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语文论文

语文论文

时间:2022-03-30 16:18:38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语文论文范文(精选8篇)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论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语文论文范文(精选8篇)

  语文论文 篇1

  【摘要】国内外教学环境差别很大,国内外对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整合研究情况是理论充足,实践欠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少之又少。我们认为多媒体技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深度结合的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理念的认识,更在于行动实践。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既要在大班额课堂上采用信息化技术与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还需要按质量按计划完成相关的教学进度。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语文课堂

  引言:

  国内外对多媒体技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深度结合的研究已经开始。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必须有其理论基础。它的理论基础是根据教师的能力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结合来进行教学的思想。本研究探讨了多媒体技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深度结合研究的教学原则与实施方法,并根据教师的能力或教学风格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教学规划,为教育理论知识提供了实践依据,进一步充实校本教材。

  一、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整合之意义

  多媒体技术对教育有着革命性的意义,特别是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展开提出了新的发展和举措,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推进,语文课堂的教学发展被提议因富有多媒体技术的特色,也让许多教师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如何把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方式合理的结合起来,成了目前教育界当务之急需要研究的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实现教师对于教学的一些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彻底性的改革,也为教师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多媒体技术对教育有着革命性的意义,特别是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展开提出了新的发展和举措,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推进,课堂的教学发展被提议因富有多媒体技术的特色,也让许多教师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如何把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方式合理的结合起来,成了目前教育界当务之急需要研究的的内容,然而在整体的应用当中,却存在着一些“偏失“的现象发生,如何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实现教师对于教学的一些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彻底性的改革,这需要改变这一现象的发生,才能为教师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1.1有利于老师调整教学思路,增强教学效率

  如何才能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方式去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多媒体教学内容,进行自身的学习复盘和整合信息,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点,只有如此循序渐进,才能保障学生的学习是处于一个稳步提升的状态。有效的学习方法要和有效的多媒体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当学生能够更快的掌握了学习的知识点,并且能够促进自身的自主学习之后,那么多媒体的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算是成功的,所以对于学生上台讲课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点入手。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都是语文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这就需要老师自觉的对于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严明于己,保持自身的精准教学用语;并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情况,加上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简单性和目的性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严谨教学、精准用语。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学水准是老师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利用最简单的.多媒体达到最高效的教学效果,比如计算方面,能运用简单的计算器解决则大可不必使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就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简单性的选择本身就是让教学内容与最简单的多媒体向结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2体现教师之教学风格,活跃课堂气氛

  多媒体的运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教学资源,首先是老师需要充分的去研究和了解多媒体的使用方法其次结合自身的课堂特色和需求,利用多媒体去制作一些相应的课件和辅助教学的文件,这样才能使整个课堂内容变得充实有趣、内容讲解更加的丰富生动以及饱满,也就是说老师应当主动去求学而不是等着被提供知识。多发现学生的优点,把课堂氛围弄的轻松幽默,学生才会认真的投入进学习的课堂里,感受学习的氛围,而不是被动的学习。例如:思维导图是个可以被很好利用图形工具,它能有效的建立语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此可以让学生在讲课时运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去表达语文的知识点。贯彻和深入多媒体的技术应用能够帮助老师更快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学生也能更好的掌握课堂的知识点和运用。

  二、怎样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整合

  对于学科教师如何合理有效的把多媒体技术融入于,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这已经不单单只是对于教师教育水平素养和一些教学信息素养的整合,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们的学习成长。正是因为这样的目的,比如: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关于多媒体技术和课程内容整改的相关的比拼大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老师能够自愿参加和报名,通过评比的方式选出最为合适合理的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师成长的策略研究方法,真正的推动多媒体技术在教室的课堂上进行大融合和科学的推进。

  2.1设立学校网络多媒体技术互动平台,提升师生间之交流和沟通

  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尚且不足,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特点——模仿能力极强,给她们的意识记忆里形成良好的、严谨的语文用语记忆,成为规范学生语言的依据,然后学生再根据老师的教学标准,模仿上课。所以我们搭建学校网络多媒体技术平台,并且要求老师要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精准的教学用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必须有一定得规范性,对于语文用语用词精准,意思表达完整,叙事精炼,对理论知识点的用词表述清楚,合乎逻辑,给学生的解题思路上要做到意思明了而精准。

  达到以下目标: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逻辑意识,便于他们今后做语文题和遇到于语文相关的生活问题时能保持一个严谨的态度和符合逻辑的思维。

  (2)积极鼓励学生私下互相讲课学习探讨,帮助他们理清语文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全身心参与进去。

  2.2充分采取网络资源,加深教学设计

  最初的传统授课方式就是老师在黑板上书写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在下面做着笔记,通过纯粹的文字内容去自行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而已是非常被动的,学生无法通过自身的想象和理解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存在很多的弊端的,老师只能从小组讨论去加深学生的学习理解和记忆。

  2.3以网络平台实施经典名著阅读

  除了必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老师也应当学会合理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认识,深刻的认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从而才能更好的去运用多媒体技术。老师在最初应用的时候肯定有许多的不适应性,但是为了切合现如今的新时代素质教育,只有强行的让自己去调整适应,渐渐地才能更加熟练的去运用掌握。多媒体技术更多的是在视觉和听觉上去辅助老师进行课堂教学,这也是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这样也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快的掌握学习的知识点,这样也能更加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的课堂当中,也能更加简单的去理解所学知识点的信息,多媒体的运用更多的是重在一个创新的举措上面,通过强大的理解和自身的判断才能出现更好的课堂氛围。

  2.4采取网络资源疏导学生综合性学习

  本着对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负责的教学理念,我校会积极的开展对于多媒体技术研究与教学内容融合的相关课题研究内容选出合适的课题研究组进行研究,统一相关的教学目标和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和配合,做到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质量的融合和推进促进了教师教学的方法和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质和素养。帮助大家互相学习,同样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素养。

  三、小结

  网络的多媒体教育模式起到了真正的弥补教育上的缺失和不足,改善学生整体的学习氛围和环境,随着课堂实战的经验越来越多,老师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呈现也会越来越熟练和广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能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学习问题,加强和规范老师对多媒体的正确应用,能促进老师更快的适应新型教育的教学方式。这个概念的运用在于要求全部学生能够参与到整合教学过程当中来,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的背景,在全员性的积极推动下,让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学内容和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的大环境下更好的学习,全程大体包含了教师的备课阶段、课堂教学展示以及学生课后的一个作业布置。如何将语文的教学内容和多媒体应用进行完美的结合是每个老师教学时应该着重去考虑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当下,不论是怎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都在强调一个素质教育,这也就对老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和教学高度,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之下,再进行多媒体与教学的结合能帮助老师更加适应新时代下全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根据我校多媒体技术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按照我校发展规划,结合专家组的点评建议,我校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将做好几个方面:

  1、以点带面:充分利用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带动全体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2、紧跟时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校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教师资源,开发系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可行策略,并将课程讲解视频化、网络化,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

  3、网络教研:尽管目前我校教师利用网络与专家进行交流的风气已经形成,但仍需进一步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逐步深化、规范化网络教研。这个概念的运用在于要求全部学生能够参与到整合教学过程当中来,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的背景,在全员性的积极推动下,让学生可以在教学内容和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的大环境下更好的学习,全程大体包含了教师的备课阶段、课堂教学展示以及学生课后的一个作业布置。老师合理引导当前教学内容和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学水准是老师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利用最简单的多媒体技术达到最高效的教学效果,比如计算方面,能运用简单的计算器解决则大可不必使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就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简单性的选择本身就是让教学内容与最简单的多媒体技术向结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贵,郭世平,方明华,栾庆芳.论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原则与模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3006:110-113.

  [2]何大为.论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原则与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5,21:139.

  [3]李成龙,张庆美.试析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原则[J].中国校外教育,2016,16:165.

  语文论文 篇2

  【摘要】初中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单纯地停留在对于中国文学的文学素养,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外国文学作品应到受到学生的重点关注。本文旨在分析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的译文美学,以培根的Of Studies(王佐良译文:《论学习》)为例。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文学作品;翻译研究

  一、语文教材和英国文学作品间的关系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很清楚地点明中国的语文课程需要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旨在培养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的学生。纵观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基本都是中外文学史上非常优秀的作品,例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泰戈尔的《散文诗两首》、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和弗朗西斯培根的《谈读书》。其中培根的《谈读书》作为英国散文的代表作,阐述了正确的读书目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作用和意义[1]。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被作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精度课文学习。以下将以王佐良先生翻译培根的Of Studies作为范例,简要分析王佐良先生译本的翻译美学。

  二、翻译标准介绍

  翻译是跨语言交流过程中桥接不同语言的途径。有两个主要的翻译标准:忠实和流畅。忠实是指要在原文中表达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即原文的信息在原文意义得到了充分而准确的表达,从而使目标语言阅读者获得的信息和原语言阅读者获得的信息一样。流畅是指规范、清晰且易于理解的疑问,不会出现不合乎常理、结构混乱和逻辑不清晰的现象[2]。如果想翻译得更好,则需要翻译者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使译文更地道,更加“古色古香”,并能够准确地将原文中包含的文化背景反映到译文中包含的文化背景。例如原文的taste意为“尝;有 味道”,swallow意为“吞下;咽下”,chew意为“咀嚼;嚼碎”,句中用了排比的修辞,通过对比,阐述了有些书只需粗略地读,而有些则要仔细地读。在后两个分句中,培根用others和some few做主语,替代前面分句的some books,使语句更加简洁。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它只需要借助词语和句意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实现句子群之间的联系。省略在英语翻译中也能达到语义衔接的目的。

  三、中国现代散文与英国Essay的.比较分析

  Essay,通译为随笔,又有人译作论文、美文、小品文、絮语散文、随笔散文。它最初是一种散文文体,源于法国蒙田,发展于英国。英语随笔是一种议论文,从道德的角度讨论人生大事或人性话题,如:《关于死》《关于爱情》《父母儿女》《谈友谊》《谈狡滑》《谈迷信》等。胡适是中国最早从外国散文中吸取教训的新派作家之一,他在1918年4月发表的一篇关于建设中的文学革命的文章中说,国外有许多散文风格值得学习,其中包括蒙田和培根的散文。周作人于1921年6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美文》,在介绍和提倡Essay时引起了散文作家的注意。他明确指出:“外国文学中有一篇所谓的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是批评的、学术性的。第二种是艺术性的,也称为美文。”他的说明为这种文体在中国的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

  四、OfStudies王佐良译本中平行结构翻译的精妙之处分析

  (1)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句中maketh为makes的古英语,且在后两个分句中被省略了,所以原句的完整说法是Reading makes a full man;conference makes a ready man;and writing makes an exact man.full意为“完整的;充满的”,conference意为“研讨会”,ready意为“机敏的;准备好的”。句子的大意是:阅读可以使人更加完备;研讨会可以使人们更加警觉;写作可以使人严谨。王佐良将其翻译为: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翻译过后的句子本身结构整齐,与原文相贴切;译文每个分句都是6个字,开头和结尾各2字分别对应原文分局开头的名词和结尾的形容词。且译文选词很精练,把full译为充实,conference译为讨论,完美地诠释了培根要表达的内容[3]。

  (2)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ts witty;the mathematics subtle;natural philosophy deep;moral grave;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王佐良的翻译是:“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明,数学使人透彻,科学使人深刻,理论使人庄严,逻辑修辞学使人雄辩。”原文中省略了动词make,王佐良在翻译中复现了英语中省略的动词。培根使用省略来避免重复相同词汇的形式和含义。文章简洁明了,但含义清晰紧凑。在翻译过程中,王佐良尊重原著的句子结构,并省略了意义的重复部分[4]。原因是在中文中,主语不是特别重要的。其原因在于,在组成句子、围绕主题的过程中,有时主语无须出现。在将英语翻译成中文时,无须重新建立主谓框架,填补句子中缺失的部分。

  (3)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后两个子句继承了前一个主句,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因此王作良将其翻译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他将句中的名词"delight,ornament,ability”分别译为动词“怡情,傅彩,长才”,比原文单词本身的意思更上一层,结构也如原文一样工整。通过对Of Studies原著和王佐良译本中衔接手段的比较分析,发现原著和译本都具有自然衔接,紧凑语义和通顺连贯的特点。尤其是王作良的翻译,虽然是翻译,但确真正体现翻译就像是再创作,体现了中国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精髓。译文必须首先忠于原文的立意和风格,还必须表达清楚隐含的意思和情感,要唤起读者在阅读中身临其境的情感。只有当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达到审美效应的对等,才构成理想的翻译。

  【参考文献】

  [1]卜立德.英国随笔与中国现代散文[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03).

  [2]赵红军.散文翻译美学与OfStudies的翻译版本比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3]孙艳.从OfStudies的汉译本再议王佐良的翻译[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

  [4]郑素.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篇章衔接手段——以Bacon的OfStudy及王佐良的汉译本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3).

  语文论文 篇3

  [摘要]在当今信息科技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都得到了日益广泛、深入地应用。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教学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手段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智能先进,使教学效果与质量都得了显著提升。在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策略,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支持。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融合策略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中强调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理念,以生为本,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轻负担,高质量”地提升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教育信息技术概念及优势分析

  现在国家对于教育信息技术建设日益重视,并成立了专门的专家组进行研究与指导。关于教育信息技术的概念,学界有许多专家和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中所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总成,教师通过创建、应用和管理一定的信息技术与资源,来促进学习和绩效。教育信息技术主要包含现代教育理念、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三部分内容,其中,信息素养处于核心地位。其主要形式有幻灯、投影、音视频、广播、电视等。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扩展了课堂教育教学的范围,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信息技术具有鲜明的“现代化”特征,其基于先进的教育理念、技术成果,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最大化利用,人才培养质量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一是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方便快捷,且具有多元性、丰富性,能增强课堂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营造出更加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还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难点问题。二是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教育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单向知识传授的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提高。三是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育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信息通道和资源,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上的教案、课件、视频、习题库等资源,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利用。这样,就能将学生的视野从教材中解放出来,拓宽其知识面,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个性化学习,提高知识学习的针对性,也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吸收。四是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多样,表达的信息量大,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优点,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使教学内容易于把握,全体学生都通过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活动,更生动、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及技能,更好地突破重难点。同时,还使教育的教、学、评、测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应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教育信息技术利用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呈现教学内容,可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通过寓教于乐来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教师要结合教材与教学内容,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与需求,来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例如,学习《黄鹤楼》一课时,教师可在讲解古诗词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与黄鹤楼相关的教学资源,如作者的信息资料、创作的时代背景、现代黄鹤楼的实景视频等,学生通过这些生动、直观的资料,将能更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对黄鹤楼形成贯通古今的连续性认知,进而优化知识体系构建,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应用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将能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获得感同身受的人文与审美教育体验。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初中生的兴趣特点,利用图像、音频、动画等,来为学生创设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动灵活的情境,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主动性,达到以趣激学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变色龙》一课时,若只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将很难对变色龙形成清楚、明确的印象,而若是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播放变色龙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变色龙的色彩变化,再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与变色龙的善变进行类比,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篇讽刺小说的主旨。

  (三)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方式,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进师生的互动交流。初中学生年龄小,大多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够强,部分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兴趣也不足。初中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在讲解重难点的时候,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使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或文本等,形成“教、学、做”一体的良好教学氛围,学生学习自然也就会高效、高质。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时,由于该文是选文,又是历史事件,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与知识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就可应用信息技术播放《水浒传》中与《智取生辰纲》联系紧密的内容,并配以适当的讲解,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而实现教学重难点突破。此外,教师也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搭建现代化的沟通交流平台,如微信群、QQ群、电子邮件等,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进而促进学生顺利内化教学内容。

  (四)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与审美能力语文思维能力是对文章、语句、词语的赏析思维方式,培养语文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语文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相关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课时,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来展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语录,并阐述闻一多行为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闻一多先生的言行语录,并进行总结。在课下,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查阅闻一多先生的资料,进而立体地认知闻一多先生的形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能力。初中语文知识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意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而应用信息技术,也可以促使这一目标更容易达成。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将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有效性不断提升。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和加强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有针对性地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学习课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田建兵.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117-118.

  [2]张文.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名师在线,2019(24):92-93.

  [3]孙一云.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148.

  [4]程忠武.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生态建构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9(8):

  语文论文 篇4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措施,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发展,新技术和新教学手段的应用要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必须将新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相结合,因此,在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长期以来起到积极作用的教学措施,也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话题之一。初中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要结合学生学习特点,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性提问、情境创建、小组合作等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该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相关内容,对启发式教学策略进行几点具体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对策;教学措施;教学改革

  当前学校教育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在学科教学的同时人们注重包括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互动能力在内的各种素养的提升,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在这些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中,并不能将传统教育教学全盘否定,在传统教学中有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建议改进并应用到当前新型教学模式中去并起到良好的作用,其中启发式教学便是这些历久弥新的有效教学措施之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也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更加关注学生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核心,借助多元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奠定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引入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以此奠定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学生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科学利用启发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个性,从根本上促进中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

  一、启发式教学的概念与特点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革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提倡教育工作者发挥启发作用,从侧面辅助教育对象认知待学内容,发现知识结构的内部规律,基于自身的储备和能力汲取新营养,在教育工作者的带动和影响下形成积极的状态进入未知领域,实现思维水平的提高。首先,教育工作者的启发作用主要是为了鼓励教育对象能够在主观的意识驱动下,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行动力来进行知识的接收和拓展,以此提升学习的质效。其次,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也需转变教学实施思路,为教育对象设置更多实践和探索的机会,主体自主驱动力的作用要远远大于教师的外力作用和效果。最后,教育工作者实施的启发也需紧密结合相匹配的实践,这样才能为教学提供更有力的支撑[1]。初中语文教学也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更加关注学生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核心,借助多元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奠定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启发式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个性,凸显学生学习价值,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启发式教学在传统教学中运用广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使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语言背后的意义。掌握语言教学背后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掌握文化信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合理的运用提问、点拨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育主要是围绕目的进行侧面的引导,让教育对象自然对问题核心进行思考和辨析,从而完成新知识的获取。因此,针对核心内容的提问便是较为适宜的启发方式。教育工作者所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最终的思考结果应明确归结于核心知识本身。此外,对于问题难度的把握也是具有技巧性的。难度适宜才会起到启发的效果,如果过难或者简单,教育对象便会产生忽视或者轻视的态度,较难题目不愿面对,简单题目不懈面对,这样就无法发挥提问的最佳价值。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问题要带有吸引性和趣味性,能够让教育对象投入到思考当中,通过努力探求到的答案会为学生带来难以匹敌的成就感。如在开展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学习时,教育工作者在完成基本内容和人物分析阶段后,便可以提出更为深刻的问题供教育对象挖掘和思考:如导致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教育对象在掌握基础的信息后,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再思考文章深层次的主旨含义,便更有挑战性。在教师的引导下,教育对象认识到社会背景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导致当时穷酸知识分子没有生存的出路,将原因升华为社会层面,更能帮助教育对象深刻认识到鲁迅先生创作人物和作品的初衷[2]。

  2.2引导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

  情境在当前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频率较高,基于既定教学内容的情境设置,可以有效产生短期的烘托效果,使置身于情境中的教育对象产生与之相契合的情感和思维,从而在情境中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情境创设的使用要素,首先要选择更为直观和具有引导性的元素,如图片、声音等,这种对人类感官的直接冲击可以快速将置身于其中的人们带入到预设环境中,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教育对象在环境中认知作品内容。此外,情境与待学内容的契合度越高,越能够帮助教育对象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并与文章创作的思想和情感保持高度重合。情境带入可以进一步深刻诠释文章的外延性内涵,在情境中教育对象可以获取更多的感官刺激,从而运用多角度的能力投入到对作品的理解中,实现思想上的深度把握。如开展《我的母亲》研读时,教育工作者首先需分阶段明确理解的目标,对于较长篇幅的作品,要运用技巧进行细致划分,从浅层次的字面意义理解,到体会作者对于母亲的深厚情感表达,具体哪些言辞能够表现出母亲的性格特征,又有哪些词句是作者对母亲深厚的爱,等等。教师应在每个理解的阶段对教育对象进行启发体会,让其感受到作者对于母亲深厚情感的表达方法,进而促进教育对象形成个性化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达到最终的理想教育目的[3]。

  2.3运用探讨式反诘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育不仅局限于正面的引导,还可以是反向的辩论,让教育对象通过不同观点进行辨析思考来更为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作品,更能加深对作品的感受。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其代表的层面和特点。教育工作者便可以通过人物设置的背景和特征入手,从典型形象的塑造目的引入对社会问题的思考。金钱对于人们的生活作用很大,进而也会影响到人性的形成。如于勒、菲利普夫妇等人物,对待金钱的态度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如果只是直接将作品的主题传输给教育对象,便缺少了作品应有的灵活性和艺术魅力。教育工作者可引导学生就金钱对于社会和人类的作用与影响进行主题辩论,在思考和搜集论据的过程中,教育对象会通过准备辩论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作品中的人物表现,更能认识到当时社会对于人们观念的误导,这样便能够引领教育对象更为深入地思考社会问题,实现语文学科对人意识的塑造和影响[4]。

  2.4设疑引导小组互动探究

  教师针对预设的教学内容,可在相应的环节中设置引导性的问题,让教育对象通过问题的思考和探知来逐步解决文章核心和重点,从而完成学习目标。对疑惑时刻保持好奇,不断探知和解答,可使教育对象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搭建更为严谨而丰富的知识体系,在文学的艺术世界中不断发挥创造能力。如在分析蒲松龄先生创作的《狼》一文时,教育工作者便可以从文章的核心入手,先引导教育对象对“狼”这一主题进行联想,调动以往的知识储备说出与狼有关的词汇、见闻和经历,等等[5]。通过不断调动思维挖掘与文章主题相关的信息,教育对象便先行进入类似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氛围当中,这样教育对象在较为活跃的气氛下开展文章的接受和认知,便会更容易理解文章主旨,对于狼的本性和具体的表现也会更为顺畅地理解。教育工作者以设置疑问、鼓励教育对象调动相关知识储备的方式,可以有效调节课堂的氛围,让教育对象以更为轻松的情绪进入未知领域的探知[6]。

  2.5通过情感启发,感悟文章内涵

  几乎每篇文学作品都会以一定的情感作为主线,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教育工作者在运用启发手段对教育对象实施教学时,也可以从作者传达的情感出发,引导教育对象产生情感和体验方面的共鸣,从文章的形式入手,体会字里行间的细密情愫[7]。教育需带领教育对象准确把握文章中情感表现的高潮,使教育对象与作者在相同的过程和环节产生同样的情感,这样便会实现读者与作者最高层次的情感共鸣。我国文学以诗歌形式进行情感表达较为常见。在情感高度浓缩的词句中,表达了作者较为浓厚而深沉的情感,因此教师以诗歌为例引导教育对象体会作品的情感,更具有代表性。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中,教师便可从一个“送”字,引导教育对象把握诗人与朋友离别时的情感,诗人面对与友人别离,没有表现出浅层次的愁绪,反而以更为宽广的胸襟、洒脱的情感送别友人,体现出更为理性、长远的友谊[8]。教育对象在体会情感时,也可通过具体带有情感意味的词句来把握整篇作品的基调,从而实现对其传达核心内涵的把握。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引入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以此奠定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启发式教育可以让教育对象自然地对问题核心进行思考和辨析来完成新知识的获取,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问题难度的把握适宜才会起到启发的效果,问题有吸引性和趣味性,能够让教育对象投入到思考当中,通过努力探求到的答案会为学生带来难以匹敌的成就感。科学利用启发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个性,从根本上促进中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启发式教学包括多种教学形式,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兴趣,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启发式教学优势和价值,使其更好地为初中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秀云.论“情感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8(9):48.

  [2]李海花.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J].学周刊,2017(6):145-146.

  [3]武彦霞.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27):87.

  [4]周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育探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7):80-81.

  [5]赵富学,陈蔚,仰明桥,等.“立德树人”视域下培养中国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32(5):431-438.

  [6]谭天美.浅议视觉文化方法对语文教学的启示[J].教育导刊,2014(9):76-78.

  [7]杨朔.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度[J].现代教育科学,2014(6):147.

  [8]张兴堂.“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研究报告[J].语文建设,2014(12):23-24.

  语文论文 篇5

  [摘要]本文以“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研究”为主体,围绕说明文文体教学理念与实施进行论述。教学理念设计上,从人文性与实践性角度入手,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与运用能力;说明文教学实施上,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多关注文本逻辑结构的传输,增强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最后加强语言分析,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教学理念;教学实施

  说明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版教材在说明文的选文上更加精炼与全面。经过对多个班级的说明文教学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教学理念的设置上人文性与实践性缺失;教学实施上的多样化与知识性不足。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探究,提高说明文教学质量。

  一、说明文教学理念的构建要强调人文性与凸显实践性

  (一)以人文性内涵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语文学科具有科学性与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教师要注重对说明文中的人文性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与生命价值,达到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目标。以说明文中的生命价值教学为例,教师先挖掘出说明文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并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尊重生命。例如,《蝉》是一篇包含人生情感与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学生在精读文本时,需要体悟作者人生,探寻生命意义。另外,本文还带有一定文学性质,作者对蝉的生长过程与规律的描写,使文本内容更加丰富。针对此部分教学,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感受作者传递的生命态度。再如,还可通过说明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新版本教材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旨在激发学生民族自信。传统文化内容不只在古诗文中体现,即使是现代说明文,也包含传统文化素材。例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对于建筑与园林内容的介绍,体现了建筑文化与园林文化。说明文虽然以说明解释为主要目的,但是不能仅对说明方法与顺序进行分析,还要关注其中的人文情感因素。

  (二)注重实践性,以理论联系实际“无体不立,无用不行”,因此要关注语文教材文本中的多种文体的价值。说明文作为一种应用性文体,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重点。近几年中考试卷中增加了很多开放性的试题,更加灵活、多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个性化思维表达的空间。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变式练习、扩展文本等形式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是一种体系,实践则主要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环境的设计要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主,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缩短学生与说明对象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另外,还可结合课后练习题,设计初步练习。说明文教学的实质是完成知识点的迁移,教师在讲解完知识点之后就要让学生练习,深化对知识点的记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课文后都有对应的习题,且有层次性,习题类型包括记忆类、理解性与应用类三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利用这些习题,帮助学生深化对说明文的'理解。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说明文,课后练习题一共有五道。第一、二题属于记忆类,第三题是理解类,第四题则是根据已知阅读材料分析问题,与第五题一样都是应用类习题,需要学生实践运用。总之,初中说明文的教学设计要遵循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互相协调,不顾此失彼。

  二、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实施的多样化与知识性培育

  (1)大珠小珠落玉盘———适当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阐述几种说明文教学方法。利用思维导图展示知识系统语文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学生在学习时,只有将其整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教师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不能将知识点碎片化传递给学生,而要通过某种关联,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同化,在明晰多种知识点之间关系的同时,标注在一个图式中,形成思维导图,直观掌握知识点。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加关注思维导图的运用。例如,《苏州园林》一课教学中,让学生围绕原句“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对其余段落进行局部与细部的划分,如局部说明上包括近远景、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层次;细部说明则有图案美、图画美和色彩美等。层次分明地呈现思维导图,让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文章脉络。另外,还可以对单元间的文本进行比较,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教学中,将该篇文章与之前学过的事物说明文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知道同为说明文也有差异,进而引导学生挖掘说明文本质,完整知识体系。

  (二)深入分析细节描写内容说明文不只是严肃的,也带有一些趣味性,如描述事物时将抽象的内容以细节描述的形式趣味性展示出来,使说明内容更加灵活有趣,读者在阅读时也愿意深入探究其内涵。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选文中,对待事物细节的处理有三种形式。第一,引入其他文学资料,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就引入《水经注》中的内容,提升文章说服力;再如《苏州园林》中引入《汉乐府江南》中的诗句,令整篇文章添了不少色彩。这种插入资料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文本的文化气息,提升了学生的鉴赏兴趣。第二,将句子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如《大自然的语言》中对于气候影响因素的描述,通过“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将多个段落连接,使文章更有层次性。第三,巧用拟人手法,如“一只朱红雀对暖流唱起春天,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将朱红雀拟人化,令原本枯燥的说明内容变得灵活、生动,增添文章可读性。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关注文本逻辑结构,提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说明文为了向读者说明事例或者事物,其本身就有很强的逻辑性。初中生思维正在由形象性向抽象性转变,所以教师要重视说明文教学中对逻辑结构的讲解,帮助学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1、探寻说明对象特点说明文教学时,教师要先启发学生自己找出说明对象的特点,理解说明对象内容。对于说明对象特点的探寻,可借助这几种方法进行。第一,列提纲。即将知识点清晰罗列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教学中,师生一同列出提纲:先是笼统介绍石拱桥的特点;然后以卢沟桥与赵州桥为例,体现我国高超的石拱桥建造水平与独特的特点;最后详细分析石拱桥获得成就的原因与发展。用提纲将知识点清晰展示出来,引发学生继续讨论与记忆。教师在此环节中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引,引导学生精准说出石拱桥的特点。第二,画图法。若只是依靠文字的介绍与分析,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借助图画说明。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教学中,当学生完成赵州桥特征的分析后,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呈现赵州桥图片,分析完卢沟桥后也同样展示该图片,让学生观察两座桥的特点,以此加深对石拱桥的理解。第三,比较法。每一种事物都有独有的特征,只要详细比较,就会发现不同。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就对卢沟桥与赵州桥进行比较,细节的不同体现建筑物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比,让学生在对文本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2、掌握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对其辨别与运用,有一定难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说明顺序进行探究,即要先确定说明对象,知道说明的大致内容;然后完成文本的段落划分;最后分析作者行文安排,阐述说明顺序。《中国石拱桥》一文之所以放在单元的第一篇,就是想通过对传统事物的说明,达到“引路”的作用。这篇文章以逻辑顺序为主要说明顺序,通过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呈现石拱桥的特点,并通过详细举例,得到两座桥获得成就的原因,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石拱桥。时间顺序即按照时间的轨迹进行说明。空间顺序是在一定空间中,按照从左到右或者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则是以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说明,难度较大,在事理说明文与想象说明文中经常使用,并基于逻辑顺序的多重内在联系,形成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等常见逻辑顺序。

  3、筛选文本信息,获得阐述道理学生只有精准掌握知识,才能挖掘其中阐述的道理。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一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诵读分析,知道恐龙灭绝是因为碰撞,并不是火山活动。虽然学生得到了这一结论,但是作者的论证过程难度较大,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经过对过程的剖析,知道沙子在高压中,会变成斯石英,加上火山活动,又让斯石英变回沙子。以此就可得到斯石英的撞击使恐龙灭绝这一结论。且在恐龙灭绝的地方找到了斯石英的痕迹,为结论做进一步佐证。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喜欢按照段落顺序进行讲解,对其中的论证过程没有详细的分析与指导,以至于学生不能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全部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借助说明文中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真正读懂文本。

  (四)桃花枝头添春意———注重语言分析,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说明文不仅在说明顺序与方法上有明显特征,还在语言上有隐性特点。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人类语言有无穷的变化,并具有多种意义”。说明文中的语言具有严谨与科学的特点,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并在探究后将其内化,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说明文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对文字进行品析,感受文字的魅力。

  1、提炼关键词,以感悟表达培养学生品析能力初中说明文篇幅较短,可通过细读,提炼关键词,体会说明文语言的魅力。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此处“肩”与“各”字的使用就极具特色,不但形象表示小拱的位置,还体现出数量。只有对关键字词做出精准提炼,才能让学生确切感受文字的魅力,提升其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优美的语言不只存在于文学类文体中,在实用类文本中也有体现。例如《说“屏”》文本教学中,其过程设计为“请你选择一组词/句/段落进行分析。”以此引导学生欣赏文本语言。除了对字词的赏析,还可扩展为对句的鉴赏。另外,还可利用对比思维让学生关注语言的特点,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精准性。例如,《蝉》这一文本中关于“蝉出现的时间”问题,若没有详细阅读文本,找不到证据资料,学生就无法使用精准的语言排列;若将原文中的“每次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中的“初次”与“每次”删除,就不能精准掌握词义。

  2、以说明顺序的思辨,提升学生理解表达能力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不是传输地理、科学或者建筑方面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对说明文的基本特征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可以辨别出说明顺序,然后在思考中辨别说明顺序可否转换,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找寻问题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但教师要注意说明文教学中不能过度解读文字。《中国石拱桥》这一文本的解读,有的教师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作者进行详细的介绍,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课堂教学过半,还没有进入教学主题;而有的教师则以卢沟桥为切入点,利用大量时间讲解其有关历史。这两种切入方式都有不足之处。教师应少介绍一些作者背景与相关历史故事,最好是用几句话概括,而不是全篇讲述。每一种体裁的文本都有一套教学体系,如说明文就要从语言文字、说明方法与说明顺序角度进行教学。综上,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剖析了说明文教学理念与实施过程。说明文不仅能丰富学生文体方面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胡恩慧.浅析初中语文说明文高效阅读方法——以《苏州园林》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19):5-6.

  [2]古晓君.“读写结合”法运用于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3]王龙飞.科学素养的发展: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研究的新视野[D].山东师范大学,2020.

  [4]缪美芹.中英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5]姜燕燕.初中语文说明文教材选文及教学策略研究——以部编版为例[J].教育界,2020(16):31-32.

  语文论文 篇6

  摘要:随着学习型社会和知识时代的到来,文化竞争愈演愈烈,挖掘本民族的特色文化,继承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竞争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把握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关系,做好思想和行为上的准备,科学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是促进初中语文和传统文化融合教学的前提。从梳理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入手,提出创新交融的教学方式,并就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外拓展教学提出了话剧表演和布置特殊作业两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合教学

  一、明确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思想是行为的指导。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语文教学内容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是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一定程度上,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创新决定了传统文化传承的质量,传统文化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传统文化传承的质量极大地影响着语文教材内容的优劣,二者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协同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比如,学习《观沧海》后,笔者组织了一场以“曹操”为主题的写作活动。活动后笔者挑选了部分佳作在班级展示,并就其中引用《观沧海》的部分进行了评价,通过“用”字诀,让学生体会古诗运用的巧妙与魅力,以此加深其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又如,在学习了梁实秋的《鸟》以后,笔者让学生欣赏了几首以“鸟”为主题的古典诗词,通过长短篇的对比,让他们体会传统文化的“简”性魅力,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特点的认识。

  二、做好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育方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由两者的关系所决定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结合时代特色和学生学情,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善用网络资源发达的网络是知识时代到来的典型标志之一,网络的普及和利用程度已经成为评价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打造现代化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已是大势所趋,这就为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的融合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创新思路。比如,《木兰诗》的传统教学方式以课件为主,教师在课前主要通过展示图片来导入相关教学活动。事实上这样的教学环节完全可以放在课下,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完成。笔者在教学时就将相关课件上传到班级学习群,让学生结合课件自学全诗,对不理解的部分,先让学生利用网络独立解决,对容易理解的部分,要求学生适当地链接其他内容,制作独属于自己的课件。

  那些学生在预习中难以破除的障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通过网络交流得来的反馈信息,也成为笔者课上重点讲解的内容。课堂上,笔者首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表现花木兰离家情景的影视资料,与教学内容相映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先让学生讨论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无法解决的难题留待教师讲解;然后由各小组代表分享本小组学习成果,说一说自己对花木兰的了解;最后,总结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拓展学习。这样教学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增进了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相较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受学生喜爱,效果也更好。

  (二)从本土文化入手中华传统文化海纳百川,既有包容性,又特色显著。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要想取得丰硕的成果,就要从更为具体的本土文化切入,做好传统文化教学的创新。这是因为人都有乡土情怀,以本土文化为着力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使他们融入相关的学习活动中,也更容易做好教学的“迁移”工作,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优化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比如,学习鲁迅的《社戏》时,笔者并未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直接开始讲解课文,而是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双推磨》的锡剧视频。悦耳动听的锡剧音乐,二胡、琵琶、三弦、扬琴等乐器的交响,从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了学生。

  笔者随之引出“民风民俗”的概念,通过简单的知识迁移,引出“社戏”这一话题,再由此引入相关的课堂学习活动。在讲解课文时,笔者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还将鲁迅所写的社戏与锡剧进行对比介绍,如此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引发了学生了解家乡风土文化和锡剧的意愿,收获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双赢”效果。又如,在学习《安塞腰鼓》时,笔者将其与无锡的“荡湖船”进行对比介绍,在学习课文,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等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腰鼓与南方水乡舞蹈的`不同特点,分析其中的不同元素,总结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借助比较手段,让学生明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别,感受地理因素对民俗文化的影响。这样做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巧妙地使学生传承并理解了本土文化。

  (三)集约化教学集约化教学是相较粗放式教学而言的。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以大班教学为主,这样的教学“制式”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效率不高,难以适应时下发展较快的教学形势。这里讲的集约化教学,是在满足时代教育要求下的相对集约,是在分析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特点以后的“分化”,按照不同的标准,在粗放式教学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几个相当规模的整体,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补齐他们的短板。比如,每个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个人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等原本就不同。

  如果简单地将这些学生视为一类,不仅会阻碍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还会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笔者会以问卷调查、学业评估等方式做好学生的个人成长记录,将其划分为几类,再有针对性地教学。有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较深,语文学习成绩优异,笔者就将他们分为一组,学习内容更加广泛的传统文化知识;有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了解也较少,笔者就将他们分为一组,展开相关知识短板的填补教学。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有学生对陶渊明有较深的了解,学习文章也很快,笔者就安排他们赏析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有学生不熟悉陶渊明,笔者就主要让他们了解陶渊明和《桃花源记》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他们的学习进度酌情拓展。这样教学不仅有深度和精准度,既能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又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课外拓展教学

  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对课下教育有着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就采用了话剧表演和布置特殊作业两种教学方式。

  (一)以话剧表演为引初中生正处在急于表现自我、敢于表现个性的年纪,他们具有蓬勃的活力和张扬的个性。话剧表演有着非凡的魅力,既能在某种意义上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又能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有趣,吸引学生的目光,引动他们的学习欲望,点燃其探究传统文化的热情,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在学习韩愈《马说》一文后,为了让学生对文章和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笔者为学生安排了以《马说》为主题的话剧表演活动,要求他们根据文章内容和个人理解,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的例子创编剧本,并在一周后的课上完成话剧表演。

  这一活动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了其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他们通过网上搜集、查阅图书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信息,并通过头脑风暴创编出了传统文化风格的剧本,又进行了精彩的演出:从服饰和人物介绍,到相关的礼仪和台词,再到与之相关的事件,一个个“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在课堂上演,在为大家带来精彩演出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马说》的理解,也使其在欢乐的氛围中积累了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又如,在学习《狼》时,笔者让学生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主题,选择历史人物,展开剧本创编,进行话剧表演。这样做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还促发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以特殊作业激趣传统意义上的语文作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他们视为“任务”。如何减少作业的强迫性,增加其中的有趣成分,使学生愿意去完成,就成为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个问题用上了布置特殊作业这一“法宝”。比如,在学习了《傅雷家书两则》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作业:家,是构成社会的主要单元,其稳定性是社会安定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古代社会,以家族为单位的大家庭是社会基层的重要管理者,而大家庭的管理离不开家训、族规的规范,试着去寻找有代表性的家训、族规等文献,并在下次课上谈一谈与之相关的内容和故事。

  这样的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程度很高,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学生也更多地了解了传统文化。总而言之,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创新教学行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让语文教学更有魅力;才能推动文化发展,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进步;才能达成学生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的目标,厚植文化创造的沃土。

  参考文献:

  [1]张莉萍.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8(9).

  [2]赵强国.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0).

  [3]杜莹.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的研究与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38).

  [4]钟剑连.文明长久,渊源传承——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

  语文论文 篇7

  摘 要: 有效的提问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但是从目前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不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进展,而且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情,对语文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学提问设计进行分析,对语文教学提问方法进行创新,希望可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创新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互动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提问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语文教学的进展。恰当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语文教学氛围,还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实现教学目标。从目前语文课堂提问状况来看,教师提问的具体问题还存在一定缺陷,给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造成了很大影响,必须及时解决。

  一、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原则

  初中语文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以课程进展内容为基础,让学生在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问题的设置必须以文本内容为基础,设计出系统性问题,不能就自身的想法随便提问,让学生毫无目的的学习。设计的问题一定要保证学生可以在问题回答中获得知识。例如,在学习《人琴俱亡》一文时,教师必须明白本篇文章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兄弟情怀。在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之后,教师再进行提问:为什么子敬死亡时,子猷没有痛苦?为什么子猷弹琴的时候,琴不协调了?利用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兄弟间的情谊。采取系统性问题提问,不仅可以快速将学生带入到语境中,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启发性原则

  初中语文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具有启发性。只有利用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知识。在设置启发性问题的时候,难度不宜太简单,答案也不能固守成规,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例如,学习《往事依依》一文时,教师可以将问题设置为:于漪老师教育我们要多读书,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脑、游戏等网络化设备技术的应用比我们学习的书有趣多了,你们认为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还有必要读书吗?学生会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辩论赛,最后对学生阐述读书的重要性。利用一系列具有想象力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思维,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很大帮助。

  3.适合性原则

  适合性原则可以反映问题提问的准确度。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必须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问题提问中,将问题难度合理划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智力因素。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红色文化如果教师直接提出:作者写此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提出此问题可能让学生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将问题划分为:教师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当时写作的背景是什么?作者在桃花源得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掌握课本知识。设计问题的时候,问题难度应该呈现梯度分布,给全部学生提供发挥空间,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技巧

  初中语文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优化提问方式。

  1.创新提问角度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只是按照教学的中心和写作技巧来提问。在这种提问方法的长期影响下,就会让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创新提问角度,利用创新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文章中出现了“大约孔乙己已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在句子中非常矛盾,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对此处提出问题:“大约”和“的确”的使用是否矛盾?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相互讨论学习,对文章内容深入分析,然后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

  2.创新提问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很多内容看起来非常简单、平淡,但含有深刻的意义。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发现,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作者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可以提问:为什么作者四次提到了背影?

  为什么提出了四处?利用具有深度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创新提问方式

  问题的创新还体现在提问方式上,在学习复杂难懂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深入浅出原则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刻理解教学的内容。例如,在学习《陋室铭》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陋室为什么不铭?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内容,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由于很多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时候,缺乏对问题的引导,导致学生在学完课程内容之后,也不能对问题进行理解和掌握。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问题细化为几个小问题进行提问,在小问题的层层递进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例如,可以将问题划分为:陋室的含义?“不铭体现在什么地方?利用有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分布指导,让学生综合全面的掌握知识。

  三、结语

  经过分析发现,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提问内容较浅、较细等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有效的设置问题,再加上不能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提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问的艺术,利用富有创新意识的提问,带动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祚扣.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3,(12).

  [2]董秀英.谈谈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J].现代语文,2012,(11).

  [3]郭清平.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行为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0,(3).

  语文论文 篇8

  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一直为人们所诟病,普遍认为中职语文教学耗时低效,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普遍存在。怎样改变当前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让中职语文成为学生乐学、老师爱教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教学方面来说,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实施赏识教育。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教育是以人性为基础,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它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教育者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理念,其指向直对生命,并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信任与尊重、理解与宽容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与外界的交流,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人际环境的改善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给学生创造一个温馨与幸福的环境。赏识教育就是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肯定学生的人格魅力,坚信侮一个学生都能成才,以赏识寻优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培育学生的自信,教会学生赏识自我,赏识他人,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

  赏识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道德教育的延伸,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本质要求应运而生的。在赏识教育里,要以尊重为前提,把爱作为赏识教育的根源,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标,注重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进而给他们以鼓励信任。

  二、赏识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背景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教学对象是文化素质日益降低的学生,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金坛市为例,2013 年公办普通高中文化类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为 500 分,即使是金坛四中艺术特长生,他们的录取控制线也在 450分以上。而笔者所在学校除对口单招班外,其他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多集中在 300 ~400 分数段,300 分以下者也比比皆是,和普通高中的差距一目了然。这就造成了中职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低的现象。就语文学科而言,具体表现为: 语文基础知识薄弱,不少学生把日常用字写成错字或是别字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少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作文中能比较正确使用成语的学生少,多数学生的作文几乎都是口语化表达,且乱用词语,语法错误的现象更是随处可见,个别学生甚至通篇都是病句。不少中职学生对学习都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缺乏语文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他们迫于家长的压力上学,而本人学习目标不明确,基本上没有学习动力。因此,这些学生在课堂上违反课堂纪律也就不足为奇。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语文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与普通高中无实质差别,没有贴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此外,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畅,一些教师对学生选取的是打压式的教学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造成学与教都缺乏热情,最后陷入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怪圈。

  三、赏识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

  (一) 中职学生身心和学习现状

  从身心发育的特点来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值青春发育的关键期,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关键阶段,他们个性的可塑性很强。自我意识开始进入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的新阶段。他们自尊心强但承受挫折的能力特别差,他们的感情丰富,情绪容易波动。

  从文化素质上说,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很多中职学生连最起码的拼音字母表都拼不出,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差,与人交际的能力很弱,他们普遍在语文学习上有障碍,而且堆积的问题比较多,受到的责难也多。这使得中职生普遍存在着一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是学习的失败者,上了中专就意味着被大学淘汰,被同龄人淘汰,也即将被社会淘汰。仿佛自己被抛入了遗忘的角落,处处低人一等,因而对前途感到希望渺茫,进而导致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不足,没有了学习的动力。

  在智力的发展上,他们虽然不及普通高中学生,但其认识水平和自我意识上都有了一定发展,情感体验上比同龄人丰富。他们渴求得到别人的尊重,对生活有一定的激情。一些中职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会钻研很深,并对取得的成绩引以为豪。而一些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学生则在穿着打扮、不健康的行为等方面显示自己与他人不同之处,借此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以此寻找立足于群体的自信点和兴奋点。

  (二)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施赏识教育的可行性

  鉴于上述学生的实际状况,作为中职学校教师,急需寻找一种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职业学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教育方式。笔者认为,对中职生实施赏识教育,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抓住闪光点因势利导,具有现实意义。我们需要在教学策略上进一步改善,通过积极的正面教育,努力发掘学生人格中每一个闪光点,对其好的行为多加肯定,调动其隐藏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以促进其人文道德素养的发展。要用真诚的话语激励学生,重新点亮他们的希望之火,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重拾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一旦他们找到自己内心的支撑点,他们学习的动力就会不断提高。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会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赏识教育是将人类教育理论的优秀成果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独特的环境熏陶结合,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格魅力、气质修养,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最终职校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修养。

  因此,赏识教育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由此看来,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具有先天的有利条件。此外,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一般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对学生了解也相对较深,更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中职校语文教师大都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具有较高的人文综合素质,对学生更有说服力,更有机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因此,中职校语文教师有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从语文教学的内容来说,语文教学是追求真、体验善、感受美的乐园,语文教学的过程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而赏识教育就是要发现学生的美好与善良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职语文教学和赏识教育是契合的。

  四、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的策略

  (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关键不在课堂设置,不在教师知识水平及视听教具,而在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这种态度品质包括: 真诚、接受、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感觉到你关心他,尊重他。教师温和的声音和微笑的面孔都能带给学生积极信号,调动他们上课的情绪,会给语文教学课堂带来和谐的氛围。教师学生和谐的关系会让学生觉得教师不是居高临下,是朋友,这样有利于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 探寻新颖的语文教学形式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教学方法的选用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中职学校教师要尝试情景教学法,设置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如开展一些角色扮演、小组活动、辩论演讲等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方法。如在学习苏教版中职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鲁迅先生的《药》这篇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排练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自由发挥,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自己对角色人物进行包装,包括化妆、道具等均由学生决定。教师要肯定他们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在表演中感受作品,体会故事人物内心的情感。这样,文章的思想内涵自然就能掌握,从而打破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艰涩难懂的看法。上课时要求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的角色应该是组织者和管理者,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做到了然于胸。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怎样进行活动,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到语文实践中来。

  同时,还要注意,活动过程应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既不能让基础差的同学感到任务太难而产生畏难情绪,又不能让基础好的同学因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争取让所有学生都从实践活动中收益。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知识重点和交际技能,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性格孤僻、不爱交流的学生,对他们要热情,鼓励他们开口说话,耐心聆听他们阐述的问题答案,让学生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把所学的东西掌握,变成自己的能力。

  (三) 成绩评定采用形成性评价手

  传统单一的评价方法已经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与赏识教育背道而驰。实行赏识教育,应采用形成性评价手段来评价学生在校表现。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经验表明,经常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有关教学进程的信息,可以使学生和教师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按照需要采取适当的修正措施,使教学成为一个"自我纠正系统".就语文学科而言,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采取综合成绩考核方式,考核内容比例参考如下: 平时作业占 20%,课堂笔记占10%,期中考试10%,语文实践活动占20%,期末考试占 40%.其中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是班级黑板报、广播稿等实际操作内容。

  五、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多鼓励、少批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了解学生的优点,并加以客观真诚的赞美。学生内心的被接受、被认同的心理会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然而,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要本着客观真实的态度,如果只是一味的赞美取悦学生,会对学生造成一种老师伪善的感觉,从而影响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明辨是非,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千万不要只鼓励不批评,批评时应采取委婉的方式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 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每一位学生采用赏识教育只是一个大的方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针对不同学生个体,采取不同的赏识态度和语言。如针对一些性格开朗、勇于表现的学生,在鼓励的前提下增添一些中肯的评价语言,谨防其在老师的表扬下骄傲自大、忘乎所以; 对于一些性格内向,表达能力差的学生,要尽量避免使用一些否定词语,尽最大的力量调动这一部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三) 注意区分与学生情感沟通和交流的场合。老师要注意与学生情感沟通和交流的场合。有的情感可以面向全体沟通,有些则应通过个别交流来解决。比如: 有的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好,常受到老师的赞赏,若他偶尔犯错,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他感到没面子,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老师可采用课下沟通的方式,找其聊天,在聊天中提及他错误的所在,同时,给出正确的指导。这样,既纠正了他的错误,又顾及了他的面子,维持了他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弘。 赏识你的孩子[M]. 成都: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2]孟繁华。 赏识你的学生[M]. 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3.

  [3]曾文波。 赏识教育应注意的几个原则[J]. 湖南教育,2004(11) : 55 - 57.

  [4]崔学鸿。 赏识教育初论[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语文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论文11-1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2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3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的论文07-29

大学语文论文11-1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3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的论文【精华】07-2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07-21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