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开掘识字教学的文化内涵

开掘识字教学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2-08-17 03:39:43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开掘识字教学的文化内涵

  开掘识字教学的文化内涵
  
  叶燕芬
  
  有人这样说:汉字是比龙、比长城不知伟大多少倍的创造。细想此话确实在理,因为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而且传之愈久,光彩愈增;汉字凝聚了说着不同方言的华夏子孙,成为各民族大团结的坚强纽带……可是,在识字教学中,我们有敬畏汉字、捍卫汉字的文化自觉吗?
  
  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可是,在今天的识字教学中,我们有没有把汉字教成“优美的诗”和“美丽的画”?综观我们以往的识字教学,这条“民族之根”在基础之基础的小学中却处于不断弱化的状态。尽管《语文课程标准》仍然强调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5~6年级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但在大面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识字多以“读准音”为满足,以“一遍过”为常态,以求挤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所谓的“人文阅读”。在中高年级,有的干脆把识字打入不可控的“课前预习”的“另册”之中,“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的要求,也因为缺失了“课堂习得”的培养过程而无法落实。总之,将识字作为只是“扫除阅读障碍”的工具,似乎已成“潜规则”。这就难怪会有“一屋子中国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两个字,只好用英语单词来替代”的奇闻和每每高考之后来自阅卷老师“错别字连篇”的感叹。
  
  我们的识字教学不能脱离汉字文化语境,要归根于汉字文化这一肥沃的土壤,让孩子在丰厚的民族文化中感受到:认识汉字,就是认识民族文化,就是用“母亲”的乳汁来哺育自己。因为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全息镜像,它渗透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灵感,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如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开掘识字教学的美育内涵,如何挖掘汉字的文化品位,彰显汉字教学资源的育人价值,值得深入探究。
  
  一、强化挖掘汉字文化内涵的意识
  
  汉字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至少已经有3600年;汉字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现在,它至少为十亿以上的人口所使用;汉字承载着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可以认为,世界其他文字中没有一种文字能像汉字这样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而不中断;也没有一种文字能像汉字那样,按照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创造成优美的独具民族特点的文字。汉字创始于中国,不仅突破了时间的冲刷,流传着汉族先民的思想和历史,给全人类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宝贵典籍,而且突破了空间的阻隔,沟通和团结了使用互相听不懂方言的同胞,以“书同文”成为团结各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汉字的方块形是一种模块结构,其储存的信息,比线形文字多得多,被一位日本学者称誉为“集成电路”。中华民族智慧的发达,其实得力于中国智慧结晶的方块字。因此,我们的识字教学要从出发点到归宿,有意识地聚焦于“触摸汉字智慧,传承民族文化”这一原点,敢于以一己之力承担起弘扬民族精神、光大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人性良知和文化品格。
  
  然而,许多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位教师上《欢庆》这一课时,在学生认读了生字的音节后,教师只是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这些字的字形的。
  
  生:我这样记“庆”字:广场上有一个大人就是“庆”。
  
  师:这个办法好。
  
  生:我记“献”字,“南方有一只猎犬”。
  
  师:南方有一只狗,狗就是犬。
  
  生:“帜”字,毛巾围着一只鸡。
  
  生:“曲”字,太阳被射了两箭。
  
  以上所述识字教学的片段,反映了我们教学工作中对识字教学的一种误解:简单地想办法记住字音和字形,不顾及这种牵强理解对审美情感的损害,而对于汉字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意蕴却只字不提。长此以往,学生虽然知道了汉字的字音、字形,却不清楚它丰富的内涵,这对于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是一种缺失。
  
  我们说,汉字是表意性文字,汉字的形体,汉字集形、音、义于一身的特性,汉字的构词能力等等,都体现了汉字的综合功能,它是中国人综合思维模式的产物,教学时应该整体把握。汉字非常适应汉民族望文生义的理解习惯和依形联想的思维方式,体现了整体性、稳定性、直感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教学时应该适时濡染。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强化挖掘汉字文化美育内涵的意识。
  
  二、寻找追溯汉字文化内涵识字的方式
  
  汉字是由形码、音码和义码组合的“三码文字”,又是可供右脑形象联想和左脑抽象思维的“复脑文字”。汉字的形、音、义不可分割,而且义是灵魂,重意会。这是由我们的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决定的。所以,识字教学必须遵循汉字本体的这个个性和学习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教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0年1月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尤为强调:“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要努力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
  
  在一位优秀教师的“汉字文化启蒙”课例中,探寻的汉字多达23个,由于凸显了汉字本体的个性特征,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参与积极,不时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根本就不存在“汉字枯燥难学”的现象,且多处充满了孩子们富有新意的联想,使汉字的文化品格大放异彩。教师的引领既有对汉字构字规律的字源探求,如“止”“戈”为“武”,“人”依树(“木”)为“休”等等;也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新解,如“广”“发”(发得太多)为“废”,用耳、用眼、用口、用心便是“聪”等等。这正如著名语言学家殷焕先先生所言的“从适合于文字教学看,宜于古而大戾于今的《说文解字》并不是值得称引的。我们对文字的解释能符合当代的情况,那才能便于群众接受,才能便于教学,便于规范,那才能算做有益处的解释”。
  
  让识字教学濡染汉字文化,正是为了实现识字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而提出来的。体现汉字文化内涵的识字方法很多,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循环识字等等,这里试以字理识字为例来阐述方法。
  
  字理识字是运用造字原理进行识字的教学方法,是国家教育部推荐的七种主要识字方法之一。运用这种方法,儿童能够牢记字的结构,了解汉字的音、形、义,加快识字的速度,并使儿童获得汉字文化的熏陶。“字理识字”主张教独体字(象形字和指事字)运用“溯源一对照”的模式,找到它所像的物体和所指的事物,然后了解其字形是怎样演变来的;教合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运用“分解一溯源一组合”的模式,先将其分解成几个基本意义单位,再找到它的本来意义或表示的读音,最后了解其结合起来表示的新的意义和读音。
  
  三、激发开掘汉字文化资源辅助识字的兴趣
  
  打开一个又一个的汉字之谜,让这些司空见惯的汉字都变成一个个信息箱子,既装有许多传统的文化遗传信息,又可联想多样的现代生活信息,这就是汉字文化的丰富资源。显然,在识字教学中适度开发这些资源,不仅传递了一种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拓展了某种知识视界,或闪现出人生哲理的光辉。一个汉字简直就是一片想象的天地,任你尽情飞翔与驰骋。这些单个的普通汉字,原来都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有性格的精灵。这些丰富的资源正是汉字高度悟性的结晶,也必然训练出人的悟性。
  
  如执教《画风》,在课的结尾部分,安排了一个写字练习,写的是一个“艺”字。笔者就运用“溯源一对照”的模式,让学生先找到它所像的物体和所指的事物,然后了解其字形是怎样演变来的进行教学:教师先出示了一幅农民在田里种禾苗的图片(如图一),让学生猜猜会是什么字。然后,出示甲骨文的“艺”,又出示了一个篆体的“艺”和繁体的“艺”,并进行解读。最后,出示的是简体的“艺”字。(如图二)告诉学生,《说文解字》中指出:“艺,种也。”艺的本义是辛勤劳作。只有经过辛勤劳作,才能学会书、画、音、舞等才艺。
  
  汉字毕竟是从象形字开始“创造”的,许多汉字带有明显的表意性。也就是说,现在的文字表意与过去的图画表象是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的,有些字我们可以追溯它的初始面貌,帮助学生识记。“艺”的教学,由图入字,层层演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发出惊叹。我知道那是学生们在理解字理的同时,从心底由衷地钦佩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此时,一股对祖国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就会从心底油然而生。
  
  确实,由于汉字是形、音、义大量信息浓缩而成的一个个方块,独立性强,能够层层灵活组合,才使汉字具有了许多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特异功能。教识字,就不能只停留在读音上,而忘记这些“特异功能”的教育价值。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画》,一位优秀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出示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图片)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见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像一只只小手。(师简画草芽)
  
  生:我发现了树木上长出小芽,好像就要长出叶子了。(师简画叶芽)
  
  生:我发现了桃花的花苞,还没有长成花朵呢。(师简画花苞)
  
  生:我发现,太阳出来了,照在大地上,暖洋洋的。(师简画太阳)
  
  师:那这是什么季节?你能用几句连贯的话,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吗?
  
  生:春天来了,太阳照在大地上,暖洋洋的。小草钻出地面了,树上的叶芽开始长出来了,桃树上开出了小花苞。
  
  师:我们的祖先把你们说到的春天景色都浓缩在一个字里了。(出示甲骨文“春”字)这个就是最早的“春”字。你们仔细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这个字里面有小草发芽了。
  
  生:我发现这个字里面有树木发芽了。
  
  生:我发现古代的“春”里有花苞,鼓鼓的。
  
  生:这个字里面的太阳在树木下面,表示“春天到了,太阳特别暖和,大地的植物开始发芽了,小草最先长出来了”。
  
  师:我们的祖先很会观察,也很会想象,把春天最有生机的景物造在汉字里,看到这个字,你心情就怎么样?
  
  生:我特别喜欢“眷”,因为它给大地带来了生机。
  
  生: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花儿开了,小草长出来了,景色变得更美了,我也特别开心,就想在草地上打滚做游戏。
  
  (师出示农民在春天播种的场景图片)
  
  生:春天到了,农民伯伯在田里播种了。
  
  师:我们再来看看今天学的“眷”字,(出示楷体“春”字)你看到这个字的笔画里面的独体字,会联想到什么?
  
  生:三横代表小草发芽了,中间有“人”字,代表着春天到了,人们最开心。下面是“日”,表示太阳出来了,天气暖和了,春天来到了。
  
  有些汉字的构形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以及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是古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结晶,记录着当时人们对自然状态的认识成果。“春”就是其中的一个。像这类字还有很多,比如与“木”部、“水”部、“日”部、“土”部、“禾”部、“火”部等有关的汉字,都能品读出我们的祖先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过程中的智慧.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祖国灿烂的文化。
  
  四、整合书法艺术与识字教学,提升汉字学习的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由文字演变而成的艺术。这种转变并不是在文字之外另起炉灶,而是汉字本身原始的内在品质的自然升华,是由汉字的特质决定的。
  
  汉字的“形”是为表义目的服务的,由于汉字的象形特征,使它的“形”本身就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这与生俱来的生动性,使汉字的“形”虽无色彩而具图画之美,反映这种图画之美的手段是书写,当书写的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汉字的“形”便被赋予了某种精神意义,一直隐藏在实用性之下的汉字的艺术品质便得到了发掘和培养,所以汉字的艺术性是包孕在“形”要素之中的固有品质,当书写者自觉地利用书写来表现某种寄托时,汉字就完成了“形”的升华,具备了它作为书法艺术的独立性。
  
  古代书法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值得一提的是,它们把一个个汉字演变的历史足迹都呈现出来了。在新时期的识字教学中,让书法艺术与识字教学有机整合,这不但可以提升书写中技术层面的艺术美,更重要的是挖掘了汉字学习的美育内涵。
  
  如《白鹅》一课“导入新课”部分中对“鹅”字的引出:
  
  1.出示书法圣地兰亭与王羲之“鹅池”的碑文图片,感受上下结构的“鹅”的书法艺术之美。(相传这个碑文是王羲之父子合作完成的。这一“鹅”一“池”,一瘦一肥,在章法上很有艺术性。)
  
  2.接着教师出示现代汉语中左右结构“鹅”字的正确写法。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个碑文中的“鹅”字与现代汉语中的“鹅”字有什么不同。(结构不同:碑文中的“鹅”字是上下结构,小孩喜欢骑在大鸟上玩;现代社会人与动物和谐共生,因此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把两边友好地挨近点。师范写“鹅”字,指导学生练写。要注意碑文中的“鹅”字下面的“鸟”是繁体的,现代汉语中是简体的。古代书法不但讲究艺术性,还把汉字的演变过程都呈现出来了。)
  
  3.提醒学生们:上下结构的“鹅”字只有在书法作品中才能见到,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
  
  直接从兰亭的鹅池碑文导人,体现了识字教学的时代要求。从“鹅”字结构的演变中,充分地渗透了丰富的汉字文化内涵。从“鹅”字的组字结构的解读中,渗透了汉字与书法艺术的整合之美。
  
  书法艺术中的艺术美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特别是对于孩子,他们需要通过直观的感受,来领悟书法的线条美、节奏美、章法美、风格美,从而激发他们的书写热情。因此,在新课程引领下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整合语文课和书法课的资源,让书法教师和语文教师一起来指导写字教学,让学生在硬笔、软笔书法艺术的启蒙中欣赏艺术美,在硬笔、软笔书法的同步临摹中追求艺术美,在硬笔、软笔书法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创造艺术美。如在教学省编写字教材二年级下册《左右结构》一课时,语文教师先请学生写了一遍例字,再拿出一位学生的练习纸,请其他学生提建议:想一想怎样才能帮他把字改得更漂亮些。于是,学生们纷纷打开字帖,把字帖作为标准比较起来。在他们的锐眼下,经过修改后的字确实与字帖接近不少,这正是对美的强烈追求。在教学软笔书法时,书法教师也同上这一内容,进而让学生深层理解书法艺术中左宽右窄、左窄右宽等各种结构布局方式,使其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开掘识字教学的文化内涵】相关文章: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11-08

汉语生肖成语的文化内涵探讨08-23

识字教学论文08-24

识字教学反思01-05

识字的教学反思03-28

让识字教学“活”起来08-18

《识字6》教学反思01-21

《识字1》教学反思08-22

识字教学有妙招08-20

《识字5》教学反思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