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文学论文>明初教化曲论下的戏曲创作

明初教化曲论下的戏曲创作

时间:2023-02-24 14:11:23 文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明初教化曲论下的戏曲创作

明初教化曲论下的戏曲创作

  作者/ 闵永军

  有明一朝,中央集权和政治思想控制都非常严酷。明王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就意识到程朱理学对于天下人心整治的作用,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严密的控制,以达到从思想领域到政治领域的统治。因此,太祖把程朱理学奉为正宗,作为全社会的思想信条。在社会思想理学控制的背景下,戏曲创作理论也表现出鲜明的教化倾向。一定时期的文学创作总是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并且受到创作理论的指导。明初戏曲创作领域与时代氛围和戏曲理论的道德倾向相一致,也出现了大量的教化剧。

  一

  政治思想领域的严酷,禁锢了明代臣民的思想和言论。在戏曲领域,戏曲理论批评作为戏曲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强调通过戏剧演出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为确保戏曲的道德教育的实施,明初一个时期,在政治政策上规定了戏剧演出要宣扬伦理道德,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对此都有所强调,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颁行天下。太祖皇帝洪武二十二年有朝廷榜文,规定:“倡优演剧,除神仙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不禁外,如有亵渎帝王圣贤,法司拿究。”洪武二十五年颁布《御制大明律》,再次强调了此条榜文律令,这就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强制性戏曲政策固定下来。在有关戏曲的律令中所提倡的戏剧,明确体现了提倡封建教化的戏剧创作、戏剧演出的方向。与此相反,戏曲中有伤风化、有犯上诬贤内容的剧作,是必定为统治阶层所不容的。这就给戏曲创作和演出设定了特定的范围,在一定的规范内才是被允许的,即一些颂扬太平盛世、符合程朱理学思想、宣扬封建纲常的作品。本着宣扬封建道德的目的,作为最高权力统治阶层的皇帝,不仅从政治政策上对戏曲加以规范,而且为当下的戏曲创作提供了标榜,这就是太祖对《琵琶记》的肯定与推扬。高则诚的《琵琶记》是明初传奇的优秀代表作品,在剧作副末开场里有“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高则诚创作《琵琶记》就是要有关风化和实现道德教化,《琵琶记》对人心的影响,如理学经典般可以统一社会思想意识。也因此,太祖皇帝喜爱《琵琶记》,要求富贵官宦之家家家皆有,令伶人每日进演。

  在教化思想指导下的戏曲政策影响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文人学士,在他们论曲的时候,都和上层表达了高度的一致的思想倾向。正所谓上有所好,下有甚焉。在皇帝以下,一些藩王宠臣、名儒官宦都推崇颂扬盛世太平、伦理道德的杂剧传奇。明代前期,戏曲理论最为显著的成就就是朱权所著的《太和正音谱》。在作者朱权对戏曲的认识里,戏曲的社会功能依然得到了强调,他认为“杂剧者,太平之盛事,非太平则无以出”。杂剧是太平盛世的产物,也就是大明王朝盛世之表彰,为大明盛世鸣诵太平赞歌。明周宪王朱有燉终其一生创作杂剧,成就显著,但多表达了节义纲常和神仙道化的伦理道德主题。在他的戏曲作品的自作序引之中,表达了作剧意旨:“表其节操”“制作传奇以佳其行”“令后学以广其异闻”“予以劝善之词,人皆得以发扬其蕴奥”。归结到一点,就在于认识到戏曲的劝善、影响作用,(论文范文 www.fwsir.com)戏曲创作可以使封建伦理观念得以发扬,制作传奇作为劝善之词,使人得以领悟传奇故事的道德主题。名儒大臣邱溶创作了《五伦全备记》,在本剧副末开场里他说:“这本《五伦全备记》,分明假托扬传,一场戏里五伦全,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明白表示假托戏曲和戏曲人物扬传封建纲常伦理,那么在戏曲中人物道德品质不是通过人物来呈现,而是从五伦道德观念虚构出人物,这样完全违背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受邱溶影响,邵璨创作传奇《香囊记》就是为了宣扬忠孝节义的道德观念。一些著名文人如陆容在他的笔记《菽园杂记》中记载:“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其扮演传奇,无一事无妇人,无一事不哭。令人闻之,易生凄惨,此盖南宋亡国之音也……士大夫有志于正家者,宜峻拒而痛绝之。”把流行于浙江等地的戏文传奇看做南宋的亡国之音,鄙视这些地方戏曲作品,表现了文人传统对于流行通俗戏曲的排斥;甚至认为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有损家风,伤风败俗。相反的,与正统观念相符的戏曲作品,则能够得到推崇。

  二

  受明初戏曲政策和戏曲理论批评教化倾向的影响,在戏曲创作领域,教化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教化戏曲理论的直接指导下,明初戏曲创作不管是杂剧还是传奇,都具有明显的教化倾向;不管是上层宫廷文人还是下层普通百姓,伦理道德题材都广受欢迎。

  一些戏曲评论与戏曲作品共存,戏曲作品就是创作者伦理观念的阐释和表达。高明创作《琵琶记》,要有关风化,实现道德教化的目的,其突出道德的主题,是与作家自己的思想密不可分的。高明是元末理学名家黄溍的学生,深服膺于程朱理学思想,创作《琵琶记》就是要以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道德来拯救世俗人心。对此,后世评论家们纷纷指出:《琵琶记》是有关世教的文字,可以“为朝廷广教化,美风俗,功莫大焉”, (毛声山评《琵琶记·总论》)以此受到明太祖的推重。《琵琶记》要通过饥荒之年赵伯喈进京赶考,赵五娘独自奉养公婆的一系列遭遇,来塑造全忠全孝的赵伯喈和全贞全烈的赵五娘。但客观上,《琵琶记》的意义超越了作者的本来意图。高明由元入明,经历乱世,对社会现象有着个人的深刻体会和认识,高明要以理学拯救世道人心,但对理学的认识并不是刻板的。《琵琶记》对社会悲剧的刻画,始终是最为光彩和动人的,它在与赵五娘一样承受着时代苦难的观众心中引起了深深的共鸣。剧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仍然与今人相通,作品对戏剧冲突的揭示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至今依然震撼着读者与观众的心灵。

  丘溶《五伦全备记》是封建“三纲五常”的陈列展示。作为朝廷重臣,自当竭力贯彻太祖的戏曲政策。《五伦全备记》形象地阐释了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的五伦关系。剧中全面地展示了忠孝节义、三从四德、兄友弟恭、朋友有义的纲常道德观念,人物成了绝对化道德观念的化身。最后剧中正面人物都受到了朝廷封赏,与此同时,由于他们的完美道德,最终由世人升华为仙人。这种道德图解式的作品,在明代就引起了许多文人的不满,徐复祚在《曲论》中说:“《五伦全备记》纯是措大书袋子语,陈腐臭烂,令人呕。”批评不可谓不严厉。

  朱有燉的《清河县继母大贤》写了兄弟争死、继母保全前妻之子的故事。陈罴斋的《跃鲤记》写汉时生员姜诗侍母至孝,妻庞三娘甚贤,全家和睦,赞颂了妻子对婆婆贤惠孝顺,儿子对母亲的至孝。沈鲸所作《鲛绡记》和《双珠记》也表现了有悖人情,绝对化、观念化的封建伦理道德。在《鲛绡记》中,魏必简以鲛绡为聘礼娶沈琼英,经过奸人陷害等一番波折后,魏必简和琼英团聚,衣锦荣归。作者在剧中主要表现“妻烈夫忠”的道德模范以及“三从四德”的伦理观念。在《双珠记》中,郭小燕与王楫成婚,后被丈夫王楫上司看中,随即诬陷判决王楫死刑。郭小艳宁死不愿意在丈夫死后改嫁别人,毅然卖掉儿子,选择投渊自尽守节,表现了烈女不事二夫的上层伦理观念。

  在下层社会普通百姓那里,伦理道德题材也受到广泛欢迎,但跟日常生活相联系,更多的是普通民众的朴素善良的道德愿望。叶盛的《水东日记》记载了如继母大贤等事的小说戏剧,深受民众青睐。“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富而人有之”“好事者目为女通鉴”,非常流行且起到了很好的道德普及作用。一些下层普通文人也热衷于创作表现儒家伦理的戏剧作品。无名氏所作的《杀狗记》写了孙氏兄弟一家的故事。孙华结交市井无赖,终日沉迷酒色,与同胞兄弟孙荣决裂并将其赶出家门。孙华之妻杨氏杀死一条狗假装成死尸,让孙华酒醉回家时撞上。孙华慌乱之下去找无赖朋友,被拒绝。同胞兄弟孙荣顾及兄弟情谊,帮孙华处理“尸体”,兄弟复合。孙荣之悌、杨氏之义因此受到表扬圆满结束。《荆钗记》开场“家门”表明剧本创作即为表彰“义夫节妇”,提倡夫妇间的相互忠贞信义,叙述了穷书生王十朋、大财主孙汝权分别以荆钗和金钗向钱玉莲求婚,钱玉莲爱慕王十朋的才学,接受了他的荆钗,拒绝了金钗。(www.FWsir.Com)后经过一番波折,夫妻间仍以荆钗为缘,得以团聚。

  明初传奇《裴度香山还带记》和《冯京三元记》剧本故事在两剧完成之前和之后在民间都广为流传。《裴度香山还带记》叙述青年书生裴度自幼父母早死,孤身一人,生活贫苦,在山神庙中暂住读书度日。一日,道人为其看面相,告诉裴度不久命将该绝。此时,遭人陷害的洛阳太守之女琼英来到山神庙祈求山神保佑,救出父亲。然而琼英所带一条玉带不慎丢失,玉带是琼英救父命的唯一依凭。裴度在山神庙中拾到玉带,并未占为己有,而是将玉带还给了琼英。因积善德,得到天助,寿命延长。而且数年后,裴度一举考中状元,娶琼英为妻,衣锦荣归。《冯京三元记》写江夏冯商家境富裕,中年无子,虽为商人,然而乐善好施,从来只会为别人着想,仗义疏财。上天玉皇大帝被冯商的善良感动,命文曲星下凡,生于冯家,做冯商之子,名为冯京。冯京聪颖过人,去京城应考,连中三元,举家庆贺。两则故事都带有浓厚的善恶果报的意味,劝诫世人向善积德,符合民众的心理愿望。

  其他如《薛苞认母》肯定了孝的观念,《守贞节孟母三移》叙述了妇人守节、教子成才的故事,大多体现了传统意义上为人们所尊崇的道德信仰如孝道、忠贞、信义、向善等,但这些观念往往不是刻板的,它表达了民间大众朴素的道德愿望。

  [参考文献]

  [l]顾起元.客座赘语(第十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高明,琵琶记[A].毛晋.六十种曲:l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朱权.太和正音谱序[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5]邱濬,五伦全备记·副末开场[A].隗芾,吴毓华,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6]陆容,菽园杂记(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叶盛,水东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作者简介]

  闵永军(1979 -),女,河南驻马店人,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明初教化曲论下的戏曲创作】相关文章:

论贾作光的舞蹈创作思想08-05

论梦与音乐创作的关系及其心理转换08-05

树荫下的狂想曲02-18

论市场经济下的公证诚信08-05

(推荐)经验与贫乏——论现代性语境下的本雅明(下)08-07

说明初中作文03-24

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08-03

论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08-18

论水权体系和水市场(下)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