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调研报告>加强特殊类型党员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加强特殊类型党员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时间:2022-08-12 06:20:28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加强特殊类型党员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出现了一些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失业人员、外出务工人员等特殊类型的党员,党员队伍的成分越来越复杂化,同时也加大了教育管理难度。面对这种新情况、新变化,我们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对全县特殊类型党员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就如何加强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一、特殊类型党员的现况及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共有特殊类型党员1336名,在特殊类型党员中,停产半停产职工62名,失业工人和管理技术人员622名,有偿解除劳动合同职工268名,离退休职工163名,待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复转军人23名,其他类型党员198名,分别占4.6%、46.6%、20.1%、12.2%、1.7%和14.8%。
   在特殊类型党员中,外出务工经商的有221名,占16.5%,这些党员在构成上,以中青年为主,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相对较高。分布上,主要集中于集贸市场、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从事商业、建筑业、工业、服务业、运输业等;流向上,以省内流动为主,也有相当一部分在省外流动,农村流向城市的占多数;方式上,以自发流动为主,部分流动党员具有相对集中、固定的特点。绝大多数特殊类型党员仍然在县内生活,共有1115名,占83.6%,这部分党员主要是年龄偏大的下岗职工党员、解除劳动合同的党员和离退休职工党员。有近半数的特殊类型党员游离于党组织教育管理之外,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党组织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认为特殊类型党员对本单位的作用不大,甚至认为是负担,麻烦事情多,多管多操心,少管少操心,不管不操心,忽视和放弃了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在对特殊类型党员管理工作上一定程度地存在与实际联系的还不够紧密,方法陈旧,思路单一,缺乏健全的组织设置,教育管理手段滞后,管理教育模式简单,管理目标缺乏系统性,有效机制不健全。其结果是,基层党组织与这部分党员缺乏必要的联系,党员不找党组织,党组织也不联系党员,部分特殊类型党员理想信念淡薄、组织观念不强,不能很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等。
   二、主要建议与对策
   (一)转变工作机制,强化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对特殊类型党员的管理,最难的就是流出党员,出去时到所在党组织登记一下,但出去以后就很难联系上了,有的甚至连招呼都不打就出去了。他们在外面的思想状况、现实表现不得而知。从一些基层党的工作者的谈话中,我们体察到了流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由于种种原因,流出党员与所属党组织和当地党组织联系都比较少,教育管理确实不容易。为加强这部分党员的管理教育,应逐步实现三个转变。
   第一,由静态管理变动态管理。从流动党员流动性比较大的特点出发,实行流动党员流动到哪里,就管理监督到哪里。在流动党员刚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我县采取“党员登记卡”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主要做法是,党员外出前到党支部请假,填写“党员登记卡”,写明外出理由、时间、去向等,以便党支部定期联系,寄送学习资料等。流出党员回来后,及时到党支部销假,在“党员登记卡”上填写在外期间的思想、工作情况。实践中,一些基层党组织发现采取这种静态管理方式,很难把教育管理工作做到位。因此,一些基层党委开始采取“流动党员管理卡”。凡外出3个月以上的党员,都要到所属党支部办理“流动党员管理卡”,外出后持卡与当地党组织联系,并参加当地党组织的活动,接受当地党组织教育管理。参加当地党组织活动情况、各方面表现,由当地党组织填写在“流动党员管理卡”上。流出党员年终向所属党支部汇报外出参加组织活动情况和思想、工作情况,交回“流动党员管理卡”备查。
   第二,由遥控管理变靠前管理。无论是实行“党员登记卡”、“流动党员管理卡”还是《流动党员活动证》,所属党组织都只能是在后方遥控管理流动党员,这种管理很容易出现“空档”。随着大批人员到同一个地方甚至同一个行业务工情况的出现,各级党组织应靠前教育管理流动党员,逐步探索出一些新办法。一是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党组织。县级组织部门应在本县流入党员相对集中的城市社区成立党组织,动员流动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到驻外流动党员党支部,并根据原籍、职业等情况成立党小组。二是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行业建立党组织。行业内的流动党员联系比较多,在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地区按行业建立党组织,可以有效地解决部分流动党员不能过组织生活的问题。三是在流出党员较多分布较散的城市设立党建联络员。联络员由县委组织部考察确定,统一颁发聘书。联络员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掌握周围由本县流入党员的工作、学习和思想状况,及时做好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三,由松散管理变规范管理。为使流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应建立健全四项制度:一是党员外出登记制度。由县委组织部统一印制外出党员登记表,党员外出前,必须到所属党支部提出申请,将外出时间、地点、从事何种工作以及组织关系管理等情况进行登记。二是定期汇报联系制度。外出时间不足3个月的党员,回来后要及时向所属党组织汇报情况。外出3个月以上的党员,每季度要以信函或电话等形式,向所属党组织汇报一次情况。所属党组织指定专人与外出党员联系,定期把支部活动情况和要求写信告诉他们,并寄发有关学习资料。三是跟踪管理制度。外出党员所属党组织与外出党员所在地党组织保持经常联系,及时掌握外出党员的思想、工作情况。可以不定期派人到外出党员所在地考察,检查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每逢外出党员中途返回时,所属党组织应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并组织集中培训,强化教育。四是民主评议外出党员制度。主要根据外出党员汇报的情况和所属党组织平时掌握的情况及与外出党员一起外出务工的党员、群众代表的评议意见,进行民主评议。
   对流入党员的教育管理也不容忽视,难度不小,如有的流入党员不愿公开党员身份,有的不能出示党员组织关系或党组织证明信、《流动党员活动证》等等。把流入党员身份搞清楚了,教育管理工作就有了基础。对流入党员,要定期到市场、门店的管理单位调查摸底,要一个一个地找本人核实,在摸清流入党员底子的基础上,以流入党员比较集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为基本单位,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可根据党员人数和工作需要,在社区党组织下设行业党支部(小组),如餐饮业党支部(小组)、建筑业党支部(小组)等;还可以在社区建立流动党员联络站或服务站,使每一名流入党员都能就近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二)完善社区功能,加强纯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特殊类型党员除少部分外出务工外,绝大多数还在本地生活,除正常的组织生活之外,基本与本单位失去了联系,一些党组织对特殊类型党员的管理不如社区党组织管理更直接、更具体、更方便。我县已经有320名特殊类型党员移交社区管理。实践中将这部分党员纳入社区管理,关系上比较顺,效果上比较好。因此,要不断完善社区功能,发挥这部分社区党员的作用。
   第一,教育管理工作要不断创新。在本地社区的特殊类型党员中有一部分属于弱势群体,有的没有找到工作,有的年老体弱,生活比较困难。这些党员渴望党组织给他们更多的温暖。社区党组织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加强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多从提高亲和力上做文章。要从服务社区党员和群众出发,积极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党员和群众提供无偿、低偿服务。社区党员在接受服务过程中,受到生动的教育和亲情式的管理,党的意识会更强,作用发挥得会更好。党员在服务居民中才能找到自身价值,信心会更足,做党的工作会更加理直气壮。社区居民对党员也会刮目相看,对党才会更加亲近。
   第二,教育管理工作要严格有序。社区党员队伍总体上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也有少数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针对这种情况,社区党组织要把处置不合格党员作为增强党组织战斗力、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一个突破口,按“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综合治理”的方针,对不合格党员进行妥善处理。要把好关键环节不放松:一是把好民主测评关。评议时可吸收一些政治素质较好、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的群众代表参加;可聘请一些监督员。采取社区党员、群众代表对每一名社区党员背靠背分类量化打分,按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个档进行无记名投票测评。二是把好调查审议关。根据评议标准、综合走访调查、民主测评、量化打分的情况,初步确定不合格党员对象后,由社区党组织对确定对象进行调查核实,写出专题材料向主管党委报告。党委在审议时,注意区别不同情况,将因丧失信心和党性立场,反对或抵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与因认识模糊,对党的方针政策决议贯彻执行不力的区别开来;将因党组织不健全而导致不能履行义务的,与主观上的不愿意履行义务的区别开来;将因年老体弱或长期生病,无力完成党组织分配工作任务的,与革命意志衰退、不起党员作用的区别开来;将愿意接受组织批评教育、有改正意愿的,与拒绝接受帮助、我行我素的区别开来。三是把好审核关。主管党委集体研究确定处置意见后,对不合格党员作出最终处置之前,将有关材料报县委组织部审核。组织部门着重审核提出的处理意见是否恰当,将审核意见及时向其党委反馈。审核同意的,由党委下发处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