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文字学论文>“日”部字文化意蕴刍议

“日”部字文化意蕴刍议

时间:2022-08-23 20:45:23 文字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日”部字文化意蕴刍议

  “日”部字文化意蕴刍议
  
  北海市卫生学校 苏志澄
  
  【摘 要】分析“日”部字的分类,透过研究“日”部字的语义和使用情况,阐述其与汉民族历法的制定、农业生产的经验以及精神生活的密切联系,反映出汉民族“天人合一,贵在和谐”的民族心理。
  
  【关键词】《说文解字》 “日”部 文化意蕴 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074-03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写的一本以汉字部首为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日部》:“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日”部字根据不同的语义场可以分为四个大类别,分别为:与太阳有关的天气状况相关;与太阳运行的动作、状态、时间相关;与日光及日照状态相关;因太阳而延伸的其他字。其中与运行的动作、状态、时间相关的“日”部字这一大类别还可以细分为日出、日行、日落与时间表达四个小部分。
  
  一、“日”部字的分类
  
  (一)与太阳有关的天气状况相关的“日”部字
  
  太阳是万物生长之灵,太阳影响了四季的变化以及天气状况的变幻,汉先民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记录生活之时就将这一认识反映在造字之上。“晵”“晏”表示天空晴朗的状态,“晵”是下雨后放晴的天象,“晏”则是万里无云的晴空。例如,扬雄《羽猎赋》:“于是天清日晏。”“旱”“暑”“晒”“晞”等字表示气候干旱湿热的状态。“旱”在《谷梁传·僖公十一年》的解释为“不得雨而曰旱。”“暑”的本义是热,《韩非子·人间训》说:“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由“旱”与“暑”二者共同作用就会产生旱灾,“晒”“晞”都是表示旱灾的状态。晒的本义是干燥的意思,后发展出动词用法,意为在阳光下曝干或取暖。
  
  (二)与太阳运行的动作、状态、时间相关的“日”部字
  
  时间的变化主要是依据太阳运行来计算,与太阳运行的动作、状态、时间相关的“日”部字根据不同的语义场还可细分为日出、日行、日落、时间表达四个部分。
  
  “早”“昧”“旭”“旸”等字都是表示日出的时候。“早”,段玉裁注:“甲象人头。在其上,则早之意也。”“早”的本义指破晓日出之时,后引申出比一定的时间靠前、在预期的时间以前的意思,词义有了扩大。“昧”的本义是日将出,昏暗不明。“旭”是指太阳刚出的样子。陶渊明《归园田居》:“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旸谷,古称日出之处,《淮南子·地形》上说:“旸谷搏桑在东方。”旸谷与太阳神话有着诸多的联系。
  
  “晛”“暆”“昃”等字表现了太阳运行中的状态。“晛”指太阳在空中出现了。“暆”是太阳徐徐移动的样子。“昃”的本义是太阳西斜,昃食宵衣,旧时称颂帝王勤于政事的客套话,太阳偏西时才吃饭,天未亮就穿衣。
  
  “旰”“晚”“莫”“昏”等字则是表示日落的时候。“旰”的本义是晚。旰食宵衣,同“昃食宵衣”,用以称谀帝王勤劳政事。“晚”本义是傍晚、黄昏的时候。“晚”词义发展扩大,后引申出一个时期的后段,在一定时间以后的意思,与“早”意义相对。如晚年、晚节等。例如《老子》:“大器晚成。”旧时官场后辈对前辈、下级对上级称晚生,简言曰晚。多用于自谦、书信,如《儒林外史》写道:“恕治晚不能躬送了。”“莫”也表示日落之时,是“暮”的本字。但现在“莫”已经不用作日落之意,而是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昏”是会意字,本义表示日已下沉,黄昏。因古时婚礼多在黄昏时进行,所以“昏”在古时又引申为“婚”,如《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姓之好,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昏”的引申义还有昏聩、惑乱、昏庸。《三国演义》:“蜀主刘禅昏暗,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必矣。”现在除黄昏这个本义外,“昏”字较多使用的是其昏聩、昏庸、惑乱的引申义。
  
  “旻”“时”“晦”“昨”“暂”等字则表现了时间。“旻”本义为秋天。《尔雅·释天》疏曰:“秋,万物成熟,皆有文章,故曰旻天。”由此可见,古人对季节的认识与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的分不开的。“时”的本义是季节、季度。现在“时”的用法很广泛,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不少引申义,如时辰、时候、时机、时运、时俗等。“晦”字以日作旁,本义为阴历每月最后一天,与日月的运行都相关。“晦”后引申为昏暗、晦涩之义。如欧阳修《醉翁亭记》:“晦明变化。”“昨”的本义是昨天,也泛指过去,往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暂”表示时间短,暂时。
  
  (三)与日光及日照状态相关的“日”部字
  
  “昭”“旷”“晓”等字表示日光照射的明亮状态。“昭”的本义是明亮,现引申为明显、明白的意思,常用的词组有昭然若揭、昭示、昭雪等。“旷”的本义为光明,明朗,引申为空旷,开阔。至今仍经常使用这个引申义,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土地平旷。”“晓”本义是光明,今专指天刚亮,拂晓。“晓”的引申义是明白、了解,作动词用。“暗”“普”等字表示日无光无色。“暗”本义为没有光,与“明”相对。“暗”的引申义为隐藏不露的、不公开的,如暗藏、暗号、暗杀、明察暗访等。“普”的本义是日无光,今义为普遍、普通,常用词组有普及、普遍、阳光普照等。“景”“晖”“晷”等字表示日光或日影。“景”本义指日光。引申义为风景、景致,今多用此义。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景”还有其他的引申义,如时光、布景、景象等。“晖”本义为日光,指日月周围的光圈。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
  
  (四)因太阳而延伸的其他字
  
  在《说文解字·日部》中还有一部分的字的产生与太阳相关但不直接表示太阳状态,而是表达一些因太阳而延伸出来的事物与状态。
  
  “晤”本义为聪明,明白,引申为觉悟,受启发而明白。段玉裁注:“晤者,启之明也。”“晋”本义长进、上进,后引申为晋升。例如,《易·序卦》:“晋者,进也。”(www.fwsir.com)“昌”本义为美言,引申为兴旺,与“亡”相对。例如,《史记·太史公自序》:“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昔”本义为干肉,假借为“昨”,过去、从前,与“今”相对。例如,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昆”上日下比,本义为一起、共同。“昆”亦有胞兄、哥哥的意思。
  
  二、“日”部字的文化内涵
  
  汉字是汉民族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犹如一块块化石,在它们的身上凝聚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汉字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社会的意识形态、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民族心态、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是研究社会生活的翔实材料。“日”部字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日”部字与汉民族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日”部字所反映出汉民族的心理状态。
  
  (一)“日”部字与汉民族日常生活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汉先民的日常生活和太阳的循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汉民族的日常生活。“日”部字在天文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和诗词歌赋等方面使用广泛。
  
  1.“日”部字与天文历法。在具有太阳崇拜信仰的民族里,太阳历法往往是比较发达的。古人很早就发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一规律,于是他们根据太阳的这一规律记录大致的时间,方便日常生活。随着汉先民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日常事务的增多,简单的计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汉先民从经验中总结出一种更加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日晷计时。汉先民最初可能是立竿见影,通过对竖立在地面上竹竿的投影的观察,他们发现竹竿的影子随着太阳的移动而改变,每日周而复始。在立竿见影的基础上,汉先民发明了日晷,《说文解字注笺·日部》:“日影谓之晷,因名之测影之仪器曰晷也。”并且不断改进和完善日晷表盘,最终将日晷的表盘分十二等分,将一日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来计量“日”以内的时间。这样的划分是以先人们记录的日影长度为依据的,是长期实践总结的智慧结晶。
  
  昴,白虎宿星。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体黄道、赤道附近的恒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二十八星宿是古人观测日月运行的坐标,同时还是古人测定季节、天气变化依据。古人相信天文与人事是紧密联系的,于是将二十八星宿设置分野,将其指派于十二个州国,目的在于通过观测天文现象的变化占卜预知人间的吉凶祸福和政治、农业的异象。古籍中关于“昴”宿的记载,例如,《尔雅·释天》曰:“大梁昴也,西陆昴也。”《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胡星也,为白衣会。”由此可见,汉先民对天文学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
  
  2.“日”部字与农业生产。阴历,也俗称农历,除记录时间这个功能外,更重要的贡献是指导农业生产。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为主的社会,古人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因此很关注四时变化,因为其关系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春种秋收。“时”的本义是季节、季度,指春夏秋冬四季。《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战国后期,随着历法的日趋详密,四时的顺序才最终确定为春夏秋冬。《尔雅·释天》云:“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劳动人民在四季的基础上细分出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精耕细作,为方便记忆还编写了二十四节气歌。
  
  农时季节决定农业生产的整体安排和收成丰歉,因此古人特别注意把握时候,保证农业丰收。关于“时”的论述,可见之于大量古代文献,如《孟子·篇叙》:“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农时是立农之本,农业生产极强的时间性和收成对气候的依赖性使人们意识到,任何对季节时序的违背,都会带来极坏的结果。重农时就是重视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农业生产要与自然时节、农作物生长规律相协调,这样才是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如此多的文献记载“时”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足见中国人民对立国之本的农业的重视。
  
  3.“日”部字与诗词歌赋。中国古代文人盛行以太阳为意象运用在诗词歌赋之中。以太阳为意象,表达着中国古代文人复杂的情感。太阳是光明的使者,驱散黑暗为人们带来光明与温暖,以日为意象,可以带给读者温馨的感官享受。如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文选·古乐府·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晖。”这些诗句中的“景、晖、晞”字都让读者感受到阳光普照大地,万物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温暖之象。中国古代文人也以“日”喻君王,将自己的身世与日月云雨相勾连,表达自己对时势命运的感怀。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表现出作者对自己政治遭遇的认识和仕途不顺壮志难酬之苦。
  
  黄昏也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既述离情别恨,又是感叹人生境遇。《孔雀东南飞》:“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几句诗词都表现出浓浓的离情别恨、思乡感怀。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陆游《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些诗句都是感叹人生苦短,时光易逝,所以他们要努力抓住有限的时光和一闪而过的机遇,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
  
  (二)“日”部字与汉民族精神状态
  
  一个民族的文字沉淀着这个民族的传统,蕴涵着这个民族的精神。蕴藏在汉字背后的文化心理,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民族心态以及世界观等,这种文化心理一方面制约着汉字 (下转第117页)(上接第75页)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文化向汉字渗透。《说文解字·日部》字因日成字,体现着汉民族的日神信仰以及“天人合一,贵在和谐”的民族心理。
  
  1.日神信仰。汉民族的日神信仰主要表现在对太阳的敬畏与祭祀,从地方到国家的祭日传统,再到古籍中大量记载的太阳神话,全都表现着汉民族的精神是与太阳合二为一的。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古籍文献中记载了大量与太阳相关的神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后左眼化为日、夸父追日、十日并出、后羿射日、三足乌,等等。射日神话是日神信仰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射日神话的产生前提是多日观念的形成。酷热难耐使得汉先民自然而然形成了反抗的意识——射杀多余的、害人的太阳。抗旱便由一种古代英雄般超凡的行为——射日表现出来,善使弓箭的后羿就成为英雄的代表。后羿射九日的神话,其实反映了汉先民对太阳双重感情:既需要太阳带来的光明与温暖,又害怕它造成的灾难。正因为汉先民对太阳有如此复杂的感情,太阳有灵成为汉先民们的普遍认识,自然而然产生了日神信仰,视之为神而加以礼敬或祭祀。
  
  2.“天人合一,贵在和谐”的民族心理。汉民族敬畏太阳,却也在信仰之下认识太阳的规律从而利用太阳,汉民族将与太阳相处之道延伸至自然界,顺应规律、和谐相处,这正体现了汉民族“天人合一,贵在和谐”的民族心理特征。“凡日之属皆从日。”“日”部字的构成与太阳相关,从侧面反映出汉民族向往光明、认识自然的欲望。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古人以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相生则为和。“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观念之义,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二是天人相通。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孟子明确提出,他认为人性与天相通。《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在孟子看来,天与人的本质具有内在的共同性、统一性。只有尊重自然万物生长的规律,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不过分掠夺与破坏,才能促进万物的生长和与人类的共同发展。季羡林先生对“天人合一”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只有当人事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时,才能达到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岳山岳。“六书”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3]陈枫。汉字义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高福进。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周凤玲。《说文解字》与古代天文学[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
  
  [7]宋红梅。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太阳意象。[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 (11)
  
  [8]陈莎莎,孙黔蜀。说文日部字与古人的时间表达[J]。南方论刊,2006 (11)
  
  [9]胡火金。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传统农业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1)
  
  【作者简介】苏志澄 (1988- ),女,北海市卫生学校中专助理讲师。

【“日”部字文化意蕴刍议】相关文章:

习作教学的生活意蕴08-24

刍议课改论文05-31

华语课堂组织教学刍议08-24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刍议08-24

刍议作文创新教学的模式构建08-24

刍议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08-24

驾驭“朝发夕至”列车对基层职工要求刍议08-26

中职硕士培养质量问题刍议08-26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刍议08-25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改革刍议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