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文学理论论文>浅谈民间文学中数字语言的特点

浅谈民间文学中数字语言的特点

时间:2023-02-24 14:09:42 文学理论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民间文学中数字语言的特点

浅谈民间文学中数字语言的特点

  作者/ 凌 娟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一种民间口头语言艺术。而民间文学语言是历代人民群众在语言的长河中精心淘洗出来的金子与珍珠,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高尔基对于民间文学的语言曾经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语言艺术的开始在民间创作”①,“您会在这些作品中看到惊人的丰富的想象、精确的比喻、朴素得迷人和优美得惊人的形容语”②。特别是民间文学中的数字语言,让民间文学更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美的艺术魅力,其共同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谣谚

  提起民间文学中的数字语言,人们立即会想到中国历代各地相传的《九九歌》,因为它当属民间文学与数字语言联系最直接、最密切也是最典型的一例。而它又有夏至《九九歌》③和冬至《九九歌》之分。④

  1.夏至《九九歌》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儿;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湖北·禹王庙

  一九至二九,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莫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受风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北方大部分地区

  2.冬至《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缘凌走;五九半,凌喳散;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河北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湖南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其语言形式可知,它首先是一种民间歌诀,是有关基本数字乘积运算规律的歌诀。这种算数歌诀同民间画诀、艺诀之类歌诀一样,都具有谣谚性质。汉字一字一音,易于编成口诀,数字也是这样。

  而《九九歌》俗称“小九九”,从“一一如一”起直至“九九八十一”止,这是现在的说法。在此之前的《九九歌》是起于“九九八十一”止于“二二如四”的。《九九歌》的得名即出自古代以“九九八十一”开头的“九九”。据汉韩婴《朝诗外传》可知公元前7世纪已有《九九歌》,而且在当时已是极为普及。此外,在《苟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诸子百家文献中也有关于“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等《九九歌》断句的记载。

  据陈直《六十年来我国发现竹木简概述》可知,1908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简(公元二、三世纪,东汉或晋)和1930年在甘肃北部额济纳旗居延烽火台遗址发掘出的木简(公元前101年至公元40年)上即载有《九九歌》。这些实物证明,远在公元前已有了《九九歌》,流传至今已近2000年的历史了。《九九歌》从“九九”起改为“一一”起,是民间口头文学的变异特征。这个歌诀简练易诵,朗朗上口,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传统算盘才得以流传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之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说来自《九九歌》等数算口诀。

  二、特殊的民俗语义

  数字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往往具有修辞的特点,因此这些数字在具体语境中常常不表示数字本身固有的意义,而是泛指的、模糊的语义,甚至导出特殊的民俗语义。例如,形成于明清间的通州山歌《魏二郎》⑤的几个片段:

  叫你郎哥哥不得进房的个门哎,我家养了一八、二八、三八二十四只嚎汪的个狗呀,叫你不得进园的个门啊,踏板上头摆青灰,帐子窝里挂了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四十九个响铜铃哎。郎叫一声我的情姐姐啊,我有法子活他身哎,你家养的三八二十四只嚎汪狗,我买二十四个肉馒头喂狗群啊,调的个狗走啊你来接我,手拉手儿进园门哎,我再抓住你手儿穿桥过哇,不碰踏板上头的青灰印呀啊,我再带七七四十九张丝绵纸来,塞住你帐子里头啊七七四十九个响铜铃哎,郎说我家情姐姐啊,九九八十一难你难不住个我哎,不要用个推辞话儿哄小生啊。……

  从东庄庙里请九个和尚,从西庄庙里请九个师丈,从南庄庙里请九个道士,从北庄庙里请九个尼姑,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三十六个僧和道,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四十九天,大鼓大钹,大钹大鼓,丁零当啷敲起声。

  ……

  类似的句子还有“十万八千里根汗毛儿啊吓得根根的翘啊”“限你三天三夜一要开条六六三丈六尺宽、六七四丈二尺深的大圆沟”等,其中的数字除少量的是实指外,其余的都是虚指。至于请和尚、道士作斋事要请“四九三十六个”的“九”,则是出自迷信习俗认为人亡魂归九泉之下,因而须合“九”。这个“九”已是民俗意义的了。再如纳西族民间史诗《创世纪》⑥中的片段:

  三生九,九生万物,万物有“真”有“假”,万物有“实”有“虚”,真和实相配合,产生了光亮亮的太阳;假与虚相配合,出现了冷清清的月亮,……

  恩余恩曼心不甘,扯来了三片叶子铺地上,采来了三丛青草做垫窝,摘下三朵白云做蛋篮。恩余恩曼生了九对白蛋,一对白蛋变天神,一对白蛋变地神,一对白蛋变成开天的九兄弟,一对白蛋变成辟地的七姊妹。……

  依古丁那作法又变化,变出一个黑蛋,黑蛋孵出一只黑鸡,黑鸡没人取名字,自己取名为“负金安南”负金安南生下九对黑蛋,九对黑蛋又孵化,孵化出九种妖魔,孵化出九种鬼怪。

  显然,《创世纪》中的“九”同上面山歌中的“九”的民俗意义是有区别的。在民歌中以数序作为连续陈述或篇章结构的手段和形式是常见的现象。但在这些“数序”中亦可反映出一定的民俗心理。陈驹的《壮汉民歌中的数序漫议》一文发现:“壮族民歌在使用数序时的另一特异处,是它表现出来的广大壮族群众对数字‘十’的酷爱,有时往往达到即使违背客观生活规律也在所不计的地步。”实际上汉民族数序中也存在这种情形。以什么“数字”作为数序,往往是同各自的岁时、信仰等风俗习惯相联系的。

  三、随机性、任意性和抽象性

  在各种民俗和民间文学中,数字语言的运用也有其另一个方面,即随机性和任意性,这同约定俗成性是相辅相成的。

  数字游戏是传统的文字游戏习俗中的一种。汉语数字游戏是以奇巧著称的。南阳武侯祠有这样一幅楹联:“收两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思三顾;取西蜀,征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全联54字,上联巧用了“一、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数字,下联妙对以“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十字,简练、精辟地概括了诸葛亮这位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的业绩和主要经历。有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千叟宴巧对》:乾隆五十年,皇帝在乾清宫开千岁宴,赴宴的有3900人,其中一老人年龄最大,有141岁。乾隆皇帝便以此为题,与纪晓岚对句。乾隆出的上联是:“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时候60岁为花甲,两个花甲就是120岁,再加上三七二十一岁,正好是141岁。纪晓岚稍加思索,便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70岁为古稀,两个古稀是141岁,再加上一度春秋,也恰好是141岁。“花甲”“古稀”都是中国习俗中用以代称岁数的称谓法,数字与称谓习俗在数字游戏中融为一体,可谓巧妙。也有以数字直接入联的。如辛亥革命后,有人针对袁世凯窃国复辟行径作了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仪廉”,暗喻“忘八”和“无耻”作为讥骂,一时流传颇广。至于以数字作谜,也很有情趣。例如“一貌堂堂,二目无光,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脏不全,六亲断绝,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九归原,实(十)在无用。”其谜底是“菩萨”。此谜巧妙运用数序,以数序为题加以描述性发挥,套用成语,句句紧扣谜底,可谓巧妙有趣。在这些数字游戏中,数字语言除具有在一般民间文学中所表现的随机性、任意性之外,更加强了其抽象性。

  总之,民间文学中的数字语言以其谣谚性、特殊的民俗语义以及随机性、任意性和抽象性为民间文学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注释:

  ①高尔基:《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闭幕词》,《论文学续集》。

  ②高尔基给玛·格·亚尔采娃的信,《高尔基文学书简》。

  ③④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⑤汤文英唱、吴周翔记录:《魏二郎》,刊《民间文艺集刊》第六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⑥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丽江调查队搜集翻译整理:《创世纪:纳西族民间史诗》,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参考文献]

  [1]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陈驹.中华民间文学通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3]于秀芳,试论民间文学语言特点[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1).

  [作者简介]

  凌娟(1981-),女,四川西昌人,硕士,四川省西昌学院文化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浅谈民间文学中数字语言的特点】相关文章:

浅谈「在语言环境中识字」08-08

浅谈讯问中肢体语言的运用08-09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特点08-17

浅谈故事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08-15

浅谈语言机智在课堂组织中的运用08-05

浅谈几种砖窑的特点08-15

浅谈中考作文的特点08-08

浅谈在主题背景中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07-28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身势语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