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的故事

时间:2023-06-16 12:02:08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爱因斯坦的故事(通用20篇)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因斯坦的故事(通用2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因斯坦的故事(通用20篇)

  爱因斯坦的故事1

  在普林斯顿,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高等研究所最有名的教授。我去的时候,他刚刚退休。七十多岁了,他每天仍然从他住的地方步行到研究所去。在我的记忆中,爱因斯坦大概是不开汽车的,我没有看到过他开汽车。人们见到他每天从他的家走到办公室,距离大概有两公里的样子。我跟他的接触很少。那个时候,研究所里有二十多个博士后,我们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整天讨论。我们都非常尊敬爱因斯坦,因为无疑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可是,因为他已经退休了,我们觉得不应该去打扰他,所以我们跟他的接触并不多。

  1950年前后,他把他的'一本叫做“相对论”的小书,加了一个新的附录。在这个附录里,他发展了一个新的统一场论,想把电磁学和广义相对论统一起来,他做了一系列关于这个理论的演讲。

  爱因斯坦在年轻时,1905年一年之内写了三篇影响极深远的文章。后来,他又发现了广义相对论。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理论,是一个集无数非常复杂的经验,用非常美妙的数学,表现了一个由纯粹思想考虑得出来的结果。我想了想,评论爱因斯坦的工作,也许最好的两个字是“深广”。他做的东西又深又广。

  我介绍大家去看派斯在4年以前所写的爱因斯坦的一个科学传记。以前虽然有过很多爱因斯坦的传记,但都不是真正深入做理论物理的学者所写的。这却是第一次,所以立刻就成了一本非常重要的书。书名取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上帝不那么简单,可也不是狠毒的。上帝创造了自然,自然的规律是很妙的,但并不是故意引你入歧途,使你不懂。只要你弄对了,你就可以懂。派斯就拿它做了书的名字。

  派斯是1918年生的,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我们同事了十六七年,后来他到洛克菲勒大学做理论物理方面的主任。最近几年,他致力于写科学史。上述的这本书使他一举成名。最近他又写了一本关于20世纪物理学历史的书,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邀请他,我的印象是明年他要来访问。

  爱因斯坦的故事2

  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其意义极为巨大,但却没有多少人弄得懂。他自认为当时真正了解相对论的只有12个人。

  为了解释他的相对论,爱因斯坦曾作了许多有趣的解说。一位妇女曾问他:“你是否真的相信你的相对论是真的?”爱因斯坦回答道:“我当然相信,但要等我百年之后了。”妇人问:“那又会怎样呢?”他幽默地答道:“那时,如果我不错,德国人就会说我是德国人,法国人会说我是犹太人;如果我错了,德国人就会说我是犹太人,法国人就会说我是德国人。而这样一来,他们便在使用我的相对论了。”

  有一次,一位中年男子请求爱因斯坦解释他那闻名于世的相对论。爱因斯坦很诚恳地用数学为这个人解释,但不幸这人不懂数学,于是爱因斯坦只好换一种方式,用极浅显的语言来说明相对论,但这人仍然不懂。最后,爱因斯坦问那人是不是有丈母娘,那人回答说:“有。”于是,这位天才科学家便很高兴的说:“那就成了。假使你刚度过两个星期的`蜜月,到第三个星期你的丈母娘来了,在你那儿住了两个星期。这前后两个星期的时间虽然一样,而你的感觉却大不相同,这便是相对论。”

  一位科学家去拜访爱因斯坦,当访客走进他的研究室时,爱因斯坦正匍匐于地,似乎正有所举动。这位科学家以为他正在检验相对论的原理,于是不惊动他,只留神地观看,那知爱因斯坦匍匐了一会儿,忽然向来客说道:“先生,你能帮助我吗?我的一张钞票丢了!”

  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讲课时,正值暑假放假前夕,一个学生问他最近有无新发现的学理,他被逼不过,只好说道:“我有一个发现,西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指暑假的开端到暑假的终点,请诸位善用暑假。”此话一出,全体同学哄堂大笑。

  爱因斯坦的故事3

  爱因斯坦小时候曾经被老师认为是迟缓儿,所以当老师听到爱因斯坦的母亲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做律师或老师时,都抱以无限的同情,他的老师认为这只是做母亲,望子成龙的心声,事实上这个愿望是不可能有实现的一天。

  他的老师说对了一半,爱因斯坦长大后,没有成为老师或律师,而是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而这个成就也是他小学老师所始料未及的成就。

  他的老师认为爱因斯坦是迟缓儿,原来爱因斯坦小时候有个习惯,就是每当大人问他问题的时候,他都等一段时间,才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大家认为他是心智迟缓的低能儿。但爱因斯坦之所以要过一段时间才回答问题,是因为他认为不能够随便回答,必须经过脑中先思考一遍,才能回答,所以大人问他问题,他之所以隔一段时间才回答,是因为他的脑中在思考如何回答,才能比较完整回答问题,而这个时候的爱因斯坦才只是5岁的儿童而己。

  当爱因斯坦因为相对论的发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声名大噪,有次记者问他问题,爱因斯坦回答说,他从不去记忆任何从书本上,就能够找得到的答案,他的'职责就是找寻书本上找不到的答案。而相对论就是书本上找不到的答案,也让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事实上爱因斯坦不应该称为是很聪明的人,而应该说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聪明的人是反应灵敏、思想敏捷、通权达变的人,而智慧的人却是懂得作选择,有化繁为简的思考能力,能够分辨事情的轻重缓急,以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情,这就是聪明与智慧的区别。

  爱因斯坦无异是个很有智慧的科学家,因为他懂得集中精力,在最有生产力的工作。所以当他任职第一份工作之时,就把全副的精神花在研究相对论方面,所以才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的故事4

  1888年(9岁),爱因斯坦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在学校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仪式,弗里德曼是指导老师。10岁在医科大学生塔尔梅引导下,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着作。到了12岁,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同时爱因斯坦开始怀疑欧几里德的假定。16岁,自学完微积分。同年,爱因斯坦在瑞士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失败。爱因斯坦开始思考当一个人以光速运动时会看到什么现象。对经典理论的内在矛盾产生困惑。

  在16岁时,爱因斯坦就从书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进的电磁波,与此相联系,他非常想探讨与光波有关的所谓以太的问题。以太这个名词源于希腊,用以代表组成天上物体的基本元素。17世纪的笛卡尔和其后的克里斯蒂安·惠更斯首创并发展了以太学说,认为以太就是光波传播的媒介,它充满了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物质中。

  与以太说不同,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牛顿认为,发光体发射出的是以直线运动的微粒粒子流,粒子流冲击视网膜就引起视觉。18世纪牛顿的微粒说占了上风,19世纪,却是波动说占了绝对优势。以太的学说也大大发展:波的传播需要媒质,光在真空中传播的媒质就是以太,也叫光以太。

  与此同时,电磁学得到了蓬勃发展,经过麦克斯韦、赫兹等人的努力,形成了成熟的电磁现象的动力学理论——电动力学,并从理论与实践上证明光就是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从而统一了光的波动理论与电磁理论。以太不仅是光波的载体,也成了电磁场的载体。直到19世纪末,人们企图寻找以太,然而从未在实验中发现以太,相反,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却发现以太不太可能存在。

  电磁学的发展最初也是纳入牛顿力学的框架,但在解释运动物体的电磁过程时却发现,与牛顿力学所遵从的相对性原理不一致。按照麦克斯韦理论,真空中电磁波的速度,也就是光的速度是一个恒量。然而按照牛顿力学的速度加法原理,不同惯性系的光速不同。例如,两辆汽车,一辆向你驶近,一辆驶离。你看到前一辆车的灯光向你靠近,后一辆车的灯光远离。

  根据伽利略理论,向你驶来的车将发出速度大于c(真空光速3.0x10^8m/s)的光,即前车的光的速度=光速+车速。而驶离车的光速小于c,即后车光的速度=光速-车速。但按照这两种光的速度相同,因为在麦克斯韦的理论中,车的速度有无并不影响光的传播,说白了不管车子怎样,光速等于c。麦克斯韦与伽利略关于速度的说法明显相悖!

  爱因斯坦似乎就是那个将构建崭新的物理学大厦的人。爱因斯坦认真研究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特别是经过赫兹和洛伦兹发展和阐述的电动力学。爱因斯坦坚信电磁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一个问题使他不安,这就是绝对参照系以太的存在。他阅读了许多着作发现,所有人试图证明以太存在的试验都是失败的。经过研究爱因斯坦发现,除了作为绝对参照系和电磁场的荷载物外,以太在洛伦兹理论中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爱因斯坦喜欢阅读哲学着作,并从哲学中吸收思想营养,他相信世界的统一性和逻辑的一致性。在“奥林匹亚科学院”时期大卫·休谟(DavidHume)对因果律的普遍有效性产生的怀疑,对爱因斯坦产生了影响。相对性原理已经在力学中被广泛证明,却在电动力学中却无法成立,对于物理学这两个理论体系在逻辑上的不一致,爱因斯坦提出了怀疑。

  他认为,相对论原理应该普遍成立,因此电磁理论对于各个惯性系应该具有同样的形式,但在这里出现了光速的问题。光速是不变的量还是可变的量,成为相对性原理是否普遍成立的首要问题。当时的物理学家一般都相信以太,也就是相信存在着绝对参照系,这是受到牛顿的绝对空间概念的'影响。

  19世纪末,马赫在所着的《发展中的力学》中,批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这给爱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05年5月的一天,爱因斯坦与一个朋友贝索讨论这个已探索了十年的问题,贝索按照马赫主义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两人讨论了很久。突然,爱因斯坦领悟到了什么,回到家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想明白了问题。

  第二天,他又来到贝索家,说:谢谢你,我的问题解决了。原来爱因斯坦想清楚了一件事:时间没有绝对的定义,时间与光信号的速度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他找到了开锁的钥匙,经过五个星期的努力工作,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论呈现在人们面前。

  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的时候,曾将宇宙常数(为了解释物质密度不为零的静态宇宙的存在,他在引力场方程中引进一个与度规张量成比例的项,用符号Λ表示。该比例常数很小,在银河系尺度范围可忽略不计。只在宇宙尺度下,Λ才可能有意义,所以叫作宇宙常数。即所谓的反引力的固定数值)代入他的方程。他认为,有一种反引力,能与引力平衡,促使宇宙有限而静态。当哈勃将膨胀宇宙的天文观测结果展示给爱因斯坦看时,爱因斯坦说:“这是我一生所犯下的最大错误。”

  宇宙是膨胀着的。哈勃等认为,反引力是不存在的,由于星系间的引力,促使膨胀速度越来越慢。星系间有一种扭旋的力,促使宇宙不断膨胀,即暗能量。70亿年前,它们“战胜”了暗物质,成为宇宙的主宰。最新研究表明,按质量成份(只算实质量,不算虚物质)计算,暗物质和暗能量约占宇宙96%。

  看来,宇宙将不断加速膨胀,直至解体死亡。(也有其它说法,争议不休)。宇宙常数虽存在,但反引力的值远超过引力。林德饶有风趣的说:“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爱因斯坦)这么喜欢这个理论,多年后依然研究宇宙常数,宇宙常数依然是当今物理学最大的疑问之一。”

  在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天德皇军队通过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们都涌向窗前喝彩助兴,小孩子们则为士兵发亮的头盔和整齐的脚步而向往。但爱因斯坦却恐惧得躲了起来,他既瞧不起又害怕这些“打仗的妖怪”,并要求他的母亲把他带到自己永远也不会变成这种妖怪的国土去。

  中学时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可他并不申请加入意大利国籍。他要做一个不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大战过后,爱因斯坦试图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的梦想,并且在“敌国”里作了一连串“和平”演说。德国右翼刺客们的黑名单上也出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希特勒悬赏两万马克要他的人头。

  为了使自己与这个世界保持“和谐”,爱因斯坦不得不从意大利迁到荷兰。又从荷兰迁居美国,而且加入了美国国籍。他认为,在美国这个国度里,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在勉强过得去的友谊中生存下去。

  爱因斯坦的故事5

  1900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郎克和儿子一起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步,他神情沮丧,很遗憾地对儿子说:“孩子,十分遗憾,今天有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同样重要。”原来,他提出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

  他沮丧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发现推翻了他一直崇拜井虔诚信奉为权威的牛顿理论、为了不侵犯权威,他终于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

  人类本应因权威而受益,却不料竟因权威而受害,普朗克教授自己也许没有想到,他这一犹豫,使物理学理论停滞了几十年。

  与普朗克教授不同,爱因斯坦却敢于冲破权威圣圈,大胆突进,赞赏普朗克假设并向纵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那一年,他才26岁。随后,爱因斯坦又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举成名,成了一个更伟大的权威。

  两种人,两种性格,两种表现,造成两种结果。如果普朗克能像爱因斯坦一样,不迷信权威,而是勇敢地向前人挑战。那么,爱因斯坦所取得的成果,或许应该记在普朗克名下了。

  爱因斯坦的故事6

  那天,闲来没事,无意间从书架上翻到一篇文章:《爱因斯坦的故事》。读了以后,我对他对学习的毅力为之感动。

  爱因斯坦小时候不喜欢学校里死记硬背的知识,反而喜欢自己去钻研问题。有一次,叔叔给小爱因斯坦出了一道几何题,让他证明“勾股定理”。小爱因斯坦仅用了三个星期刻苦钻研竟然就证明了“勾股定理”!

  像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家成功的秘诀,或者说捷径,都是因为他们正是真理的存在。他那份对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让我敬佩,让我感动!我也应该学习爱因斯坦的钻研刻苦。爱因斯坦说过一个公式: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这句话我牢记在心,艰苦的劳动和正确的方向都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啊!

  爱因斯坦是对人类有贡献的伟人!他的思想我们要学习,争取做一个和他一样的人,为祖国出力!

  爱因斯坦的故事7

  话说笨鸟也能先飞,这是真的吗?这可让人及不相信,其实真有这笨鸟可以先飞,那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了。人人都说爱因斯坦的脑袋是与众不同,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就让我们打开他的.一个小故事故事吧!

  爱因斯坦来到这个世界时,是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还有点迟钝,三岁还不会说话,他的母亲还担心爱因斯坦有什么病呢!上学后希腊老师常常说他很“笨”。爱因斯坦也自己回忆说:“主要是记忆力差,特别苦恼记单词和课文。

  在爱因斯坦四岁时,他父亲送了一个罗盘(注:罗盘是指南针)给他,爱因斯坦用手指转动罗盘,改变它的方向,一松手,指针回到了原处,始终指向北,他百思不得其解,去问父亲,父亲说他太小不懂,爱因斯坦就立刻叫父亲教他认字,好让他明白多一些。

  从这小小的故事里就可以知道爱因斯坦是那样聪明好学的,而这只笨鸟因为不耻下问才可以先飞,这样也可以说明爱因斯坦是那样究根问底。这可让我明白了,只要你好学好问,就算在难的题也能解决。我们也要向爱因斯坦一样好问,这样才能有出息。

  爱因斯坦的故事8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给了漂亮又严厉的女教师。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数学、几何方面非常出色的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窃笑着纷纷摇头。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阵哄笑。

  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他走到老师面前,肯定地对老师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着爱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木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

  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韧性,在他不满意自己的小板凳的时候,他又再次投入制作。他一共制作了三个小板凳,最后的一个比前两个要好一些。在制作小板凳的过程中,爱因斯坦表现了他对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无论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完全释放自己的能量,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 伟人的小故事激励鞭策我在学习做事情要努力认真,一丝不苟!

  爱因斯坦的故事9

  爱因斯坦刚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时候,校工问他需要什么用具,他特别强调要一只特别大的废纸篓。校工好奇,为什么废纸篓要特别大的,爱因斯坦解释说:“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啊!”就这样,爱因斯坦的'工作室里多了一只特别大的废纸篓。

  一天,学院邀请附近学校的学生前来参观,并以有碍观瞻的理由临时挪走了那只废纸篓,爱因斯坦知道后坚决不肯,学院无奈只好又将废纸篓放回原处。

  学生们一见废纸篓就立刻围住,其中一个小女孩问:“你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啊,也会算错题目吗?”爱因斯坦笑着说:“当然,许多时候,我都会算错的。只有很少的时候,我才会一次就算对。”小女孩恍然大悟:原来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也会犯普通人常犯的错误。

  爱因斯坦的故事10

  1942年,35岁的托马森已经是美国普林斯顿市一个小有名气的园艺工,他曾受邀为很多大富翁的花园做园艺护理,并且颇受好评。

  5月,一个叫杜卡斯的助理找到托马森,也想让他为老人的花园做园艺工。老人今年63岁,主要工作是科学研究。休闲时间只做两件事:,一个是散步;一个是拉小提琴。而且,老人小提琴拉得不错,从6岁就开始练,算是童子功。

  一天,托马森正在为草坪修剪,突然从花园中传来小提琴悠扬的旋律,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爱好音乐的托马森顺着琴声望去,只见一个老人正在如痴如醉地演奏着,心无旁骛。

  托马森禁不住驻足聆听,听到酣处他微微闭上眼睛享受着,突然他睁开了眼睛,上前对老人说:“先生,您是不是有个音调拉得太高了?”老人上下打量了一下托马森,疑虑地想:“看这个园艺工的穿着打扮如此粗俗,没想到竟然懂音律。”

  想是这么想,但老人并没有言语,继续拉琴。不过,一段时间之后,老人的疑心越来越重,总觉得小提琴拉得走调了。老人索性停了下来,兴致盎然地和托马森讨论起来。

  一个星期之后,托马森再次来老人家修剪草坪,完成工作之后,老人拉着托马森的手说:“我根据你的建议,苦练了一个星期,你看这次拉得怎样?”说完,老人熟稔地操起了琴弓。

  “这次没有跑调,但有个节拍还是拉得不算理想。”听完演奏,托马森直言不讳地说。老人心领神会地点点头表示虚心接受。俄而,老人亲切地说:“你还有什么指教吗?”这时,托马森好像意识到有些不妥,愧疚地说:“先生,我对音乐也是一知半解,您还是去找专业的音乐人才行啊。”

  老人笑了笑,说:“我曾经找过专业人士,但他们都是夸奖我拉得好,没有一个人像你这样,提出如此中肯意见的,我真要感谢你才对,你这样的人才配得上真正的'朋友。”

  托马森被老人捧得臊红了脸,羞愧地说:“我只是实话实说罢了,虽然我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感觉人只要真诚就一定能找到朋友。”

  是啊,一个人只要真诚就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后来,托马森和老人成了挚友,每个星期都要来老人的住所切磋琴技。托马森也知道了,这个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3个月后的一天,助手杜卡斯对爱因斯坦说:一个政要要来拜访您。爱因斯坦摆摆手说:“让他下次再来吧,我已经有约了。”不一会儿,只见托马森拿着园艺工具走进了爱因斯坦的院子。

  再后来,因爱因斯坦的性格有点孤僻,他去世后,关于生活方面的资料寥寥可数。1979年,在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时候,一个叫托马森的老人根据回忆,撰写了一本新书,书名叫《一个园艺工和爱因斯坦的故事》,书中披露了爱因斯坦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没想到成了畅销书。

  书的扉页写道:人不管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显赫还是卑微,只要真诚就能找到知音,愿天下的人都真诚相待。

  爱因斯坦的故事11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十分清贫的平民家庭,原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四岁起,在父亲的拳打脚踢下开始学习钢琴,十三岁便成为管风琴师,并开始创作音乐作品。而后,贝多芬又面临着耳聋的威胁。可以想象得出,一个音乐家如果失去了听力,他将如何去创作,如何去铸造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但是,贝多芬仍然坚持创作,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几乎全是在耳聋期间完成的。尽管如此,命运却不肯放过贝多芬,当他的创作激情达到高潮时,病魔在一点点的向他发出进攻,使他的身体逐渐恶化,直至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贝多芬的一生是痛苦的,但他的光辉永远流传下来。如今,我们的生活无忧无虑,几乎不存在痛苦,但是,我们却缺少了那种坚强、刻苦的精神。贝多芬的事迹使我受益匪浅。因为,意外可能随时会降临在我们的`身上,而我们能否坚强

  地去面对呢?所以,我要学习贝多芬坚强、刻苦的精神,不向困难低头。

  牛 顿

  牛顿和苹果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一个苹果落到了牛顿的头上,他引发了一大串的联想: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而不是升到天上呢?经过刻苦的钻研,他发现了地球引力。牛顿从小就勤动脑、善思考,遇到事情总爱问个为什么;长大后,他更加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在工作中,他兢兢业业,没有丝毫怠慢。遇到问题,他勤于思考,努力寻找答案。

  从牛顿的身上,我懂得遇到问题应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勤于动手、动脑,寻找答案。在学习中要刻苦、努力。

  “天才出于勤奋”,每一位名人的成功都是靠不泻努力得来的,所以,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不泻努力,攀上知识的高峰!

  爱因斯坦的故事12

  读了《爱因斯坦的故事》后,我了解了他三件事,深深受到感动。

  第一件事讲他爱思考问题。当他从梯子摔下来时,首先不是考虑摔伤哪里,而是在思考:人为什么会笔直摔下来呢?然后从这件事受启发。

  第二件事讲他非常珍惜时间,连等人都在思考问题。

  第三件事讲他在不成名与成名时生活都非常俭朴。

  从这三件事例中,我深受启发。一是在学习上更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今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思考、多动脑筋,遇到事情多想办法去克服困难。二是在生活上养成勤俭朴素的好习惯,将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用在学习方面,多买学习书籍、学习文具之类的'东西。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对人类有杰出贡献的伟人!我除了学习他的思想外,长大后更要争取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因斯坦的故事13

  爱因斯坦的镜子

  爱因斯坦16岁那年,由于整日同一群调皮孩子在一起,致使几门功课不及格。一个周未的早晨,爱因斯坦正拿着钓鱼竿准傋和那群孩子一起去钓鱼,父亲拣住了他,心平气和地对他说:“爱因斯坦,你整日贪玩,功课不及格,我和你母亲很为你的前途担忧。”

  “有甚么好担忧的?杰克和罗伯特他们也没及格,不照样去钓鱼吗?”

  “孩子,你千万不能这样想。”父亲充满关爱地望着爱因斯坦说:“在我们故乡流传着这样一个寓言,我希望你能认真地听一听。”

  “有两只猫在屋顶上玩要,一不小心,一只猫抱着另一只猫掉到了烟窗里。当两只猫从烟窗爬出来时,一只猫的脸上沾满了黑烟,而另一只猫的脸上却干干净净。干净的猫看见满脸黑灰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又脏又丑,便快步跑到河边洗了脸。而黑脸猫看见干净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是干净的,就大遥大摆到街上闲逛了。”

  “爱因斯坦,谁也不能成为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自己的'镜子,天才也许会照成傻瓜。” 爱因斯坦听后,羞愧地放下鱼竿,回到自己的小屋里。

  从此,爱因斯坦时常拿自己作为镜子来审视和影照自己,并不断地自我暗示: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没有必要像别人一样平庸。这就是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爱因斯坦的原因。

  三只小板凳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给了漂亮又严厉的女教师。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数学、几何方面非常出色的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窃笑着纷纷摇头。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阵哄笑。

  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他走到老师面前,肯定地对老师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着爱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木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

  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韧性,在他不满意自己的小板凳的时候,他又再次投入制作。他一共制作了三个小板凳,最后的一个比前两个要好一些。在制作小板凳的过程中,爱因斯坦表现了他对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无论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完全释放自己的能量,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

  爱因斯坦的故事14

  他在我眼中可用完美二字来形容的,自从我看到一段材料,“完美”被撕扯地支离破碎。

  他在苏黎世上学时爱上了同样学习数学的她,并且两人同居她很快就有了身孕,这在当时可是道德所不能容忍的。她为他毅然一个人回到了匈牙利父母家,并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但是这个孩子一出生就有精神障碍,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这个孩子从来都没看见过被他称为爸爸的人。她不顾家庭的反对依然决定去苏黎世找他。

  两人相挽步入婚姻的殿堂后,她成了专职家庭主妇,她为他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研究环境,为他奉献的是自己的一切,但是她不觉得有多苦,相反她是快乐的,此时是那样温馨,一年后他们的儿子来到人世,为了应对新增加的一张嘴,她开了一家旅馆,她更加操劳了。他在她的关怀下,他得以更加安心地做研究,没多久他就发表了引起自然科学革命的'论文,所有的荣誉都向他砸来,可是她依旧是那样忙忙碌碌。她没有怨言。

  在她认为苦日子终于熬出头憧憬美好的时候,谁知道对她的命运灌输苦味才刚刚开始。1916年他和他的表妹相爱,而她却成了他的障碍,一封信送到她的手下,在信中他表示自己找到了真爱,要求她离开他。她不敢相信自己默默付出换来的竟会是冰冷的两个字——离婚。

  她坚决不同意在离婚书上签字,他为此大为愤怒,严正告诉她如果不离婚必须无条件服从以下条件:一,你应当保证我的衣服和被褥的整洁,保证我的一日三餐,保证我的工作间的整洁,特别提醒的是我的办公桌别人不得使用。二,放弃我们之间的一切关系除社交活动,在家不要和我坐在一起一同外出或旅行。三,跟我交往必须注意,别希望我会对你好,不发火,如果需要,必须终止与我的谈话,只要我要求必须我条件地离开卧室或工作间。四,你有义务在孩子面前不得以语言或动作蔑视我。这算什么,她连他的仆人都算不得了,就是因为他借口“不爱”两个字就可以推卸一切责任,将一切她的付出都接受后说“我没叫你付出那么多!”

  她当时还是接受了他那无情无义的条件。我无法体味到她当时的心情。她把一切都给了他,给了一切又能怎么样呢?

  尽管是给了一切,三年后,他们还是解除了婚姻关系。

  她离开了他来到苏黎世,她和他曾经相爱的地方和她追梦的地方。为了给小儿子治病,她给人上钢琴课,勉强维持。他离开了她。准确说是他抛弃了她来到柏林,和第二个女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后来有了第三个,第四个女人。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不想把“他”和爱因斯坦划等号,可是他就是爱因斯坦。而她就是爱因斯坦的第一个妻子米列娃。

  爱因斯坦这个伟大的科学家,与他同时代的女人几乎都爱慕他。为了配合他的光芒,人们好像试图遗忘,有选择性地抹去光辉下的阴影,他自己也从未提出这段往事,在这位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不仅默默无闻,而且让人心痛。

  爱因斯坦的故事15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名叫《爱因斯坦的故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爱因斯坦在小时候的事情,分别是四岁时问父亲罗盘里的指针一直指向北方,12岁时叔叔给他出了道勾股定理,跟爱因斯坦说了一些道理,就被吸引主了整整三个星期,16岁时他给同学出了一到他自己也不知道的题”。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爱因斯坦从小就爱动脑筋,一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冥思苦想,如果他解决不了问题就会睡觉不安稳.吃饭没味道”。这让我联想到了一句名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我觉得爱因斯坦非常热爱学习、不懂就问,一但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一定要解决掉的。这使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在看一本实验书,突然我看见了一道题“放在碗里的瓶中水为什么会喷出水来 ”?我被这到题吸引住了,我就到处找答案。最后我终于找出了答案,原来碗里的热水加热了瓶子里的空气。随着空气的`加热,空气分子的流动速度加快,并进行扩散。这时空气就会膨胀,向下挤压有色水。这就迫使水沿吸管上升,并从瓶口喷射出来。

  爱因斯坦的故事16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他遇事爱思考、研究,常常从一点小事中受到启发。

  有一次,他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就搬来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了一个问题,沉思起来,忘记了自己在做什么。立刻,他猛地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摔到地上以后,他顾不得疼痛,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地掉下来呢?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爱因斯坦想到这里马上站了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桌边,提起笔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这对他正在研究的问题——相对论有很大的启发。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取得伟大成就以后,在世界上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他从来不图虚名,不爱金钱,生活一直很艰苦简朴。有一年,比利时王后邀请他去访问,为了迎接他,比利时特别组织了一个欢迎委员会,准备到车站隆重热烈地迎接他。

  火车到站以后,爱因斯坦避开欢迎的'人群,拎着一只小皮箱,徒步向王宫走去。欢迎的人们一直等到旅客走光,也没迎接到爱因斯坦,只好向王后报告情况。

  “什么?你们没接到贵宾?”王后着急地问。

  “我们在火车到站之前就等着,直到人走光了也没看见爱因斯坦。”欢迎委员会的人说。

  “你们马上分头去寻找贵宾,一定要把他接到王宫来。”王后吩咐道。

  于是,欢迎委员会的人马上分散行动,到各处寻找。最后,在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发现一位头发灰白蓬乱的老人——爱因斯坦,只得和他一起步行到王宫。

  比利时王后奇怪地问他:“您为什么不乘我派去接您的车子呢?”

  “我觉得这样步行比乘车愉快得多。”爱因斯坦微笑着回答。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不图虚名:

  熙熙攘攘: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思考( ) 启发( )

  热烈( ) 立即( )

  3、本文写了爱因斯坦哪几件事?简要地写出来。

  4、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介绍的爱因斯坦的特点吗?(不能超过25个字)

  答案:

  1、不追求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名声。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2、思索 启迪(启示) 热情 立刻

  3、①爱因斯坦在换墙上的画时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下,由此想到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运动。②爱因斯坦去比利时访问,只带着简单物品避开热烈欢迎的人群步行到王宫。

  4、爱因斯坦遇事爱思考,不图虚名,不爱金钱,生活艰苦简朴。

  爱因斯坦的故事17

  华罗庚:修炼成名不忘师恩

  华罗庚,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在他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

  华罗庚巧解《孙子算经》:

  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学习中,既肯下苦功,又善动脑筋。他十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老师王维克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此题出自古代的《孙子算经》,意思是说:有一种东西,不知道数量,如果三个三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二;五个五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三;七个七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二。问这种东西共有多少。

  王老师刚把题读完,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了:“二十三!”

  “怎么,你看过《孙子算经》?”王老师惊诧地问。(www.52名人故事:中国的爱因斯坦——华罗庚rticle.com)

  华罗庚回答说:“我不知道《孙子算经》这本书,更没有看过。”

  “那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王老师又问。

  华罗庚有板有眼地答道:“我是这样想的,三个三个地数,余二,七个七个地数,余二,余数都是二,那么,总数就可能是三乘七加二,等于二十三,二十三用五去除,余数又正好是三,所以,二十三就是所求的数了。”

  “啊——”王老师简直被惊呆了,“算得巧,算得巧!”

  华罗庚从小就有数学天分

  华罗庚小时候,他的父亲开小杂货铺,家里穷得很。华罗庚一生下来就被装进一个箩筐里,顶上又盖一只箩筐。老人说这样可避邪消灾,所以给孩子起名为“罗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华罗庚上学期间,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常常独出心裁,我行我素。而且把作业乱改一通,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的天资聪慧。华罗庚的数学天才大大超过了他的同学们。他上初中二年级时,教数学课的是法国留学生王维克。有一次王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几,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过了好半天,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王老师用眼扫视全班时,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恐怕被老师喊起来回答。

  只有一个学生在桌上用笔紧张地算着。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果然举手要求回答了。他大声说:“是二十三。”王老师问:“大家说他回答的对不对?”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同学们只是惊奇地看着站起来的那个学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华罗庚。王老师说:“他答对了。”接着老师告诉大家,这是我国古代算学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

  在楚汉之争中,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还用这个方法点兵呢!西方数家尊称它为“孙子定理”。王老师一再表扬华罗庚是个好学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从此,同学们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其实,这年才刚满14岁的华罗庚,根本没看过《孙子算经》。

  他完全是靠动脑筋,凭聪明才智计算出来的。王维克发现华罗庚是个数学天才后,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领入“数学王国”。经过许多年的.勤奋努力,他进了清华大学,又去了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华罗庚终于成了一名自学成材的大数学家,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

  华罗庚的爱国情结

  1938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人要华罗庚留下来教书,他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清华大学的资格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让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晋升为大学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美国伊利诺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回国。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10余部科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爱因斯坦的故事18

  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他的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由于爱因斯坦肯动脑、爱思考,深得明可夫斯基的赏识。师徒二人经常在一起探讨科学、哲学和人生。有一次,爱因斯坦突发奇想,问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做出自己的杰出贡献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却被问住了,直到三天后,他才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

  “什么答案?”爱因斯坦迫不及待地抱住老师的胳膊,“快告诉我呀!”

  明可夫斯基手脚并用地比画了一阵,怎么也说不明白,于是,他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非常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

  “对、对,歧途!”明可夫斯基顾不得别人的指责,非常专注地说,“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然后,他又解释说:“只有新的领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涉足的地方,别想再踩出脚印来……”

  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非常感激地对明可夫斯基说:“恩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

  于是,就在爱因斯坦走出校园,初涉世事的几年里,他作为伯尔尼专利局里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在物理学三个未知领域里,齐头并进,大胆而果断地挑战并突破了牛顿力学。在他刚刚26岁的时候,就提出并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科学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

  那段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启发了爱因斯坦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其实,在人类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各式各样的“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等待着人们踩出新的脚印、踏上新的征程。

  爱因斯坦的故事19

  爱因斯坦(1879—1955),出生于德国,父母为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他创立了相对论,是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理论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体系,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然而,他在童年时期,却是很不起眼。除了老师发现他拥有数学天才之外,他是一个迟钝、害羞、落后的小孩,老师认为他是个累赘,父母也认为他是一个低能儿。他仅有的数学才能,也常被人否定。有一次,爱因斯坦到一个车站去买车票,当他发觉售票员找他的钱不够时,他便向售票员提出抗议,售票员仔细数了一遍之后,一点也未弄错,于是对爱因斯坦说:你就是常把数字弄不清楚。

  据说,爱因斯坦到3岁时还不会说话,人家都叫他小笨蛋,只有母亲相信他是有才能的。他10岁时才进入慕尼黑的`一家小学读书。读书时成绩也是坏透了,他在任何一个学校里都没有读好。

  后来,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讲课时,便主张学生们要自由发展、不必拘泥于课本。他说:一个人在大学毕业前后,站在天平上秤秤看,是不是一个真正有学识和思想的人非戴方顶帽不可?

  爱因斯坦的故事20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与他一生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是分不开的。

  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小学、中学时的学习成绩都不算好,可是他非常想向科学领域发展。怎么办呢?颇有自知之明的他根据成绩对自己进行了分析,他发现:自己对物理的兴趣最高,而且其成绩也在所有功课当中最好。于是,在读大学时,他选择了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物理学专业。由于自我定位非常准确,很快,爱因斯坦在物理方面的潜能便得到了超长的发挥。26岁那年,他就发表了科研论文《论分子尺度的新测定》。此后几年,他又先后发表了数篇在全世界都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不但发展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解释了光电效应,还宣布了狭义相对论,推动了人类认识宇宙的重大变革。

  想想看,如果当年爱因斯坦所定的目标是天文学、文艺学或者其他什么学科,恐怕就很难取得像在物理领域这样辉煌的成绩了吧?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但有可贵的自知之明,而且对已经确定了的目标从不半途而废。比如说1952年,鉴于他的突出成就,以色列人民在第一任总统逝世后邀请他接受总统职务,他二话不说,立刻拒绝了。的确,如果爱因斯坦真的当了总统的话,之后那么大的建树恐怕就再也无从谈起了。

  大道理

  即便百发百中的神枪手,如果他漫无目标地乱射,也不能达到目的、取得胜利。人生也一样,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做什么事就都很难成功。

【爱因斯坦的故事】相关文章:

爱因斯坦的语录12-29

爱因斯坦语录11-06

爱因斯坦作文02-25

优秀作文:爱因斯坦08-12

爱因斯坦经典语录11-04

爱因斯坦语录(11篇)02-09

爱因斯坦的语录11篇02-10

爱因斯坦语录10篇02-11

爱因斯坦语录11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