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治平篇·.示例之二.

治平篇·.示例之二.

时间:2022-08-16 16:28:14 高三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治平篇·.示例之二.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布局严谨、立论鲜明,论证步步深入,驳论有理有据的.写作方法及浅显明快的语言。

  二、理解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及定语后置句。

  三、认识作者关于人口问题见解的积极意义,从而明确.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教学建议

  一、多年来,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教师可预先搜集有关文字资料及图片给学生阅读,使学生既看到作者早就提出人口问题的难能可贵,也看到作者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提出解决的办法,只有在今天,才能够提出有效的办法而且收到理想的效果。古今对照,进行教学,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向学生进行一些生动的政策教育。我国当今人口有三大问题:1 人口多;2 提高素质;3 男女人数要大抵相等。

  二、课文文字质朴明快,浅显易懂,教学时可让学生在自读、查字典的基础上自译,教师解答难点及提出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教学时数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989年4月14日,我国大陆人口达11亿,我国面积居世界第3位,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14%,人均1亩多地,居世界67位。现在由于各种原因,可耕地以每年5%的速度在递减,即失去1500万亩,中国每年增加的人口却有1500万人,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以每人每年消费200公斤粮食计算,一年就要多消费粮食30多亿公斤;每人如占用4平方米住宅,就要多建房6000万平方米。这几年,每年新增人口将消费掉20%左右新增国民收入。新增加的社会财富被新增加的人口分配掉,反过来又严重影响资金的积累、生产的投入和生产力的发展。可见,不摆脱人口猛增和经济滞后交替形成的这一怪圈,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展开轻盈而雄健的翅膀腾飞于世界。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1798年就提出了人口问题,指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则以算术级数增加,因此,人口太多是造成贫困的原因,可他提出的解决办法却是依靠战争、瘟疫、饥饿、贫困、繁重劳动来减少人口,这显然是反动的。但人口问题是世界性问题,确实值得重视。洪亮吉的《治平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专论人口问题的文章,写于1793年,比马尔萨斯早了5年,是对人口论研究的一大贡献。

二、研习新课。

  1 学习课文第1段。

  ①翻译。

  正音:啻(chì)

  词语:治平:社会安定。“治”是“乱”的反义词,“治”就是不乱,太平。“平”,也是太平、安定的意思。”治平”是个同义复合词,就是“安定”,但它在头两句中的译法稍有不同。在第1句中,译成“安定的社会”(“治平既久”译为“长期安定的社会”),在第2句中,译为“社会安定”。不啻:副词“啻”不单独用,常与“不”、“匪”、“奚”连用,表示不限于某一范围。“不啻”可译为“不仅仅”、“不只”、“不止”等。

  ②分析理解。

  思考:第1句中“人未有不”的两次重复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不就“乐为治平之民”展开论述?

  明确:强调了“乐为治平之民”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俗话说:“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这是人们经过乱离之世得出的经验之谈。但它不是本文的议论中心,只是提出的铺垫,所以没有就这点展开论述,而是接着提出了一个人们常常忽略的问题,即“治平既久”,人口倍增,提出了议题。作者居安思危,用“然”字一转,把人口激增这个严重问题提到面前,把议论内容集中到他们生活的社会现实中来,使所论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思考:最后一句中的三个“视”字起什么作用?

  明确:连用三个“视”字,点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读者的深思。人口激增率如此惊人,不容我们等闲视之。这里,人口递增的数字,令人怵目惊心,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深忧虑问题。这就使我们感到,社会安定固然是大好事,但人口迅猛增长则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2 学习课文第2段。

  ①翻译。

  正音:曾(zēng)

  词语:食田一顷(吃一顷地中生产的粮食)

  宽(宽宽绰绰)然有余 是(这样,指代上文的八人加上雇工)不下(少于,方位名词用如动词)十人矣 衰老者或(有的)有代谢(交替,更迭。用于说人事,指人死去)。

  度足而居(计算人的身体长短来居住。度,计算,与“量腹而食”的“量”同义。足,下肢,这里借代人身。) 吾以(因。后省一“之”字,当译为“因此”)知其必不敷(够,足)矣 即(表示前的两件事在时间上紧紧相连,有“同时也……”的意思)有丁男繁衍(增多)之族(家族)。 势亦足以相敌(情况也足够抵消减少的。势,情势,情况。敌,匹敌,对等,相抵,相当。)

  多义词: 

  ②分析理解。

  思考:本段与第1段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本段承接第1段,以一家人口几十年的发展史,论证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具体说明了随着社会的安定,人口不断递增,愈演愈烈,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每人平均占有的房屋和粮食相应地迅速减少,生活愈益窘困。

  思考:全段意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3层。第1层至“食亦仅仅足也”,用父辈与子辈人口的比较,见出生活资料的丰裕与贫乏。由父辈到子辈,也只不过30年间的事,人口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现在的10人,不正是上段中说的“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么?第2层至”吾以知其必不敷矣”,用父辈和孙辈人口的比较,见出生活资料由原来的丰裕,变成如今的极度贫因。父辈时是2人,孙辈时“不下二十余人”,不正是上段说的“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么?人口增加10倍,生活资料当然就没法维持了。一个“必”字,坚定无疑,说明人口膨胀给生活带来的困难是无法克服的。第3层至段末,用一家九辈人的人口发展变化印证上段的“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二十倍焉”。人口繁衍到如此可怕的地步,怎能不令人忧虑?最后一句是个补笔,有了这个补笔,意思就更周密了。

  3 学习课文第3段。

  ①翻译。

  正音:廛(chán) 踣(bó)

  词句:或者(有的人。与“或”同义。)

  隙地未尽辟(空地没有全部开垦出来。隙:空,空闲。辟:开辟,开发,开垦。) 兼并(吞并。指依仗权势侵占别人的房产田地,并为己有。) 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对于遭受风雨霜露冻饿而倒地死去的人到处都是的现象又奇怪什么呢?何怪: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即“怪何”,奇怪什么。前一个“乎”义同“于”,介词,对,对于。后一个“乎”为语气助词,呢。遭风雨霜露,指流离失所,遭受天灾。颠踣:同义复词,跌倒,仆倒。者:指代人,译为“……的人”。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比比:到处,这里的“比比”等于说“比比皆是”。)

  ②分析理解。

  思考:这段文字用答复提问的方式进一步分析人口增加为什么会带来社会生活困难的问题。答复分几个层次?

  明确:“或者曰”是一个假设提问,答复分两个层次。第1层指出,这是可能的,但是有限的。人口增长的倍数要比土地、房屋增加的倍数多得多,两者相差悬殊,生活资料的增长永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需要,所以总是会感到人口过剩而生产生活资料不足。这本来就够困难的了,第2层又用“又况”一词,对问题作进一步分析,“兼并之家”的情况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贫富两极分化的严重情况,客观上揭露了当时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的残酷现实,人剥削人造成的贫富不均,使社会上不断增长的人口承受更深更重的灾难。早在200年前,作者就能提出这样两个敏锐而深刻的问题,是很有见地的。

  三、布置作业:

  1 复习1、2、3段,预习4、5段。

  2 课外收集人口问题资料,加深对人口问题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1 学生朗读翻译1、2、3段。

  2 选出下列词语中的同义复词:治平 颠踣 消落 繁衍 代谢 兼并(前4个)

二、研习新课。

  1 学习课文第4段。

  ①翻译。

  正音:君相(xiàng) 种(zhòng)民 廪(lǐng) 赈(zhèn)

  词句:酌今昔而减之(斟酌现在和过去的不同情况而减免赋税) 抑其兼并(动词活用为名词,指依仗权势吞并他人田产的行为。) 开仓廪(官家存粮食的仓库)、悉(全部拿出)府库(官家存财物的仓库)以赈(救济)之(他们,指受灾百姓)

  定语后置句:“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即“遭水旱疾疫而不幸之民”。“民”是中心词,“遭水旱疾疫而不幸”是后置定语。“疆土之新辟者”即“新辟之疆土”,“新辟”是后置定语。“赋税之繁重者”即“繁重之赋税”,“繁重”是后置定语。

  ②分析理解。

  思考:本段内容可分几层?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明确:本段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说明靠自然调济或人力调济,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全段意思可分两层,各用两个“曰”(问和答)相领。第1层中的“不过十之一二矣”强调说明靠自然调济是无济于事的,靠自然灾害来减少人口,这不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办法。第2层是说靠人力调济也是无济于事的。一个“使”字直贯到底,概括了人口调济的五种可能性,即土地劳力的充分利用;移民垦荒,扩大疆土;减轻负担,休养生息;抑制奢浮,防止兼并;水旱灾祸,开仓救济。这些办法显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这段写法与上段相同,

【治平篇·.示例之二.】相关文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示例之二教案03-25

综治平安工作总结08-24

综治平安建设工作计划03-23

《节日的大街》 之二教案11-06

传统婚俗之二——看亲篇08-24

《自己去吧》 教学设计之二05-01

提案范文示例05-31

新郎致词示例08-24

吉他作文示例06-15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设计之二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