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时间:2022-03-29 12:15:19 高中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长亭送别》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亭送别》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教案(通用6篇)

  《长亭送别》教案 篇1

  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我校新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语: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己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看来这真是本好书,你知道他们读的是什么书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人联系”的意识,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板书:前身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再前身唐代元缜《莺莺传》或《会真记》

  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

  1.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玉骢cōng迍zhūn迍金钏cuàn靥yè儿揾wèn挣zhèng揣chuài

  谂shěn知玉醅pēi白泠líng泠罗帏wéi青鸾luán

  2.整体把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3.借景抒情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在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请一个同学朗读“端正好”。……

  4.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景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画意)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霜林染醉(促人想象)情痛(愁苦)……

  “端正好”鉴赏点

  紧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染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泪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

  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描写了一幅深秋、旷远又凄凉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流露的愁苦。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四、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作业。

  结合课文和《非常学案》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长亭送别》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

  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

  诵读法 点评法

  【知识链接】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倩女离魂》 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王实甫: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 ) 玉骢 ( ) 迍迍 ( ) 蹙眉( ) 萋迷( )

  玉醅( ) 金钏( ) 靥儿 ( ) 谂知( ) 青鸾( )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

  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 1 — )送别途中——( — 11 ) ——( — )临别叮嘱

  ———( ——19)

  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 ,反映“

  ”(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三、阅读与品味(c级)

  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

  (一)赏读“途中之境”

  赏读曲词《端正好》。(先背诵,后赏析。)

  1、有哪些意象?组成了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哪俩个字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明确:前者不仅把离别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昨夜伤心到天明,血泪竟染红了整座山林!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情由景生,境由情出,世传王实甫写到这里“思竭,扑地而死”。)

  3、这幅图画中哪句话展现了主人公的主观感情? 又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二).赏读“滚绣球”

  1、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会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三).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

  2.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 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 句子。

  (四)赏读“目送之境”回答问题。

  1、《一煞》《收尾》写了哪些景?

  2、《一煞》《收尾》中的那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提示:可以从“极目而不见,欲语又无人,闻声人无迹,见马不见人”四处入手,这支曲子句句写景,句句含情,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四、探究与对话(d级)

  1、对待爱情和科举功名、莺莺、老妇人、张生各有什么想法?(最好应用“幺篇”和“朝天子”中的话回答。)

  2、结合全文,概括文章所揭示的主题?

  五、课堂小结(c级)

  【学习反思】

  【作业布置】

  品味写愁妙句,感受语言魅力。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句子?请写出来与同学交流。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王实甫《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 ,秦观又将愁说成比 更多,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 ,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 。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但也有不同,语气的变化:设问-假设-反问-肯定; 修辞:明喻-暗喻-无比喻词。

  《长亭送别》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能力目标

  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

  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体悟莺莺离别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

  1、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4、对曲词进行改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利用多媒体播放《长亭送别》的京剧唱段,营造学习曲词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屏幕显示。

  1、王实甫简介。

  2、《西厢记》全剧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整知。

  要求:1、学生轻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结合注解,弄清句意,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经学生讨论之后,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有关化用的诗句及运用的典故。

  四、初次品读课文

  请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曲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发表自己的评论。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结合《长亭送别》的连环画,叙述并归纳《长亭送别》的情节。

  五、再次品读,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剧情,概括人物的个性特点。

  通过曲词把握主人公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六、第三次品读,欣赏曲词美,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小组阅读,以剧中人的口吻诵读课文,并推荐优秀者上台表演。

  总结本折戏的语言特点,

  七、选取任何一首感兴趣的曲词,改写为一篇散文。

  八、总结。

  《长亭送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洛浦。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首动人的离情歌。

  附板书设计: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因景生情

  送别路上→痛

  由情及景

  长亭饯别→移情于景→恨

  临行叮嘱→直抒胸臆→怕

  极目远送→化情入景→念

  《长亭送别》教案 篇4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感受主人公美好无私的爱。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3、重点赏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三、检查预习情况

  玉骢金钏靥芥醅

  四、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部分段落

  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一﹚阅读第一部分

  赏析[端正好]

  (1)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景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画意)

  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霜林染醉(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

  赏析[滚绣球]

  (1)全体学生朗诵[滚绣球]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提问: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借景抒情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身心憔悴怨恨

  提问:请找出第一部分中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并说出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

  例如: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赏析[滚绣球]

  (1)指名学生朗诵[叨叨念]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提问:【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排比、反复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二﹚研习第二部分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段落,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问题: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五、小结:

  《长亭送别》一折戏,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六、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滚绣球]

  完成学习与评价

  《长亭送别》教案 篇5

  《长亭送别》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长亭送别》,进一步了解元杂剧中“生、旦、丑、末”等戏剧角色和“云、科”等戏曲呤唱道白手法的作用。

  2、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微妙心理。

  能力目标

  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

  1、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2、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体悟莺莺别离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

  1、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4、运用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方案一:

  有一首歌唱得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道出了人生就是不断奋斗、追求的一生,决定了大多数人要四处漂泊,不断踏上新的征程。新的相聚,往往意味着又一次的别离。“人生自古伤别离”,别离情从古唱到今,无论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惆怅,还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都难掩“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尽管奢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发出“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豪言,也难免“循墙绕柱觅君诗”的渴望,殷勤致问“君子意如何”。但是,最令人牵肠挂肚、难舍难分的恐怕还是要数本拟长相厮守却又不得不别离的恋人了。李商隐在《无题》诗中这样写道:(屏幕显示)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怕见之不易,更觉别离之难,东风无力,人生何堪?唯效春蚕、蜡烛,终生相待。殷殷嘱托意难尽,但求青鸟常往返。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在此诗中更是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风渐起,黄叶飘零,又一对相亲相爱的人儿就要别离了,他们是否会像那些伟大的诗人一样畅叙别情呢?打开课文,请看《长亭送别》(板书)。

  (解说:营造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利于对文章的学习。同时,本文曲词优美动人,故用诗歌导入,形式一致,易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方案二:

  爱情,是个美丽的字眼。自古以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对它进行了真挚的描写和咏叹。然而,爱情,不能超越时代与社会而孤立地存在。所以,以爱情为切入点,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如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孔雀东南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

  (一)简介王实甫:

  王实甫,元代戏剧家。大都(今北京市)人。名德信。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根据其作品和有关材料推断,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王实甫的活动年代不会早于马致远。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西厢记》为代表作。

  (二)剧情简介: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写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遇书生张生,二人一见倾心,适遇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崔母声称能解兵围者即以莺莺许之。张生仗义相救,计退贼军。事后,崔母嫌张生出身寒苦,弃约赖婚。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不料被老夫人发现,拷打红娘,反被红娘所责问,无奈之下,被迫同意两人的婚事,但却逼迫张生第二日就上京赴考,不获功名,不许回来,长亭别后,张生得中为官,最后与莺莺团圆。

  三、疏通,诵读:

  四、结构:

  第一部分,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了莺莺因为离别而愁苦的心境。“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得人煎煎熬熬的气”,“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写了莺莺的愁绪。

  第二部分,是长亭饯别的场面,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感情。“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表明了莺莺对张生赴试的态度,显示了她的叛逆精神。

  第三部分,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这种心态不仅表现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而且表现了她对二人爱情前途的深深的忧虑。

  第四部分,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了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长亭路上——痛——重别离

  长亭离筵——恨——轻功名

  长亭叮嘱——怕——勿弃掷

  长亭目送——念——难割舍

  五、内容:

  提问1:对待爱情和科举功名、莺莺、老夫人、张生各有什么想法?(最好引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讨论后明确:莺莺:坚决反对张生上京赶考。中的“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和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是她最好的回答。这些句子使《西厢记》摆脱表现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老套套,升华到否定世俗传统偏见的高度,使艺术形象迸发出闪光的民主思想的火花。很好地展现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莺莺珍视爱情,不同意张生赶考的忧虑是矛盾的。如果张生高中,他年少多才,金榜题名,自然会成为高门大户的择婿对象。如果落第归来,老夫人这一关势必难过。这都不是莺莺要的结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的悲惨地位。

  老夫人:她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就打发张生上京赶考,并说明“如不能得中,便休回来”。她不顾女儿的幸福和追求,恪守“三辈儿不招白衣婿的教条”。

  张珙:本是上朝取应的举子,他是为了莺莺才滞留浦东的。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赶考是顺理成章的事,尽管不忍分别,但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

  提问2:请同学们结合以上分析,概括本文所揭示的主题。

  明确: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张生相爱,这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的否定,不求门当户对,只求真情永远。为了爱,视功名如粪土,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对封建传统道德的反抗。因而,本折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莺莺送别张生的情景,刻画了莺莺别离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两人之间真挚的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突出了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教师:《西厢记》的结尾仍以大团圆结尾,这是不是又流入了才子佳人幸福团圆的俗套?是不是削弱了剧本的反封建主题?

  明确:《西厢记》历来为人所称道,不仅仅在于它的曲词优美,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在思想上的新意,虽然是在写才子佳人,但贯穿全剧的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使剧本在思想上更趋深刻。为了爱,张生不去科举,滞留浦东;为了爱,莺莺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同张生联吟酬唱;为了爱,莺莺宁要并头蓬,不喜状元郎;为了爱,不惜违背相国家法,私会于西厢,有力地突出了爱情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并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既反封建礼教,也反封建婚姻制度。剧中的正面主张是:“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正因如此,作者才设计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样,非但没有削弱其批判性,反而更加强化了对封建礼教观念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叛逆。

  (解说:几个问题滚动式地提出,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深入,全面准确地理解文中的反封建意义,认识莺莺的叛逆本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作适当引导。)

  提问3:列举学过的表现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幸福的作品,并和本课的主题比较。

  明确:《孔雀东南飞》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揭露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也控诉了封建礼教对爱情自由的扼杀的丑恶。

  《西厢记》以张生和莺莺的抗争,有情人终成眷属为结局,可以看成是追求爱情的思想对封建礼教的胜利。

  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的形象则更为丰满、深刻。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全面敲响了颠覆封建社会的丧钟。

  (解说:此题的设计是为温故知新,经过专题化的小结、思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人物形象:重点是崔莺莺

  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了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并不仅限于儿女情长。

  七、比较阅读

  1、比较《长亭送别》和《窦娥冤》,回答如下问题。

  (1)崔莺莺、窦娥这两个艺术典型形象的性格有什么共性和个性?

  明确:共性:善良的心理,反抗精神。

  个性:崔莺莺出身名门,是一个大家闺秀,期待真正的爱情,反对封建礼教,鄙弃功名利禄。窦娥先为童养媳,后为寡妇,恪守封建伦理纲常,不怕官府,不怕严刑。

  (2)《西厢记》和《窦娥冤》均为元杂剧,从节选内容来看,两文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色,请作一下比较。

  明确:相同:故事情节由一幅幅画面构成,宫调一样,曲牌也大同小异,皆由一人主唱。

  不同:《长亭送别》四个部分情景交融,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

  《窦娥冤》三个场面悲壮之中藏细腻,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汇聚为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

  (3)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作家,王实甫以“文采见长”为“文采派”的领袖。试就节选的两篇课文来说明两者的语言特色。

  明确:《西厢记》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作者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使剧情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练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语言具有诗化的特点。具善用修辞,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独具魅力。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曲中语言直白,感情强烈,直抒胸臆,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通俗自然,口语化的特点更明显,修辞手法较少,更具自然洗练的民间气息。

  2、播放《天仙配》录音,屏幕显示歌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髻。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这一曲《天仙配》,同学们一定很熟悉,曲调轻快愉悦,宛转流畅,歌唱者七仙女和董永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一对爱侣。莺莺和张生是别离,七仙女和董永是相偕还家,他们的心情不同,眼中的景物也自是不同,请同学们从这两个反差强烈的曲词中去寻找它们的共同点。

  明确:虽然由于境的不同,所抒的情也不同。但他们对爱情的炽热追求,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渴望是一致的,莺莺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七仙女是“夫妻恩爱苦也甜”。莺莺认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七仙女愿男耕女织,永守家园。由此可见,只要能夫妻相偕,举案齐眉,什么功名利禄、神仙生活皆可抛之脑后,真切地体现了他们对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对传统礼教观、婚姻观的否定。

  虽然一个是凄惨景象,抒离愁别恨;一个是景色美艳,写欢聚团圆,但他们所表露的情感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不愿分离,效鸳鸯比翼双飞,天长地久;学并蒂,共结连理。

  (解说:《窦娥冤》刚刚学过,通过比较,可以复习旧知,联系新知,还可以在比较中明确“本色”与“文采”的不同,以及元杂剧的共性。《天仙配》一曲,也是人人皆知的名曲,和本折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明白相同的情感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表达,更进一步体悟本曲矛盾冲突的激烈,以及反封建的主题。)

  《长亭送别》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曲词,运用多种方法鉴赏曲词

  2、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剧情,分析崔莺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品读曲词,把握人物形象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一些背景资料中了解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天下夺魁,千古绝调的杂剧之冠,其词章华丽,风韵优美,散发出如玉环绿珠、花间美人一般的绝代风华,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厢记》,走进这花间美人般的世界

  设想:简单回顾上节内容,让学生尽快走入课文的情境

  二、解题

  1、解读课题《长亭送别》

  2、复习柳永的《雨霖铃》

  设想:从解题入手,引出“离别”的主题从柳永的《雨霖铃》引出传统的离别诗词“伤感”的情感特征

  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总结,在体验中感受、提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教材的一个“点”到文学教学的“面”

  三、鉴赏

  1、读课文的第一首和第二首曲词

  2、找到其中可以表现崔莺莺情感的词语或者句子,并且分析

  3、反复朗读,体会崔莺莺复杂的情感

  设想:在师生互动中,走进曲词,品味曲词

  四、探究

  1、在这一幅长亭古道边,西风黄花时节,离别人儿泪垂的图画中,崔莺莺唱道“此恨谁知”……

  请大家散读后面的曲词,找到一些能体现出莺莺恨的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做莺莺的知音人,谈谈她恨什么呢?

  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崔莺莺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设想:结合课文的曲词,深入探究崔莺莺恨的内容,启发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

  五、总结

  《长亭送别》用唯美的笔触,诗化的意境营造出一幅伤感而怨恨的离别图,其中激荡着莺莺对爱情异常执著,追求自我个性的独特精神,从古到今感动着无数人,林黛玉赞之“词句警人,满口余香”,不愧为天下夺魁的经典之作

  六、作业

  一、任选一个角度,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曲子进行鉴赏

  二、课外阅读:

  1、《诗经·上邪》

  2、《有所思》

  3、唐代王昌龄《闺怨》,比较分析这些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设想: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付诸笔墨,提高能力

  引导学生对古代诗词中女子形象的思考

  附板书:

  长亭送别

  恨离别

  恨 恨约束 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

  恨制度

  恨女子地位

  拓展阅读:

  《诗经·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唐代 王昌龄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课后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开设区级公开课,而且课文《长亭送别》是一篇戏曲教学,上起来有点难度,所以说是颇有点紧张的在备课的时候,曾经构思过很多的上课角度,在反复研读课文之后,定下本文的思路和角度,确定为分析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上完这节课之后,让我又几点感悟:

  第一:细节之处见功夫在上课之前,我在周老师陆老师傅老师的建议下,做了一份详细的教案,把上课的思路和设计理念都展示了出来,课后这份教案受到了很多老师的好评这一点让我充分领悟到,为什么周老师他们这些优秀的教师能够上出如此精彩的课,就是和他们身上注重点点滴滴的细节分不开的,这一点作为年青教师应该好好学习的。

  第二:课堂始终要以学生为本体在上课之前,我预设了很多问题的答案,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语出惊人,让人措手不及这节课中就有很多回答我都没有想到,但是最后评课的时候,听课老师印象最深的往往是这些出人意表的回答这一点就让我感悟到,教师之前的预设固然重要,但是随机的课堂生成却是更加重要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改变预设,真正上出一节生动而灵活的课。

  总之,这节课不论成功与否,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以后我一定争取多开设一些公开课,使自己在专业上更加精进。

  开课级别:区级

  参加人数:50人

  教学设想:

  在上这节课之前,思路非常多,也看了很多其他老师的教学思路,总觉得不适合自己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把相应的文体上出来,而不是仅仅把这样的一片戏曲作为诗歌鉴赏来处理反复诵读这段文章,一个字出现在我面前——“恨”,这个恨非常复杂,代表了崔莺莺这样的一位女性独特的魅力于是我在设计上课思路的时候,就从这个字着手,在品读曲词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崔莺莺的恨来体会人物性格的塑造,来理解那个时代下崔莺莺的丰满的真实的性格特征同时在品读曲词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喜爱,增进当代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热爱

【《长亭送别》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长亭送别》教案02-18

《长亭送别》语文教案02-10

语文教案:长亭送别02-28

语文《长亭送别》教案10篇02-18

《长亭送别》语文教案10篇02-10

语文教案:长亭送别9篇02-28

语文教案:长亭送别(9篇)02-28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01-12

语文教案《渡荆门送别》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