委员会,对自营业务的决策和操作过程进行及时的风险监控和预警;充分发挥资金、财务、稽核部门对自营业务的监督作用。
    (6)经纪业务管理制度。主要从事证券经纪业务的营业部在严格执行不从事自营、不向客户透支、不做融资业务的“三不”规定外,其主要风险在于网点设置、机构规模等经营策略不当,经办人员、操作人员过失给客户造成损失和电脑通信设备故障等隐患。为此,应首先建立公司、经纪业务总部和营业部的三级风险控制机构,并对营业部的风险程度(基本无风险、有风险但较小、风险较大需要密切关注)进行分类监控;其次,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加大信息系统投入,对各营业部进行实时监控;第三,加强稽核审计的力度和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变措施。最后,对要害岗位实行不定期检查,防止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作案,给公司造成损失。
    (7)证券承销及资产经营业务管理。目前国内券商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各类有价证券的发行承销、上市推荐、收购兼并、财务顾问等金融服务。为了规避可能出现的承销风险、违约风险,“过度包装”而产生的违规风险,证券公司内部必须建立“统一领导、专业分工、集中管理”的体制,在公司内部形成以专家评审委员会为核心的业务管理体制和风险控制委员会领导下的投资银行业务风险控制小组,健全与完善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8)稽核审计制度。按规定证券公司必须建立独立的稽核部门,配备业务素质较高、不低于公司在册人数1%的专职稽核人员,对公司及所属机构的业务、财务、会计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准确性和效益性进行检查监督。同时,以开展定期审计和必要的专项审计作为补充。
    (9)电脑通信系统管理制度。为适应证券业电子化的发展趋势,保障系统稳定高效、安全地运行,必须建立和健全证券公司电脑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这关系到证券公司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若由于技术及管理等原因造成故障,则会影响到公司的信誉、客户资源的流失突发各类风险事件。为此,决不能掉以轻心。
    (10)风险控制机构设置制度。为了加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及时规避与化解风险,必须设置专门的风险控制机构,从组织措施加以落实。具体有风险控制委员会,由公司高层领导组成,公司整体业务战略及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由其审批;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公司投资银行业务的项目立项、策划、创新业务的咨询评审和拟上报项目材料的评审;证券投资决策委员会,负责确定自营业务的投资原则、规模、计划,进行重大投资决策,并制定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措施。
    2.执行制度比编制条文更重要。
    有了规章制度不等于就能防范风险,再好的制度若不严格执行等于一纸空文。纵观各类风险案例,每一个均与明知故犯的冒险心理、利益驱动的投机心理、不易暴露的侥幸心理和人看人样的从众心理有关。巴林银行、山一证券、百富勤的风险管理制度面面俱到,然而也难逃灭顶之灾。由此可见,执行制度比编制条文更为重要,证券公司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执行制度的检查监督上。同时,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守章法,则制度等于虚设,其结果仍然是管理无序和高风险;有些组织和个人遵章守法,而另一些则可不遵守,其结果可能要比大家都无法可依更坏。所以风险防范一是要制定制度,更重要的是执法,要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违法必查,违章必究。
    3.风险防范是对证券公司全体员工的要求。
    证券公司的风险防范并非仅仅是公司老总、部门经理、风险控制委员会的事,应该是对全体员工的要求。公司出了事,效益滑坡是小事,弄不好某项业务暂停甚至公司要倒闭。因此有几个问题值得大家深思:
    (1)证券从业人员的品德比才智更为重要。证券从业人员的智商相差不大,基本的要求都在一定域值范围内。为了增强个人自律力度和有效规避瞬间风险,选人特别应将品德素质列为首位。因为体能不良可比为“残品”,智力较差可视为“次品”,而品德上有问题则是个“危险品”。特别是对与金钱和虚拟货币打交道的证券业危险性尤大。因此在证券业不宜片面强调三高(高学历、高智商、高标准),而忽视了品德上的高素质。
    (2)证券公司必须稳健经营,不能冒风险。证券市场的组织和个人,应摒弃不违规、不冒险赚不到大钱的错误认识。市场参与者的短期行为,极不利于处于初始阶段的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成长;而市场的大幅震荡又会促进市场参与者的浮躁和短期行为,从而形成高风险性循环。所以证券公司及所有市场参与者,应该谋求稳步发展,稳健经营,不为暴利所诱惑,这是符合市场整体的最大利益。
    (3)规范、自律,协助社会控制社会风险。我们经常听到业内人士,特别是证券公司的老总以及某些主管、监管部门的官员慨叹:“现在要做成一件事,搞好一个项目,真难!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被威胁恐吓的社会风险……有时简直是冒着身家性命,丢官掉饭碗的风险来工作。”遗憾的是这并非危言耸听,因此有些人退出了,有些人回避了,有些人认为“冒着高风险应该获得高回报”,趁“乱世”闯过“原始积累”关,下一步就可自由选择了;当然其中也有或为组织或为个人而落马的。所以,如果证券市场的从业者把这块阵地当作事业来做的话,就先请从我开始,从自己做起。大家都自律了,再一起来帮助政府控制社会风险。
    (4)关心爱护、帮助员工,规避事业风险。据统计,我国证券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平均学历高,社会经验少,周围诱惑大,经受考验少,除了少数业务骨干外,从事的均是熟练工种的简单劳动,因此“吃青春饭”、“没啥奔头”的思想较为流行,人员高流动成为普遍现象。这是证券公司潜在风险和员工违法犯罪的动因之一。因此,证券公司各级管理者,必须为员工谋求长远利益,养老、医疗、意外伤害等社会保险是必需的,同时加强员工轮训,提供发展机会,鼓励高层次、高品位的社会价值取向,创造符合时代精神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有效规避事业风险。
业务发展总体定位
目前证券业并非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获利容易、收益丰盛,故不要迫使经营者去冒风险。
    一个证券公司的兴衰及防范风险能力,除了社会基础、市场机遇、人员素质、体制机制等因素以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股东会、最高决策机构的董事会和最高执行机构的经营班子在业务发展方面的总体定位正确与否。
    1.证券业所谓“暴利”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深沪股市1993年2月曾创历史新高(沪指1550点,深指368点),后因几大政策因素影响一路下挫至1994年初的沪指750点,深指220点;1994年7月曾创下历史新低(沪指333点,深指94点);因1994年7月底“三大政策”的利多影响,9月底沪指反弹到1045点,深指反弹到224点;1996年12月中旬沪指曾从年初的524点升至1258点,深成指从900点升至4522点。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后几百亿游资杀入股市,股指狂涨三天。1996年12月16日,股指3日就暴跌30%。这种大起大落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股市的不成熟,另一方面确实造就了小部分“暴利”获得者。然而“暴利时代”绝不可能“天长地久”,只能是“曾经拥有”。
    2.业务发展定位应遵循的原则。
    (1)保值重于增值。证券公司与其他企业相比,资产的保全显得更为重要。迄今为止,很少有金融企业因其资产增值率低而倒闭,相反,因片面追求增值而导致破产者倒是时有所闻。现实告诫我们:高回报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因此,稳健的证券公司是从来不用血本去博取高风险高收益的。根据资料显示,美林证券1993年的各类收入中,利息及股息收入占42.8%,佣金收入占17.5%,属于高风险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8%。
    (2)安全、流动重于效益。证券公司必须转变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甚至唯一目标的观念。一国的金融证券业,类似于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其主要功能在于保证全身各器官运行的安全、通畅、有效,本身并不做功;在分类管理的情况下,证券公司在性质上属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主要功能亦不在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且这种追求在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对社会经济全局的运行也是有害的。
    (3)风险管理不能消除风险。证券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证券公司处于证券业的中枢,在其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政策风险。假如寄望证券公司通过风险管理来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无异于要求证券公司不要从事证券业务,这就使其陷入了生存危机中。但是绝不能由此而否定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关键在于在各项决策中寻求收益与风险的平衡点。
    3.千万不要迫使经营者冒风险。
    一眼看去这句话似乎有点过分,但我们不妨分析一下问题的可能性。
    (1)用效益-风险对应的经营理念对证券公司主要业务进行分类:
    ①低风险甚至无风险、收益较稳定的业务,如纪经业务。该业务有个规模效益问题,并要求定期投入、更新、扩充,但受大势影响较大。②有一定风险、又有一定收益业务,如证券承销业务。该业务的项目周期较长,有一定储备期,客户会有前期融资要求,目前受国家整体发行规模的限制。③有一定收益、风险较低的业务,如资产经营业务。该业务同承销业务相似,区别在于收购兼并、资产重组、财务顾问等资产经营业务没有额度指标等限制。④高收益、高风险的业务,如证券自营业务,该业务只能在资产规模的一定限量内进行。其特点是收益大起大落,而且一旦投资决策失误或受大势影响很可能亏损。
    (2)必须树立效益-风险对应的经营理论。
    收益伴随着风险。业

务发展及收益水平受制于政策风险、行业风险、市场风险、资本风险、价格风险、结算风险和操作风险等等。风险与收益的均衡性客观上要求券商把实现收益、安全、流动三者的协调和统一作为经营管理的总体目标。
    ①收益性。券商可把收益分为两块,一块是证券经纪、证券承销和财务顾问等收益,它是券商的本质业务和基础性收益,应予不断扩大。另一块主要是自营业务收益。这两块收益,要视券商的资产负债规模、资产负债结构、资金运用成本和经营风险程度而定。②安全性。证券经纪业务属于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业务,应规模发展;证券承销与资产经营业务属有一定风险业务,若能把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可扩大发展;证券自营业务属高风险业务,只能限定在一定的资产规模内进行。为此,券商应力求低风险或有一定风险的业务不断发展,并确保有一定风险或高风险的业务中资本金、各类借入款及证券资产的安全。③流动性。主要靠券商的债务流动性(负债的清偿要求)、资产的流动性(各类资产应能在无损状态下迅速变现并能满足新的合理资产要求)和应付意外事件的流动性(出现挤兑等突发性事件时,券商必须保证部分资产能够迅速变现以满足各种清偿要求)的合理调剂来实现,因而券商从资产存量的角度出发,必须留有一定的现金资产(约占资产总额的5%)或易变现资产,并使这部分存量资产与短期的流动性需求相一致。另从资产流量的角度出发,应能增加各种借入款等负债来源和及时收回资产的运作本息,以有效地进行资金的运转和满足必要的投资需求进而实现收益。④券商实行风险收益对应管理,使收益、安全、流动三者紧密联系,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外部经营环境和不同的具体要求有所侧重,力求实现收益、安全、流动三个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和协调统一。所以必须实行:风险收益对应管理与券商组织体系合理化对应原则;经济周期波动与投资决策科学化、理性化对应原则;资本结构与流动最大化对应原则;组合投资与风险分散化对应原则。
    (3)不要让经营者承受太大压力。
    当我们认识到证券业的高收益时代已成为历史,对其期望值不能过高;业务发展总体定位的原则及效益风险对应的经营观念等问题后,那么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股东会和最高决策机构的董事会在对经营者制订指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不要让经营者承受太大的压力。否则一旦指标难以兑现,经营者很有可能冒着风险,将有限的资金或超越风险控制限度的资源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证券自营业务,为了谋得暴利甚至不惜违规操作或违法经营而最终不能自拔。这种结局是无论哪一方都不愿意接受的。为此,再也不要让经营者去冒风险了,而是应将股东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决策时更注重防范风险。
    (4)经营者应充分认识到自律比监管重要。
    我们认为,如果市场参与者都不注重自律,自以为查不到或暂时查不出来的事都敢做,那么谁也不能有效地行使监督管理的权利,事实上监管部门也管不来。为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有的证券公司把业绩与薪水挂钩,有的还实行利润分成办法,这些激励措施对于调动员工积极性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经营者的冒险精神。有的经营者在某些激励机制的过度作用下,盲目追求既得利益而产生短期行为,甚至酿成很大的经营风险,给公司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证券公司资金管理
证券公司的特殊性,决定了资金管理的重要性,钱管住了,人也出不了大问题。
    证券公司是个特殊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个“拿纸换钱”或“拿钱换纸”的风险行业。一旦客户拿纸换不到钱或银行账户上付不了钱,风险油然而生,随着信誉下降,“多米诺效应”的影响,公司很快就会陷入危机中。由此可见,证券公司的资金管理以及资产的流动性极为重要。
    1.证券公司资金管理原则。
    (1)安全性:即资金的筹集、运用调度等,坚持政策安全、结算安全和投放安全。
    (2)流动性:即及时、充分满足客户或公司对资金的需求,合理调度资金,用活闲置资金。
    (3)效益性:即高效、规范运作资金,降低资金成本,提高使用效益,从而为公司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2.资金实行计划管理。
    为加强风险防范,公司应对资金实施计划管理,根据业务发展规划及其实际开展情况,统筹安排资金,以求降低资金成本,控制资金使用风险,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资金计划部门结合公司发展规划及业务需求,编制年度资金计划,核定和监控公司所属部门及分支机构留存账户的最高限额。
    (2)资金计划部门负责公司的资金统一存放、调度,内部资金调拨,以资金不离开公司账户范围为准,用款先申请,审核后使用。
    (3)资金清算实行法人统一结算制度,以利公司对清算资金的集中管理和及时监控,并且有效地防止营业部挪用客户资金。
    3.证券公司的第一道风险防线就是流动性管理。
    虽然证券市场的波动性较大,证券公司的杠杆比率高,但仍能像其他行业一样拥有较强的流动性的资产结构,一旦遇到了支付危机,它能迅速地把资产变现来偿还到期借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1)这个安全阀不是在危机时自动运转的,要它启动时就能有效运转,需要时刻对它进行谨慎的管理。流动性管理应认真估算在危机出现时各种资产能够变现的速度,保守地根据即将到期的债务结构调整其资产结构。
    (2)鉴于我国券商资产流动性比率普遍不高(一般在90%以下,少数只有60%左右),更应注重提高资产质量,并配合资产负债比例控制,才能达到降低或控制风险的目的。
    (3)证券公司面临的更为普遍的风险来源于周期性的市场波动和相对较高的固定及半固定成本。像其他行业一样,为使公司盈利最大化,证券公司总是在行情较好时扩大经营规模,当下跌行情出现时,盈利水平就会下降。并且证券公司通常使用较少的股本支持庞大的头寸,虽说从经营上讲较高的财务杠杆比率是可以的,但风险仍客观存在,因为利润幅度有限,较小的自有资本不允许有大的失误出现。否则财务风险不可避免产生。
电脑通信技术手段的充分利用
电脑通信系统的安全运行不仅是公司各项业务的技术保障,而且也是风险防范的重要工具。
   &

nbsp;1.电脑通信系统的安全运行,是证券公司加强技术风险防范,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条件。
    (1)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国外发达市场完全不同,我国的证券公司基本上是以国有资金为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的难度。若无一个全行业遵守的信息系统标准,就无法从公司内外两个方面检查、监督,以减少市场风险。由此可见信息系统规范化的重要性。
    (2)由于证券业电子化普及程度很高,任何设备故障、数据丢失、程序出错及系统中断均会带来经济乃至信誉的损失,甚至诱发投资者的激动情绪,增加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必须从管理体系、硬件设施、软件环境、数据管理、事故处理等五个方面加以关注,防范技术风险。
    2.利用计算机犯罪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确保计算机安全已经成为证券公司风险防范的一个重要措施。
    在我国,随着银行界与证券业电子化及网络化程度的提高,证券业计算机犯罪问题不容忽视,从1986年出现第一例计算机犯罪案件开始,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最近几年,涉及金额较大的案件已有数起。如一些罪犯利用高科技,偷译系统密码,修改数据侵吞公款或通过盗取交易资料盗取客户资金等。这一切直接影响投资者利益和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所以强化证券业计算机的安全保密意识,严格计算机安全管理,预警、防范和化解技术风险,势在必行。
    证券业计算机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不仅包括交易过程的各个环节,而且涵盖从策略、规划、机制、标准、立法、稽核到软件、网络、场地、数据等纵横交错的方方面面。作为这个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证监会于1998年制定并颁布了《证券经营机构营业部信息系统技术管理规范》,于1998年3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无疑为我国证券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提供了规范标准。
    3.应用计算机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是有效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
    (1)计算机的高容量存储、高速度运行和智能化功能已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及利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中电脑通信系统的重要性是十分明显的,这是因为:
    首先,证券公司风险体系中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联系以及这一体系本身高效率运作的必要前提,是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率的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和反馈系统;其次,适时的风险分析和研究往往需要大量和高速的运算,这是任何天才的人工计算都不可能实现,甚至难以想象的。再次,证券业风险的多变性与不可预测性虽然说不上瞬息万变,但是绝对是任何其他经济部门望尘莫及的。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必须包括一个高效率和安全运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2)现代化的电子通讯手段,在为券商提供有利商机的同时,也使券商的风险大大增加。为有效地防范风险,证券公司必须建立高效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以高速数据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使整个券商的运营都在网络上进行;在网上建立人事、财务、资产、库存等一些大型的、基本的动态数据库。管理来源于公司各个方面的信息,包括交易、结算、财务等,并将券商的各种业务数据自动快速更新,并自动归纳和整理。
    在网上建立新型的工作流程。一旦建立了动态数据库,券商的风险管理就可通过网络在部门之间以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而不再以传统的动力流和物资流的方式进行,并且还能通过自动预警系统对各种即将出现的风险进行即时有效的处理。
    (3)一个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能保证公司的管理层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其下属机构的风险承担情况,如风险资产的范围、风险程度的高低、潜在风险损失的数据等等。在必要的情况下,还须由上一级主管作出紧急干预。这一切工作离不开电脑通信系统及网络化管理。
科学的决策机制
和严密的制约体系
    证券公司必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密的制约体系,以防“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悲剧重演。
    经营和管理是贯穿于置身高风险的金融服务行业的证券公司全部运作的两条主线,两者相辅相成。离开了经营的管理就是无的之矢,离开了管理的经营就是无舵之舟。因此一个经营成功的券商,同时也一定是一个管理有方的企业。
    1.因决策失误或管理无序而导致的管理风险,比一般的经营风险更为严重,危害更大。
    (1)管理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证券作为资本市场中的特殊商品,它是一种价值符号,它在运动中可以同其所媒介的商品服务,和产权等实物经济相分离,通过证券交易来获得未来收益的支配权。然而,这种对未来收益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价格的不确定性,加上主观上的利益驱动,行为上必然会产生高风险的“尝试”。
    (2)从主观上讲,构成管理风险的原因是物质利益的驱动。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类一切经营活动的根本动机是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损失的可能性构成风险的主体。中国证券市场初期造就少数百万富翁的示范,使人们忘却了“市场风险莫测,务请谨慎抉择”的警言,证券市场确实存在的高回报率的可能性,极大地剌激和助长了一些人的投机心理。
    (3)证券公司由于管理决策者判断偏差、决策失误或内部管理无序等引起的管理风险,经常表现为强烈的投资冲动与扩张行为,对于内涵式发展的重视往往不够,更多地关注企业的短期效益和市场形象,而相应忽视了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最终将酿成重大风险,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严重后果。
    2.扩张是企业的本能,但异常扩张往往是身在险中不知险。
    (1)证券公司的扩张冲动是指一些券商把企业规模和资产扩大以及营业额的增加作为最高目标,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而把企业的稳定发展、效益提高和投资回报放在次要位置甚至不去考虑。同时在一厢情愿地追逐高额利润的心理驱动下,不能准确判断风险与回报的关系,错误地估计了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最终得不偿失,成为过度投机的牺牲品。
    (2)扩张是企业的本能,但扩张是有条件的,且与风险必须联系在一起。一般说来,正常扩张是考虑到条件的,但异常扩张将会酿成风险。这是因为一些证券公司运行中有一种扩张冲动机制。这种扩张体现为三种动力:生存本能的扩张,这种本能是基于外来的竞争压力和内在的向外扩张的推力

交合而成,为此本能地感到不扩张将会被淘汰或丧失时机等;业绩性扩张,这是公司领导或经营管理者出于一种事业心,其动机不仅在于击败对手,战胜其他竞争者,超越同行,而且还在于通过事业的成功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个人或集团利益性扩张,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撇开个人来谈风险或其他经济问题。谋求个人利益的动机在扩张风险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甚至成为证券公司扩张风险中最大的动力。
    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历史悲剧,反过来说,“成不全在萧何,败也不全在萧何”,这才是证券公司所应追求的避险机制。
    (1)一个管理部门自身的行为是否规范,是否会公正、有效地行使职权,一个证券公司会否稳健经营,会否破产倒闭,都不应只取决于某一个人。这类现象的存在是不正常的,也是证券市场要规避的最大风险。过分强调领导人或企业家个人的作用,在我国虽有历史成因和体制根据,但都应从现在开始转变这种观念,特别是在高风险的证券市场中。所以说,“成不全在萧何,败亦不全在萧何”正是证券公司所应追求的避险机制。
    (2)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人治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友情管理正在逐渐取代亲情管理。证券市场及其组织者的行为和偏好,确实取决于其操作的主体--人,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行为和素质;友情特别是亲情,也确实能给风险增加一层安全网,但是只有法治能够克服人治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法治优于人治,在于法治不讲亲疏,具有普遍的权威和划一的标准,因此能给证券市场及其组织带来长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体制上的缺陷造成某些投资操作者或公司经营者没有真正的风险意识和压力,他们无需实质性地对任何人负责,也无责可负。他们进退两便,经营得法就搞下去,不得法就一走了之。国内多数证券公司的主要领导人是由主管部门任命、考核,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会无法对他们的行为形成约束,导致了我国券商各种风险的水平普遍偏高。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等闲视之。 

来源:证券市场导报

【我国券商风险防范与管理】相关文章:

我国券商风险防范与控制08-05

浅析我国券商内部风险的评估与控制08-05

我国网络银行的风险及其防范08-05

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特点与风险08-05

我国财政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08-06

我国的国债规模与财政风险防范08-07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风险与防范浅议08-05

我国财政债务风险实证分析与防范对策08-07

中外券商风险控制对比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