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考古论文>徽州传统文化遗存的开发路径与价值评估

徽州传统文化遗存的开发路径与价值评估

时间:2022-08-26 22:48:52 考古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徽州传统文化遗存的开发路径与价值评估

徽州传统文化遗存的开发路径与价值评估  
  口刘伯
  
  内容摘要徽州传统文化在今天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存和文献文书遗存,它们许多都得到了开发,融入了现代社会。具体开发的路径是:徽州传统物质文化的遗存直接导致了徽州人文旅游事业的发展、徽州传统非物质文化的遗存直接导致了徽州传统工艺的产业化开发、徽州古代文献文书的遗存直接促进了徽学事业的发展。这些开发都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对其已达到的开发状况,宜作合理的价值评估:徽州人文旅游事业的发展目前尚属初级阶段,由之也显示出了十足的后劲;徽州传统技艺的产业化开发目前尚属起步阶段,由之也显示出了极大的潜力;徽学的研究目前尚处在发展阶段,由之也显示出了多学科的价值有待更全面展开。
  
  关键词 徽州文化遗存 开发路径 价值评估
  
  作者刘伯山,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徽学丛刊》主编。(合肥:230039)
  
  传统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的时代课题。徽州传统文化在今天就有大量的遗存,它们许多都得到了开发,融入了现代社会,并且都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本文就徽州传统文化的遗存、开发的路径、已开发状况的价值评估等问题进行探讨。
  
  徽州传统文化的遗存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宋代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此后进入晚期。政治上,在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的同时,科举制度也全面实施,平民化进程加快;思想上,作为儒家思想发展第三阶段的程朱理学被钦定为官方哲学,至明清,启蒙思潮、反理学思潮兴起;文化上,毕升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日益推动着文化发展的世俗化;经济上,商业的集约化和产业资本的发展,传统模式的自给自足农业经济结构逐渐得到调整,商品经济极大发展,由之直接带来的是资本主义的萌芽和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特别是,宋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一直在长江以北,宋代以后则重心移到了江南,使江南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极大的活力。徽州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它伴随着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而崛起,随时代的进步而繁荣,并连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消亡而衰落,在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印刷出版、医药卫生、体育竞技、方言俚语、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领域,和在社会关系、社会经济、社会生活、传统工艺等物质文化方面,都有非凡的创造和突出表现。
  
  徽州文化有一个极大的魅力,就是它不是废墟遗址文化、考古挖掘文化、历史传说文化,而是有着很强现实性的文化,它在今天有大量的文化遗存。
  
  1.物质文化的遗存。目前,仅黄山市行政区划范围内已查明的至今保存完好的徽州古街镇、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等地面文物就达5000多处。这其中,黟县的西递、宏村2000年11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属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潜口民宅、许国石坊、棠樾石牌坊群等17处;属于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程大位故居、花山谜窟及摩崖石刻、程氏宗祠等63处;属于黄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老街古建筑群、戴震纪念馆和藏书楼、龙兴独对坊等73处。
  
  2.非物质文化的遗存。2005年,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活动,之后黄山市展开了全市性的非物质文化遗存的普查、分类、立项和申报工作。目前,已经普查登记的项目有1305项,涉及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等14类,其中,徽剧、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等16项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徽派版画、徽州篆刻等26项列入安徽省省级保护名录;徽州民谚、徽州毛豆腐等91项列入黄山市市级保护名录,另有黄山市各县(区)级保护名录184项。
  
  3.文献文书的遗存。首先是徽州典籍文献。徽州历史上素有“东南邹鲁”、“文献之邦”之称,至今仍然遗存有大量的典籍文献,据目前已经完成的对数百种公私目录、藏书志及各种版本的府县志、正史、诗文集、笔记的普查,见诸于著录的徽州人经史子集类著作总数当在6000部以上,存世的尚有3000多部:未见诸著录而散存于徽州民间的家刻本和散落在海外的孤本、手稿还有很多,据笔者不完全的调查统计,数量当在1000部以上。此外,徽州还有大量的谱牒文献,《中国家谱联合目录》著录的徽州家谱仅有700余部,而据笔者的调查,目前已经发现且已经被各收藏单位和个人收藏尚未著录的至少有3000多部:散藏于民间属于尚待发现的至少还有3000—5000部。故目前还遗存的徽州典籍文献总数在10000种。
  
  其次是徽州文书。它在今天遗存的数量甚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被大规模发现时就约有10万余件,当时就被誉为是20世纪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明清档案发现之后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第五大发现:至20世纪末,已知被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收藏的达25万件左右;之后,徽州文书还在不断发现。至2009年底,依笔者所见,已发现的徽州文书的数量当不下于40万份;而可资研究利用、目前还散落在民间、属于尚待发现的文书数量尚有10万份左右,两者相加就是50万份左右。这些徽州文书,上溯南宋,下至20世纪80年代,均是历史上微州人在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与交往过程中为各自切身利益形成的原始凭据、字据、纪录,是徽州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以及生产、劳动、商业、社会交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状况的最真实、(文史论文)具体的反映。
  
  徽州传统文化开发的路径
  
  文化是一种资源。一个区域历史文化发展及遗存情况的如何,也是这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徽州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遗存,大都融人了现代社会,许多都重新获得了现代社会与文化发展背景下的价值确认.得到了开发,从而滋生和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点。就目前情况来看,遗存的徽州传统文化得到开发的具体路径是:
  
  1.徽州传统物质文化的遗存直接导致了徽州人文旅游事业的发展。这项工作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初的目的是要通过开发人文旅游以促进文物的保护: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徽州的人文旅游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徽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的目的也就不仅仅是停留在文物保护的需要了,而是要打造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帮助乡村农户脱贫致富;至21世纪,以徽州物质文化遗存为主要开发内容的徽州人文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产业,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仅以黄山市来说,2009年,黄山市旅游业总接待游客2122.52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87.7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8.15亿元,旅游创汇2.44亿美元。全市纳入旅游统计监测的景点有52个,共接待游客近1200万人次,门票收入6亿元。这其中,利用徽州传统文化的物质文化遗存而开发的人文旅游景点是30多处,有门票收入的景点是23处,门票总人数达410万多人次,门票收入达1.5亿多元,如果再考虑旅游的吃、住、行、购等综合因素,徽州人文旅游的实际收入还要乘上几倍。
  
  黄山市的旅游过去一直是以黄山自然风光游为主体,自20世纪90年代徽州人文旅游大规模开发以来,徽州人文旅游的总人数,2002年,历史上第一次持平了黄山风景区;2009年,则达到了黄山风景区的1.75倍。徽州人文旅游目前已经是黄山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2.徽州传统非物质文化的遗存直接导致了徽州传统工艺的产业化开发。在林林总总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目前得到产业化开发的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工艺和技艺,据笔者的调查,至2009年底止,其产业化经营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至少有27项,其中,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6项,它们还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徽州传统产业的技艺,其自古至今一直是获得产业化开发的,如徽墨、歙砚、万安罗盘、各种茶叶制作技艺、新安医学等。另一类是原本只是用于满足徽州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习俗和精神需要的技艺,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黄山市旅游事业的发展而得到新开发,从而走向市场、走向产业化经营发展道路的,如新安画派、徽派版画等艺术和徽派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五城豆腐干制作技艺等。
  
  这些已经开发的徽州传统技艺所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经济效益,笔者无法统计;社会效益,仅以万安罗盘为例。罗盘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延续和发展,既能用于辨别方向又能用于风水占卜。万安罗盘是中国现存唯一以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罗盘,因诞生、生产地为休宁县万安而得名,其制作业至迟兴于元末,明代得到发展,清代中叶进入鼎盛时期;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吴鲁衡毓记”罗盘、日晷获得了金奖;2009年12月,休宁县万安罗盘厂又成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生产商,生产的万安罗盘被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认定为2010年该会特许(文史论文)商品礼品。
  
  3.徽州古代文献文书的遗存直接促进了徽学事业的发展。传统的徽州社会与文化既是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典型投影,又是典型缩影,具有“标本”的价值和地位。因此,早在20世纪20年代,国内外就有人专题研究徽州问题:30年代,黄宾虹先生正式提出了“徽学”的概念:进入80年代,一门以“徽学”命名的新兴学科广为传播,90年代后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在21世纪,徽学已是被学术界、文化界及社会各界共识为走向世界的显学。二1j但徽学这门学科之所以能够成立,大量典籍文献和文书的遗存是极为重要的支撑。特别是徽州文书,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美国学者约瑟夫·麦克德谟特在《徽州原始资料——研究中华帝国后期社会与经济史的关键》一文中指出:“徽州文书是研究中国封建后期社会史和经济史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料。”日本学者臼井佐知子也提出:“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政治、经济、文化和探讨其发展规律方面,徽州文书具有很大价值,起着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二”,已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周绍泉认为:徽州文书的研究“将给宋代以后的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没有徽州典籍文献和文书的存在,徽学难以成立,至少不具有学科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一门具有学科性、全局性和国际影响性的关于徽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徽学的存在,对于进一步提升徽州区域的文化软实力、促进徽州传统文化产业的开发等,现实性的价值和深远性的意义都十分重大。
  
  徽州传统文化开发的价值评估
  
  徽州传统文化的开发主要是在近20年得到极大发展的,尤以最近的六七年发展速度最快。对目前已经开发的状况进行价值评估,笔者认为:
  
  1.徽州人文旅游事业的发展目前尚属初级阶段。集中体现在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内容单一,形式不够多样。物质文化的遗存本质是在于文化而不是在于物的本身,利用物质文化遗存而开发的人文旅游也应该是重文化而不是重物化。拿黟县的西递、宏村来说,它们之所以是世界文化遗产,除丁它们保存、保护的很好之外,还在于居住、生活在这两个村落的人千百年来持续创造的历史和文化在今天的完整保留。尽管所保留的及我们今天可以看见的主要是一个个物态化的东西,如一幢幢民居、一座座祠堂、一条条道路等,但它们都有历史的积累、文化的积淀,其形制、形状、大小、座落、布局等不是生冷平实的,而是有文化内涵的。西递、宏村的人文旅游在徽州来说算是起步较早的,发展的规模和影响也相对较大,至少在黄山市以及包括绩溪、婺源在内的整个古徽州区域来说,都是利用徽州物质文化遗产以开发人文旅游的佼佼者。但由于历史文化内涵挖掘的不足,以至于到目前为止,其对徽州传统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还只是一种简单、静态、平面的开发利用,所开发的旅游项目还仅仅是停留在古民居、古建筑的游览而没有其他,内容单一,形式单调。因此,其人文旅游事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徽州传统技艺的产业化开发目前尚属起步阶段。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整体起步晚,发展极不充分。目前已经产业化开发的27项徽州传统技艺中,尽管有13项是属于徽州传统的产业技艺,但在20年前,其发展的规模量还很小,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程度还不足,大的发展是在近20年昀事:另13项新开发为产业的技艺,其产业化、市场化的开发与发展则大都是在21世纪之后的事,起步更晚,目前的发展极不充分。如…黟县青’与石雕艺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还不见其市场化的存在,之后,才有为数不多的几位传承艺人在黟县的西递、宏村、南屏等地开设了个人作坊,有了作坊式的经营;2002年以后,这项艺术的开发才真正走向产业化的道路,如在合肥市成立了安徽华韵徽雕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在雕刻上的产值达到400多万元人民币。位于黄山市屯溪区的黄山市百鸟亭古建筑构件设计制造有限公司,2004年初成立,原本还是小作坊式的、以从事小工程建筑业为主,之后才重点转向从事古建筑构件的砖雕、木雕、石雕、彩画的制作、安装、销售;现有员工20人,2009年的产值才150万元人民币,但产品销售到了上海、湖南、浙江、江西及安徽省的合肥、马鞍山等地。
  
  其二,尚未全面开发,抢救工作仍在进行。目前已开发的产业只占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少一部分,并且主要集中在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美术等方面,其他那些极富徽州地方特色、具有开发价值的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曲、民间杂技、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等基本上都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并且,无论是目前已经开发的和尚待开发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都还存在继续抢救的任务,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挖深,特色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其三,从业人员少,规模量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着濒危的问题,普遍化的程度底,传承人少,要进行产业化的开发,可从业的人员不多,生产难以上规模。特别是一些传统技艺的产品,要保证正宗和原汁原味,还必须是手工制作,由之更影响了产品的规模量。拿万安罗盘来说,“吴鲁衡涵记老店”是创办于清雍正年间的老店,其制作的罗盘,材料是选用徽州稀有的虎骨木,仅盘面制作的工序就有8道,全靠手工完成,尤其是磁针,采用的是祖传独有的天然磁石磁化工艺,具有灵敏度高、永不退磁等性能,正是有了这些限制,真正懂行和能做正宗万安罗盘的人就很少,尽管万安罗盘是属于传统产业开发的技艺,但自古至今,产品的规模一直上不去,产业难以做大。
  
  3.徽学的研究目前尚处在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基础资料的整理还在进行。徽州文书尽管目前已发现有40万份左右,但得到整理的不到十分之一.且绝大部分仅公布了文书的条目;既整理有文书条目又影印出版了文书原件的,仅是199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整理,花山文艺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徽州千年契约文书》40卷,整理收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藏徽州文书,但总份数只有3500份(册);2001年,由笔者主持,借助中国国家教育部重大课题《新发现的徽州文书整理》,系统整理了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自山书屋”和祁门县博物馆所藏的徽州文书2万余份,至2009年5月,已出版了《徽州文书》3辑30卷,《徽州文书》第一辑10卷2007年获首届中华优秀图书奖。这项工作目前还在继续,“徽州文书整理”项目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古籍整理“十一五”规划,从2010年开始,继续由笔者主持,民间个人收藏的徽州文书整理与影印出版工作将全面展开,《徽州文书》第四辑预计于2011年正式出版,之后还有第五辑、第六辑等。
  
  其二,多学科的研究刚刚展开。徽学界过去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历史学和文献学方面,多学科的研究还没有全面展开,而是由徽州文化本身性质和特点所决定,以及大量徽州典籍文献和文书的存在,徽学的研究在哲学、伦理学、美学、法学、人类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进行的各种实态、实证的研究,往往都具有开拓研究新空间的价值。由之也进一步凸显:徽州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但其所包容的内涵不是纯粹地域性的;“徽学”是一门地方学,但其研究所涉及的空间、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是纯粹地方性的。
  
  其三,服务于现实社会发展的研究需要全面开展。既有的徽学研究,其成果大都停留在学术领域,如何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好徽州文化资源,以立足于当今社会进步和经济与文化发展,一方面研究与把握徽州文化的现代化,将传统的徽州文化搁置于现代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及大背景下考察,给予一定的继承与扬弃:另一方面强化学术理论的研究为现实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服务,为区域社会与文化的进步,以及由之影响和带动更大范围及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进步作贡献,还需要我们全面展开和深入。
  
  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徽州传统文化的开发将获得更大发展的机遇和条件。这些机遇和条件,就大的背景来说主要有三:其一,随着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行,中国的社会经济将进入“世博”时代:其二,随着儒家文化在全球的进一步扩张,儒家文化将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与接受;其三,随着全球性的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传统”的东西将获得更大的市场。特别是2008年1月8日,文化部正式挂牌成立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提出并实践着“徽州文化生态”概念,这是徽州传统文化未来开发的一个具体契机,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和促进至少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理念上的,徽州文化生态概念所强调的,将徽州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关联,进行整体保护和开发的观念与原则,十分有利于徽州传统文化的全面和有深度地开发。其次,在实践层面上,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建立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级传承人体系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截至2010年9月30日,黄山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4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0人: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6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基地21个。这些都是直接有利于徽州传统文化开发的具体举措。
  
  总之,研究和探讨徽州传统文化的开发路径,既具有地域性的价值,也具有普遍性的示范意义。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徽州文化的当代价值》(项目号2008sk076zd)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参见刘伯山,徽学研究的历史轨迹,探索与争鸣,2005(5).
  
  [2](美)约瑟夫·麦克德谟特.徽州原始资料——研究中
  
  华帝国后期社会与经济史的关键.徽学通讯.1990.
  
  [3](日)臼井佐知子,徽州文书与徽州研究,时潮,1993(32).
  
  [4]周绍泉.徽州文书与徽学,历史研究,2000(1).
  
  

【徽州传统文化遗存的开发路径与价值评估】相关文章:

徽州古城导游词介绍03-24

徽州优秀作文(通用23篇)11-14

以“路径”为话题的作文07-12

最佳路径教学反思02-19

《最佳路径》教学反思02-28

徽州文化导游词标准版10-02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01-24

价值09-05

价值与价值观教学反思04-09

最佳路径教学反思(精选21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