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学生为什么要来学校读《学校在窗外》

学生为什么要来学校读《学校在窗外》

时间:2023-02-24 17:30:35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生为什么要来学校读《学校在窗外》

学生为什么要来学校读《学校在窗外》

学生为什么要来学校读《学校在窗外》

  作者/卢元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3)

  学生为什么要来学校?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思索但又很可能忽略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被各种工作包裹着,上课、考试,评职称、写论文,如此等等;很多人也都会抱怨,工作太忙了,事情太多了。那么,这么忙、这么累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韩愈说:“师者,传道受(授)业解惑也。”然而,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将教师的职责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或者更狭隘地理解为让学生考试过关。很多教师也就在这样年复一年的劳动中,成为资深教师,成为优秀教师,当然也就成为一个老教师,过完自己终身的教育生涯。这样忙碌一辈子,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什么?学生来学校,究竟得到了什么?有人说,学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获得一个好的前途。有了好的前途,又是为了什么?自然是为了好的生活。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想都不用想的问题。那什么是好的生活呢?衣食无忧的人,真的就会内心幸福吗?这么追问下去,也许永远也不会有最后的答案。

  事实上,如果教师只是在这样循环往复地完成各种教学指标的过程中慢慢老去,而不从本质上思考自己工作的价值,就很难从这份工作中获得真正的幸福感。这与学生若不懂得为什么要来学校,就不会真正热爱学习,是一个道理。对于这种困惑,黄武雄教授在《学校在窗外》一书中给出了一个答案。在作者看来,学校教育需要做三件事:一是打开学生的经验世界;二是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还有一件就是留白,让学生自由地发挥。

  一、 打开学生的经验世界

  为什么要打开学生的经验世界呢?作者一开始就讲了一个很特别的理由,“替那些死去的孩子活着”。我的理解是,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是人可以继承人类过往所累积起来的文明,而动物继承的不过是一些生存的本能(如老虎有锋利的爪子、羚羊有强健的四肢等)。人的生存本能无法与这些动物抗衡,但是自然的进化史却让人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通过学习,可以从过往的文明中获得滋养,发展壮大。但这和打开学生的经验世界有什么关系呢?这就不得不谈谈黄武雄教授的知识观了。(教学论文 www.fwsir.com)在他看来,知识不是颠簸不破的真理,而是人类过往创造的经验。学校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的个人经验世界与一个更广阔的人类经验世界相联结,让学生在这种联结中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心智获得成熟,从而完成那个亘古不变的任务:认识你自己。

  在这种知识观下,学习就是将自身固有的经验与前人留下来的经验相互印证、相互调适的过程。而在这种经验的调适过程中,外在的经验世界和学生个体的经验世界之间是平等的,知识不再是颠簸不破的真理,而是学生丰富个人精神世界的资源和手段。这种知识观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开新的思路,形成新的想法,甚至产生新的知识。爱因斯坦说过:“你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那些好东西,是经过许多时代所积起来的。这些辛苦得来的东西现在都放在你们的手中了。你们要好好接受这份遗产,珍惜它,并且对它有所增加。有一天你们可以再把它交给你们的孩子。”人类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发展知识,让人类的文明更好地延续下去。通过打开学生的经验世界,让学生的个体经验和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真正联结起来,这正是学校教育要做的第一件事。

  二、 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

  抽象能力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尺,人类的文明越是发展到高级阶段,就越需要抽象。抽象的方法可以深耕人类的文明,提炼世界的普遍性,使人脱离具体情境,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世界里探索和思考,寻求文明的精神。从古希腊苏格拉底反复诘难雅典青年,只为能得到一个严密的定义,到近代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理性的假设,再到科学研究在实验室的环境下观察自然等等,都无一例外地对真实世界进行了抽象,进而形成普遍的规律性认识,这大大加快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正是因为有了抽象能力,人类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累积文明的火种,绵延生存的智慧。近代以来,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开始越来越多地汇集到学校,然后以知识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发展抽象能力。

  但是,这些汇集到学校的知识,已经剥离了前人思考的痕迹,形成了一个个公式、定理、观点和结论。用黄武雄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把人所认识的世界的整体形态,经大幅筛选,抽掉个人的特殊经验,留下那些较被公认的基础材料,再经分门化、客观化、抽象化、系统化,甚至标准化的细密处理,编制而成的知识体系,形成套装知识”。这种经过抽象化、普遍化处理的套装知识,看不到个人特殊经验的痕迹,看不到众多的例子和故事。而一旦没有了个人特殊经验的痕迹,没有众多的例子和故事,学生就不容易拿自己的个人经验与所学习的内容相互印证,也就不容易融入套装知识底层的那些真实的人类经验,其导致的结果是既无法帮助学生打开经验的世界,也很难发展他们的抽象能力。学生只学会了一些普遍的法则,漂浮于真实世界之上,以一种套公式的方式去对待人生,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知识和真实世界的严重断裂。

  那么,学校教育该怎么办?在黄武雄教授看来,应该给这些套装知识加入真实经验世界的材料,从而让学生明白知识是如何从真实世界剥离出来的这个过程。也就是说,教学不应该只是教那些最后被抽象出来的套装知识,而要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融入其中,让学生参与到知识抽象的过程。如果少了这个过程,直接学习抽象的结论,学生顶多只是掌握了一些抽象的语言,并未真正发展抽象能力。黄武雄教授以排列组合公式的学习为例:要学生算出3节车厢涂3种颜色,一共有多少种选择。一开始,他让学生用笨方法,一点一点地尝试出6种选择。然后再问:4节车厢涂4种颜色,有多少选择?同样用笨的方法一点一点地尝试,也可以算出24种选择。但是,如果13节车厢涂13种颜色,或100节车厢涂100种颜色,又各自有多少种选择呢?再用这种尝试的方法,就会面临很繁琐的困难。于是,学生就要从眼前的各种尝试中慢慢摸索,观察这背后是否隐含着什么规律,很自然,他们就会慢慢被引向发展抽象能力的轨道上去。这样的学习方式会很慢,对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结论和在纸笔测试中取得好成绩,未必有明显的效果;但这个过程又异常地重要,没有它,学生就无法真正发展抽象能力,也就不会真正与这个世界相联结。学校教育就应该协助学生重新认识知识,把知识当做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所累积的经验,并随时与个人的生活经验、思维经验相互印证和调适,打开经验世界,发展抽象能力。

  三、 留白,让学生自由地发挥

  除了上述做法外,学校教育一定要给学生留白,“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玩乐园、打球、办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自然地就会激发灵感,培养能力,产生友谊,健全人格。

  这几年,我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科技文化节,学校会拿出一个相对较完整的时间段,给学生排话剧、办音乐会、搞发明创造,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的灵感,恣意宣泄内心的激情。在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下,这实在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而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也都能有上佳的表现。比如,有学生设计了一个“电玩爬绳”,其中涉及物理学的电路知识。设计的学生告诉我,书本上的电路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就算电路图学得再明白,也和真实的电路设计不一样。当他们研究“电玩爬绳”项目时,才真正体会了电路运行的原理。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他们遭遇了各种问题,反过来又需要书本知识的帮忙。在理论和实践的反复磨合沟通中,他们不断呈现出各种创意,这让他们非常有成就感!这个过程,正是将学生自己的经验体悟与抽象的套装知识相结合的过程,既打开了他们的经验世界,又发展了他们的抽象能力。多年以后,即便他们已经忘记了电路图的具体知识,但这段经历一定会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遗憾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学习似乎变成了一件苦差事,大家都在拼命地往前学,为了去记住更多的知识,为了考更高的分数,为了上更好的大学,为了找更好的工作……我们通过学习解决了很多具体的问题,却好像忘记了根本的问题。正如荷尔德林所说:“我们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面对这样的困惑,也许,《学校在窗外》一书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考、前行的方向。

  *作者系历史教师。

【学生为什么要来学校读《学校在窗外》】相关文章:

孤儿学校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学校适应的对比研究08-05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08-11

《学校在窗外》的读后感09-13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08-12

谈谈学校为什么应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08-15

我与学校学生作文10-18

学校学生的军训心得01-12

学校军训学生心得12-27

有关学校学生作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