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师德论文>无愧于“光荣的人民教师”

无愧于“光荣的人民教师”

时间:2023-02-24 20:16:58 师德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无愧于“光荣的人民教师”

——全国师德论坛发言选登

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 黑龙江省晖春市果树新村教学点 马宪华

  我是一个农家女儿,亲眼看见了父辈没有文化的苦恼,无数次听到了他们的感慨,这些都强烈地刺痛过我,我曾在心底发过誓言:绝不让下一代再有睁眼瞎!让我去果树新村教学点代课时我也犹豫过,学校在大山里面,路途太远,一个来回就70多里地;儿子就要上小学了,在原地教书可以带他一块走,而我去那儿以后,五六里山路谁来接送?但想到十几个孩子和家长们眼巴巴的等待,我咬着牙答应下来。

  1996年8月25日,我骑车上路了。教室是一间土坯房,只有25平方米,黑板是家长自制的。第一批来上学的5个年龄段的12个小朋友,穿着新换的干净衣服,整齐坐在那儿。看着这样的教室,看着这群孩子,看着窗前不肯离去的家长,那一刻,我意识到,我的命运已经和这个学校紧紧地连在一起了,也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和责任。

  为保证8点以前到校,我常常起早贪黑。从家里出来,要绕过四座山、趟过五条河,正常情况下,走在路上也要花费两个多小时。去学校的路上有一段很长的水壕路,村民们只是在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时才走上几次,平时几乎没有人走,转过山坡就是一片坟地。这就是我上班的必经之路。开始走时真害怕,常常头皮发麻,直冒冷汗,可怎么也得走啊。冬天山区雪大,时常骑不了自行车,为了按时到校,我就推着自行车出来,能骑的地方骑,实在骑不了就推一段或拎一段。拎也拎不动了,就把车子埋在路旁的雪堆里,自己“连滚带爬”地赶到学校,回家时再把车子从雪堆里扒出来。

  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我的思想上有时也有波动。尤其是当一批孩子送走后,我都会考虑是否再坚持下去。但一想到我的一点坚持可能改变那些孩子的命运,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下去。就这样,七年间我吃了不少苦,但我今天可以无愧地说我没有误过孩子一节课!

  我是一名教师,我必须尽我的全部力量,让孩子们受到最好的教育,否则,我吃的那些苦就没有意义了。在这个简陋的教学点,我每天给孩子上满七节课(其中一节自习课),小学一至三年级该开的课程,除英语以外,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生活、自然、音乐、体育、美术都开了。学校没有办学经费,我就自己做教具。遇到做不了的,就骑车到20里以外的市第一小学求借。孩子们入学的年龄参差不齐,水平不一,我就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七年间,我付出了爱,山里的孩子也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回应着我:每天清晨,我的讲台上都会放着一个苹果或梨,教柜里也会被一袋袋苹果、梨塞满。有时孩子带两个苹果,准会把最大一个送给我,有时还非得看着我吃。上班路上,我总能遇到已经到市区上学的学生,孩子们远远地看到我,都会马上从自行车上跳下来,向我行礼问好,我不走过去,他们不肯上车。这样的情景常常让我落泪,每当这时,我觉得自己受的一切苦都值了。

  我从小就向往教师的岗位,果树新村圆了我这个多彩的梦。七年来,我教了三批学生,加在一起是31名,这些孩子都是大山明天的希望!

修德诲人 育才报国 中国海洋大学 宋微波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尊师重教始终作为一个突出的文化特质,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和传统之一。大学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告别学校生涯走向社会的最后驿站。大学教师也因而担负着特殊的任务,他们应该是指引青年学子汇入社会海洋的灯塔。

  高校师德——承载高层次人才培养与道德建设的坚强基石

  教师,代表了希望与未来,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维系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保障,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薪火传递者。大学教师不但担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而且对国家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教育者,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精深的学识,而且应有崇高的品行。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师德建设。近20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让我从领悟到笃信这样的信念: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爱国敬业、热情执著、人格独立、富有爱心、公正正直、品行端方的人。我想,这是作为一个优秀教师所必备的。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潜在因素,它比言语教育具有更强的心灵渗透力,它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是更持久,更深远,这就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努力增强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长期的努力和实践让我有幸收获了“名过其实”的荣誉。自1995年以来,我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中国青年科学家。近年来所培养毕业的研究生中共有4人次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2002—2004),1人次获得国家“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4)。

  自律、自尊、自强——为新时代的“师范精神”而呼唤

  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是我们的天职,科学研究、追求真理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此外,由于人们对科学的信任也使得教师享有高度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期许。人们对科学的信任代表了社会诉求的最高期许。当前,由于各种因素和不良思潮的影响,造成了学术界急功近利和投机心理的孳生,进而引发学术活动中腐败现象的产生,这也反映了社会生态环境的非常状态。由于学术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鲜明的示范效应,学术活动中的腐败现象势必对社会造成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挽救我们的科学公信,优化我们的社会环境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努力,更是我们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谨借此机会,为了促进社会道德建设,我发出如下倡议:

  1.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实事求是、严谨治学。

  3.生命不息、奉献不止,与时俱进、探索不已。

学习型组织促师德建设 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教育局 金宝

  发展优质教育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新型教师队伍。为此,我局从构建学习型组织入手,不断加强师德建设。

  通过调研与研讨,我们对师德内涵作了新的界定:“爱学生、爱教育、用尊重赢得学生爱戴”是师德的基础;“有目标、重方法、用创新引导科学育人”是师德的主要内容;“勤学习、善合作、用能力网聚发展动力”是师德的核心价值;“有激情、有毅力、用魅力塑造健全人格”是师德的理性光芒。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定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总体目标:

  倡导一个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三个能力——学习、实践、创新的能力;形成一种机制和氛围——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搭建一个平台——建设学习型组织文化,为教师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成才机会。

  师德建设是一项永恒的工程,要与时俱进。因此,我们的师德建设工作的设想是开放性的,以便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1.推进“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探索教师成长新模式。在提倡学习合作创新的进程中,我们正在与中央教科所共同探索创建以教育局局长担任校长的区域性“教师发展学校”。它旨在通过对教师进行开放式的继续教育,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社会和科学的新变化、新成就,通过挖掘教师的教育潜能,摸索一套新的教师培养模式,让学校不仅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场所,把学校建成一个学习型团队,一个开放的学习型组织,一个区域型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基地。

  2.建立与科研院所、大学合作建设的平等、共生的伙伴关系,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基地,打造一支“科学化”、“专业化”、“发展化”、“人性化”的教师队伍。确立“科学教师”培养年,倡导教师学习科学、感受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历程,综合科学与教学知识、技能和理念,运用探索、思考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儒雅的工作作风影响学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3.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健全各项措施,并建立起师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使教师养成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思维习惯,并逐渐实现教师教学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良好的道德素养需要在师德培养和训练的学习、实践、反思、提高的过程中养成。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道路上,我们所追求的是“真”和“实”,坚持不懈培育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

  此外,我们正积极打造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推行“教师宣誓仪式”,让每一个教师必须承诺教育责任。我们立志做到让师德内涵成为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努力做到的职业道德规范,让每一位坚持不懈履行师德规范的教师都成为“名师”。

倾情奉献教育 南京大学附属中学 虞晔如

  新学期开学前夕,我和南京市的60名特级教师联名发出倡议:倾情奉献教育,拒绝“有偿家教”。

  一、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有偿家教”违背了这个基本要求。

  什么是师“德”?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把握现实,面向未来,才能对人类历史负责!

  尽管“有偿家教”看起来是一个社会需求,教师用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搞“有偿家教”好像也无可厚非,法律对此并没有作明确的规范。但是,仅仅用“合法”的要求来规范教师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是一切行业的底线。身为人民教师,不仅应当模范地守法,而且应该以自身高尚的德行影响社会、引领未来。因此,教师的主要精力应当凝聚在本职工作上,凝聚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上。在这样一个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教师仍然应当坚守教育的理想,仍然应当担当起塑造社会良知的使命。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有偿家教”偏离了这个核心。

  我们不能把教师职业单纯看成谋生的职业,同时它还是育人的事业。教师的职业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带着崇高的色彩:服务学生,既对学生的现在负责,也对学生的未来负责。献身教育是一种价值取向,更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教师基本的生命方式。这是教育事业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本质。

  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是研究人、开发人、提升人,促进人全面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任务,靠谁?靠教师,靠一切有崇高感和责任感的人们,靠良心发现,靠文化自觉,靠人文怀抱。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曾经说过,教师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孵化人格,用智慧点燃智慧,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样的使命要求我们教师凝心聚力,全心全意地把知识、智慧、爱心全部奉献给学生。

  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有偿家教”异化了师生关系。

  尽管“有偿家教”只是少数教师的行为,但是它容易使教育涂上功利化、商业化的色彩,容易使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蜕变为金钱关系。教师应当是公正、纯洁、清廉的化身。如果人民教师沾染上满身铜臭,教育、教师的社会公信就会丧失,这对学生、对社会来说,都不是好的兆头。如果放任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这些教师在获取个人利益的同时,可能就会渐渐淡薄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渐渐失去师生互动中纯净的情感。

  四、更新观念、课堂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有偿家教”陷入了“恶补”的怪圈。

  教师应该具有对待职业的崇高感,在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正确理念的支持下,把发展人的多元智能、开发人的个性放在首位,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一道,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创造丰富多彩的世界。

  知识的生成在“互动”而不在“灌输”,教育的魅力在课堂,在充满生命尊严的校园文化中。课堂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生命的呈现。对自己的学生“有偿家教”,在那里,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心灵撞击的互动吗?能否发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欢悦?能否得到生命发展和创造的满足?爱因斯坦说:“教育,是人们遗忘了所有学校灌输的知识后,仍能留存的东西。”倘若我们的学生一手交上金钱,而不久就遗忘了灌输给他们的知识,那么以后还能留下什么东西呢?

  五、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有偿家教”贻误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教师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而且要成为教育文化的研究者。如何在有限的时空中开发学习者无限的潜能,如何更好地关心课堂上有效的学习活动,体现并实现每节课的教育价值观?这是教育所面对的永恒课题。具有执着追求的动力,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开拓自己的事业。时间是常数,精力也有限,追求永无止境。少数教师搞“有偿家教”,不仅会影响本职工作,其实也透支了他们自身的健康,又怎么能有时间和精力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永葆教学工作的活力呢?

教书育人 我不遗憾 东北师范大学 郝水

  二十多年来,我承担国家多项科研任务,取得系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小麦染色体工程研究中,在国际上首次创制了两套完整的小冰麦异附加系,为应用冰草有用基因改良小麦奠定了基础,获得了带有冰草有用基因的小冰麦易位系。在染色体结构的基础研究中,我和我的研究小组证明了染色体骨架存在的真实性,并发现染色体骨架中除非组蛋白(NHP)外还有RNA存在,为染色体中存在收缩蛋白提供了免疫细胞学证据。此外还获得了支持染色体螺旋模型的新证据。上述研究成果,以及我早期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共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次,并于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由于我在科学上的成就,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学的任务是不仅要传授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创造新知识。培养研究生就是要培养他们学会创造新知识的本领。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迄今已培养了二十余名硕士生和三十余名博士生。他们现在分布在国内许多大学和科学院的研究单位。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不少人已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些毕业研究生到国外留学,深造后又回到我们研究所工作。如我培养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黄百渠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毕业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很快返回祖国,和我一同创建了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现在他已是该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我所在的研究所现已成为由六个研究室构成的研究机构,六名室主任中有一名“长江学者”,两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另三名也都是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

  做为一名大学教师,我除了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外,我在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上也起过一些微薄作用。1980年—1986年我先后被任命为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和校长。回想起来有两件事是对自己满意的。一是建了两批“教授楼”。“文革”中绝大部分教授都全家到农村“插队落户”,返校后被安置的住房条件比较差,在学校后勤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首先为教授们造了房子。但由于僧多粥少,分房子难,作为校长、博士生导师,虽然全家三辈五口人,只住一套30多平方米的小房,但是我坚决不动。第二件事是当时正值全国高校建立学位制度初期,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多少是代表学校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任校长期间东北师范大学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由两个增至十个。

  回想55年来我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上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在大学管理和国家高教事业的发展上所以能做些点滴的有益工作,完全是多年来党和国家对我培养教育、信任和支持的结果。我想我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多做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是符合党的教导的,我没有遗憾。

执教深山终不悔 江西省遂川县大汾镇山门岭小学 陈清华

  1993年,听到离县城70公里,地处大山深处的滁洲乡师资紧缺,特别是那些路途遥远,条件艰苦的边远村小面临无教师上课的情况时,我毅然离开了条件比较好的学校,主动申请进山工作。

  当时的下秋教学点建在高山脚下,办学条件极为恶劣,散居大山深处的近30名学生不到九点钟难以到齐。在那一人一校的教学点,每天天刚亮我就起床烧火做饭,上午上完课紧接着为学生做好午饭,下午放学后,护送学生走过危险路段。晚上,我伴着煤油灯吃饭、备课、改作业。由于事务繁杂,没时间煮菜,在起初的一年时间里我吃的是家里带去的霉豆腐等干菜,有时干菜吃完了,就拌着盐水下饭。通过艰苦的努力,这一年下秋教学点的统考成绩破天荒名列全乡第一,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后来,我动员妻子舍弃较为丰厚的经商收入,随我进山照顾学生。1996年秋,我俩调入上坳小学。那里的山高耸入云,通向山外的60华里路崎岖不平,其中有近40里全是上坡路,坡陡达60度以上。学生上学比下秋教学点更为艰难,有十几个离校几十里路的适龄儿童必须住校才能保证入学。刚开始这些家长说什么都不放心让孩子住在离家几十里路远的学校,经过耐心细致地说服动员,上坳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有史以来第一次达到100%。

  我坚信,关爱也能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神奇力量,它能把人引向至善至美,让人充满信心,勤奋努力。事实也正是如此,每逢我为孩子们洗衣做饭,精心护理伤风感冒的学生,关注他们的喜怒忧乐、饥寒饱暖的时候都会换来他们感激的目光,甚至是激动的泪水。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孩子能克服困难坚持上学不落下一节课,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文明守纪,诚实善良。

  关爱孩子的同时,如何在简陋、艰苦的教学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始终是我孜孜以求、苦心探索的主课题。我深知“为人师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的职业道理,为此,我每年都要订购不少书报及业务刊物,利用点滴时间精心研读,以更新理念,指导实践。

  我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山区的一些有利条件开展“形象教学”,努力把课堂教学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引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启迪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尊老爱幼、解难救困、助人为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运用影视工具的作用,使学生懂得什么叫爱党爱国,什么叫诚实勇敢。

  一个边远贫困山区的乡村小学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精神,就是要不怕艰苦,不怕寂寞,甘愿奉献,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去激励自己,去充实提高自己,潜心教坛,让孩子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只有这样,边远山区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改变边远山区落后面貌的主力军。

我奉献 我快乐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 吴辰

  三十余载的教师人生,让我收获着教育带给我的充实和快乐。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父母都是当地的名师,家中最多的客人便是他们的学生,最多的来信就是学生的来信,师生情意融融。记得我在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一篇作文“我的理想”,我就写上了“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1972年,因偶然的机会,村里让我以一个临时代课教师身份走上讲台,我凭着对孩子的爱和真诚投入地工作。上课时面对孩子的问候,我不是礼节性地点头,而是充满真诚地深深鞠躬。气温骤降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几件衣服”;下雨了,小河涨水变成一条湍急的小河,小同学过不去,我便把他们一个个背过去,最后竟累得自己眼一黑被水冲出一丈多远……有个叫赵兵的孩子,数学基础特别差,考不过30分,我凭着对他真诚的爱和关心,新课提前给他上,让他在课堂上树立自信,课后及时补差,每天不留尾巴。期末时,赵兵取得了八十多分的好成绩。

  就这样,我从临时代课老师到长期顶编代课老师,到民办老师,到如今成为一名校长,到获得江阴市课堂教学大比武第一名,几十篇论文、优秀教案在国家、省市级杂志上发表,27万字的专著《我们心中的家园》正式出版,我逐渐成长起来了。

  1991年、1992年我连续失去了父亲、母亲、女儿,当我难以承受这沉重的打击时,是亲人、是同事、是老师、是孩子们帮助了我。1997年,我患肾癌,左肾切除后,我感受着大家太多太多对我的爱。

  而我回报给大家的,是对老师、对学生更百倍的关爱。记得我镇有个张锦秀老师,要上一堂公开课,放学后,我们一起讨论教案,先由她上课,我做学生,然后再研讨;然后我上课,让她做学生,如此这般,不知不觉竟七点多钟,就这样连续一个星期,后来,她的课上得非常好。

  我体会,作为一个老师、一个校长,除了敬业、奉献精神,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研究的那种执著、钟情、投入和追求,以一个学者型、思考型、研究型的教师形象去感染、影响广大教师。如我校“相约周末”的沙龙活动,老师们自愿参加,青年教师轮流主持,每次民主评选沙龙明星。我每次都准时参加,认真发言,与老师们讨论,甚至争辩。在与老师们一次次共同的实践、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我常常可以感受到的,是老师们在指导着我、启发着我、激励着我、感动着我。我们工作着、思考着、快乐着。学校从一个名不经传的普通乡镇中心小学,发展到如今的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十五年一贯制实验学校。

  每天生活在老师们、孩子们中间,洋溢着欢乐,沐浴着纯真,滋润着甜蜜,这其中的幸福的确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无愧于“光荣的人民教师”】相关文章:

光荣的人民教师,你们辛苦了!08-12

我自豪,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08-12

做光荣选择 为光荣增辉08-12

劳动光荣作文02-08

劳动最光荣02-17

光荣与梦想作文03-12

劳动的光荣作文02-29

光盘光荣作文10-26

劳动光荣作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