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世界文学论文>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奇幻的象征意象探析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奇幻的象征意象探析

时间:2023-02-24 01:34:51 世界文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奇幻的象征意象探析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奇幻的象征意象探析
  
  作者/李晓玲刘明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原名克洛艾,沃福德,1931年2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附近的钢铁工业小城罗伦。莫里森的童年和少年是在美国俄亥俄州度过的。1949年,她考入霍华德大学——一所专门为黑人开设的学校进行英语和古典文学研究。1953年,她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著名的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英语专业,1955年开始写研究生论文,研究的主题是威廉,福克纳和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自杀问题并获得硕士学位。1955-1957年莫里森在南得克萨斯大学任教。1957-1964年间,她任教于霍华德大学——她的母校,在此期间,莫里森遇见建筑师哈罗德并结了婚,婚后生下两个儿子。1964年,她与丈夫离婚。离婚后,莫里森离开霍华德大学。离婚后的痛苦导致莫里森花大量时间从事创作,以此作为精神寄托,这也是她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一年半后,她来到纽约州中部叙拉古,开始她的职业生涯。作为一个在兰登书屋出版公司的编辑,她主编了《黑人之书》,这本著作记叙了300多年来美国黑人的生活、文化、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
  
  莫里森在霍华德大学任教期间开始写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于1970年出版并且获得了评论界的好评。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秀拉》在1973年出版,使她赢得了全国的赞誉,还获得了1975年全国图书奖中小说类奖项的提名。《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该小说自1977年出版后一直受到评论界的普遍好评和读者的喜爱,同时也奠定了莫里森在美国文坛的地位,表明莫里森的创作开始进入主流文学界的视野。她的其他作品包括《柏油孩子》(TarBaby,1981)、《爵士乐》(Jazz,1992)、《天堂乐园》(Paradise,1998)、《爱》(Love,2003)。1993年,她凭借这些构思独特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历史上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位黑人女作家。
  
  发表于1987年的《宠儿》是她的第五部小说,1988年她因这部小说赢得普利策文学奖和F·肯尼迪奖,这部作品也是英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2006年,《纽约时报》召集美国125位知名作家、评论家、编辑以及文坛泰斗等选出自己心目中“25年来美国最佳小说”,《宠儿》以最高得票名列第一名。在《宠儿》中,莫里森把笔触伸向奴隶制下黑人母亲对孩子那种扭曲的爱。《宠儿》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基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莫里森以南北战争前后的俄亥俄州为小说背景,讲述的是黑人女奴塞丝从肯塔基州的名字叫“甜蜜之家”的奴隶主种植庄园逃跑被抓后,为了使她心爱的女儿不再成为奴隶,她亲手割断了两岁女儿的喉咙。然而18年后,死去的女儿阴魂不散,以肉体还身来向塞丝索求失去的母爱。莫里森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手法再现了美国黑人的这段痛苦生活经历。本文采用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小说中出现的各种奇幻的象征隐喻手法进行分析解读,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莫里森的文学作品,为读者研究莫里森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一、小说中人物的象征意义
  
  莫里森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对于表达小说的主题起了重要的作用。首先,莫里森赋予小说中的主人公塞丝自尊而高傲的形象。塞丝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孩子深深的母爱,她不愿意让她的孩子再接受奴隶制所带来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伤害,所以当她带着孩子逃出奴隶主种植庄园而被抓时,她宁愿杀死自己的孩子,也不愿意让他们重复做奴隶的命运。她认为,杀害孩子的行为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深深的母爱。在塞丝与保罗·D分别前的一刻,保罗·D对塞丝说:“你的爱太浓了。”而塞丝则回答说:“要么是爱,要么不是。淡泊的爱根本不是爱。”铂这隐喻了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美国黑人母亲对孩子扭曲的爱。从白人的价值观看,塞丝的杀婴行为是杀戮,是毁灭;而按黑人的观念来理解,表达了黑人母亲对孩子深深的母爱。前来抓塞丝的奴隶主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因为塞丝的行为粉碎了他的理想主义意识,这实际上也就瓦解了白人的价值观。
  
  丹芙是小说中最有活力的人物。由于黑人社区对塞丝一家的排斥以及她了解了母亲亲手杀死姐姐的这个事实的恐惧,使她变得极其自卑与敏感。她把自己关在由黄杨灌木所围成的“翠室”里。最后,丹芙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鼓起勇气走出124号向社区人们求救。邻居知道了塞丝杀婴,其灵魂借尸还魂,她们帮助丹芙解救了塞丝,驱走了宠儿的鬼魂,124号房屋恢复了18年前的平静,同时她们也帮助丹芙完成了自我寻找和自我解放。可以说,丹芙的解放象征着黑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同时也隐喻着黑人民族能够实现自我寻找,确定了自我的生存价值。
  
  二、物的象征意义
  
  树也是小说中频繁出现的象征意象。对于塞丝来说,树指的是其后背充满痛苦记忆的伤疤。莫里森使用塞丝后背上的树来隐喻奴隶制的罪恶。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写了一本名为《树的见证》的诗集。事实上,树的形象在作家眼中是最好的历史见证。莫里森在这里用树来见证奴隶制对塞丝的身体、情绪和精神的摧残。奴隶主“学校教师”的侄子抓住塞丝并抢走塞丝的奶,塞丝把这一事实告诉加纳夫人,这惹恼了奴隶主“学校教师”,结果,塞丝被严重鞭打。当塞丝无法忍受这样的非人待遇时,她决定计划出逃。在她出逃的路上,她遇到白人女孩爱弥,爱弥对塞丝背上的伤疤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塞丝的背上有“一棵苦樱桃树。看哪,这是树干,通红通红的,朝外翻开,尽是汁儿。这儿分枝……你背上有一整棵树。正开花呢。”塞丝的背上的树记录和见证了她在奴隶主种植庄园的非人待遇。莫里森成功地挖掘出小说里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无法表达的痛苦经历再现给读者。依靠“树”的形象,莫里森成功地写出了非裔美国人历史上最黑暗和最卑鄙的一段经历。
  
  保罗·D是小说中很重要的人物。他饱经沧桑,他曾经口含“铁嚼子”,没有任何人的自由可谈,在阿尔弗雷德监狱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曾经戴着脚镣劳动,在“甜蜜的家”和在格鲁吉亚的阿尔弗雷德的监狱遭受了无尽的身体和精神伤害。保罗·D达到124号之前,他把所有的感情和过去的回忆都封存在锡香烟里。为了保护自己不会受到心理创伤,保罗·D把自己变成没有丝毫感情支配的人。奴隶制压抑下的黑人心灵是如此痛苦。他被遗弃,他的人性被泯灭,他压制放弃自己独特的个性,他封存了过去的所有记忆。因此,保罗·D的“锡烟盒”不仅标志着奴隶制给他造成的心理伤害,但更主要也是一种奴隶制对其精神虐待的象征。
  
  三、地名的象征意义
  
  在这部小说中,读者经常可以见到听起来像一个世外桃源的名字“甜蜜之家”。这个名字看起来很甜蜜,可是奴隶们在这里却丝毫没有体会到家的温暖。莫里森用很多形容词来描述它,它使我们联想到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梦想花园。起初,奴隶们不知道奴隶制的真实面目,在奴隶主加纳先生的统治下,奴隶们被教导读写,甚至处理枪支,他让他的奴隶黑尔用5年星期日的劳动换取他母亲贝比,萨格斯的自由。加纳夫人也让塞丝自由选择丈夫,可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定义属于下定义的人,而不是被定义的人。”然而,加纳先生去世后代替管理奴隶主庄园的“学校老师”却对他们实行高压政策。最后,黑奴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他们是生活在美丽的谎言里。莫里森对“甜蜜之家”的描写隐喻了奴隶制的欺骗和邪恶。同时莫里森也警醒黑人同胞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重新审视自由的意义。黑人只有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过去,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小说中另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蓝石路124号,这是塞丝的婆婆贝比·萨格斯获得自由后居住的一间屋子。小说一开头就说:“124号,充满一个婴儿的怨恨。”作为小说中一个重要的场所,有着深刻的寓意。这间房子常年被一个爱折磨人的冤魂恶意缠绕。原来塞丝带着孩子从奴隶主种植庄园逃到这里,而在这里只是享受了28天的自由,奴隶主“学校老师”找到这里,想把塞丝和她的孩子们带回“甜蜜之家”,塞丝不愿使她的孩子们落入蓄奴制的魔爪,就杀死了自己的孩子。所以,124号就成为一间闹鬼的屋子,成为塞丝难以走出去的心里阴霾。124号是美国所有闹鬼的屋子中的一间,成为浓缩的美国社会的象征。莫里森仅仅用124号这个旧屋和居住在这里的三代人的悲剧,让我们触摸到一部值得反思的美国黑人历史。
  
  四、结语
  
  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以隐喻的语言和奇幻的象征描写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对美国黑人历史和美国黑人同胞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剖析,再现了奴隶制对黑人同胞的伤害。虽然仅仅分析了小说中的一些象征意象,无法穷尽小说的魅力,但通过分析发现,这些象征意象为深化作品主题、升华读者的思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给整部小说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也使读者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美]托尼·莫里森.宠儿[M].潘岳,雷格,译.上海:南海出版公司,2006.
  
  [2]李忠霞,《宠儿》的象征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3]毛信德,美国黑人的文学巨星——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章汝雯,托尼·莫里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李晓玲(1977-),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体育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第二语言教学;刘明(1981-),男,河北邢台人,河北体育学院外语系讲师,学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奇幻的象征意象探析】相关文章:

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魔幻现实主义探析08-11

生态批评视阈下的托妮,莫里森小说研究08-12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08-24

古代诗词中的季节描写与节气意象01-30

物理模型在中学教学中的探析08-01

试谈意象捕捉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08-16

《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探究08-15

赏析高中课本中爱情诗歌的意象08-17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拾零(网友来稿)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