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党政资料>行风建设>文化榆树:从理念到实践

文化榆树:从理念到实践

时间:2022-08-14 15:34:28 行风建设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化榆树:从理念到实践

  文化榆树:从理念到实践
  
  作者/李灿明
  
  中共榆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李灿明
  
  文化是城市的血脉和灵魂。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精气神和软实力,对于增强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扩大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榆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着力以文化力促进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激活创新力,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一、打造引领发展的城市文化系统
  
  城市的发展和竞争,最终比拼的是文化。有学者说,建筑可以使城市变大,文化才能使城市变成伟大。着眼于文化强市、文化兴市,立足于文以育人、文以化人,几年来,榆树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实施了“城市文化系统规划设计与推广应用”工程。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询、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严密论证,对榆树市的文化内涵、文化资源、文化精神、文化标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挖掘、梳理、整合和提炼,按照传承历史文脉、立足文化现状、引领文化走向的原则,研究、设计并推出了城市形象定位、城市精神、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服务理念、城市口号、城市市歌等城市文化建设品牌形象理念系统;公务员行政行为规范、企业诚信规范、市民公约及市民文明行为规范、公关危机管理规范等城市文化建设品牌形象行为系统;市标、市树、市旗、吉祥物等城市文化建设品牌形象视觉系统;政府事务用品、交通工具、服装制式、公关用品等城市文化建设政府形象传播系统。规划设计了城市空间规划系统、城市树种绿化系统和再生系统。为扎实有效地做好城市文化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把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起上下联动、层层推进的责任落实机制。通过硬件建设、软件打造、媒体宣传、公益广告、载体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推介和推广应用,使城市文化系统逐步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对内增强了市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大力建设惠民便民的公共文化设施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基础。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榆树市委市政府突出抓好“建、管、用”三个关键环节。几年来,先后投资2.3 亿元新建了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健身训练馆、标准400 米田径运动场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投资4700万元建成了小乡展览馆。修建了种榆书院、魁星楼、一座国家三级文化馆和一座国家二级图书馆。修建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 个,基层服务点24 个,村级服务点195个。按照“一站多能、广泛覆盖”的思路,不断加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力度,到目前为止,全市80%的乡镇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其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均达到国家部委颁布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在全市的388 个行政村中,村村建有“农家书屋”,363 个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室”。按照有场所、有设备、有活动、有队伍的“四有标准”,全市258 个行政村建有“欢乐庄稼院”。在建好设施的同时,着力在管好、用好上下功夫,探索建立了政府管理、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群众自主管理的“三位一体”管理机制,提高了管理效能和管理水平。遵循惠民利民便民的原则,目前,市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博物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均已实现免费开放。着力完善流动文化服务网,配置流动服务车,重点在边远乡镇和外来工集聚地,开展图书、演出、展览、讲座和电影等流动系列服务,有效满足了群众休闲健身和文化娱乐的需求,真正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均等性、便利性、基本性和公益性的功能作用。
  
  三、为百姓提供“可口”的文化体育大餐
  
  组织开展群众便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是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着眼于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和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注重整合资源,坚持在黑土地上“种文化”,常年开展“送戏下乡”活动,2011年共组织“送戏下乡”演出120场,深入各部门演出达30多场。注重满足群众需求,以“唱响榆树·共筑家园”为主题,每年举办一届文化艺术周、社区艺术节、农民文化节、全民读书节、青少年艺术系列大赛,目前这些活动已形成品牌,吸引了群众广泛参与,深受群众喜爱。围绕元旦、春节、“五一”、端午、国庆等重大传统节日,精心举办具有地方风情、民族民间特色和群众喜爱的节庆活动,丰富节假日期间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浓厚氛围。大力开展周末广场文化活动,推动开展周末剧场、周末电影、周末文化沙龙等周末文化系列活动。精心举办农民节、红色歌曲广播电视大赛、农村文化大院健身秧歌大赛及全民运动会、健身展示大会等文化体育赛会,丰富了群众文体生活。注重提升文化品位,成立了东北大鼓传习所,发现培养东北大鼓传承人110人,组织开展了东北大鼓专场演出,有力推动了东北大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展演。成功举办了“抗洪抢险图片展”、“榆树文物精品展”、“农业发展成果展”、“天下第一粮仓杯”全国著名书法家《兰亭序》手卷精品展等大型展览展示活动。加强“二人转”创作和排演,在全省二人转汇演中实现“七连冠”,涌现出了《清风亭》、《戏中有戏》、《典型妇女》等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曲目。策划并组织拍摄了反映榆树农村题材的电视短剧《花儿朵朵》和《小乡有喜》,在吉视乡村频道《家长里短》栏目播出,受到社会关注和好评。
  
  四、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的文化产业
  
  特色就是竞争力。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榆树市坚持走特色立足、差异竞争、错位发展之路。突出抓好重点行业,立足于榆树作为农业大市的实际,我们研究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七大重点行业,即创意农业、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民间工艺、服务外包、广告设计和教育培训业。围绕这些重点行业,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加快促进“小乡红色旅游基地”、“文化体育活动中心”、“365 现代生活馆特色文化商业街区”、“霸家湖文化旅游休闲区”等重点文化项目的建设。突出抓好特色品牌,通过宣传推介、推荐评选、政策扶持、品牌打造等举措,大力宣传推介榆树的文化名企、名品、名人,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产业文化的互动融合,将榆树玉米、大米、大豆、疏菜、白酒等特色产品注入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打造知名品牌,以品牌吸附社会资本、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突出抓好政策扶持,认真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委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在用好、用活和用足现有政策的同时,结合榆树实际,抓紧建立和完善扶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争取省市文化产业项目的资金支持,大力扶持和引导旺角广告、震宇广告、青岳草编、盛世紫鑫电影城、365 现代生活馆、小百灵艺术学校等文化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
  
  五、大力培养充满活力的文化人才队伍
  
  繁荣发展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着力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目前,全市有专职文化干部151人,现有舞蹈、二人转、乐队、老年艺术团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40 余个,培训文艺人员2 万多人,文化志愿者千余人。在队伍建设上,榆树市采取以会代训等形式,每年都要对全市理论骨干、新闻从业人员、新闻发言人、宣传委员、宣传干事、文化专干、舆情信息员、文化站(馆)长、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轮训,学习新的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提高了宣传文化工作队伍的能力素质。在2011年榆树市首届全民运动会期间,通过以会代训,培训文化站长、教练员、大会工作人员达300 人次,有效提高了基层文化干部业务能力。全市24个乡镇的宣传文化队伍均已配备到位,得到了中央督查组的充分肯定。建立了榆树市宣传文化人才库,对各类人才实施分类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培训,重视发现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目前已登记书法、绘画、剪纸、竹编、二人转等民间艺人400多人,他们已成为活跃基层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重在自觉自信、自强自立,重在以人为本、拓展深化,重在常抓不懈、久久为功,重在传承辟新、择优勇进。榆树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大力推进文化榆树建设,大力促进榆树城市文化品牌形象系统的推广应用,在文化的滋养和浸润下,努力把榆树打造成为富民强市的摇钱树、价值认同的亲情树、根深叶茂的参天树,为把榆树市建设成为粮食之城、生态之城、幸福之城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有利的文化条件。

【文化榆树:从理念到实践】相关文章:

榆树的作文04-23

老榆树作文11-20

老榆树的作文05-26

描写榆树的作文05-03

榆树的作文精选[15篇]10-12

老榆树作文必备[7篇]11-20

写榆树的优秀作文(精选3篇)08-18

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实践08-15

关于榆树的优秀作文(通用48篇)04-07

写榆树的优秀作文(通用25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