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经典名著赏析论文>《礼物的流动》赏读

《礼物的流动》赏读

时间:2022-12-20 13:20:10 小花 经典名著赏析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礼物的流动》赏读

  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 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 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 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礼物的流动》赏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礼物的流动》赏读

  《礼物的流动》赏读1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根据博士论文改写的一本民族志,是关中国北方一个村庄——下岬村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模式的民族志报告。本书共九章:

  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

  下岬村:田野工作地点的概述

  礼物世界:初步的分类

  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

  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

  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

  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

  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

  结论:社会主义、关系、人情与礼物

  在一次偶然的讲座中,教授向我们推荐了这本《礼物的流动》,她说,女孩子嫁人为什么要有嫁妆呢?我们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教授说,这个问题在《礼物的流动》里也许可以找到答案。其实,这就牵扯出更大的问题,通过嫁妆这件事,我们可以思考人情这个东西,进而透析中国这个人情国度。

  其实,最早研究“礼物关系”的是法国现代人类学家莫斯,他就曾总结世界各地的“礼物交换”,指出礼物交换的理论价值。莫斯指出,礼物的意义在于它具有现代社会少见的“人格的整体赠与特征”,与注重利益获得的现代市场交换不同,礼物交换强调的是与人之间“面子”的互惠。而我们中国是在八十年代末一批人类学者开展对这个论题的探究,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阎云翔的《礼物流动》

  作者将礼物分为表达性礼物和工具性礼物。前者是在仪式或者习惯性情境下义务性的表达性的礼物赠送,后者则是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送礼。在农村中,随礼是一种表达人情的反应,人们通过随礼来让自己不被孤立。而如今前者这种表达性礼物意识有所淡化,更多的是工具性礼物意识的存在。人们通过有目的的送礼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送礼即是书中所提到的“非均衡性互惠”,即单向送礼。正是这单向的不平衡性互惠加深了地位不平等,而正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也促使礼物流动的不平衡性。因为地位身份的差异,才使地位低的人通过向地位高的人“送礼”来建立一种可以维护自己利益的关系网络。

  不同场合的交换的礼物有不同的意义,一方面礼物互换有时被认为一种礼仪,是维护及改造人际关系的一种有效方式:向长辈送礼是一种孝敬与尊重,向上级送礼是培养和上级的良好关系,向朋友送礼是联系感情与问候。另一个方面,个人要通过礼物交换实践学会如何去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由此来扩大自己的关系网络。

  在第六章中提到的互惠原则可以说是最重要也最常见的原则,沾光和面子支撑人情道德伦理领域的两个本土概念。阎教授把人情礼物体系分为三种维度:理性计算,道德义务,情感联系,这就是人情在行动上的复杂性和弹性就源于这三种结构因素不定的组合。下岬村的个例说明,在礼物赠送和交换的领域,也许道德义务更能主导我们的行为。

  在第八章讲述的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中,我们可以透过我们的农村婚礼来探析人情的互惠情况。第一,不同阶层的人结婚掺杂不同利益:再者,主人在思考邀请谁来参加婚礼的过程也是一个梳理人情关系的过程;第三,客人收到邀请函,随礼也是一种艺术,随礼也是有讲究的,随礼的多少往往会体现与主人关系的亲疏,体现客人的财力与声望,而那些一般大众或者关系较疏远的客人们会在内部之间达成一致原则,即商定好随礼的多少,这样便不会有失礼节。很多人根据这种农村婚礼的礼物交换体系进行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比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篇名为“乡村婚礼中的人情建构与差序格局”。作者认为,利益(例如权力)成为差序格局中影响人际关系亲属的重要因素。

  礼物的流动这本书也许会替我们解答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而又说不出所以然的社会现象,也许会让我们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所释然。正所谓“礼尚往来”,礼来礼往的过程有时是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起到润滑的作用,由礼物交换来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圈,对自己产生利益的最大化。

  《礼物的流动》赏读2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常闻:“书读多了就读傻了”这句话说。这句是说人的书读多了知识丰富了,但是却不懂的人情世故。知识分子尤其是这样,尤其是具有传统知识分子气质的读书人。他们追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尤其那些高洁的知识分子,备受推崇。如陶渊明、竹林七贤、李白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著名知识分子,但是又推崇曾国藩等这样积极入世且位极人臣的知识分子。正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后世之人一方面为了名利在“樊笼”挣扎,所以艳羡陶渊明等人的“自然”,正因为有羁绊所以强烈的想挣脱,也强烈的向往陶渊明等人的生活。假若真的脱身“樊笼”他们反而不适应,所以他们决心在其位谋其政,拥抱曾国藩。所以该挣脱的还是挣脱了,做一个自由散淡客,挣不脱的也剩下无尽的叹息。我们往往会看到知识分子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的纠结撕裂的状态。敢于做陶渊明这样真名士的少,因为被社会所不理解和不认可,需要付出惨痛代价,至少是心里的巨大压力,大多数人无法割裂自己与亲人朋友的关系,还想获得社会认可,所以大多数人最后还是倾向于曾国藩这样内圣外王的“三不朽”人物做法。

  阎云翔教授在下岬村调查时就因为不懂得一些人情世故的东西造成一些小误会,房东就说:就是因为读书读多了,而对人情了解的少了”。 《礼物的流动》这本书就是展现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息息相关的“人情关系”的社会交往准则是怎么运行,发生的行为逻辑是什么,礼物是怎么样充当人情交往的纽带的,所以它的副标题是:一个中国村庄里的互惠原则和社会网络。

  礼物的分类

  作者对于自己的田野点的深入了解,以及查阅了大量人类学著作中对于礼物的阐释,把存在于下岬村村民之中的几十种涉及礼物的行为归纳为三个主要的方面: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的馈赠;非仪式性情境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工具性礼物。

  仪式性的礼物包括了婚、丧、嫁、娶、生育、寿和盖房等常规性仪式性的礼物的馈赠,此外文中也提到了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成型于80年代的新社会现象流产与绝育这样的补偿性仪式的表达。彩礼钱通常认为是男方给女方的一种财产补偿,而作者认为也是新婚夫妇的财产性继承,因为彩礼往往也会交还给女儿,女儿也会把它用作新的家庭经济的基础。

  非仪式性的礼物包括了亲戚的互访(俗称“走亲戚”);拜新年和挂钱;孝敬礼和压岁钱;探望病人;日常生活中食物的交换;爱情信物。需要指出的是日常生活中食物的交换常见于邻里之间、家庭之间难得食物的分享,这常是妇女主导的一种社会关系行为。建立自己私人关系和表达情感和友谊的需要。笔者曾给家里带过一些地方特产“荞面”,母亲就给我的三姨和舅舅家拿去一点。“日常生活中食物交换几乎全部是妇女完成的,是非正式女网络的一部分,它跨越了更正式的、男子中心的家庭网络。”作者在文中如是说。

  工具性礼物包括了间接付酬;巴结性礼物;润滑性礼物。其中间接性付酬是针对自己私人关系外的人送的礼物,润滑性礼物主要是求人办事所送的礼物。

  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

  在中国一个常用的词语就是“关系”,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考虑的是与没有关系,有关系则就办成的把握性更大一些,而找关系、拉关系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成为国人行为逻辑的基础。而这些关系就是私人的关系。这些私人的`关系就是血缘、业缘、地缘、朋缘的互嵌。这样的一个私人网络关系包了四大功能:

  第一,经济功能。在劳动力缺乏的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的互相帮工,又称换工等互助活动,主人家因为别人帮工而采取用好的酒食招待帮工的亲朋,促使大家之间紧密合作,这样就使得关系更加紧密。另外一个就是融资的问题,简单点说就是借钱。这样有助于满足彼此渡过难关或者发展的需要。

  第二,社会保障。值得一提的就是书中所提到在上世纪的三年自然灾害中饥荒岁月,已经断粮且有饿死人的情况下,村民就是通过自己的亲戚借到粮食,或者私藏粮食因为有关系而没有被查,从而活下来。而一个59岁的老妇人却没有粮食吃饿死了,这是因为在49年革命以前他们就是村庄中由于经济贫困的原因处于村庄边缘,本身私人关系就小,是革命又让他们走上村庄舞台中心,然而由于他们对革命的无比忠诚却伤害了很多人,他们的私人关系更加缩小,孤立无援只有等待国家救济粮,却没有等到而饿死。这个事例能更好的说明即使在那个年代强烈的抨击封建陋俗却还在大家习惯性的行为中存在,国家与地方性的一种进退,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这里就不多说。

  第三,社会支持。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在村民认为不孝孙的儿子,经常虐待老人,大家认为这个人不懂人情,所以无人去参加老人葬礼,来表达大家的不满,相反一个人做得好,人缘好,那么他家的人气就望。

  第四,政治功能。文中也举了2个例子,一个是前三十年中一个裁缝是如何编织自己关系网络而免受政治迫害,另一个是一个寡妇通过自己关系而维护自己利益敢于和警察对抗的故事。

  礼物的流动

  礼物的流向基本氛围单向的流动和互相的流动。单向的是下级巴结上级,求人办事的礼物。还有长辈给晚辈的礼物如压岁钱,还有晚辈给长辈的礼物如孝敬礼。互相流动的是社会性交往的关系的维持,通过礼物来维系自己的人际关系,也获得了某种认可。而不懂得那些人情的人,不喜欢人情来往的人会被孤立,也被称为“死门子”,在官场这种比较耿直的,不喜欢拉关系的被称为“圣人蛋”。这些人在关键时候却因为私人关系网络的狭小,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所以促使很多人去编织自己的这个私人网络,这关系到自己的社会保障。

  一个礼单也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关系网络有多大,这也是村庄中居民的面子、权力的多寡,而这种本身也是关系到一个人再生产能力的体现。人也会产生各种权力面子的竞争。作者通过对40多个礼单的研究分析,发现送礼多少是根据关系亲疏远近,比如一个礼单反映出自己最亲关系最好的随礼是100元,其次是40—50元,一般的是10元。这也就从侧面印证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的那种论述。

  礼物的流动也就是人情的流动,来而不往非礼也。礼物流动到哪里说明私人关系就到了哪里,礼物是维系私人关系的纽带,也是自己情感和社会支持的维系。

  人情的扩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随礼范围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据笔者观察以前是送礼物的现在大多是直接给现金,以金钱代替了礼物的馈赠,也因此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些情感联系,当然那种工具性礼物除外。以前主要是血缘的人情关系,现在逐渐着重扩展朋友、学缘、业缘的关系。

  结语: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礼物的流动可以看出人情在社会生活中重要性,一个不会处理人情关系的人在社会中往往陷入被动的孤立的境地,甚至连最起码的情感需要也无法满足。只有懂得人情关系,才能被社会所接纳,说话才有分量,行动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所以一个由社会理想抱负的人更应该懂得这种人情,才能更好地获得支持。

  笔者曾有一个观点如果你做了一个知识分子,非常有才华,你可以保持你的骄矜,既可以恃才傲物。如若不是,请发下你的倔强头颅,做一个谦卑而又圆滑的人。那么这样你就要学会人情,学会世俗的规则。

  如果想进一步全面了解礼物是如何维系私人关系网络,以及什么是人情,人情的重要,那么这本书就会告诉你。人情社会行动逻辑的作用。

【《礼物的流动》赏读】相关文章:

流动红旗作文04-24

《流动的颜色》教学反思04-14

流动的画教学反思04-11

赏秋菊作文05-30

赏荷的作文04-27

赏秋作文05-01

赏灯作文12-04

赏桃花的作文02-25

赏桂花作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