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

时间:2022-08-16 13:05:53 初中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1

《乡愁》教学实录


点击浏览该文件

《乡愁》教学实录2

  课前3分钟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歌曲,创设氛围。用二胡曲《江河水》作为整节课的背景音乐。

  一、导入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师:(微笑)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

  生:(齐声)会。

  师:(微笑,亲切的俯身询问)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纷纷举手)

  生1:想哭又哭不出来。

  生2:酸酸的,涩涩的。

  师(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涩涩的。

  生3:鼻子、心里,还有眼泪也想掉下来。

  师:(深情地说)同学们,其实老师跟你们一样,想当年老师在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是想家的时候,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彻夜难眠。这时老师心里总是默默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有两句老师特别喜欢,至今还记忆犹新。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呢?

  生(急切齐声):有。

  师: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阵的懂惯;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生纷纷找出资料竞先举手)

  生:余光中,1928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著名的诗人、学者。

  师:介绍得很好。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搜集的。(播放多媒体,余光中的介绍,年幼时与母亲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及主要代表作)。

  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是泉州永春人,跟我们是──

  生:同乡(老乡)。

  二、诵读

  师: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认真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看课件上的演示,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生(急切):是深沉的。

  师:对,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那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

  生:缓慢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

  (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师(用掌声示意学生停下):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读这首诗。

  生齐读第一二小节。

  师(用掌声示意学生停下):这两节语速耍再慢点,要读出思念之情。)

  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用手示意停下):“啊”这里要变音,读作“y(呀)”,因为“啊”的前一个字的韵母如果是“B、O、e、i”就要读成“y(呀)”。“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这个小节表达的是生离死别,要读出适当的颤音。

  师示范,学生齐读第三小节。

  接着学生读第四小节。

  师(用手示意停下):这一节音调要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的,(老师示范)。我们把这首诗完整地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比第一次更有感情。)

  三、解读

  1、想景悟情: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生一阵小议论,有人举手。)

  生: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师: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生(齐声):看不见。

  师: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同学们,对吗?

  生(齐声):对。

  师板书:

  小时候 邮票

  长大后 船票

  后 来 坟墓

  现 在 海峡

  师:其实诗人是巧妙的运用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板书)。诗是精当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该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申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5分钟后总括)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通过想像,演释诗的内容。哪一个同学先来?

  生:小时候,作者外出求学,他想念母亲时就给母亲写信,他想:邮票呀邮票,请你带去我对母亲的思念;逐渐的作者变成了青年成家立业了,船票联结他与妻子的感情;到了中年,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看到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他痛哭流涕。(生饱含感情)母亲呀,母亲,我再也见不到您了;后来作者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每当他登上台湾的最高峰时,眺望家乡,不由思绪万千,祖国呀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呢?(全班掌声热烈)

  师:哪个同学来评点一下这个同学说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第三小节说得不够好,感情不够。

  师:那请你有感情地体现一下。

  生:到了后来,他终于回到故乡,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冰冷的坟墓。却看不见母亲那慈祥的面容,他跪在坟前痛哭道:母亲呀母亲,你在哪里,不孝儿回来了。(生感情哀痛,声音已是有点哭腔,眼角湿润。)

  (全班学生一片沉寂后,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师:这两位同学评点得很好。老师特别刚才这位同学用了“邮票呀邮票,请捎去我对母亲的思念”和“祖国呀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我觉得这些语句饱含着这位同学深深的感情,老师还欣赏地是,他很好地演译了诗中的时间,从“小时候(生跟着齐念)长大后 后来 现在”,而且说到晚年的时候,有外貌的细节描写,头发是:白发苍苍。

  师:哪位同学能再来演绎诗中的内容。

  生: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此时这个学生流下了眼泪,其他同学也轻轻拭起眼角的泪水。全班同学和所有听课老师掌声热烈。)

  师:这个同学讲得太好了,动了感情,眼泪都流下来了,老师也被深深感动了。这首诗的第一小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这是一种──

  生(齐声):亲情(教师板书)

  师:第二节是对妻子的怀念,这是一种──

  生(齐声):爱情(教师板书)

  师:第三节则是写诗人回到家乡时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这时候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哀痛(板书:哀痛);而第四节表现的是诗人盼望祖国统一(板书:盼统一)。作者由个人的悲欢到民族感情的寄托,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上升到最后一个小节的浓浓的爱国之情(板书:“思乡之情”与“爱国之情”)

  2、质疑:

  师:同学们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海峡明明是“深深的”,为什么诗人说是“浅浅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个同学来说说看,这是为什么?(生一阵小议论)

  生2:作者是因为盼望祖国统一,才说是“浅浅的”。

  生3:他相信祖国早晚要统一,所以说是“浅浅的”。

  生4(急切地站起来):因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远远深于海峡,所以说是“浅浅的”。(生交头议论。)

  师(用手示意停下):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海峡浅浅”、“邮票小小”、“船票窄窄”、“坟墓矮矮”,看起来都是很小的,但它们却反衬了诗人那种深深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3、欣赏诗歌:

  师: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开来,有人举手。)

  生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

  生2: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生3:意象美,每一小节诗人都把乡愁比某一种东西。

  师(环顾四周):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像这么美的诗,应该把它背下来,但不要死记硬背,找找看这首诗有什么规律可帮我们快速背诵。

  生1: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

  生2:叠词。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师:刚才同学们总结的是这首诗的结构特点。只要掌握了这些特点,背诵就容易了。老师先背给同学们听听,会背的同学也可轻声跟着(教师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部分同学轻声跟着。)

  (背诵完毕,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上来背给同学们听听。(有两位女生自告奋勇上台背诵,教室里一片寂静,每一声朗读都叩动同学的心弦。思乡之愁之痛,在每一张稚气而又严肃的脸上。)

  师:这两位同学背得很好,现在我们全班一齐背。不会背的可以看书。

  (学生充满感情地背诵着。)(背诵完毕。听课老师鼓掌。)

  四、拓展

  1、仿句:

  师: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学生争着举手回答)

  生1: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非常好,巧借了李煜的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2: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3: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师微笑,生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很形象,很具体。

  生4:乡愁是一串风铃,叮叮咚咚的,让人忧愁。

  生5:乡愁是一滴泪水,酸酸的,涩涩的。

  生6: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生7: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生8:乡愁是河,流淌人生最初的梦。

  生9:乡愁是一缕清烟,飘忽不止。

  生10: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生11:乡愁是家乡的小路,让人留恋忘返。(听课老师,香港课程专家点头微笑)

  生12:乡愁是家乡的河,永远在我们的心中流淌。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就是这首诗的作者,也可尝试做诗人了。(学生笑)

  2、各领风骚话说愁:

  师: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颠,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

  生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生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生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生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下课铃声响了,还有许多同学举手想要发言。)

  师:时间关系,我们暂时说到这里,课后同学们再互相交流。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的积累。(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古诗词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

  师:在结束这堂课时,我还想让同学们看看余光中先生创作此诗时的情景。(演示余光中的介绍,鼠标点在“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师:老师也来想景悟情,想象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情景。

  师: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学生充满感情地跟着考师背诵。)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向所有的来宾表示我们的谢意。 (学生转身向后鼓掌致谢)

《乡愁》教学实录3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 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女生读)

  师:读得不错,清楚。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

  (教师范读。掌声)

  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遍。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板书“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

  这首诗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傍改变吗?

  生:不可以!

  师:请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

  生:每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小时候” “长大” “后来啊”“而现在”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

  生2:我觉得是按照把“乡愁”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她发现这个特点,好像也是存在的。看看还有什么顺序?

  生3: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

  师:它是怎么层层递进的?

  生.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我觉得这段也为后面作了铺垫,借用这段来抒发感情,因为大陆也是他的母亲。从这个角度看,是无法改变顺序的。

  师: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感情发展的顺序特点。大家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我顺便介绍一下余光中。

  他是大陆人,祖籍福建。 21岁离开大陆到台湾,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回来之后,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这首诗是70年代写成的,据他说,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原来,第一小节,写他小时候,读寄宿小学,不能每天回家,想念母亲,母子之思;后来结婚了,到美国进修,当时大概航空不发达来回坐船,借助船票回家探亲,夫妻之恋;后来母亲去世了,生死之别;最后,是关怀祖国的统一,是对祖国的情感,感情的升华,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关切,对祖国的眷恋。这一点,他也说过:我后来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文化内容的整个祖国的眷恋。

  师:同学们的水平很高,回答问题很好!

  【问题二】

  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

  师:请看,我这样一改就强调了台湾跟大陆隔离的状况,大雾赞不赞成?赞成我的举手(一个也没有):不赞成的举手(哟,100% )那你们说说理由,要说服我!

  生1:因为“浅浅”的海峡,比喻可以逾越的一种希望,作者的希望是有一天台湾可以回归嘛!

  师:回归?

  生:台湾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师:特别地纠正一下,“回归祖国怀抱”说法不妥。香港、澳门被外国人占领了,后来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台湾曾经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是中国人在掌权呢,不是外围人,台湾与大陆是“统一”同题,不是“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明白吗?这句话说得不妥当。但是,她表达的意思很好,觉得用“浅浅的”,祖国统一就有希望。

  生2:我觉得这是一种反衬方法,前面“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都是反衬,“浅浅的”反衬出那一代人对回旧祖国的乡愁的深度。

  师:用“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反衬作者乡愁之浓、之深。还有没有? 你们开始说服我了。确是“浅浅的”好像更好,不仅是跟前面的用词取得一致。还说明台湾、大陆本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在的分裂完全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大陆和台湾一定要统一,一定会统一。

  【问题三】

  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改写一下,大家评一评怎样:

  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怎么样? 洪老师改得怎么样?

  众生:不怎么样。

  师:我觉得还挺不错的。那你们说说怎么“不怎样”?(指后排学生)来,那个同学。

  生l:改过以后,感觉返首诗显得很浅显,不像原来那么有韵味,很难得到感情上的共鸣。

  师我觉得我改得不浅显,还没有说服我。还有谁说说?

  生2:我觉得原诗表达得更为婉转,让读者更能体会作者深深思念的感情。改写后,虽然也有感情。但是少了那种耐人寻味的东西。

  生3:余光中用四种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洪老师直接说出对乡愁的思念,这样不耐人寻味,意思太直接了。如果用比喻的方法,更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思念的情感。

  师:现在差不多能说服我了。他说采光中借用了四个事物,耐人寻味,老师直接说出来了,反而不耐人寻味。

  生4:我说的和他们说的差不多。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昧,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而且用比喻的手法,会更深刻。

  师:诗歌这种文学作品,是越含蓄、越形象越好,直白就不是诗了,这是诗歌的特点。是的,我的改句太直白了。刚才那个男同学说得挺好,原诗借助了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这确实说服我了。

  【问题四】

  还有一个问题:每一段第二句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全改为“像”,“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像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像 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像一湾浅浅的海峡”行不行?为什么?

  生1:老师上课前说过,作者写这首诗是酝酿了很长时间写的,如果改为“像”就感觉作者好像对这种情感不是特别深刻。可实际上,作者是被这种情感困扰了很久的,所以我认为用“是”更好一点。

  师:这个没有说服我。“是”就深刻,改个“像”就好像不深刻,这个好像没有道理。谁再说?

  生2:我觉得改为“像”给人置身事外的感觉,用“是”就是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邮票上“船票上”坟墓上”和“海峡上”。

  师:也没有说服我,可能这个问题有点难。大家想想,有时“是”是可以改为“像”的:

  “我是一只小鸟”和“我像一只小鸟”是相通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跟“邮票”有相似关系吗?有没有?有哪些地方相像,是不是个比喻呢? 这里不是比喻,其实是个省略句。应为“小时候,乡愁是寄托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的”,这里不能改,不是暗喻。注意这一点,大家要朗读好,作者的感情发展是有层次的,要读出这种层次来。

  请刚才这个女同学来读。

  (女生读)

  师:不错,基础很好,但是还没有突出出来。特别是第三小节。(师范读第三节,并且解说作者很悲伤。师反复吟咏第三节的“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全诗,要求放声读,各自读自己的,不要齐读。)

  师:再读几遍,背诵下来,我要检查。

  师:会背了,请举手!

  (两女生分别背诵)

  师:不仅背得准确。而且朗诵得很好。下课。

  【老师说课】

  今天的课,我称之为“语感教学课”。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领域存在着一种怪现象:我们经常把语文课教变了昧儿,或者教成了历史课.或者教成了政治课,或者教成了科普课,唯独不是语文课,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这个问题到今天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语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实施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二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背、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但是,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由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觉状态,个材料等等。语感教学还要注意把握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与思维训练结合,与审美陶冶结合,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

  我今天的课就是按照这一意图进行的。首先我的课堂重视读,不但要反复读,而且还要背。在此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琢磨。这就是语感分析。“四个结合”也有体现.不搞架空分析,不是大讲一通时代背景,不是大讲一通祖国统一,但学生还是感受到了余光中那种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尽早统一这样一种情感、思想。课堂上我提出的几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的“时间顺序”比较容易.其他都不容易,需要动动脑筋,这就是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此外,对诗歌的欣赏,读出美感来就是一种审美:至于语文知识传授,我今天也传授了一点——在本诗中“是”不能改为“像”,“是”在这里不是暗喻。

  语感教学要运用多种方法.我们主要运用四种。

  A.美读感染法。“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不能把思想情感读出来。不能把美感读出来,这样的语文教学,能说成功吗?

  B.比较揣摩法。就是“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采用这些办法对文本的标点、字词、句子、段落进行“加、减、调、联、换、改”,设置一个参照物,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进而培养语感。今天采用了这个方法。

  C.语境创设法。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

  D.切己体验法。在学习课文语言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以培养语感。

【《乡愁》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乡愁教学反思08-25

《乡愁》教学反思08-22

《乡愁》教学反思04-13

乡愁教学反思04-24

《匆匆》教学实录08-17

乡愁的作文08-21

乡愁作文05-18

乡愁的作文03-23

《谈礼貌》教学实录08-17

《狐假虎威》教学实录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