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社工论文>中篇:社会主义原理原创揭密

中篇:社会主义原理原创揭密

时间:2022-08-06 15:52:15 社工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篇:社会主义原理原创揭密

  中  篇  社会主义原理原创揭密?
  
  江泽民同志中国共产党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要“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就得把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理解上,出现了哪些错误和教条搞清楚。
  
  毛泽东同志说过,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他的这一教导,实际上论定了一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理解,除了一个历史的横切面理解,还有一个历史的纵切面理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的100多年来,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解和实践结果的历史沉淀。如果说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出现了理解上的错误和教条,那么,这个错误和教条,除了横向的错误和教条以外,还有纵向的错误和教条,也就是说,在发现我们错误和教条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时候,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早已被历史地错误和教条地理解了。
  
  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序言中向社会主义者强调:
  
  社会主义自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1994年版第2卷第636页)
  
  搞清哪些地方错误和教条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好办法,就是回到原创者马克思那里。再次反复地领会和揣摩原创的本义和深邃的内涵。当我们把研究和探讨的放大镜,对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重温那些脍炙人口的篇章,就会发现,历史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上,的确出现了很多令人惊讶的偏差和错位。这些偏差和错位,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本身内在的联系变化发展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则和历史唯物主义法则。我们注意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运用它来认识和分析实际中的客观事物,但却忽视了运用它来认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原理本身:对社会主义原理的认识,注意了它的表面特征,忽视了它的内在本质,注意了它所要求的社会形式,忽视了它所要求与之对应的客观内容,注意了它的个别原理的单独运用,忽视了个别原理与其他原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其实,如果我们注意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本身所具有的唯物辩证法则,我们就会知道,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是一种社会形式,它必须有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先进和富裕的物质内容与之对立统一才能存在,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先进和富裕的物质内容与之相对应,它就不能存在,当然也就谈不上发展与前进。如果说它存在,也只是打肿了脸充的胖子;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的实行必须与下列条件相联系并为之所决定:世界资本主义竞争经济和市场经济已经不能带动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即将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在经济和物质上超越了资本主义,已经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先进富裕的物质基础,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公有制,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已有相当水准,思想开始高度觉悟。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不会在没有这些条件的情况下孤立地实行计划经济;我们强调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却没有注意把所坚持的理论原本所针对的先进对象与自己正在实践的落后对象加以历史的区别,把先进与落后两种根本不同的历史发展对象混为一谈作同样的政治处理,在落后贫穷的经济状况下套用针对先进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原理。而这些偏差和错位中,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忽视和远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原理。
  
  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新的全面的理解和分类,我们归纳出社会主义的物质原理、先进生产力原理、农业工业化原理、国家原理、商品、货币和资本原理、计划经济原理(全新)、对外开放原理七大原理。七大原理中,物质原理是第一原理。其他原理只不过是物质原理的要求和延伸。七大原理存在着与历史的纵向的不可分离的有机联系之外,各原理之间还存在着横向的互相联系,存在着不可分离不可偏废的辩证关系,存在着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对社会主义任何原理单一的片面的强调和运用,都是唯心主义的方式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失败。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原理,也要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以七大原理来与历史和中国的现实相对照,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错误,看到今天中国社会主义者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并找到它与马克思主义真正的血肉缘源。
  
  一 社会主义的物质原理?
  
  由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物质的第一性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原理,我们提出社会主义的物质原理。
  
  物质原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用来构筑马克思主义科学殿堂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大本营。马克思主义的一切战斗,都是从这里出发的。只有建立在物质原理基础之上的理论,才是科学的、彻底的、能以理服人的理论。离开物质原理的理论,不管它披着如何华丽和权威的外衣,都是苍白无力、经不起驳斥的。坚不坚持物质原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标志。
  
  物质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占有如此重要地位,以至恩格斯这么强调,所有历史的前进和人的解放,都由人们的吃喝住穿这么一些实实在在的物质发展所决定,而不是由“思想活动”所造成:
  
  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4年中文版第1卷第74页)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原理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但是,意识必须是在基本物质已经具备了的情况下,才能出现和发挥这个能动作用。而且,社会主义事业是所有普通人民大众参加的事业,所谓意识,也就是普通人民大众的意识,而不是我们个别领导或理论家们的意识,所谓物质,也不是个别领导和理论家们所能享有的物质,而是普通人民大众实实在在能享有的那些物质。我们不能指着飞驰而过的党和政府要员的高级轿车,对在路边拉着板车吃力地走着的农民说:“看,那也是你的轿车”!或者告诉这位农民:这就是我们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请不要以为作者是在这里想挑起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官员们不满。请不必慌张,在这里指出这个现象时,人民群众对这个现象早已是习已为常了。举出这个现象的目的是想借以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没有相应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与实际生活的矛盾性。以便更清楚地看到,物质应该是人民的物质这个道理。如果离开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所谓物质和意识,以及意识的能动作用只能是主观唯心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研究发现,在一些特定的时代,一些落后地区会产生出先进的思想意识,在哲学领域里担任第一提琴的角色,但受彼时彼地物质条件限制,该先进意识尽管先进,也不能成为
  
  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于是他们就得出了他们的名言: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一个哲学思想要变为一个社会的现实,必须有相应的物质条件才能实现。
  
  社会主义问题也是如此。只有建立在物质原理基础之上,以物质原理为第一原理和决定原理的社会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所有离开物质原理的社会主义,都是唯心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物质原理,是社会主义其他原理的基础原理,离开社会主义的物质原理,就不能谈社会主义的其他原理。
  
  共产主义先驱布朗基讥讽卡贝的空想共产主义规划时说的,“共产主义并不是没有翅膀、也没有羽毛的两腿家禽在人类社会的某个角落里孵的一个蛋”(《社会主义思想史》第32页)。包括国家体制、政治、法律以及意识形态在内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本身不能生产物质,它本身是该社会物质、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一种自然结果。也更不是在这个自然结果还没有出现时就存在于世界的某个地方,我们只须拿来,植入到我们这个社会。马克思在1846年明确告诉我们:
  
  人们能否自由地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情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一定的政治国家。
  
  (《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0页)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揭示了资产阶级为新世界——社会主义创造的两大物质基础:
  
  历史中资产阶级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历史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5页)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历史物质任务进行了概括:
  
  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资产阶级不能控制程度,只等待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去掌握它,以便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与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所制成的产品增长到能够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需要日益得到满足的程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23页)  先进和富足的物质条件成为了普通老百姓都具有的普遍现象,人们“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社会成了一个温暖和睦的大家庭,四海可以为家,任何地方可以就业休闲,到处都是亲人一样的朋友和同志,每个人的一切合理需要日益得到满足,哪里还会有抢劫和盗窃?哪里还会有腐败和贪污?谁还会做个体家庭的奴隶,谁还会做守财奴拿私有财产当包袱?这样的社会主义还有谁会反对?这样的社会主义还有什么地方不会战而不胜?
  
  在社会主义先进和富足的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情况下,企图通过社会主义教育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从而调动起人民的革命积极性来完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这种方法从根本上颠倒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原理和意识原理。这样的社会主义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这样的社会主义必定是问题丛生,弊端百出的社会主义。即使建立起来也不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当然也就不会持久。
  
  恩格斯在这里把“社会生产力”与“及其所制成的产品”的增长同列为社会主义的历史物质任务。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中,生产力也是一种社会物质。
  
  我们在分析苏联失败原因时也论及,过去我们讲社会物质基础,总是只注意了由人生产和创造的社会物质。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商品进行研究时已经明确地宣布工人的劳动力就是商品,并且已经对劳动力本身的再生产进行了科学的研究,但后来的人们并没有把劳动力当作社会的物质基础来进行研究。其实劳动力不仅创造社会物质,作为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它本身就是社会最重要的物质。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提出了进入社会主义的两个大多数理论。一是在一国内无产阶级占国家总人口的大多数;二是无产阶级占总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在全世界国家中占大多数,实际上就是提出了进入社会主义的另一条物质标准──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国际质量标准”:
  
  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在英国可以直接建立这种统治。因为那里的无产者现在已占人民的大多数。在法国和德国可以间接建立这种统治,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大多数人民不仅是无产者而且还有小农和城市小资产者,小农和小资产者正处在分化为无产阶级的过渡阶段,他们的一切政治利益的实现都愈来愈依赖无产阶级,因而他们一定很快就会同意无产阶级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9页)
  
  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的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至使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受着另一个国家的事变的影响。此外,大工业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得不相上下,以至不论在什么地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成了社会上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它们之间的竞争成了我们这一时代的主要斗争。因此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工业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高而定。因此,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共产主义革命也会大大影响世界上其它国家,会完全改变并特别加速它们原来的发展过程,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1页)
  
  在这里我们要提起诸位千万千万要斟酌恩格斯的这句话:社会主义“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恩格斯的话不是空穴来风。尤其是当代社会主义已经遭受失败和挫折的今天,我们更要重新来认识它的科学性和重要性。我们一定一定要当它是科学,不要当它是向人炫耀的革命词藻。我们要恳请各位革命家和社会主义者,把玩一下这句话的重量,它的深度以及它的宽度。饱学唯物辩证法的社会主义者,怎么能抛开国际、抛开地球的物质而超凡脱俗?马克思为什么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我们远未解放全人类,为什么就不顾他人自己先行“羽化”?  在上面这段论述中,恩格斯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财富论”: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工业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高而定。这就对前面“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的“国际注释”!
  
  由财富论我们可以得知,社会主义社会,首先应该是由一个财富积累较多的社会发展而来,其次它应该是一个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富裕,而不是逐渐贫穷,当然它就根本不是一个从贫穷而来,却仍然贫穷的社会。
  
  对以上定义和描述作一个综合结论,我们就可以得出,在世界即将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财富已经积累较多,且实现了“四化”:
  
  (1)、农业工业化,(手工个体农民变成农业工人);
  
  (2)、经贸国际化,(参与全球经济进入世界市场)
  
  ;
  
  (3)、竞争顶峰化,(竞争已无法把经济推上新的水平);  (4)、出入境自由化,(已无签证、担保等限制)。
  
  一言以蔽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世界性的先进、发达和富裕的资本主义物质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
  
  恩格斯为什么要提出两个大多数理论?为什么社会主义要建立在世界性的先进、发达和富裕的资本主义物质基础之上呢?  恩格斯1875年4月《流亡者文献》的第五部分“论俄国的社会问题”里回答了这个问题:
  
  现代社会主义力图实现变革,简言之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以及通过消灭任何阶级差别来建立新的社会组织。为此不但需要有实现这个变革的无产阶级,而且还需要有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能够彻底消灭阶级差别的资产阶级。野蛮人和半野蛮人通常也没有任何阶级差别,每个民族都经历了这种状况。我们决不会想到要重新恢复这种状况,至少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这种状况中必然要产生阶级差别。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至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但是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达到了这样的发展水平。可见,就是从这一方面说来,资产阶级正如无产阶级本身一样,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因此,谁竟然肯定说在一个虽然没有无产阶级然而也没有资产阶级的国家里更容易地进行这种革命,他就只不过证明,他需要再学一学“社会主义初步知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1994年版第3卷第273页)
  
  “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至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这其中的道理再也明白不过了:
  
  社会物质财富的有限和匮缺,使社会根本无法用多余物质、精力和时间,相应的科学文化水平,来具体地体现和完成社会主义的先进性。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变成了空中楼阁。这些东西,反过来成为一种消极的因素,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誉,影响了人们对新社会的美好追求。在美好的社会主义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不具有先进思想意识的一般老百姓,误以为自己真的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天堂,他们会感激和拥护共产党。跟着共产党干他们并不理解甚至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矛盾的事情。但是,随岁月的流逝,社会主义出现了并非天堂的一系列事实,“许多生产工具应当受每个个人支配”;而没有为每个个人支配;“社会财产则受所有的个人支配”而没有为所有的个人支配;“现代的普遍交往除了受全部个人支配不可能通过任何其他的途径受一个个人支配”而没有为每一个普通老百姓能随心所欲地支配。人们不能与社会进行普遍交往,他们甚至不能自由地进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党和政府的大门(特别是省以上),原因是他们的公仆也就是他们的仆人在那里工作和居住。(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中文版第1卷第75页)在小偷和上访者层出不穷的时候,他们还会被作为“小偷”、“上访者”或者有其他不良动机的人而遭拒入内。
  
  人们正常的生活方式和由此而存在的切身利益不断地受到影响并发展到他们的认识水平所不能接受的地步(列宁称之为“脱离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常规”《列宁选集》第4卷第617页),他们会发自内心地感激和拥护这样的社会主义吗?
  
  我们为什么硬要用一些自己都无法争论清楚的东西作桂冠戴到自己头上呢?为什么一定要穿那件皇帝穿过的新装呢?
  
  一个国家,只有在无产阶级达到了总人口的大多数,才算完成了包括农业在内的工业化,才算进入先进和富裕国家的行列,它的社会物质基础才算完成了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质的飞跃;拥有更加先进的生产力,拥有更多的社会财富,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才不会是贫穷的绝对平均主义,不会引起经济的衰退和人们对它的厌恶,社会主义公有制才会以它的富足体现出它比先进的资本主义更加好的优越性,人们才能自觉地抛弃私有制,坚决地拥护公有制,更加自觉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执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才能发挥出它比资本主义更好的优越性,并保持不断持续发展前进的青春活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多的财富,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而后一节我们要论及,先进的生产力只有在拥有比一般生产力或者是落后生产力更多的物质条件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其先进性,并发挥和发展其先进性。如果没有比一般生产力或者是落后生产力更多的物质条件,它也会失去其先进性,社会的进步也就相应地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引起社会和历史的“停滞或甚至衰落”.
  
  在后面我们还要论及,在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环境中,在竞争经济国家占大多数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取消竞争、商品、货币和资本、计划经济不能与国际经济接轨,不能肩负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历史任务,首先不能在与资本主义的生死竞争搏斗中生存,其次也就谈不上吸取先进资本主义的进步成果而发展。全世界只有在无产阶级达到了总人口的大多数的国家占大多数,才算形成了世界性的社会主义和物质经济环境,才能形成世界性的革命和世界性的活动场所,计划经济才能得以与国际经济接轨,形成国际主导经济,社会主义才能得以真正发展并取得真正胜利。
  
  进入社会主义的物质标准虽然不是象1+1=2那么严谨得不能省掉一个笔划,就象是水的温度,在超过人体的标准温度37摄氏度向上增长,一直到99摄氏度,中间有62摄氏度的不确定因素,这62摄氏度的不确定因素,都可以使人感到温暖热和一样,它在温度的上升过程中,在一个很大范围内,是一个没有性质变化的“模糊数学”和“模糊概念”.因此而使人们误以为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灵活运用。其实人们错了。就象水只有100摄氏度才能是真正的开水一样,它最终有一个严格和科学的阈值。这个阈值,在它与资本主义这个参照物的比较中可以得到完全的体现。什么时候,社会的“水”才算开了呢?它就是:社会发展到比先进资本主义还要先进和富裕,人们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了充分保证。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对此不能有半点疑问。不能在落后贫穷的经济状况中,为了适合某些人为的需要,而去降低它的“物理技术指数”.任何降低社会主义“物理技术指数”的做法,都是在降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科学性,都是在不同程度地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原理,也就是在离开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不能性急地把99摄氏度以下的热水当作开水给自己的人民喝。99摄氏度以下的热水,很多病菌没有死,人民喝了,就会得病,就会发烧,讲胡话,甚至会误解共产党,国家就会出问题。
  
  在落后贫穷的经济状况下,能不能搞社会主义呢?
  
  可以,但事先必须把“水烧开”.
  
  就象我们在上篇中介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俄国革命的意见一样,落后贫穷的国家可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并夺取政权和掌握政权,但是,不能马上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必须以多种方式吸取先进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的成果,通过一个不断发展的过渡阶段,在生产力和财富达到了与先进富裕国家持平或者是超过后者,而在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已经达到了大多数的情况下,才能率先或者象现在的欧洲货币
  
  组织一样与大多数国家结盟,共同实行计划经济进入社会主义,并以自己的先进生产力和充盈的财富,对其他少数落后国家物质经济进行接管式的援助。这就是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之路。
  
  二  先进生产力原理?
  
  马克思主义要求进入社会主义的社会,它的生产力必须“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在概念上包含有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诸要素。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又增加了科学技术等要素。本篇所讨论的生产力,是指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充任劳动力的物质的人──劳动者。
  
  改革开放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承认了科学技术没有阶级、没有国界。而实际上,作为科学技术创造者的劳动者也具有同样特征,它不区分阶级、地域、民族、体力和脑力,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这种生产力受彼时彼地客观物质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水平状态,因此它具有先进与落后的差别。
  
  这种生产力依据体力和脑力的不同而分为体力与脑力两种类型。二者存在一个互为依存,互相对立,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体力与脑力劳动分工,是经济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在原始社会,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和生活本身也没有很多技术含量,人们的智力水平也没有很大差别,所以体力劳动者同时就是脑力劳动者,没有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分工。随着经济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等产业分工的出现,科学技术越来越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于是脑力知识作为一种财富,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出现。体力与脑力的分工也就出现了。到了科学社会主义,随着私有制的消灭,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体力与脑力的分工也将随之消灭。它们将由不同个体的分工逐步趋向在同一个体上的完美的对立的统一。1894年恩格斯在《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的信中指出:
  
  希望你们的努力将成功地使大学生们意识到,正是应该从他们的行列中产生出这样一种脑力劳动无产阶级,他们负有使命同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地在即将来临时的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向大学要求的仅仅是律师,作为培养他们的政治家的最好原料;而工人阶级的解放,除此之外还需要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及其它专门人材,因为问题在于不仅要掌握政治机器,而且还要掌握全部社会生产,而在这里需要的决不是响亮的词句,而是扎实的知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35页
  
  由于过去的剥削阶级把体力劳动者当成了统治和剥削的对象,在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后的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出于一种复仇心态,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形而上学地把体力劳动者当成先进的无产阶级,而把脑力劳动当成了敌对的反动的资产阶级加以压制。
  
  体力型的生产力,只是一种基本形态的生产力,它是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生产力,但它却不是生产力先进与否的衡量标志。在生产力水平越低下的情况下,就越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力量。历史越往前发展,脑力型生产力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主宰性和先进性。现在国际崛起的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龙头的知识型产业和经济,就是脑力型生产力。它对传统工业物质技术摧枯拉朽的淘汰和摧毁,就充分体现出了它的不可阻挡的威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作为封建统治的护身符固然不对,但从对不同生产力作用的认识上,它却不无一定的科学道理。它是中国封建时期对不同生产力作用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
  
  随着经济生产的社会化发展,生产力已经越来越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化的概念。远古时单一劳动者可以完成的生产,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生产的规模一步一步地超过从前,越来越依赖于生产工具的先进和多生产者甚至是多生产部门的协作。与这相应,也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科学文化和技术水平。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我们就会发现,人类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斗争最终战胜落后生产力的“生产力战争史”.农业耕种技术的发展,分化和破坏了原始社会依靠大自然恩赐的原始部落,青铜器和手工业生产力的出现,使人类社会走入了奴隶主的领地,铁器的出现引起了农业耕作方式的革命,同时也改变了奴隶的社会地位,引起了奴隶社会的土崩瓦解,使地主得以战胜奴隶主,成为时代的主人。瓦特蒸气机和珍妮精纺机的出现,使三个英伦小岛竟成为能够主宰和征服世界的资本主义大英帝国。在东方,他们最终虽然没有从行政上占领印度和中国,但它铁路和其它科学技术却永远地占领了这两个超级人口大国。
  
  我们不能以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区划标准。以为无产阶级就是理所当然的先进生产力,资产阶级就是理所当然的反动和落后的生产力,甚至以为资产阶级只是寄生虫,根本不是什么生产力。
  
  无产阶级还没有成长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力量,它只是社会力量中的一个少数时,其科学文化技术知识还很低下,其劳动技能还不高,甚至根本不知道管理生产,只懂得简单的机器操作,还只能在资产阶级规定的超长时间的劳动中为了简单的生存而拼手砥足,它还只是一种为资产阶级所驱使的简单的劳动生产工具,它不具备先进的思想意识,更没有解放全人类宽广胸怀。在工业革命初期,由于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大批被机器排挤而失业。这本来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弊病,工人们应该就这些弊病与资本家进行斗争。但是,他们却错误地把科技进步和机器的发明看成是罪魁祸首,他们在殴打厂主的同时,还焚烧厂房,捣毁机器。1764年,珍妮精纺机刚一投入生产就被工人捣毁;1779年,更先进的水力纺纱机出现时,也被几千名愤怒的工人捣毁,发明家阿列莱也被工人惩罚。英国当时还涌现出了一个名叫鲁德的捣毁机器的工人领袖,专门带领工人捣毁机器。后来人们还把这个运动称为“鲁德运动”.工人们错误地对科技的进步进行了仇视,不自觉地成为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无产阶级的成长和成熟其实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是与资产阶级的成长和成熟是一个对立和统一的共生现象,它只有在与资产阶级对立统一的共生中,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即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先进得不能再继续前进,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继续领导经济的发展的时候。这时候的无产阶级,已经被资产阶级残酷地造就成为了有科学文化技术的成熟先进阶级,他完全掌握了资产阶级所掌握的科学的生产和管理的技术,他们已经从纯体力型升华为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先进生产力。他们与资本积累时期的无产阶级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跃,他们不再一无所有,除了知识科技资本,他们之中有些人甚至在社会公众资本中拥有自己的小股份。这已经成为了先进资本主义家一个奇特的事实和现象。无产阶级在一开始出现时除了拥有维持起码的生存所需的一些物质条件以外,的确没有任何多余的财产,因此而称其为无产阶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无产阶级的经济状况也应该是变化和发展的。而先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无产阶级多多少少正在“有产化”,这些国家的产业工人,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没有任何多余财产的无产者了,他们的工资和福利水平不仅大大地提高,而且还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的资金存款,房产,汽车,电视,电话甚至拥有一定的设备和生产资料。在美国的很多企业员工中,有些人就购有企业的股份,而在股市炒股的人,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产业工人。但是,他们与资产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富翁在财富
  
  上的巨大差距依然没有变化。无产阶级的概念还不能仅限于在工厂从事体力劳动的产业工人,无产阶级在“有产化”的同时,还出现了知识化,它应该包括从事管理的白领人员在内的等各类企业为老板打工的人员。马克思在预见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以后的情形时说:“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资产阶级不能控制程度,只等待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去掌握它,以便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与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23页)。那么,能够参加高度发达的先进科学的经济生产,参加充分涌流的社会财富的分配与管理,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的人,必定是一些有高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对经济、资本和财富有先进的管理经验的人。而一个真正一无所有的人是不可能具有这样的知识达到这样的水平的。所以,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其阶级成员将不再是字面意义上的无产者。而应该是有一定资产,处在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线,用智力和体力在实际上管理、组织和进行着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生产,为企业主打工,仍然受着企业主剥削的各类员工。他们已经可以而且从实质上已经取代和部分取代了人数越来越少、懒惰的、毫无进取精神的、食利的、因而也就成为了寄生的那些资产阶级分子,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只有到这个时候,也只有在这种水准上,无产阶级才真正成长和成熟为一个“自觉”阶级,才算完成了它先进性的升华,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准构件”.
  
  资产阶级在发展和上升时期,他们并不是寄生虫,也在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他们也是先进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很多重大发明的发明人,科学家,并不是工人和体力劳动者,就是地道的资产阶级分子。资产阶级的英国政府为了保护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也为了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在1815-1830年期间,颁布了一道对破坏机器者处以死刑的命令。历史唯物主义者在毫不留情地批判资产阶级的各种弊病和它的历史局限性的同时,也充分地肯定和评价资产阶级在历史上不可替代的伟大进步作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达到了这样的发展水平。可见,就是从这一方面说来,资产阶级正如无产阶级本身一样,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因此,谁竟然肯定说在一个虽然没有无产阶级然而也没有资产阶级的国家里更容易地进行这种革命,他就只不过证明,他需要再学一学‘社会主义初步知识’。”
  
  我们要 对“反动”这个政治概念进行重新定义。什么叫反动?反动就是反历史的前进而动。而历史的前进的标准就是经济的前进和发展,就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破坏和阻碍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下降的各种历史因素就是反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止一次地肯定,资本主义的第一个进步,都是在朝社会主义前进。资产阶级不是反动阶级的代名词。资产阶级只有在发展到了它的最后阶段,在它已经不能引领经济的发展的时候,才逐渐沦落为反动的阶级。资产阶级分子也并不都是反动分子。很多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同时就是社会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就是典型的“一人两制”.让我们来看看恩格斯1840年1月20日从巴门事务所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的片段吧:
  
  我已经感到发愁了,做生意太讨厌,巴门太讨厌,浪费时间也太讨厌,而特别讨厌的是不仅要作资产者,而且还要做工厂主,即积极反对无产阶级的资产者……身为共产主义者如果不从事写作,或许还可以在外表地位上作一个资产者和一个做生意牲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21页)
  
  这不就是对中国充许私营企业主加入共产党争论的最好裁决吗?!
  
  1879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给奥。倍倍尔等人的通告信中。也谈到了德国党怎样对待来自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等非无产阶级的人的加入无产阶级的先锋队问题。他们指出:
  
  在至今的统治阶级中也有人归附斗争着的无产阶级并且向它输送教育者,这是发展过程所决定的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这里应当指出两种情况:第一,要对无产阶级运动有益处,这些人必须带来真正的教育者……第二,如果其他阶级出身的这种人参加无产阶级运动,那么首先就要求他们不要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等的偏见的任何残余带进来,而要无条件地掌握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84页)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那么,人们是否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把自己或自己的人民标榜为先进的生产力呢?不能。他指出:
  
  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1页)
  
  世界上没有与世隔绝的现成的先进生产力可以拿来作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不能把现成的落后生产力,当作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也不能把先进的生产力当成落后甚至是反动的生产力。那种企图不通过向同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学习,不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不通过对自身所处的落后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改造来提高生产力水平,用制度替代、人的思想改造和生产力名称更换的方法,在一夜之间来造就国家和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在一夜之间实现社会主义以至于共产主义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格格不入的。
  
  正如恩格斯针对俄国所论述的,经济落后社会实施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只会引起生产力发展的停滞。
  
  在阶级社会,贫穷者中当然也不乏有先进生产力,富有者也不全都是先进生产力,有不少人是靠了偶尔的机遇,或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攫取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财富,但先进生产力一般都是富有者。先进生产力由于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他们会创造和获取比一般人更多的财富。暂时处于贫穷之中的先进生产力也迟早会走到这一步(当然也会有大批不幸的天才会被埋没),因为他们可以合法地拥有比一般人更多的财富,而这种拥有也被一般人承认为是合法的拥有。而正是由于他们与一般人不一样的优越的经济上的差别又反过来支持和造就了他们的杰出成就。这个道理再也浅显不过:一匹日行千里的马,只能得到与一些平庸的马或者说是老弱病残的马一样的低下的饲料待遇,它还能日行千里吗?正是出身于资产阶级律师富有家庭,为列宁所推崇的泰罗才得以优异成绩考入哈佛大学,然后成为总工程师、一家公司的总经理,而正是他成了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分子时,他拥有了与一般工人巨大差别,拥有了相应的物质基础,他才得以进行他的科学管理试验和研究。
  
  在贫穷社会实行全面的公有制和物质上的平均。拥有多余的财富被视为反动或者非法,把一些有较多私有财产的人列入资产阶级的行列进行专政(当然,对那些公开抗拒革命,危及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执政的资产阶级分子除外),将他们的财产收为公有和国有,甚至对他们进行肉体的惩罚和消灭。结果,所有人都变成了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先进生产力当然也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车间和工厂,没有了设备,没有了资料,没有了资金,他们必须和一般劳动者(甚至比一般劳动者更差)一样去完成廉价的
  
  落后的体力劳动任务,为了自己生活下去而奔波,从而丧失了赖以进行发展和创造的客观物质条件,当然也就最终失去了属于他们的创造和发展;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有财富和物质的支持,更需要有一个没有任何限制的广阔天地,来任他们展翅高飞。而在贫穷的社会实行的单一的计划经济,又加剧了先进生产力的进一步衰落。在计划经济下,不是社会不珍惜人才,而是社会不需要人才。人们的命运由国家的计划所决定,所有的国家部门只需按国家的计划去执行,无须个人再创造,而经济生产和行政事务本身的科技含量不高,社会的职位不一定非“人才”不可。因此,大量的人才学非所用,报国而无门。大鹏鸟只好和小麻雀一起挤在狭窄的计划经济的笼子内作杯羹之争。在这个笼子内,大鹏鸟别说是展不开翅膀,就连头也是抬不起,而麻雀的小却成了特长。先进生产力一则精力只在于自己才能的发展,二则容易拥才自恃甚至自傲而得罪旁人和权势。权势者则受了落后的思想意识的限制和支配,或是接受了落后生产力的贿赂,或是采信了落后生产力组成的“群众意见”,或者其中很多人干脆自己就是武大郎开店,把党和人民的权位当成了自己挣到的一份家产和封地,在这块他说了算的封地上,用自己的感情代替党性原则,启用奴才和庸才作党羽,对自己的智能和升迁构成威胁的先进生产力进行打压。“说你行,你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这就是先进生产力在这种丑恶的行政力量下无可奈何的感叹和悲鸣。
  
  先进生产力的最完美的发展环境,只能是在社会物质水平高度先进,社会高度富裕的情况下出现。只有在这个时候,一般性的或者是落后的生产力才能逐渐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才能正确地认识超过自己水平的先进生产力应该拥有比自己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并自觉地把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送到先进生产力周围,让他们更快地引领社会的发展和前进。当然,这就是我们所憧憬和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了。
  
  三  农业工业化原理?
  
  历史学家把人类种植谷物,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上一个阶段性标志。
  
  由于农业是受自然力支配最大的产业,人类不容易依靠自身的力量对它进行产业革命,对它进行的革命需要的科技含量更高。工业是受自然力支配最小的产业,人类比较容易依靠自身的力量对它进行产业革命,而更重要的是,农业的工业化必须建立在工业的现代化基础之上,所以它后于工业完成自己的革命化。而农业的工业化的完成,意味着进入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的门类结构、社会人员成份结构和生产力水准上的完成。
  
  所以,农业的工业化,应该作为一个国家或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最后一道历史“工序”,一个历史阶段性的标志──由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包括资本主义)过渡到先进的社会主义经济状况的历史进程最后终点的里程碑。马克思曾经说到过这个意思:
  
  ……我愈研究这种垃圾,便愈相信:农业的改革,以及以农业为基础的所有权这种龌龊的东西改革,是将来革命中的起点和终点。
  
  (马克思《致恩格斯》1957年中国三联书店
  
  《马克思恩格斯通讯集》第1卷第276页)
  
  列宁从他的社会主义实践上也接近到了这个标准的层面:
  
  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
  
  (《列宁选集》第4卷第549页)
  
  历史上资本主义的农业工业化,从社会形态区分,大概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资本主义农业在没有受到封建势力重大阻碍便迅速发展。一种是“普鲁士模式”,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经济上逐步改良发展的资本主义农业。而从自然土地特征上区分,大概可以分为平原和山地两种。平原有实现机械化的自然地理条件,而山地实现机械化就难度较大。
  
  资本主义的农业工业化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生产的科学化、机械化、程序化。二是生产关系的资本化(社会化),即出现了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占有者,与之相应地也出现了失去了土地或者是放弃了土地或者根本就没有土地的农业雇佣工人。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后一特征出现了变化,出现了自己拥有资本租赁土地机器进行耕种,或者自己拥有土地机器,自己进行耕作,农忙时雇请短工的农业工人。工人的科技水平也很高,较之马克思时代有了巨大的变化。在本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农民就可以养活五六十个人,很多人都是大学毕业生,出现了马克思曾预言过的那种理想的、基本上消灭了三大差别的城市型的工业化农民。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到东北进行免耕法试验的美国农民韩丁也是一个典型代表。70年代中国《知识就是力量》就发表了他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他在美国从事农业种植的详细过程,介绍了他怎样从土地管理部门租来一大片土地,又从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飞机等农机出租者那里租来机器,又如何付钱请化肥商人直接雇人用飞机将种子、化肥和除草剂施到地里,又介绍了他自己如何开着机器,采用他著名的“免耕法”从冬到秋在他租种的那片土地上播种、收获,他一个人便可耕作几百公顷地,打下十几万公斤的粮食。韩丁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化了的现代农业工人的典型。他的耕作方式也可作为农业工业化的一个活生生的“标本”.
  
  1978年10月13日中国《参考消息》登载了他谈中国的农业与美国的农业机械化的文章。他介绍了美国的机械化发展情况。他说:
  
  农业是美国的最大工业。
  
  美国从1830年开始有马拉农具。以后,有捆麦机,剥(棉)花机。1900年以后,拖拉机把原来的马拉农具带上了。美国是先有农具(指半机械化的。本作者注),后有拖拉机。象中国现在这样光有拖拉机,没有农具,美国没有这样一个阶段。我小的时候,还有马拉农具。我家有两匹马。1937、1938年我上大学时,出现了悬挂农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淘汰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油压和电子技术用于农业机械,飞机用于农业也比较普遍。我现在已和直升飞机公司签了合同,他们将在两个星期后在我的地里撒黑麦。下一场雨后,就会出芽。
  
  机械化的程序,先是小麦,后来是大豆,玉米,最后是棉花。总是先易后难。摘棉花,现在完全机械化了。第一次摘80%,第二次摘20%.摘苹果也机械化了,苹果必须同一个高度,成熟期相近。摘西红柿也用机械了,有的还没有机械化,比如采磨菇。干手工劳动用墨西哥人,波多黎各人,不用美国人。外来人工资低,一般是美国工人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高的也有每小时三美元的,相当于美国工人的最低工资。这是帝国主义的办法。
  
  (原载中国1978年10月13日《参考消息》)
  
  这是美国70年代的发展情况。  到了80年代,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1982年中国新华社记者谢文清去美国访问,回来写了本《美国一月游》的书。他去了美国伊利诺斯州和蒙大拿州的农村,在乡村兽医博士荻·劳森先生家住了5天,并随劳森先生到附近的农村牧场巡回出诊参观,对美国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了解很具体,他在书中写道:
  
  “事先,我还设想过要同农民来一个‘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但是,一则,因为我是一个洋人,是个宾客,主人很客气,不让我干活,再则,许多活我其实是不大会干的,如操作各种机器,除拖拉机我可以驾驶外,其它都不行。而这里的农场和牧场的农活几乎全部都机械化了、手工劳动是很少的。”“每户农民一般都有六、七万英亩土地,多者可过一千
  
  多英亩。农舍就建在自己土地的高坡上。”“但这些农舍也不是我们中国印象中的房屋加树荫,而是相当机械化,具有各种机械设备、电器设备和卫生设备的农舍。最典型的‘农舍’景象,就是一栋别墅式的住房,几间养牛房、养猪房和机房(停放拖拉机、汽车、收割机机、饲料加工机等)而最高、最突出的则是圆筒形的仓库,远远望去好似发射火箭的装置,高耸空中,金属结构,圆简和顶端都闪闪发光,……有的农户却建了两个这样仓库,使他们并排而立,相距只有一、二米,仓中一个装的是玉米,另一个装的是牧草,两仓之间建一个小棚,安装饲料制作机和传送带,把搅拌好的饲料送到牛槽或牛栏。一般一家只有二到三个劳动力,但平均每户都种六、七万英亩土地,还养七、八十头奶牛……从耕田、播种、中耕施肥、收割脱粒到烘干入仓,一律由机器执行任务。……给牛供水,挤牛奶、贮牛奶、运牛奶直到卖出牛奶,全由机器执行……”  “由于所有的劳动几乎全靠电力和机器,所以在美国农村农民和工人的工作已相差不大了。就产品来说农民生产的是农产品,但就每天的工作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却是同机器打交道。驾驶机器的汽车是不必说了,比如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饲料粉碎机和混合搅拌机、输送机、挤奶机等,农民都必须熟悉。还必须会修理。……把他们称为‘农业工人’或‘种田工人’,倒更能反映他们职业的概貌。因为他们日常使用的已全部是机器了,而且有的人很有创造性。比如,有一家农民自行设计一种装置,能把牛奶冷却贮存时放出的余热收集起来给水加温,供自己一家人洗澡、洗衣。他们可以说都是些机器迷,整天在改进机器上打算盘。这使我想起了我们中国的农民和农业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农民主要在机器上打主意来提高生产效率,而中国农民却只想多生儿女来增加劳动力?他们为什么不象美国农民那样,想办法多采用机器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困难?难道中国农民就不知道机械比多生娃娃的效能要高得多吗?我想其中必有原因。首先,用机器得有钱、买得起。中国的工业品太贵,使农民心有余而钱不足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农民文化程度的高低和科学常识的多少也很重要的。美国农民一般都是高中毕业,有些科学常识。第三,美国燃料、电力便宜,农民用得起这些能源……”
  
  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美国的农业又是什么样子了呢?不用说,比上面所列举的要更先进。
  
  于是,我们现在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标准:
  
  农业工业化,即农业的科学化,机械化和程序化,是一个国家可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施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准,其根本原因是个体农民都成为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农业工人,成为了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先进生产力。
  
  在当代,美国等少数先进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这一标准。
  
  那么,作为落后贫穷的国家,怎样来实施这一战略步骤,马克思主义又有何高论呢?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对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体制下由落后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时期的农业发展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写出了象《法德农民问题》等很多著作。一般说,他们对大农,即封建地主和农业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没有什么的担心,他们担心的反而是人数众多的落后的小农的改造,他们对小农的改造的政策做出了科学的论述:  我们对待小农(恩格斯在文章中定义为“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本作者注)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在我们夺国家政权的那一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  第一,法国纲领的论点是完全正确的:我们预见到小农必须灭亡,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要以自己的干预去加速其灭亡。  第二,同样明显的是,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象我们将不得不如此对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生产和占有,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我们永远也不向小农许诺,给他们保全个体经济和个人财产去反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优势力量。我们只能向他们许诺,我们不会违反他们的意志而强行干预他们的财产关系。
  
  恩格斯1894年《法德农民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98-500页)
  
  恩格斯对待小农的态度,针对的是象法国这样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所存在的小农,而不是落后贫穷国家的小农。对待象法国这样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小农,尚且必须“无论如何不要以自己的干预去加速其灭亡”.在“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生产和占有”时,“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作为远远落后于法国的贫穷落后国家,当代社会主义者在对待小农的态度上,不仅教条主义地搬用了先进国家的标准,而且还错上加错地违犯了恩格斯“无论如何不要以自己的干预去加速其灭亡”的教诲,在“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生产和占有”时,没有用历史成果向农民示范(历史上也曾有过示范,但都是短期内急功近利的示范),绝大部分农民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合作社的好处而自觉自愿地要求加入情况下,虽然没有采用暴力,但却采用了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强行组织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和合作社,“以自己的干预去加速其灭亡”,企图一夜之间把小农从历史上消灭,把农业推进到社会主义以致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之中。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发表的《大难临时头,出路何在?》表明了他对小农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这一情况必须再三强调,因为资产阶级报纸经常“恐吓”中小业主,说什么社会主义者,特别是布尔什维克想“剥夺”他们;这种说法显然是捏造出来的,因为社会主义者就是在完全的社会主义变革时也不想剥夺、不能剥夺并且不会剥夺小农的。
  
  (《列宁选集》第3卷第150页)
  
  可是,事实上,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当代社会主义者并没有遵照列宁的指示,甚至在社会还没有进入到在完全的社会主义变革时,就迫不及待地剥夺了小农。
  
  列宁在对错误进入共产主义的实践进行反省和总结后,于1921年4月14日在给阿捷尔拜疆等国的共产党员同志们的信中明确告诫各国共产党:
  
  对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农民,要更加缓和、更加谨慎、更加让步。应当广泛地、坚持地,巧妙地,谨慎地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极力利用这方面的工作来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和吸引知识分子参加经济建设。要利用同意大利、美国等国的商品交换,来尽力发展物产丰富的边疆的生产力,发展水力和灌溉。为了尽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灌溉是特别重要的。
  
  更加缓慢、更加谨慎、更加有步骤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列宁选集》第4卷第501页)
  
  “应当广泛地、坚持地,巧妙地,谨慎地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极力利用这方面的工作来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和吸引知识分子参加经济建设。要利用同意大利、美国等国的商品交换,来尽力发展物产丰富的边疆的生产力,发展水力和灌溉。为了尽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灌溉是特别重要的”这就是列宁从阿捷尔拜疆等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恩格斯的科学论述提出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给小农提供的“社会帮助”.
  
  “更加缓慢、更加谨慎、更加有步骤地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就是列宁从阿捷尔拜疆等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恩格斯的科学论述提出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待小农的总原则。这也是今天中国在农业方面实行的和有待更进一步地
  
  深化的一系列正确改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依据。 为什么导师们在小农问题上都是这样地小心谨慎?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他们都十分清楚,社会主义必须由高度发达的物质作为基础,由有高度思想觉悟和高度科学文化知识的人从事的事业,从落后的小农到先进的社会主义,不仅需要一个经济的自然发展过程,更需要在这个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使小农的思想意识得以演化。经济的发展可以人为地加速,但人的思想意识的演化却远远滞后于环境物质的发展变化,必须假以它一定的历史时间。因此,列宁在《论合作制》中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进步,因为它是适合最普通农民的水平,它没有向他们提出什么更高的要求,但是,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人人参加合作社,这就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渡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列宁选集》中文1994年版第4卷第770页)
  
  四  国家原理?
  
  社会主义的国家原理,就是包含无产阶级专政,司法、警察、军队等专政工具,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以及国家、政党和阶级的最后消亡等问题的国家原理。这个原理,在过来的理论中,已经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论述,已经建立了比较科学的理论体系,本文不打算进行详尽的论述。这里只对与无产阶级专政相关的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进行一些新的探讨。
  
  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里说: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页)
  
  这段论述,因为点明和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就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和强调,它成了一段时间内每论必及的经典名言。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一开始,人们矫枉而过正,一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过渡时期理论,就没有人再提了。其实,马克思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对经济的发展和建设,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要重新认识和建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  认真学习和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仔细琢磨恩格斯的这段话的含意,可以发现,对恩格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理解上,从列宁开始,我们犯了两个根本性的错误。
  
  (1)、恩格斯说的过渡时期,是指已经具备了物质条件的先进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我们却用来做了还没有具备社会主义所需的物质条件的贫穷落后的小农国家的“过渡”指导。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教条主义错误;
  
  (2)、细心看就会发现,恩格斯在原话中用了一个很关键的概念: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如果以这个概念来推理,就可以得出与之相对的辩证概念──经济上的过渡时期。
  
  于是,我们应该做出这么个结论,马克思实际上提出了过渡时期的两大任务:
  
  经济上的过渡
  
  政治上的过渡
  
  但是,我们却只理解了其中一个意思,即;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因此,在阶级斗争年代,我们就只拿了它作了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依据。而把它辩证的一面:经济过渡给忽视了,以致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又错误地把恩格斯的过渡理论当作了阶级斗争的理论放置到了一边。
  
  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不仅提出了先进富裕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时存在的过渡时期,而且还在他和马克思对俄国革命的论述中,提出了落后贫穷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他还明确地指出了过渡时期“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特别是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此相联的变革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的主要历史任务:
  
  由此可见,俄国的公社所有制早已度过了它的繁荣时代,看样子正在趋于解体。但是也不可否认有可能使这一社会形式转变为高级形式,只要它能够保留到条件已经成熟到可以这样做的时候,只要它显示出能够在农民不再分开而是集体耕作的方式下向前发展:就是说,有可能实现这种向高级形式的过渡,而俄国农民无须经过资产阶级的小土地所有制的中间阶段,然而这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能发生,即西欧在这种公社所有制解体以前就胜利地完成无产阶级革命并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特别是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此相联的变革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1994年版第3卷第282页)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过渡时期的政治形式无产阶级专政,不是过渡时期的目的,只是实现过渡时期历史任务的手段。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是给落后和贫穷的国家提供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物质条件,特别是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此相联的变革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在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也曾出现过同样片面的理解。他以为恩格斯的论述讲的就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没有别的含意。他在《国家与革命》中引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这段话进行阐述时说:
  
  现在,问题的提法已有些不同了:
  
  从向着共产主义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非经过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不可,而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选集》第3卷第244页)
  
  正是这个片面的理解,导致他在建国前后一段时期内单纯地强调和重视共产主义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单纯地强调和重视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强调消灭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忽视了经济和物质基础的决定作用: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为了消灭阶级,第一就要推翻地主和资本家。这一部分任务我们已经完成了,但这只是一部分任务,而且不是最困难的任务。……第二就是要消灭工农差别……这是一个无比困难的任务,而且必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只有把整个社会经济在组织上加以改造,只有从个体的、单独的小商品经济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这样的过渡必然是非常长久的。采用急躁轻率的行政立法手段,只会延缓这种过渡,给这种过渡造成困难。
  
  (《列宁选集》第4卷第89页)
  
  在自觉和不自觉地错误实施共产主义政纲的三年后,他立即从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坦诚地承认:
  
  到了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列宁全集》第33卷第70页)
  
  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社会主义的分配,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只去完成一些比较轻易的任务,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我觉得危机是从1921年2月开始的。就在这年春天,我们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关于这一点,我没有看见我们有什么重大的意见分歧。到现在,即过了一年半以后,在1921年底,我们已经能够作一些比较了,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呢?这一年半多的时间,我们是怎样度过的呢?结果如何呢?这次退却对我们是不是有利,是不是真正挽救了我们,或者结果还是不肯定的呢?这就是我们提出的主要问题,而且我认为这个问题对于各国共产党也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我们大家就注定要灭亡了。
  
  《俄国革命五周年与世界革命的前途》
  
  (《列宁选集》第4卷第720页)
  
  列宁认识到,苏联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列宁立即以新经济政
  
  策,从实质上实践了恩格斯的过渡理论,并丰富和深化了这一理论,使这一理论更加具体化格具有操作性。
  
  新经济政策是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真正途径。转向新经济政策,这是上一次党的代表大会致通过的,而且比我们党解决其他问题时更加一致。这种一致表明:采取新的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已经绝对必要了。在许多问题上有分歧、用各种不同观点来估计情况的人们,都一致地、非常迅速地、毫不犹豫地得出结论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真正途径,而探寻这一途径的唯一方法,就是实行新经济政策。
  
  (《列宁选集》第4卷第617页)
  
  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中对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形式,一再进行肯定: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社会主义的那一级,没有任何中间级。
  
  (《列宁选集》第3卷第550页)
  
  列宁在共产国际第4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俄国革命五周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分析了苏联在过渡时期只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和物质基础:
  
  可见,我在1918年认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苏维埃共和国当时的经济状况,是一个进步,而且我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思想,还简单地列举了俄国经济制中的几种成分。这些成分依我看来有以下几种:(1)宗法式的,即最原始形式的农业;(2)小商品生产(包括出卖粮食的大多数农民);(3)私人资本主义;(4)国家资本主义;(5)社会主义。这几种经济成分当时在俄国都存在。那时我给自己规定了一个任务;说明这些成分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是否应当把国家资本主义这一落后无产阶级专政成分看得高于社会主义。我再说一遍:在一个宣布为共产主义的共和国里,竟把落后无产阶级专政的成分看得比社会主义还要高,还要优越,这在大家看来是非常奇怪的。但是如果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决没有把俄国的经济制度看成是一种单一的和高度发达的东西,而是充分认识到,俄国除了社会主义形式的农业之外,还有宗法式的,即最原始形式的农业,那末,问题也就很清楚了,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国家资本主义能起什么作用呢?
  
  ……国家资本主义虽然不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形式,但对我们和俄国来说,却是一种比现有形式更为有利的形式。
  
  (《列宁选集》第4卷第658页)  “在一个宣布为共产主义的共和国里,竟把落后无产阶级专政的成分看得比社会主义还要高,还要优越,这在大家看来是非常奇怪的”.列宁的话难道还说得不够明白吗?  这就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过渡理论和过渡形式的特征最精彩的表述。这就是列宁主义的真正精髓所在。
  
  我们现在可以对过渡时期的定义进行这么一个概括了: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在国家和阶级消亡之前,不管是先进富裕国家还是落后贫穷国家,都存在着一个经济上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以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进一步发展原有社会经济,最后达到国家垄断,以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需的物质准备。这个时期历史任务完成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物质高度丰富,开始出现涌流,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市场经济和生产形式已经无法把经济再推向前进,实行全面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社会成员共同一致的自觉要求。从落后和贫穷的经济物质状况出发,落后贫穷国家的过渡时期比先进富裕国家的过渡时期要长。无产阶级专政就是过渡时期历史任务完成的有力政治手段。
  
  回顾当代社会主义七十年历史,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科学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看清落后国家过渡时期时间上的历史长期性,理顺中国的改革开放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血肉渊源,重新恢复和建立过渡时期理论。
  
  五  商品货币和资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明白无误地论定,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商品,没有金钱货币和以货币计量的资本。
  
  它基于以下理由:
  
  社会主义实行全面的公有制,一切为公共所有,私有财产不存在,人所需的生活消费物品均为计划分配供给,所以就没有商品。没有商品,也就没有了作为特殊商品的金钱和货币,没有了金钱和货币,也就没有了以金钱和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资本。
  
  社会主义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一切经济生产活动,均由科学的计划安排,各生产部门所需物资原料,均由计划安排调拨供应,不需要商品来进行交换和调剂,也就没有了与此相关而产生出来的市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金钱和货币,也就没有了资本和资本的运作。有高度思想觉悟的人民自觉地抵制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人与人之间只存在义务和奉献,没有了报酬和索取。因此,社会也就没有了价值和价格的取向和定义。
  
  但是,两种情形,社会主义将存在商品、金钱货币和以货币计量的资本。
  
  一、恩格斯所提出的先进国家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种情形又将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在单一国家内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型需要有一定的历史时期作体制和经济生产的调整和改造。人的思想同私有制转向公有制,也有一个历史的转变过程。二是在国际上还存在着较强的资本主义经济情况下,单一国家虽然已经达到了先进和富裕的社会主义物质条件,但全面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无法与国际市场接轨,共产党国家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沟通与交往,就还必须保留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
  
  二、恩格斯所论及的象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发展时,首先单一国家还没有达到实行全面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水平,在得不到先进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无偿援助的情况下,需要借鉴和运用马克思所提出的“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来发展经济和生产,以建立起社会主义所需的先进和富裕的物质基础。其次国际上资本主义仍然具有绝对的优势,单一或作为少数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采用市场经济的运作,参与国际经济的发展和循环,才能在国际的大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而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商品。于是,我们就错误地把商品,以及由商品产生出来的金钱货币和资本市场经济,理解成了反动的资本主义而成为了的打击对象。在一段时间内,不顾贫穷和落后的经济发展实际状况,教条主义地把自己当成了先进和标准的社会主义,首先是镇压和消灭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然后拒绝向国内的先进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学习和交流,实行全面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并在一段时期内企图以产品、证券和资金取代和取消商品、金钱货币和资本,
  
  1905年,在推翻沙皇的斗争中,列宁针对民粹派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依靠农民和工人,打倒资产阶级,从而使俄国避开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绕过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指出:
  
  在理论上,这种想法是忘记了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必不可免地会发展起来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起码原理。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以商品生产为基础并且和文明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交换关系的社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自己也必不可免地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民粹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说什么俄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和范围内进行阶级斗争的道路,而经过其他道路来跳出或
  
  跳过这个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坚定不移地排斥这类的梦呓之谈的。
  
  所有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无论是一般说来还是单就俄国说来,都是已经十分详细地证明了,并且反复说明了的,而根据这些原理就应当得出下面的结论:除了使资本主义向前发展以外,妄想在任何其它地方替工人阶级寻找出路,都是反动的。在俄国这样的国家里,工人阶级如其说是苦于资本主义,不如说是苦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够。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列宁选集》第1卷第541页)
  
  列宁指出的是俄国这样的落后封建国家,在“以商品生产为基础并且和文明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交换关系的社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自己也必不可免地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那么,同样道理,在“以商品生产为基础并且和文明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交换关系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交换时,我们难道要资本主义国家按计划经济的规则来和我们进行交换?为了发展和前进,我们为什么不遵照马克思的指示,利用一切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采用资本主义的经济生产方式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生产,赶上和超过先进资本主义。
  
  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资本主义时期的商品,来分析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剩余价值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怎么被资产阶级侵吞,他并没有把商品,作为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课题来考察和分析。他们只分析了商品的一个侧面价值问题。对于商品的结构,商品的作用,商品的历史和未来,商品的信息,商品的市场,商品的供求、商品类信息的科学技术交流作用,择优去劣,促进生产和技术的发展的巨大作用,为学术的范畴所限,马克思恩格斯就没有涉及。但是,在《共产党宣言》里,他们对商品的伟大历史作用和历史意义进行了充分肯定: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5页)
  
  商品,究其本质,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除了浸润着劳动者的一般劳动外,还同包含着劳动者的智慧和技能,它是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的结晶。商品的交换除了是价值的交换外,它还是人类在阶级社会的信息的一种交换方式,是科学技术的一种交换方式。商品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之一。它可以充分地体现马克思关于以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人类世界性交往的思想,它就是人类在阶级社会进行交往的工具之一。商品对于人类历史来说,是历史前进的润滑剂。商品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的进步就是生产力的进步。商品的交换性决定了它的生命力,它的交换性越强,它的生命力就越强,它的威力就越大。在阶级社会,谁也不能阻挡商品的前进和发展,更不能人为地消灭它。它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和发展。商品的消灭是商品自身发展的自然结果。商品的最高阶段就是国家垄断。而只有资产阶级才能把商品“玩”到最高阶段。商品走到国家垄断就走进了死胡同。就象象棋里的卒,走到了最后一格,自己走进它最后的寝宫社会主义。它就自己累死了,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这时候的社会,就算是走到社会主义的大门口了。
  
  六  计划经济原理(与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质的不同)?
  
  上面给出的社会主义的物质原理,规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内容。那么,这个物质内容的发展和前进,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形式使它在一定的时空段中得以存在和发展,这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必须首先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计划经济,与苏联等当代社会主义所实行的计划经济,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者是“形似而神不似”.苏联等当代社会主义所实行的计划经济,是在社会物质标准还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实行了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形式。而正因为它们的物质基础没有达到,所以,它的计划经济也就不能称之为计划经济,或者不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也正因为如此,苏联等当代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虽然从形式与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但它却失去了它内在的本质要素,它也就最终没有能够持续地促进苏联等当代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使社会经济有比例地按照科学计划发展的计划经济,是建立在先进资本主义物质基础和全面的公有制基础之上,与社会先进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能够始终持续地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以全面的公有制为基础。社会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就可以不听令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不能实施自己的计划。而全面的公有制,又必须建立在高度丰富的社会物质基础之上。因为只有高度丰富的社会物质、可以使人们消除对多余物质财富私人占有的思想意念。而高度丰富的社会物质基础,又必须在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之后才能达到。
  
  可以而且必须实行计划经济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是:竞争经济已到达顶峰,社会物质已经开始涌流,资本家占有着社会的大部分财富。以脱离创造和生产为标志而产生出寄生性,变成纯粹的不图进取、懒惰的食利者,竞争生产已经完全无序,并进入了一种不能控制的恶性循环之中,经济已无上升希望。
  
  1880年,恩格斯名著《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到社会主义社会计划经济的历史发展的简要阶段及其特征作了具体的描述:
  
  一、中世纪社会:……商品生产刚刚处于形成过程中:但是这时它本身已经包含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萌芽。
  
  二、资本主义革命:……资本家出现了:……社会产品被个别资本家所占有。这就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现代社会就在这一切矛盾中运动,而大工业把它们明显地暴露出来了。
  
  ……
  
  (D)资本家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大规模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占有。资产阶级表明自己已成为多余的阶级:它的全部社会职能现在由领工薪的职员来执行了。
  
  三、无产阶级革命,矛盾的解决: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60页)  全面的公有制是全面的计划经济的社会基础。它们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不可偏废的关系。公有制古已有之,原始社会的原始共产主义是全面的公有制。在后来的各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同程度存在公有制。比如,什么时候都得有的大一点的道路交通,水利设施;以自然物存在的过于宏大,非一般人不能购置和占有的大江大河,大川大山;宗庙,寺院等公共场所建设、用品设备以所属的山林土地;官府以及官府的产业。如我国古代的盐铁一类的官营经济;城市的市场街道和公共建筑、场所、用品、设施等等。所以,公有制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当然不是社会主义,也不能产生出社会主义。1894年,老恩格斯针对俄国革命者关于利

【中篇:社会主义原理原创揭密】相关文章:

初中篇俄语自我介绍作文06-10

揭密:面试中HR识别谎言技巧08-17

《功的原理》08-17

情书(原创)08-15

《门》原创..08-16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应用08-20

电解原理(一)08-17

抽屉原理说课稿08-11

[原创]《江姐》 设计08-15

《奇妙的克隆》原创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