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原因及对策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3-02-26 21:24:56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原因及对策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原因及对策
  
  刘建国,黄顺年
  
  (湖南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101)
  
  摘要:目前,在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其原因也错综复杂,严重制约和影响着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进行。本文对我国目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原因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分析;原因分析;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03-0039-04
  
  基金项目: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09]321号,编号2009303)
  
  作者简介:刘建国(1955- ),男,湖南茶陵人,教授,主要从事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21世纪初以来,为适应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尤其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部组建了一批着重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并多次举办“全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研讨会”,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确定培养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应成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价值取向。尽管近几年来理论界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研究,国家也推行了一系列的举措,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并未达到所期盼效果。因此,必须对当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分析,并指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以便为高校本科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与保障。
  
  一当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理论上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来理论界与高校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及培养的诸多问题有广泛深入的探讨研究,科研成果也颇为丰硕,但观点较多、分歧较大,没有达成权威性共识,仅仅停留在理论争呜的层面上,不能有效地为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指导。
  
  首先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定位与培养载体问题。有观点认为:应用型创新人才有高级型、普通型、技能型之分,凡在各行各业、各领域进行知识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的人才都属应用型创新人才。从培养载体上看,既包括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也包括高职教育。按此观点推论,我国各级各类高校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都该属应用型创新人才。另有观点认为: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是本科学校培养的到生产第一线从事新产品开发研究、新项目设计、工艺技术改造以及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技术难题的人才。这种观点仅定位于本科理工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将本科文科类应用型创新人才排除在外。还有观点认为:创新型人才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研究性创新型人才,属于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属于中层以上的创新人才;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属于较低层次的创新人才。此外,还有把应用型创新人才定位于本科和高职技术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其培养载体是本科和高职的技术类专业教育。总之,观点颇多,没有达成权威性共识,导致究竟什么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应该由谁来负责培养模糊不清。
  
  其次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模式与培养目标定位问题。应用型创新人才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才模式,要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人格结构;这些结构与其它类型的创新型人才相比较主要有哪些异同;其培养的方式方法与途径主要有哪些不同,理论界与高校对这些问题的探讨研究也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模式与培养目标问题各执牛耳、争议较多。二是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模式、培养目标与其它类型创新型人才的人才模式、培养目标缺乏系统的比较研究。这势必影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性、方向性与科学性,主要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培养、怎样培养、怎样检测与评估都模糊不清。
  
  其三是理工类应用型创新人才与人文社科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定位问题。目前理论界与高校对理工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探讨研究较多,对文科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探讨研究偏少。其实,人文社科是立国、治国、兴国、强国之本,是民族文明之魂。人文社科类人才,尤其是优秀的人文社科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在治国安邦化解各种民族、社会矛盾与冲突,形成强有力的凝集力、向心力、亲和力,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在构建各种激励机制,激发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上进心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促进各行各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在传承与弘扬各种优秀、先进社会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铸就核心价值观,引导全党、全民同心同德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因此,加强人文社科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以及人文社科类应用型创新人才与理工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比较研究,也是目前要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
  
  其四是应用型创新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据调查表明,目前有许多本科院校对应用型创新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模糊不清。尽管他们明确自己的定位是应用型高校,但对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缺乏正确的认识与区别。这两种人才模式类型有何异同,其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人格结构有何区别,其培养的方式方法与途径应该有哪些不同。目前都缺乏探讨分析与比较研究,导致许多本科院校找不到准确的定位,也无法处理好这两种人才培养的关系。因此,加强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系统的比较研究,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也是目前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二)实践上的主要问题
  
  尽管在教育部的要求下许多本科院校正在积极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上的探索,但步履艰难。
  
  首先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过程中实践上的问题。这些年来,党和国家很重视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学界与各高校也纷纷申请或自行立项这方面的科研课题,但由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涉及到教学理念、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社会实践、考核方式、评估标准、师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其中很多因素是课题研究人员无法把握与掌控的,也很难进行实践上的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只停留在理论探讨分析的层面上,主要是问卷调查、开座谈会与研讨会、向专家咨询,等等。然后进行理性分析,提出设想与对策,很难在掌控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实验。尽管发表的科研论文很多,出版的专著也不少,但缺乏实践研究上的支撑,其操作性、可行性、效益性、科学性怎样,就很难界定和评价。
  
  其次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上的问题。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而且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有机配合,尤其是必须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作为,才能真正实施与操作,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事实上,不少本科院校的领导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或者是干打雷不下雨。尽管许多师生有“为创新而学、为创新而教”的理念,但由于学校缺乏一个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平台,广人师生也只能望洋兴叹、无可奈何,无法实施与操作。
  
  其三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理论上没有厘清而导致的实践上的问题。如前所述,目前理论界与高校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模式、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人格结构、培养载体、理工类应用型创新人才与社科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异同,以及应用型创新人才与其它创新型人才的异同等方面都是见仁见智,缺乏系统的比较研究。这种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理论上没有厘清,缺权威性的共识的情况,不仅不能为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指导,而且也必然会给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带来许多困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检测方法怎样改革,人才质量评估体系如何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应怎样进行,都模糊不清,无法科学实施与操作。
  
  二影响当前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从国家层面上看
  
  首先是国家没有推出刚性的举措与要求。尽管这些年来国家很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推出了一些举措,要求各级各类高校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但并没有刚性的举措要求各级各类高校必须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主要任务。所以,许多高校的领导并没有把培养创新型人才视为学校的必为行为,而只是视为可为或不可为行为,因而缺乏实施的积极性。有些高校的领导重视就有许多积极的作为行为,有些高校的领导不重视就无动于衷。
  
  其次是缺乏权威性理论指导。由于国家并没有组织权威性专家对已有的创新型人才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疏理分析,尽量形成权威性意见为各级各类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因而导致许多高校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上模糊不清,甚至不知道应该怎样实施与操作。
  
  其三是国家缺乏检测、评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与要求。尽管教育部和各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经常要对各级各类高校进行办学质量、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估,但很少有检测评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在对本科教育的各种检测评估中,也不是把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检测评估的主要内容与要求。既然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各种检测评估很少涉及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各级各类高校的工作重心也就不可能放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必然如此。
  
  (二)从学校层面上看
  
  首先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应试教育的阴魂无法驱散,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当前阻碍高校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受传统办学与教育模式的影响,无论是学校领导、教职员工,亦或是学生,对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教育活动有着强烈的依恋情结,不想打破与改变。许多高校的领导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需要多方面的有机配合,困难多、难度大,因而积极性不高。
  
  其次是不良认识的影响。目前仍有不少高校的领导对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与看法,认为这只是针对少数学习尖子的培养教育,是特殊的英才教育,不是针对所有大学生的培养教育;有的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只是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事情,与普通高校关系不大;也有的认为那主要是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应该是理工类专业的责任,与文科类专业没有多大关系,积极性也受影响。
  
  其三是受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不乐观,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且把毕业生就业率列为对各高校进行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检测评估的主要指标之一。这导致许多高校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上,课程设置、教学、实习、社会实践、考核评估等环节都是围绕这个重心进行,很难顾及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三)从教师层面上看
  
  首先是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的“动力定型”的影响。多年的教学生涯使许多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稳定的“动力定型”,教学活动已成为一种习惯的行为反映。现在要求其打破这种“动力定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各种改革创新,无论在观念上、情感上还是行动上都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没有得力的措施或者不能使他们有强烈的危机感,要打破这种“动力定型”是很困难的。
  
  其次是功利观念的影响。不少教师受功利的驱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进行各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也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如若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就是得不偿失。尤其是现在许多高校都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导致许多教师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自己的科研上,不愿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到教学和对学生的培养上。
  
  其三是教师自身创新素质低的影响。受传统人才模式培养的影响,许多高校的教师没有受过创新的训练,自身的创新素质低,不具备有关创新的知识、理论、方法、技巧和策略,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热情与创新能力,缺乏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他们对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和什么是应用型创新人才,怎样才能培养、训练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都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教师自身创新素质低就很难能培养出创新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
  
  (四)从学生层面上看:首先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对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有矛盾心理。一方面,大多数大学生能认清形势发展需要,懂得培养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希望学校能进行各种改革与创新,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的培养与训练。另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了强烈的依附心理和情结,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知模式也已定型,担心学校搞各种改革创新会不适应,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
  
  其次是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急功近利思想意识严重,最关心的是就业。他们认为,现在社会上找工作看重的是文凭和成绩,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的培养与训练的确重要,但可以等参加工作后慢慢培养,当务之急是要获得一个好的学习成绩,以便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如果学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而进行各种改革与创新,可能会因为不适应而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自己找工作,这就得不偿失。
  
  其三是能力与素质较差的影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都较差,尤其是缺乏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许多大学生不仅不懂创新的基本知识、理论、方式方法以及技能与策略,而且缺乏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热情与欲望。有的学生甚至把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想象得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那样的料,不可能成为那样的人才。
  
  三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一)给创新教育立法,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如前所述,目前仍有许多高校的领导对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重视,主要是因为国家没有刚性的法律规范约束,导致许多高校的领导仅视它为一种可为或不可为行为,而不是必为行为。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完善高等教育立法,通过立法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各自的职、权、利、义,给予明确的界定和规范。首先是通过立法确定培养各种创新型人才是各级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与核心任务,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核心任务进行,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或受到相应的惩处。其次是通过立法确定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各高校拨款、招生、发展规模确定、政策倾斜的主要依据和原则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凡是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举措并成效卓著的高校就在这些方面给予支持、扶助和倾斜;反之则给予约束和限制。其三是通过立法确定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控、检测、评估的主要原则和标准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对各种创新型人才依法制定检测、评估的主要标准和要求,并据此依法对各级各类高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检测、评估。唯此才能使各级各类高校的领导清楚地意识到,培养各种类型的创新人才是学校法定的职责与义务,必须努力实施和完成。
  
  (二)准确定位,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广泛的理论探讨研究固然必要,但仅仅停留在理论争鸣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由国家权力机构组织权威专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尽量达成权威性共识,形成权威性定位,并据此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权威性指导。首先必须对应用型创新人才与培养载体进行准确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使高校找准定位,明确职责和目标,才能使高校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各种改革与创新,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完成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
  
  (三)建立长效机制,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建立长效监控管理机制、评诂检测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制定严格的监控管理制度督促各高校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制定科学的评估检测系统,对各高校办学质量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检测评估;建立稳定的激励机制,大力支持、扶助、奖励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方面成绩卓著的高校。其次是各高校要建立各种长效机制,推动高校师生员工致力于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要建立以检测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为主要指标的检测评估系统,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评估、评比、考核,还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检测与评估,都必须侧重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检测评估。要建立稳定的激励机制,大力支持、扶助、奖励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方面努力工作、成绩显著的师生员工。总之,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尤其是长效激励机制,形成强大的驱动力,促进高校、师生、员工都致力于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学分,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动力支撑
  
  调查得知,现在大多数本科院校已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学分,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硬性的规定,要求每个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完成一定的创新学分,否则就拿不到毕业证,但这种情况较少。另一种是软性的,只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研创新活动,获得成果的可以计科研创新学分,作为检测评估与推荐就业的参考权值,这种情况的较多。笔者认为,第一种情况值得大力推广,因为把科研创新学分列为必须要完成的学分,学生才会重视并有压力,有了压力就容易产生动力,才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科研创新活动中去,想方设法完成科研创新学分。如果仅仅当作一种参考权值,就很难引起大多数同学的重视,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科研创新活动中去。因此,作为本科院校来说,宁愿降低获得科研创新学分的门槛与要求,也要把完成一定的科研创新学分列为准予毕业的硬性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五)广搭平台,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践保障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这就需要学校广搭平台,为学生培养、训练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提供机会。首先是学校要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力支持、扶助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研创新活动并给于一定经费资助。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课题或项目研究,鼓励学生申请课题或项目研究,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各种课外科技小组与理论研究协会并积极进行各种科研创新活动,并提供条件与经费。其次是学校要广牵线、多搭桥,为大学生参于社会实践创新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其三是要多组织一些以培养、训练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为宗旨的竞赛活动。根据实际需要,多组织各种产品设计比赛、艺术设计比赛、建筑设计比褰、项目设计比赛、课程设计比赛、毕业设计比赛、营销策划比赛、管理创新设计比赛、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等等。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并作为他们获取科研创新学分的主要方式与途径。总之,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都必须多进行实际的训练或磨练才能培养出来,“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
  
  参考文献:
  
  [1] 龚克。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2] 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3] 洪大用。积极探索人文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原因及对策】相关文章:

论文:高职导游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07-23

研究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08-18

浅谈劳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08-15

浅谈劳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08-12

高职专业教学大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08-19

我国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08-05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议08-27

当前农村地区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08-12

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