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高考作文>热点话题作文:复兴文化,复兴民族

热点话题作文:复兴文化,复兴民族

时间:2023-02-22 07:20:48 高考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2年热点话题作文:复兴文化,复兴民族

2012年热点话题作文:复兴文化,复兴民族
  
  作者/河南陈相婷
  
  河南陈相婷
  
  【话题引入】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说是国家关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动员令,是试图改变社会精神风貌、拯救人心,重塑民族精神的重大举措。“复兴文化,复兴民族”已然成为2012年文化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也必将成为2012年高考备考中的关键词。
  
  全国政协许嘉璐副委员长说,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先进的科技可以导致亡国,而一个民族失去自己的民族文化可以导致亡种。亡种比亡国更悲惨。泱泱5000年的璀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记录了人类所有的历史,穿越数千年,参与了奴隶社会的演变发展,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它构筑了人的意识形态,参与形成人的主观思想,指导人的行为。文化是一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是一个社会形态的最直观体现,也是一个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最原始动力。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
  
  2011年10月15日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会议。这座里程碑屹立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全面转变发展方式的十字路口上。作为GDP位列世界第二的经济体,中国列车下一步将驶向何方?用什么燃料驱动?将会为中国人民带来哪些福祉?在人类发展史上发挥什么作用?对于这些问题,中国必须面向世界,鸣响汽笛,做出响亮的回答,毫不迟疑地驶过十字路口,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方。如果把人类的发展比做一艘前进中的大船,那么文化就是它的帆。为了使船平稳安全地前行, (作文大全 www.fwsir.com) 必须保护好帆,那么就算风再大,也能驾驭自如!认清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文化的特点规律,创新文化的体制机制,是提高文化自觉的逻辑必然,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文化复兴的历史任务之所在。
  
  【麻辣锐评】
  
  文化创新无;页边于迷恋传统
  
  陈心尘
  
  日前,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做题为“文化强国与文化创新”的演讲,指责“当下社会,全盘西化带来的认识误区越来越严重”,认为“包容、忍让、中庸、贵和精神”的中华文化被边缘化了,“应该从世世代代坚持的和谐文化当中,去发现东方文化,输出并创新”(《中国青年报》12月26日)。笔者认为,王先生的观点或可商榷。
  
  王先生是从预设中华文化特性、鼓吹中华文化价值开始的。他认为中华文化的特性是“包容、忍让、中庸、贵和精神”。笔者当然承认中华文化的巨大价值,承认中华文化具备这些品质。问题是,这些品质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吗?众所周知,包容、忍让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主张,而自由主义从近代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制度和文化取向。中庸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传统追求,亚里士多德说过:“为政尚中庸。”至于贵和,有了包容、忍让、中庸,贵和就是必然结果。
  
  “包容、忍让、中庸、贵和精神”既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品质,也是人类社会延续的基本条件。正是在预设中华文化价值的虚假独特性的基础上,王先生呼吁确立“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但如上所述,王先生所认定的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其实与人类普遍价值完全相同,并不独特,有所不同的只是是否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因此,所谓确立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如果只是确立上述中华文化原有的“包容、忍让、中庸、贵和精神”,那这个命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本来就已经存在的东西,要你确立什么?要做的最多也只是重新发现(如果曾经遗忘)、给予认同罢了。但既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接受这些价值,有什么必要一定要强调从传统中继承这种价值,而反对同样传播这些价值的其他渠道?传统作用于人的,是其自然的影响力,不需要强调,这种影响力仍会存在。
  
  王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思想“一定会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当中一个可贵的资源和元素”。从这点看,他主张确立的所谓“中华民族核心价值”,除了包含上述“包容、忍让、中庸、贵和精神”外,应该还有其他内容,只是演讲中语焉不详。但仅就此处所说的《大学》思想,笔者很难相信王先生头脑中对此有什么成熟想法。因为他所引的这句话,除了“在止于至善”外,没有表达明确的价值取向。但恰恰是这唯一的价值取向,完全不适合作为现代多元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这种追求尽善尽美的价值观,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特别是多数普通人的价值取向,更不应成为指导政治活动的价值观,否则,乌托邦的灾难随时可能再次降临。
  
  其实,王先生之所以如此强调中华文化而反对西方文化,根本上是因为认为“当前文化自卑主义和文化失败主义情绪浓烈”,“全盘西化带来的认识误区越来越严重”。当前中国,解决文化自卑主义和文化失败主义问题的根本,不是鼓吹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优越性,而是在制度上保证全体国民有尊严地生活。如果大多数国民没有尊严感,就不会觉得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制度和文化有价值,文化自卑和文化失败感就难以消除。
  
  (2011年12月29日《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思考】
  
  “包容、忍让、中庸、贵和”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也是人类社会延续的基本条件。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传播才会有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
  
  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文化话语”的表达方式,更要强调的是人文建设中民族价值的共识。中国经济已经很强大了,除了商业和生意,除了利益和利润,更应该在文化上存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理想和责任。
  
  【纵深推进】
  
  亮出巾华文化的身份证
  
  李玉滑
  
  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气势恢弘的“击缶而歌”,带着历史深处的回音与华夏礼乐的传承响彻世界时,中国古老文化随着一幅美丽长卷展现在世界面前,将中国故事、中国元素鲜明地表现出来。古老而青春的中国宛如向世界出示了一张精美而厚重的文化身份证,那一刻,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激荡着强大而真实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遗传基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修课。
  
  自信是以自知之明为前提的。文化自信必须以文化自觉、自省作为基础,否则,自信就有可能表现为盲目和简单。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都会影响文化的健康发展。文化自信应当源于清醒的认知:中国文化是什么?对于我们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是否足够珍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不会从天而降,关键在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未来。
  
  我们自信,因为中华优秀文化是现在文化发展的根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底蕴,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当代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面貌有了飞跃性的变化。但是,文化的灵魂、基本的传统并没有改变。包含价值观中的尚“用”准则,人生观中的尚“和”精神。“用”是一种入世哲学,一种积极务实的价值取向,使我们的文化富于实践精神、反省精神和包容精神,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进取。而“和”则是一种社会化的人生观,追求世界万物的合谐,信奉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
  
  我们自信,因为中华文化很包容。从百家争鸣文化的开放包容,到汉唐盛世文化的多姿多彩,都体现了这种一以贯之的风骨和品格。自信不是封闭排外,恰恰是包容并蓄,是“吞吐八荒”的大气度,是“和谐万物”的大智慧。从古至今,中华文化一直在以开放积极的心态,主动地吸取融合、兼容并蓄,以水样绵力穿越人类历史,让世界的文化银河更为璀璨。中华文化的智慧之光不仅有辉煌的历史,而且会照耀未来。
  
  我们自信,因为中华文化从来就不缺少创新的品格。中国人民自古尊崇创造性思维,中华民族崇尚的龙、凤图腾就极富创新品质,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生”就是创新本质的体现。可以说,中国文化充满对创新的追求和对创新的践行。有文化自信心,才能更好地继承、发展和创造。今天,我们的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在坚守民族文化本质精神的同时,讲求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中华文化能够整体地、辩证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现代化过程及未来命运。在面对财富分化、精神危机、文化碰撞以及人与自然的冲突等等工业文明困境时,中华文明创造性地转化和运用“仁者爱人”“道法自然”以及“和”“合”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表现出尊重自然规律、承认差异、肯定世界多样性的统一等理念,对走出困境,具有深刻的智慧启迪意义和价值引导作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具有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前景。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能自信而坦然地亮出我们的文化身份证。
  
  (选自2010-11-30《光明日报》,有删改)
  
  【思考】
  
  国家兴旺,文化兴盛。文化是国家的标记,是民族的血脉和生命力之所在。文化的复兴必然先于民族的复兴,中国文化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强国。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值得坚守,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值得坚信。文化的复兴来源于文化自信,这是对民族精神自信的表现,是对强大祖国自信的表现。文化自信,需要制度的保障,需要肥沃的土壤,需要为政者亲自走向前台,身体力行加以倡导,需要世风清扬,需要社会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总之始于教育,贯于风俗,精于学理,成于制度。
  
  【警世箴言】
  
  强国崛起需要文化崛起
  
  王岳川
  
  百年中国道路,中国的经济、军事在崛起,文化却在快速地衰落。中国从一个穷国到一个大国,再到一个富国,接下来要变成一个强国,最后变成一个和谐之国。要成为和谐之国,中国还需要漫长的文化守正创新。
  
  中国文化以前重视美丽精神,现在似乎不再美丽了。现代西方将中国文化看成封建、保守的文化,其实这是西方话语霸权扩张的结果。事实上,中国文化主要由儒道释三家构成。儒家文化强调和谐之境,目的是“治国”;道家强调的是妙道之境,目的是“治身”;佛家强调的是慈悲之境,目的是“治心”。
  
  可以说,国人青年时大多是儒家,中年时成为道家,处于生命的边缘时成了佛家。中国文化是一种重视个体修为的文化,是一种超越个人得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让天下太平”的文化,是一种“学术者,天下之公器”的文化。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有人将中国文化边缘化和妖魔化,如今应该重新体认中国文化了。
  
  20世纪初,在激进主义的思潮下,学术界提出了“打倒孔家店”,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论,钱玄同提出了“废除汉字”论。经过一个世纪的实践检验,这些提法均有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自卑主义存在其间。如今西方提出全球化,意在全球西化或本质化,而我则认为,全球化在文化上不可能成立,因为科技可以一体化,制度可以并轨化,但是文化只能在差异中对话,而宗教的冲突化则需要人类高智商和高情商地认真对待和立足差异性对话。
  
  在我看来,文化软实力并非不重要,只是未能进入文化战略层面去思考。中国长期以来有经济战略,有军事战略,但是很遗憾没有文化战略。欧洲现代文化有“三争文化战略”——个体之间是竞争,群体之间是斗争,国家之间是战争;美国后现代“三片文化战略”——大片、薯片和芯片。大片控制了我们的视觉娱乐,薯片控制了我们的胃,芯片控制了我们的创造性和文化安全性。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作为世界警察以来各种战争不断,世界国家不断碎化,由二战以后的50多个国家变为200多个国家。我认为,在大国战略层出的新世纪,中国文化必须提出“三和文化”——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际和平。中国三和文明应成为西方“三争”“三片”文明的重要补充。中国文化战略应该是对西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文化的纠偏和启示。
  
  在遭遇到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生态危机后,人类又正在遭遇精神生态危机。这种被萨特命名为“恶心”的西方现代性导致西化倾向严重的中国当代文化出现了精神生态恶化症候:文化贫嘴化、生命缺钙化、价值空洞化、精神低俗化。加上海外对中国文化形象的妖魔化:“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的文化虚无主义相当严重。我走了几十个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提出过“打倒古希腊”,“打倒苏格拉底”、“打倒柏拉图”之类的口号,而中国一个世纪以来“打倒孔家店”余音不消。因此,重构中国软实力与“再中国化”战略的文化重建工作任重道远。
  
  中国作为一个强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文化一定要首先崛起,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对此,我提出16个字:“发现东方、文化输出、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因为这个多变的世界,只有大文化才能定输赢,只有和谐才能使世界安宁。
  
  (2011年02月11日《经济观察报》有删改)
  
  【思考】
  
  文化定输赢,和谐救人类。在世界文化大转型的时代节点上,中国文化应该扬弃其僵化的元素,发扬其创新的生态文化精神,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家庭的文化叫教养,一个社会的教养被称作文化。”军旅诗人周涛说。对此,你怎么理解?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的范围之内。
  
  【佳作展示】
  
  由圣诞老人想到的
  
  孙亚楠
  
  每逢12月25日,那位身着红衣、须髯皆白的老人就会走进我们的视野。他背着装满礼物的行囊走街串巷,快乐和笑声伴着他一路走来。这一幕似乎早已驻进了我们的心里,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化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习俗和文化。
  
  我不由得忆起另一个须眉皆白的老夫子。他身着宽大的长袍,在众弟子的簇拥下,疲马凋车,穿行在坎坷崎岖的古道上,尽管颠沛流离,而志不稍懈,学不暂停。为了保持清高的人格,为了寻求新的从政机会,不管穷通否泰,都守道弥坚,追求甚笃。行色匆匆地穿行在中华的记忆里,他的思想幻化成清扬之气融进了残阳,构建了华夏文明的基础。
  
  然而,捧着中华5000年厚重的历史,流连于诗词歌赋的哀愁和欢喜,徜徉于精华思想的漫漫长路上的富足好像黄鹤杳然了,唯留穿行于时光断壁残垣间的荒芜和破败。当人们面对老庄遨游九天的逍遥时,宛若遇到那陈年的旧账,任它们堆放在角落里,生了蛛网落满尘埃,不再驻足,不再牵念。
  
  曾经,我们生活在诗意的王国,像海子那样“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而今,凡事总与名利金钱扯上关系,思绪里难免掺杂不安的因子,心自然也跳出原本的纯粹,怀着猎奇的心理游荡于世间。我们的根,那些融入我们骨血的东西似乎也因为物质上的“脱胎换骨”而荡然无存。烟花春雨时节,没了那泛黄的书卷,也没了那份闲适的心境。
  
  文化如玉,温暖了我们的心性;文化如水,洁净着世间的尘杂。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是幸福的,一个懂得去接近文化的人自然拥有追求幸福的能力。今天的人只懂得抱怨幸福的失落,抱怨生活的压抑;文化走开之后,也带走了一份优雅存世的境界,更带走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过圣诞节似乎成为了一种常态,在我们与国际友人一同欢迎满身红衣的和蔼可亲的老人时,是否也该扪心自问:那个宽袍大袖,踽踽独行的老人是否寂寞?我们的心底还留有多少自己文化的印痕,那些古今不曾散佚的诗行为什么在今天变成了支离破碎的词句?
  
  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证,如果丢弃了能证明自己身份的标志,再美的宫殿轩宇,再多的GDP也会成为过眼烟云,我们民族的复兴也只能是遥遥无期。
  
  

【热点话题作文:复兴文化,复兴民族】相关文章:

民族复兴中国梦心得体会07-17

盛衰与复兴08-05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心得体会12-18

文艺复兴08-17

《民族复兴与青年一代》网络党课心得08-18

八年级作文-我关注民族的复兴08-15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读书心得08-24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07-11

理性的定位与思想的复兴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