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05 13:18:33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王姗

  (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江门529020)

  摘要:广东五邑地区素来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在对生活、学习于此的大学生群体进行的问卷调查过程中,本文了解了本地区高校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并试图在此基础上,结合广东五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当地大学生群体所呈现出感恩意识现状的原因,并由此提出合理化建议,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群体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促进地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意识;侨乡文化

  一、调查情况与问卷说明

  本次调查选择了五邑地区高校包括本、专科在内的5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他们的感恩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3份,问卷有效率为93%;问卷共由三部分组成,共设27个问题,含23个封闭性问题和4个开放性问题。

  二、五邑地区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分析

  1.对父母的感恩。调查显示,有69%的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17%的学生只记得父母中一方的生日,而不记得父母生日的学生占全部被调查者的14%(见图1)。此外,有六成学生会经常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从不向父母或长辈表示感谢的学生仅有2%,且他们认为养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甚至有时觉得父母很烦(见图2)。

  2.对老师/学校的感恩。结果显示,32%的学生表示会经常去看望老师以表达他们的感谢,64%的被调查者只是偶然会意识到老师是值得尊敬和感谢的,仅有4%的学生认为教育学生是老师的本职工作,没有必要向他们表示感谢(见图3)。

  此外,有66%的学生表示,学校开设感恩课程最好是在幼儿园及小学阶段,而只有6%的学生赞同将感恩课程放在大学阶段(见表1)。

  这个现象也说明了学校在不同阶段学生培养目的和方式的选择上是需要斟酌的,公民从小接受的教育本应是如何做人、如何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而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没有得到德育熏陶就很容易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尤其是大学期间将问题和矛盾凸显出来。

  3.对社会的感恩。调查发现,超过八成的大学生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感恩教育,只有16%的学生从来没有感受到感恩教育的氛围。而且,83%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比较淡薄,有待加强,高达92%的大学生认为“感恩”应该成为现代大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93%的学生也表达了现今社会上对于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还需要大力宣传。由于地处侨乡,学生们接触到的文化受海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谈及对“感动中国”类似感恩活动的看法时,仅有六成学生表示认同,认为此举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并称赞其张扬了人世间最宝贵的情感(见图5)。这说明大学生心中对感恩教育还是比较关注和渴望的。

  针对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以及向灾区捐款这类具体问题,有71%的学生认为全社会都缺乏感恩意识,有超过50%的学生把受助不感恩的原因归咎于各级教育的失败,认为现行教育体制只重视考试分数,尚未摆脱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对于大学生整个人生的成长来说,德育教育严重缺失(见图6)。

  4.对待感恩方式问题。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就需要心怀感恩。这说明五邑地区高校学生的感恩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在得到帮助之后,有84%的学生试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别人,以此作为感恩的一种方式。这说明大部分的学生除了心怀感恩之外,更有深入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感恩之情化作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行为。在是否期望别人以同样的方式表达感恩的问题上,调查结果是值得深思的,有69%的学生对感恩回报是非常在意的,而从不祈求回报的学生只有17%,13%的学生认为自己帮助了他人就理所应当接受对方的回报(见图7)。该现象表明,并非所有大学生在帮助他人时是无私奉献的,这方面的价值观还不一致。

  同理,本文调查了大学生对国家的养育之恩的看法,有71%的学生期望通过努力学习来为祖国效力;51%的学生认为要遵纪守法,37%的学生愿意相应国家号召,积极服兵役;只有6%的被调查者把国家对自己的培养当做理所应当(见图8)。这些数据也反映出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国家培养自己的事实心存感激,同时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相结合,期望未来能够报效祖国。

  在向大学生群体征询真正需要的感恩方式时,有84%的学生将精神上的关怀理解和通过实际行动作为回报看得同等重要;55%的学生认为要使自己变得强大才能表达感恩之情(见图9)。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比较认同的感恩方式是比较注重细节和精神层面。

  三、影响五邑地区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环节的忽视。前文中有19%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出生并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被父母溺爱,认为父母或其他人为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其次,有68%的大学生来自五邑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众的思想相对落后,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由此推断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可能只局限于如何生存、顺利求学方面,而忽视了对子女德育教育的恰当引导。

  2.学校教育主体的失误。学校教育涉及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四个阶段,通常认为,在幼儿园、小学阶段,正是学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初始化过程,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校依然只重视分数和升学率,忽视了教育的初衷。另一方面,在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存在形式陈旧、活动载体缺乏新鲜感等问题,造成学校、学生双方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很好地将感恩意识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3.社会教育氛围的缺失。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能够更加广泛地接触到多元化的社会思想。考虑到五邑地区有许多侨胞在海外工作、生活,他们能够带给自己的家人很多“舶来品”,这当中鱼龙混杂,难免会掺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影响了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和延续。

  (二)主观因素

  大学生群体处于价值观修正、定型阶段,容易产生“群体激情”[1]。这种心理感染力具有两面性,在不同的情景下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调查数据显示,92%的被调查者赞同“感恩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这一结论,这说明绝大部分五邑地区高校大学生都对感恩教育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这一点可以通过五邑地区特有的侨乡文化来解释。厚德载物、明道重义的“义”文化[2]将感恩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在本地区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如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助、设立多个社会类奖/助学金、创建“爱心互助基金”,与社会慈善机构、社区、中小学校、社会福利机构合作常年开展公益志愿活动等。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学生的群体激情被引向了良性循环。

  但同时,有83%的学生表示现今社会公众的感恩意识显得差强人意,例如学生“受助不感恩”、慈善机构信任危机等都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由此带来的心理感染力则会激发他们的负面情绪、消极对待。此外,被冠以“自私、冷漠、个性张扬”代名词的“90后”,也表象化地被误解为他们是没有同情心、不会表达感恩的。

  四、结论与建议

  1.重视启蒙阶段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家庭教育为契机,将感恩教育的思想融合进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时期流传至今,不无道理。一方面,父母须注意自身言行,努力成为子女学习的榜样。由于少年儿童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作为家长,应时刻以身作则,在子女面前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用实际行动教育子女何谓感恩、如何感恩;另一方面,家长应重视子女最根本的能力培养,如爱的能力、把握和感受幸福的能力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鼓励和支持孩子主动帮助孤寡老人、乐于助人,从而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一件快乐的事。

  2.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将侨乡文化育人理念进一步在五邑地区高校中践行。前文已经提到了侨乡文化,其精髓可以概括为“寻根认祖、爱国爱乡的‘根’文化,助困济贫、举学兴邦的‘义’文化,联通五洲、开放兼容的‘桥’文化,和睦共处、天下大同的‘和’文化、奋发进取、艰苦创业的‘搏’文化。”[3]将此文化特色与大学生感恩教育相结合,势必要进一步营造本地区高校浓厚的校院文化氛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都在开展“中国梦”系列活动,学校作为教育主体,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因此,可强化校园文化生活形式创新,借助“中国梦”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

  3.优化感恩教育环境,稳固感恩思维。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在重要节日相继推出“感恩重阳为父母洗脚”[4]等形式的活动,NGO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慈善/福利机构的日益健全尝试举办了众多公益志愿活动,利用新媒体弘扬时代精神、传播感恩教育理念和真实事例、发起“微公益”活动,这些举措都可以优化感恩教育环境,为此,地方社会势必要把家庭、学校都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联动机制,三位一体地将感恩意识深深地植入人心,加强当地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4.发挥榜样的力量,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核心。身在侨乡,在以拥有明代岭南大儒陈白沙、清末政治家梁启超、中国近代外交家和法学家伍廷芳、近代民主革命先驱陈少白、美洲华侨领袖司徒美堂、“东方画坛巨擘”李铁夫等一批杰出人物为荣的同时,更应该将这些优秀人物的思想,在广大青年学子中间广泛传播,将“少年中国说”等能够体现爱国主义思想、感恩意识的豪言壮语深入人心,并以此为核心,拓展地方高校做好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的新思维、新形式。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群体激情的认知与教育[N]. 中国教育报,2006-09-02(4)。

  [2]王克。传承侨乡优秀文化构建先进文化育人体系[J].五邑大学学报,2008,(4 ):1-4.

  [3]王克。传承侨乡优秀文化构建先进文化育人体系[J].五邑大学学报,2008,(4 ):1-4.

  [4] 徐勤。300名小学生为家长洗脚感动老师校长[EB/OL].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相关文章:

省国际海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08-16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08-17

省国际海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08-15

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08-17

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08-13

农村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08-20

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现状及对策08-21

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08-12

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04-06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