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历史论文>民族歧视对胡人汉化之影响

民族歧视对胡人汉化之影响

时间:2023-02-27 09:51:40 历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民族歧视对胡人汉化之影响

——以十六国时期为中心

民族歧视对胡人汉化之影响

春秋时代,北方游牧民族频繁侵扰中夏,以至于迁入华夏领地。以儒家为主的知识分子,为了保护华夏文化不受杂染,定了两条原则,一是“华夷之防”,一是“用夏变夷”。当胡人未入侵之前,华夏族要用军事手段抵御他们;而如果胡人已经侵入华夏,则当努力教化,使其接受汉文化。[1]自东汉以降,《春秋》公羊一派流行,华夏正统意识再次强化。但那时中国并没有真的亡国,士人们的心态还算平和。到了西晋末年,所谓“五胡乱华”赶走了汉人的政权,在北方建立起胡人的政权,乃春秋之后第一次。在胡人统治下,汉族士大夫的心态不再平和,充耳不绝的是谩骂之声。这些谩骂看似简单,其实是汉人歧视胡人的特殊表现形式。听起来难以被胡人接受,实际上对胡人是极大的心理压力,起了催化胡人汉化的作用,与儒家的“用夏变夷”传统暗合。本文即尝试探讨此历史现象,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由于心理影响的作用,歧视和偏见会迫使被歧视者向歧视者认同:

偏见所造成的最大悲剧是,被歧视一方往往最终接受成见,产生妄自菲薄,失望,以及自卑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为了去掉他们自认为是自身形象中的消极因素,被歧视者也许会向歧视者认同。[2]

关于这个结论,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克夫妇在四十年代做过一个很有名的实验。他们给一个黑人学前班的孩子两个布娃娃,一个是黑娃娃,一个是白娃娃,然后请孩子们指出哪个娃娃象自己。结果,选择白娃娃大人数大大多于选择黑娃娃的。同一次实验则在三到十岁的黑孩子中进行。问他们的问题是,你觉得哪个娃娃好?三分之二的黑孩子回答,白娃娃好,所以更喜欢白娃娃。[3]我们知道,四十年代的美国,正是种族歧视十分盛行的时代。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黑人,甚至觉得白人比黑人好正好说明黑孩子在歧视的环境中产生了极深的自卑心理。尽管人们也许还没有调查清楚其中的详细原因,歧视和偏见会引起种族认同感的降低,进而被同化,却是个客观的事实。回头看中国历史,汉族对胡人的歧视在胡人汉化的过程中,也起过很大的作用。

汉人歧视胡人由来已久。“古者帝王乃生奇类,淳维,伯禹之苗裔,岂异类哉?反首衣皮,餐羶饮冲(查),而震惊中域,其来自远。天未悔祸,种落弥繁。其风俗险诐,性灵驰突,前史载之,亦已详备。”[4]这是唐人写的文字,却总结了之前千百年汉人对胡人的总体态度。所谓“反首衣皮,餐羶饮冲”“风俗险诐,性灵驰突”,无不表现汉人居高临下,不把胡人当作人格平等群体的歧视心态。古代的汉人得益于农业的稳定性,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游牧民族则时聚时散,逐水草而居,缺乏积累。相较之下,游牧民族的文明显得很低下,很简陋。所以,汉族人一直骄傲自己的文化,而拒胡人于千里之外。春秋战国时代的主流即是坚持“华夷之防”,所以“尊王攘夷”成为当时的口号。

“华夷之防”在西晋以前都算成功。唐人总结了古往今来的防法:

轩帝患其干纪,所以徂征;武王窜以荒服,同乎禽兽。(中略)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此言能教训卒伍,整齐车甲,边场既伏,境内以安。然则燕筑造阳之郊,秦堑临洮之险,登天山,绝地脉,苞玄菟,款黄河,所以防夷狄之乱中华,其备豫如此。[5]

孔子一句“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激励了很多代人抗击外来侵略。进入秦汉时期,汉人多次打败北方胡人,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建立过赫赫武功。汉人的民族自豪感达至顶峰。到东汉时期,更是产生了一套理论,这便是当时流行的《春秋》公羊学理论。

然而,东汉时期的胡汉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请求保塞,得到东汉朝廷允许。国门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住。匈奴败散之后,蒙古草原被鲜卑人占领。但是,鲜卑人也只维持了几十年的统一,便四分五裂。草原上的纷争局面使很多部落失去安全感,纷纷逃入长城以内。这些部落不仅有匈奴和鲜卑,还有别的民族,诸如丁零,羯族,等等。到西晋时期,胡人已经遍布北方各地,关中地区尤其众多。当时人江统在其著名的《徙戎论》中惊呼,“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6]

胡族大量内迁,一方面说明当时中国处于强盛时期,但另一方面,汉人势必面临新的难题:该如何保持“华夷之防”?而似乎当时的胜利除了助长汉人的民族自豪感,进而产生文化自豪感,甚至身份的高贵感以外,并没有认真考虑“用夏变夷”的传统责任,更不懂得如何从正面去“教化”胡人。因此,在对待因败散而内迁的胡人之际,自然搬出了歧视和欺压的手段。在胡人民族意识尚浅的时候,正是因为这些歧视性的手段造成了他们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但自卑,而且积极认同汉族文化。

东汉三国时期汉族的歧视和欺压且不论,在西晋时期,内迁胡人成为汉人奴隶的例子就不止一个。譬如,西晋文人阮孚,乃其父阮咸之婢所生。因为此婢是胡人,阮孚出生后,其姑取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胡人遥集于上楹”的典故,为他取字为“遥集”。[7]晋代名将祖狄也有一奴,名叫王安,是羯族人。虽然由于个人的修养,祖狄善待此奴,并放他回北。但在当时人的观念中,王安应该是身份低下,没地位,不自由的。[8]后赵开国君主石勒的经历便是明证:

太安中,并州饥乱,勒与诸小胡亡散,乃自雁门还依宁驱。北泽都尉刘监欲缚卖之,驱匿之,获免。(中略)会建武将军阎粹说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执诸胡于山东卖充军实。腾使将军郭阳,张隆虏群胡将诣冀州,两胡一枷。勒时年二十余,亦在其中,数为隆所殴辱。(中略)既而卖与茌平(山东今县)人师欢为奴。[9]

石姓人来自西域的石国的羯人,是标准的胡人。[10]以后来冉闵反赵进入长安,汉族人见高鼻深目者皆杀的情况看,石勒该是白种人。换句话说,他与汉人不仅民族不同,连种族也相异。他进入中国境内以后,沦为奴隶,没有迁徙的自由。逃难到外地后,外地官员可以捉拿他,卖掉他。在旅途中,他和同伴还被上了枷锁,而且是“两胡一枷“。其被奴役之程度,较之汉人奴隶,要深得多。R/u_ECqF'zVHq~Hj"6{esN?GyO)n@科技论文b88qZRG{J4Pm}RP ;j=}

除了这些私人的养奴例子之外,中央朝廷和地方政府也经常派发胡族部落兵役。比如匈奴人就是如此,所以他们造反的时候,曾大声疾呼“晋为无道,奴隶役我!”[11]从这个意义上讲,胡人部落也是集体的国家奴隶。说明内迁的胡人在汉人为主体的社会中,一直处于最低贱的阶层。

如果说东汉以前汉人眼里的“夷狄”只是那些离自己很远的族群,胡人内迁以后,“夷狄”就成了自己的邻居,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表现得更加触目惊心。汉族文人的文字和语言中充满了对胡人的歧视色彩,时时可闻驱逐之声,比身体的虐待还严酷。晋御史中丞傅玄曾上书,曰:论文民族歧视对胡人汉化之影响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臣以为胡夷兽心,不与华同,鲜卑最甚。本邓艾苟欲取一时之利,不虑后患,使鲜卑数万散居人间,此必为害之势也。[12]

江统也撰《徙戎论》,建议摒除胡人,曰: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其语言不通,贽币不同,法俗诡异,种类乖殊;或居绝域之外,山河之表,崎岖川谷阻险之地,与中国壤断土隔,不相侵涉,赋役不及,正朔不加,故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略)其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为甚。弱则畏服,强则侵叛。虽有圣贤之世,大德之君,咸未能以通化率导,而以恩德柔怀也。(中略)故匈奴求守边塞,而侯应陈其不可;单于屈膝未央,望之议以不臣。(中略)

夫关中土沃物丰,厥田上上。(中略)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蔽,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中略)故能为祸滋扰,暴害不测。[13]

从这两条史料可见,在汉晋时期,汉族士人对内迁胡人之“不轨王道”忧心忡忡,必欲摒除之而后快。虽然他们所说胡人的“不轨”行为的确伤害到晋朝百姓,但从他们的文字不难体会出蔑视和仇恨之意。普通的汉族百姓与胡人更是由于语言不同,风俗不同,常常发生冲突。《后汉书 . 西羌传》记载:

建武九年,隗嚣死,司徒掾班彪上言:“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夫蛮夷寇乱,皆为此也。”[14]

这段话所述乃东汉的情形,到了西晋情况只会更糟。汉人士人和百姓的这些想法和行为固然是胡汉文化冲突所致,也未尝不是汉族厌恶和歧视胡人之心理作祟。

在胡人一面,面对汉族从上而下的歧视和欺压,则是“穷恚无聊”,“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再加之他们对汉族社会的种种规矩法度不能适应,反抗的干柴早已备下,只欠火种。西晋末年,匈奴刘氏率先振臂一呼:“晋为无道,奴隶御我(中略)。今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此天厌晋德,授之于我。”[15]内迁胡人纷纷响应,很快推翻了西晋政权。胡人在长安建立了第一个自己的政权——汉,后来改名“赵”,史称“前赵”,以区别于后来建国的另一个以赵为王朝名的胡人政权。

胡人在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消除汉人的歧视和敌对态度。相反,胡人在华夏土地上建立政权,对于固执“华夷之防”的汉族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其震惊,恐慌,羞辱,沮丧,悲痛,仇恨,等等复杂的心情,可以想见。汉人在军事上的溃败,使华夷之间的政治地位迅速改变,“华夷之防”荡然无存。在这样的条件下,汉人自然而然拿起了心理武器。心理武器有两种,一是居高临下的鄙视,另则是采用激烈言辞,抨击所谓野蛮行为。这两种方式,无论是留在中原的汉人,还是逃到河西,江南,东北的汉人当中,都可见到。投奔了胡人,不便咒骂的汉人,应该都采用了不合作的方式表示胡人的鄙视:

高瞻字子前,渤海蓨人也。(中略)光熙中,调补尚书郎。属永嘉之乱,还乡里。(中略)乃与叔父隐率数千家北徙幽州。既而以王浚政令无恒,乃依崔毖,随毖入辽东。

毖之与三国谋伐廆也,瞻固谏以为不可,毖不从。及毖奔败,瞻随众降于廆。廆署为将军,瞻称疾不起。廆敬其姿器,数临侯之,抚其心曰:“君之疾在此,不在余也。今天子播越,四海分崩,苍生纷扰,莫知所係,孤思与诸君匡复帝室,翦鲸豕于二京,迎天子于吴会,廓清八表,侔勋古烈,此孤之心也,孤之愿也。君中州大族,冠冕之馀,宜痛心疾首,枕戈待旦,奈何以华夷之异,有怀介然。且大禹出于西羌,文王生于东夷,但问志略如何耳,岂以殊俗不可降心乎!”瞻乃辞疾笃,廆深不平之。瞻又与宋该有隙,该阴劝廆除之。瞻闻其言,弥不自安,遂以忧死。[16]

【民族歧视对胡人汉化之影响】相关文章:

明礼,民族之魂08-16

英语汉化流行词浅析08-22

我国汉代胡人图像特点探析08-22

民族精神之精髓,感恩08-17

略论“汉藏民族走廊”之民族历史文化特点08-17

明礼,民族之魂-国旗下的讲话08-16

浅谈怎样避免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08-08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中少数民族带来的影响08-11

土耳其民族问题及其影响下的对外政策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