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生物教案>小学自然教案>小学自然第六册教案

小学自然第六册教案

时间:2022-08-17 07:43:06 小学自然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自然第六册教案

1、骨骼

小学自然第六册教案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人体的骨骼分为头骨、躯干骨、四肢骨三个部分,躯干骨包括脊柱、胸骨、肋骨,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并能在自己的身上指出这些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人体骨骼的结构及各部分骨的形态)。
  3、向学生进行骨胳的卫生保健教育。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模型或挂图、投影片——人体的骨骼。
  三、教学过程(www.fwsir.com)
  导入新课
  1.谈话:
  (1)我们在一年级曾学习过关于人体的知识,谁来说一说,人的身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在三年级,我们要了解一些人体内部的构造。人体的内部有什么?
  2.讲述:在这节课里,我们首先学习关于骨的知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人体骨骼结构
  (1)讲解什么是骨骼:同学们已经知道,人体的内部有骨(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或挂图、投影片)。骨是一块一块的,人的身体内共有206块骨。这206块骨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副人体的骨架,这副人体的骨架叫做骨骼。(板书课题,教“骼”字。)
  (2)观察人体骨骼的结构
  ①讲述:我们首先来观察,人体的骨骼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包括哪些骨?
  ②学生观察。
  ③汇报观察结果。(边汇报边板书。)
  板书:
                头骨
                        胸骨
  人体骨骼      躯干骨   肋骨
                        脊柱
               四肢骨    上肢骨
                         下肢骨
  (教“肋”、“脊”等生字。)
  ④教师小结:人体的骨骼可以分为头骨、躯干骨、四肢骨三个部分;躯干骨由胸骨、肋骨、脊柱组成;四肢骨包括上肢骨、下肢骨。人体的骨骼是左右对称的。
  (3)观察一些骨的外部形态
  ①头骨是什么样的?
  ②脊柱是什么样的?
  ③肋骨和胸骨是什么样的?
  ④上肢骨的几块大骨(锁骨、肩胛骨、上臂骨、前臂骨)分别是什么样的?
  ⑤下肢骨的几块大骨(髋骨、大腿骨、小腿骨)分别是什么样的7
  (4)练习
  ①学生对照人体骨骼图,摸一摸自己的骨骼的各个部分。
  ②教师说某块骨或某部分骨的名字,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指出。
  2.指导学生认识骨骼的作用
  (1)讨论:人体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2)教师小结:
  (结合挂图或投影片进行讲解。)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具有支撑作用。下肢骨是人体的支柱,脊柱是人体的大梁。有了骨骼的支撑,人体才有特定的外形——人形,有了骨骼的支撑,人才能站得住,坐得稳。
 骨骼具有保护作用。头骨的上部(脑颅骨)形成一个坚硬的外壳,保护内部的脑;胸骨、肋骨、脊柱构成的胸廓,像一个笼子,保护着内部的心脏、肺等器官。
 骨骼具有运动作用。因为骨骼是由一块块骨连接在一起的,大多数骨都可以活动,所以人体才能活动,作出各种动作——抬头、低头、弯腰、伸腰、抬臂、伸臂、曲臂、抬腿、曲腿、伸腿、走、跑、跳等。
  (3)在课本第5页填写骨胳的作用:骨骼具有支撑、保护、运动的作用。
  3.向学生进行骨骼的卫生保健教育
  (1)谈话: 
  ①因为骨骼具有支撑、保护、运动等重要作用,所以骨必须长得粗壮、坚固,才能更好地起到这种作用。另外,骨长得长,人的个子才能长得高。你们知道怎样才能使骨长得粗壮、坚固,长得长吗?
 ②我们常看到有的人弯腰驼背,身体的姿势不好看。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往往是因为他们的脊柱变形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脊柱不变形呢?
  (2)讲解:少年儿童的骨骼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为了使骨骼健康地生长发育,要注意三方面:
 ①要注意营养,不挑食,并且多吃一些含钙的食品,如各种豆制品。因为钙是骨胳的主要成分,如果人体缺钙,骨就发育不好。
 ②要注意锻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骨才能长得粗壮、坚固,长得长。据统计,同样年龄、同样性别的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平均身高要高4厘米~10厘米。
 ⑧要注意读书、写字的姿势。少年儿童的骨比较软,如果经常弯着腰读书、写字,脊柱就容易变形,形成驼背。脊柱一变形,不但很难看,而且会影响人的活动,影响心脏、肺等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用高度合适的桌、椅,不要连续很长时间读书、写字,学习一段时间就要活动活动身体。
  巩固、应用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
 (1)人体的骨骼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包括哪些骨?
  (2)人体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布置作业.
教学小结:

 

2、关节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记住人体6个大关节的名称,并能在自己的身体上正确指出这些关节;知道关节的作用是把骨连接在一起,使骨能活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人体关节的分布、形态及作用)。
3、向学生进行关节的卫生保健教育。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人体关节、肘关节的结构。
 三、教学过程(www.fwsir.com)
  导入新课
  1.提问:人体的骨骼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包括哪些骨?在自己的身上指出这些骨的部位。
  2.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人体的骨骼是由很多的骨连接在一起的,你们知道这些骨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吗?
  3.讲述:人体的骨有不同的连接方式。有的骨是紧紧连接在一起的,不能活动,例如头顶的骨;有的骨连接处只能稍微活动,例如构成脊柱的脊椎骨;多数骨是通过关节连接在一起的(板书课题),可以活动。
在这节课里,我们学习关于关节的知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主要关节
  (1)谈话:活动活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说一说人体哪个部位有关节。
  (2)讲解:
  (出示人体关节图。)
  ①人身体有很多关节,在这节课里,我们要认识几个较大的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教师一面讲解一面指出自己身体的相应关节,边指边活动,然后再指出图上的相应关节。关节名字要板书,肘、腕、髋、膝、踝5个生字要教读、写。)
  (出示肘关节结构图。)
  ②关节的构造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在关节处,一根骨的顶端向内凹,形成关节窝,另一根骨的顶端向外凸,形成关节头,关节头正好嵌在关节窝内。这样,在这两根骨的连接处就可以活动了。
  (3)练习
  ①学生照图摸自己的几个大关节,记住这些关节的名称。
  ②让学生复述关节的名称,并在自己身上指出。
  2.指导学生认识关节的作用
  (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了人体的几个大关节的名称。现在,每个人都活动活动这些关节,观察在这些关节处能怎样活动。观察的时候,关节上面的骨不要动,看关节下面的骨能怎样动。
  (2)学生观察。
  (3)汇报观察结果。
  (汇报的时候,一个关节一个关节地说。让学生到课桌前面,一边活动关节一边说,这样可以弥补汇报时的语言障碍,其他学生也容易听得明白。
  有的关节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一些熟悉的物体。例如肩关节很像电视机的拉杠天线的旋扭,使上臂可以在很大范围内自由转动;膝关节很像门窗的合页,使小腿可以做曲伸运动。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观察我们可以知道,关节的作用是把骨连接起来,使骨能活动。由于关节的结构不完全相同,关节活动的形式也不完全一样。有的关节活动形式比较多,例如肩关节,它可以使上臂向前抬,向上举,向后挥,向下垂,还可以使上臂绕肩转动;髋关节的活动形式也比较多。有的关节活动形式比较少,例如膝关节,它只能使小腿做曲、伸运动;肘关节的活动形式也比较少。
3、向学生进行关节的卫生保健教育
  (1)谈话:
  ①你或者你朋友的关节发生过“脱臼儿”吗?谁知道脱臼后有什么感觉?脱臼是怎么回事?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脱臼?我们应该怎样预防脱臼?
  ②关节必须灵活、牢固,人的身体才能活动自如。怎样能使关节灵活、牢固?
  (2)讲述:为了使关节灵活、牢固,必须加强体育锻炼,例如运动员、杂技演员的关节,就比一般入灵活得多。为了防止关节脱臼,在锻炼前要做好准备活动,活动活动有关的关节;锻炼时不要用力过猛。如发生脱臼,自己不要乱动,要赶快请医生治疗。
 巩固、应用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让学生指出自己身上几个较大的关节,说出它们的名称。
布置作业
  家里吃鸡时,观察鸡腿部的关节构造。
教学后记:

 

 

 


3  肌肉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人体5块大肌肉的名称,并能在自己的身体上指出这几块肌肉的位置;知道肌肉能收缩、舒张,当肌肉收缩时,可以牵动骨运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人体几块大肌肉的形态)。
3、向学生进行肌肉的卫生保健教育。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人体肌肉、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
   导入新课 
 1、提问:
(1)骨胳有什么作用? 
(2)能活动的骨是通过什么连结的?指出人体的几个大关节。
 2、谈话:谁知道骨的活动是由什么力量牵动的?
(肌肉。) 
 3、讲述:在这节课里,我们学习关于肌肉的知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几块大的肌肉
  (出示人体肌肉图。)
  讲述:人体的外部是皮肤,皮肤下面是肌肉。肌肉是一块一块的,有很多块,其中长在骨骼上的有600多块。在这节课里,我们要认识几块较大的肌肉(指骨骼肌)。 
 (1)认识肱二头肌
 ①讲解;在上臂前面有一块很明显的肌肉,曲臂时会鼓起来。(出示肱二头肌示意图。)这块肌肉上面有两个头,都长在肩胛骨上,下面有一个头,长在前臂骨上。由于这块肌肉跨过上臂骨(上臂骨又叫肱骨),上面又有两个头,人们给它取名肱二头肌。
  (讲解时,既要用图,又要在教师身上指出肌肉的位置。下同。)
②让学生曲臂,摸自己的肱二头肌。
(2)认识肱三头肌 
①讲解:在上臂的后面也有一块很明显的肌肉。(出示肱三头肌示意图。)这块肌肉上面有三个头,其中一个长在肩胛骨上,两个长在肱骨上,下面有一个头,长在前臂骨上。由于这块肌肉长在肱骨上,上面又有三个头,人们给它取名肱三头肌。
②让学生伸臂,摸自己的肱三头肌。
(3)认识胸大肌
①讲解:在胸前,一边有一块三角形的大块肌肉,叫做胸大肌。
②让学生挺胸,摸自己的胸大肌。
(4)认识腹肌
①讲解:在腹前中线的两侧,有两排肌肉,叫做腹肌。
②让学生绷紧腹部,摸自己的腹肌。
(5)认识腓肠肌
①讲解:在小腿的后面,有一块明显的肌肉;俗称“小腿肚子”,这块肌肉叫做腓肠肌。(讲“腓”字的读、写。)
②让学生摸自己的腓肠肌。
(6)综合练习 
 ①让学生记这5块肌肉的名字。
 ②让学生在人体肌肉图中指出这5块肌肉。
 ③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指出这5块肌肉。
  2.指导学生认识肌肉的作用
 (1)讨论:肌肉有什么作用。
 (2)观察:
 ①看一看,当曲臂和伸臂时,肱二头肌有什么变化:
 ②摸一摸,当曲臂和伸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有什么变化。(伸臂时,要求学生用力将臂绷直。)
  。(3)讨论: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曲臂时,肱二
头肌鼓起来,很硬;伸臂时,肱二头肌不鼓,也不硬,肋
三头肌变得硬起来。这是怎么回事?这说明肌肉有什么
作用?
  (4)讲解:
  肌肉具有牵动所连着的骨运动的作用。
  肌肉是由一束一束的像皮筋一样的肌束构成的,可
以收缩、舒张。当肌肉收缩时,变粗、变短,产生力量,
能牵动它附着的骨运动。例如,当肱二头肌收缩时,能
牵动前臂骨做曲臂运动;当肱三头肌收缩时,能牵动前
臂骨做伸臂运动。
  人体的各种动作,都不是由一块肌肉来完成的,而
是由几块肌肉共同完成的。这些肌肉的收缩、舒张是相
互配合的,有些肌肉收缩,有些肌肉舒张。例如,当肱
二头肌收缩时,肱三头肌舒张,这样才能完成曲臂动作;
当肱三头肌收缩时,肱二头肌舒张,这样才能完成伸臂
动作。
  (5)体验腓肠肌的作用
  ①讲述:为了更好地了解肌肉的作用,我们再来体
验一下腓肠肌的收缩、舒张情况。
 ②学生活动:
 坐在椅子上,右脚干放在地上,用手摸到腓肠肌。
 脚尖着地,脚跟尽可能向上提起,摸一摸腓肠肌有
什么变化。(收缩、变硬。)
 脚跟放平,再摸丫摸腓肠肌有什么变化。(恢复成原
来的样子。)
  ⑧讨论:通过以上体验,悦明腓肠肌有什么作用。
(腓肠肌收缩,可以上提是跟。)
  (6)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肌肉具有牵动骨运动的作用。当肌肉收缩时,可以产生力量,牵动骨运动。通过学习1、2、3三课,我们知道:人体的运动是由骨胳、关节、肌肉共同来完成的。
  3.向学生进行肌肉的卫生保健教育
 (1)谈话:
①我们已经知道肌肉具有运动的功能,肌肉必须粗壮、有力,人才能有力气,有耐力。怎样才能使肌肉变得粗壮有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②一般来说,锻炼之后,哪个部位的肌肉感到特别疲劳甚至有些酸疼,哪个部位的肌肉就得到了锻炼。根据你们的经验说说:哪些体育项目可以锻炼肱二头肌?(说完后,可以让学生比一比,谁的肱二头肌最粗壮。)
  哪些体育项目可以锻炼胸大肌?
  哪些体育项目可以锻炼腹肌?
  哪些体育项目可以锻炼腓肠肌?
 (2)讲述:为了使肌肉粗壮有力,除了注意营养以外,特别要加强锻炼。锻炼的项目要全面,这样全身的肌肉才能均衡发展。锻炼前要做好准备活动;锻炼时要选择力所能及的项目,要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量,不要用力过猛,不要过度疲劳。
  巩固、应用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
 (1)说出人体几块大肌肉的名称,指出它们的位置。
 (2)肌肉有什么作用?
  布置作业
家里吃瘦肉时,观察一下肌肉的形态:是由—束束的肌束构成的。

 

 

 

4  土壤的成分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砂、粘土、水、空气和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分析土壤成分的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分析综合认识土壤的构成)。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干土块、水、筷子。
 2.演示实验材料——酒精灯、铁架台、铁罐头盒、干土壤、火柴。 
 3.给学生讲解到野外观察土壤的方法。
  学生准备:到附近农田或菜园、花园观察土壤,采集土壤样品。
 三、教学过程(www.fwsir.com)
  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采来的土壤样品。
2、谈话:
(1)你们带来的土壤样品是从哪里采来的?
(2)说一说那里的土壤是什么样的?
 3.讲解: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些关于土壤的知识,了解什么是土壤,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 (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
讲解:土壤是分布在大地表层的土,比较疏松,含有养料,能够生长植物。简单说,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土壤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分布在大地表层,二是能生长植物。埋在地下很深的土,海滩上、沙漠中不能生长植物的沙子,都不能叫土壤。
  2.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1)土壤中含有水分
①谈话:
你们在观察土壤时,用手摸,有什么感觉?(疏松、潮湿。)
 土壤是潮湿的,这说明土壤中含有什么?
 ②教师小结:土壤潮湿说明其中含有水分。不同环境中的土壤干湿不同,同一地区的土壤干湿情况也是不断变化的,雨后土壤比较湿,长期干旱土壤就比较干。
(2)土壤中含有空气
①讲述:把干土块放进水杯里,看看有什么现象?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从土中冒气泡,这说明土壤中含有什么?
⑤教师小结:土壤中含有空气。
(3)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 
 ①讲述:用筷子把水杯中的土块搅散,再用劲搅一搅,然后把杯子放在桌上,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当大部分土沉下来之后,仔细观察:沉下来的土是不是分层?分为几层?不同层的土粒大小是不是相同?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下层的、颗粒比较大的是什么?上层的、颗粒比较小的是什么?
 ⑤教师小结:在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土粒,颗粒比较大的是砂,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不同的土壤,含有砂和粘土的多少是不同的。
(4)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①演示实验:用酒精灯加热土壤。
②提问:看到什么现象? (冒烟)闻到什么气味?(烧糊的气味)这说明什么?
③讲解:把土壤加热后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说明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植物残体腐烂以后变成的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腐殖质是黑褐色的,土壤中含的腐殖质越多,颜色就越黑。
(5)综合认识土壤的成分
①谈话: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知道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
②教师小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水、空气、砂、粘土和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这些成分都与植物的生长有关系,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须具备的条件,腐殖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砂和粘土是植物生长、固定的地方,水、空气、腐殖质都要贮存在砂和粘土中。土壤的这些成分搭配得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才能长得好。
⑧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关于土壤成分这个问题的结论。
   巩固、应用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
(1)什么是土壤?
(2)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
 布置作业
 从不同地方取些土壤,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它们含砂和粘土的量是不是相同。
  四、课后小记

 

 

 

 

5   土壤的种类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说明土壤性质不同的对比实验)和比较能力(比较三类土壤性质的不同)。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
 2. 比较三类土壤性质的空白图表。
  三、教学过程(www.fwsir.com)
  导入新课
 
 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壤的成分,谁知道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
 2.谈话:土壤是由五种成分构成的,但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并不是都一样多,例如土壤中含砂和粘土的多少就不同。因此,土壤有不同的种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土壤的种类。(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种类
(1)讲解: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土壤中含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的叫做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做粘质土,砂和粘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做壤土。(板书三类土壤名称及其含砂、粘土的多少。)
(2)学生复述:三类土壤的名称及其含砂、粘土的多少。
(3)指导学生观察、比较三类土壤的质地
①讲解:在每个实验桌上有三包土壤,分别是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把纸包打开,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
②学生分组观察。
 ③汇报观察结果。
 ④讨论:根据上述感觉,判断三包土壤分别是哪类土壤?  
 ⑤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砂质土含砂量多,比较粗糙;粘质土含砂较少,比较细腻;壤土含砂量居中,粗细程度居中。通过用手感觉土壤的粗细程度,可以初步判断土壤的含砂量,鉴别土壤的种类。
 2.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性质
(1)比较三类土壤的渗水快慢和保水性能
①讲解: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三类土壤的性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去底的瓶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瓶子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三个问题分别汇报。)
 ④讨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我们知道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⑤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砂质土渗水快,粘质土渗水慢,壤土渗水快慢居中。砂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差;粘质土积水多,说明它保水性能好;壤土积水比砂质土多,比粘质土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居中。(随讲随填写在三类土壤性质比较表相应的栏目中。)
 (2)比较三类土壤的通气性能
 ①讨论:这三类土壤中空气的多少是不是不同?为什么?
 ②教师小结:土壤的通气性能与土壤的渗水、保水性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空气存在于土壤的孔隙中。如果土壤的孔隙被水占据着,空气就不能占据;如果土均孔隙中的水渗下去了,空气就会占据着这些空间。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推想: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能差,证气性能就好;粘质土渗水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就差;壤土渗水快慢、保水性能居中i通气性能就居中。
(随讲随填写在三类土壤性质比较表相应的栏目中。)
(3)综合比较三类土壤的性质
  提问:
①三类土壤分别有什么性质?(照着“表”横着说)
②三类土壤各种性质有什么不同?(照着“表”竖着说。)
  巩固、应用
  1.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的三类土壤性质比较表。
学生复述:土壤的种类和性质。
布置作业
了解当地的土壤是哪一类土壤。
四、课后小记

 

6   溶解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溶解,并能正确判断某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在水中溶解物体的操f作技能)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归纳概括溶解现象的相同点)。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每组3个)、筷子(每组一根,消毒后用纸包好)、水槽、水、食盐、高锰酸钾、白糖、纯碱、小苏打、砂、粘土、碎石子、粉笔末、面粉等。(后面10种物体,分别装在纸包内,在纸包外面写上物体的名字。)
  学生准备:每人带1—2个水杯。
  三、教学过程(www.fwsir.com)
导入新课
 1.提问: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2.谈话;
  (拿出一杯水和一杯同样多的食盐水)
(1)看一看,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
(2)尝一尝,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有咸味的这杯水中有什么?(食盐)
(3)为什么我们看不见水中有食盐?
 3.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为什么看不见水中的食盐。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现象
 (1)实验:在水中溶解食盐和高锰酸钾
①讲述:为了弄清“为什么看不见水中的食盐”这
个问题,我们要做个实验。
②观察:在每组实验桌上有10个小纸包,打开装有食盐和高锰酸钾的小包(解释高锰酸钾是常用的消毒药品——灰锰氧)。观察食盐和高锰酸钾是什么样的?(分别是白色的颗粒和紫色的颗粒。)
③讲解、演示:在两个烧杯中各倒半杯水,分别放入食盐和高锰酸钾,用筷子轻轻搅动,观察有什么现象?
④学生分组实验。
⑤汇报实验结果。(要求学生汇报食盐、高锰酸钾、水各有什么变化。)
(2)讨论:
①以上两种现象有什么相同点?
②怎样证明食盐和高锰酸钾还在水中?
③为什么看不见食盐和高锰酸钾颗粒?
④有的同学说食盐和高锰酸钾的颗粒化在水里了,“化”是怎么回事?
⑤放有食盐的水,是不是每滴水都是咸的?放有高锰酸钾的水,是不是每滴水都是紫色的?这说明什么?
  (3)实验:观察把砂放在水中的现象
 ①讲述:是不是把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发生上面的现象?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拿一个烧杯,倒入半杯水;找到装有砂的纸包,打开,把砂放入水中,搅拌;观察砂是不是能化在水里。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把砂放入水中,与把食盐、高锰酸钾放在水中有什么不同的现象?
 (5)教师小结,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能分成极小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这种现象叫做溶解(板书“溶解”)。把砂放入水中,无论怎么搅拌仍然能看得见,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没有溶解。
  2.指导学生鉴别在水中溶解和没有溶解的物体
 (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溶解,并且学习了怎样把物体溶解在水里。在各组实验桌上还有7包物体分别是白糖、碎石子、粘土、纯碱(发面蒸馒头时用自碱)、粉笔末、小苏打(俗称“起子”)、面粉。我们用试验的方法来检验一下,哪些能溶解在水里。实验时,用你们自己带来的水杯装水,用铅笔搅拌,每人检验l~2种物体,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课文的记录表中。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体,这是水的一个重要的性质。有些物体容易溶解在水里,例如白糖、纯碱、小苏打;有些物体很不易溶解在水里,例如碎石子、粘土、粉笔末、面粉。
  3.指导学生了解溶解的应用
 (1)讨论:
①水能溶解一些物体的性质与我们的关系很密切,想一想,在生活和生产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这个性质?
②假如水没有这个性质,那将会怎样?
 (2)教师小结:水能溶解一些物体的性质很重要,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如果水没有这个性质,很多事情都不能做。以后我们还要学到,溶解与植物、动物、人的生命有密切的关系,没有溶解就没有生命。
  巩固、应用
  提问:
 1.什么叫溶解?
 2.怎样知道某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
  布置作业
 用实验的方法,再找出几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体。
  四、课后小记

 

7 怎样加快溶解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每组2个)、筷子、水槽、冷水(装在水槽内)、热水(装在热水瓶内)、高锰酸钾、碱块(或糖块)、颗粒比较大的食盐、小勺、培养皿(或小碟子)。
三、教学过程(www.fwsir.com)
  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是溶解?说出三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体。
  2.讨论:根据你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要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或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尽快溶解,应该怎么办?
(把学生说的方法简要地写在黑板的右边。)
  3.讲述: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加快溶解的方法,这些方法行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怎样加快溶解。(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初步了解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1)讲解:
  要知道刚才说的这些方法行不行,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同学们说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验证,先来验证搅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
  这样实验:在两个杯子中倒入同样多的、冷热相同的水,在两杯水中同时各放入一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其中一个杯子的水放在桌上不动,另一个杯子的水用筷子不停地搅拌。(以上要求应简要板书,使学生明确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比较一下,哪杯水中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
  ①以上实验说明什么?(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②在实验中,哪几个条件相同?哪几个条件不同?又什么要这样实验?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搅拌可以加快溶解。通过以上实验,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实验方法要验证搅拌是不是能加快溶解,可以用两个实验进行比较,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在比较时,其他条件——水的多少、水的冷热、高锰酸钾的数量及颗粒大小、放入水中的时间等都必须相同,只有这样,才能验证出搅拌是不是有加快溶解的作用。我们在验证其他方法时,也应该这样实验。         2、指导学生认识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进一步了解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1)讲述:刚才,有的同学还提出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下面,我们来验证这种方法行不行。
  (2)讨论:要验证用热水是不是能加快溶解,应该怎样实验?在实验中,必须保证哪些条件相同,只让哪个条件不同?(经过讨论,把正确的实验方法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把握。)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3.指导学生认识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模仿着设计对比实验
  (1)讲述:通过实验,我们已经验证了搅拌、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能加快溶解?同学们可以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2)讨论:你们组准备验证哪种方法?怎样实验?
  (3)汇报讨论结果。
  (4)学生分组实验。(启发多数组验证“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是否可以加快溶解,个别组可以验证他们自己提出的其他方法。)
  (5)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此外,还要总结一下学生设计实验的情况。)
 4.指导学生综合认识加快溶解的方法 
  (1)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几种加快溶1解的方法? 
  (2)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学生复述加快溶解的方法。
   巩固、应用 
  1.讨论:平常,人们是怎样应用加快溶解的方法的?
  2. 比赛活动:比一比,哪个组的碱块溶解得快?
 
   布置作业
  思考:溶解会不会给人带来什么害处?


8  水的净化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三种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消毒。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沉淀、过滤实验。
  3.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铁架台(附铁环)或漏斗架、 漏斗、烧杯(2个)、滤纸、玻璃棒或竹筷、明矾(放在纸包内)、含有砂土和锯末的混浊的水。(以上材料,教师也应有一份,供示范用。)
  2.挂图或投影片——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www.fwsir.com)
  导入新课
  1.谈话: 
  (1)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2)在自然界里,哪些地方有水?
  (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在第四册学习过。)
  (3)自然界里的水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吗?这些水都是干净的吗?这些水都能直接喝或用来做饭吗?为什么?
  2.讲解:
  自然界的水主要聚集在海洋、江河、湖泊、池塘和地下含水层里(井水就是地下水),这些水聚集的地方叫做自然水域。(板书“自然水域”)我们喝的水、用的水都直接或间接地取自自然水域。由于种种原因,自然水域的水中会有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的杂质(例如泥沙),也有溶解的杂质(例如海水中的盐,井水、泉水中的矿物质),此外还可能有各种病菌。因此,从自然水域取来的水,必须根据需要除去水中部分或全部的杂质。除去水中的杂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的过程,叫做水的净化。(板书课题。)
在这节课里,我们要学习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在各组实验桌上,都有一杯很混浊的水,看一看,水里有什么杂质?
  (2)讨论:怎样除去水中这些杂质?
  (3)讲解:
  要除去水中泥沙等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水放在容器中,不要动它,过一段时间,大部分泥沙就会沉入水底。这种净化水的方法叫做沉淀。(板书“沉淀”)
 有时,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一些明矾。明矾能把水中一些比较小的颗粒粘结在一起,使它们尽快沉淀。
  (4)教师演示沉淀的方法:
  ①往水中加明矾;
  ②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③将水杯放在桌上静置。
  (5)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操作完毕,利用把水静置的时间,进行下面的讨论。)
  (6)讨论:利用沉淀的方法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是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想一想,哪些方面应用了这种方法?(例如烧开水,水开后,必须让水中的“水碱”沉一沉,才能灌暖水瓶或沏茶。)
  (7)观察:混浊的水经过沉淀,有什么变化?
  2、指导学生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1)讨论:经过沉淀,水虽然比较澄清了,但仍然有些黄色,这说明水中还有些很小的泥沙颗粒;另外,水上还漂浮着一些比水轻的锯末,怎样除去这些杂质呢?
  (2)讲解:要除去这些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板书“过滤”)过滤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方法,例如用纱网把中药汤和药渣分开,用纱布把醋和醋中的白膜分开:在实验室,用孔隙非常小的滤纸过滤。
  (3)讲解、演示过滤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4)学生分组实验。
  过滤实验的操作比较复杂,注意事项较多。为了便于指导,分组实验可以分步进行。步骤如下:
  ①组装仪器;
  ②折、剪、装滤纸;
  ⑧过滤; (把沉淀过的水过滤一半,另一半留作比较。)
  ④观察过滤之后的水有什么变化(与未过滤的水比较),滤纸上留下了什么;
  ⑤收拾、整理仪器。
  (5)教师小结。(重点是学生实验操作情况。)
  3.讲解把水消毒的方法
  (1)讨论:水中的病菌太小,用过滤的方法不能把它们除去,只能用杀死的方法。怎样杀死水中的病菌呢?
  (2)教师小结:要杀死水中的病菌可以把水加热、烧开,也可以往水中加漂白粉等消毒药品。把水烧开叫做煮沸(板书“煮沸”),煮沸和加消毒药品统称“消毒”。(板书“消毒”)
  4.总结水的净化方法
  (1)提问:通过以上学习,你知道了几种净化水的方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2)教师小结:沉淀、过滤、消毒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用来除去水中不易溶解的杂质,消毒用来杀死病菌。饮用水和炊事用水,必须消毒。
  5.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教育的内容可以根据当地饮用水情况有所侧重,直接饮用江、河水的地区,重点教给学生怎样用自制过滤桶、消毒药品把水净化;饮用自来水的地区,重点讲解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和饮用自来水的卫生教育。)
  巩固、应用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常用净化水的方法有几种,各有什么作用?
  布置作业
  1.了解当地有哪些自然水域。
  2.了解当地饮水源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净化水的措施。
  四、课后小记


8 考察自然水域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些关于水域污染和保护的知识——保护水域的重要性、水被污染的特征、污染物、污染源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提前到学校附近的水域去做一次考察,选择考察地点,取得考察经验,制定考察计划,准备考察所用的东西(器材、药品、考察记录等)。
  学生准备:长竹竿、细绳、罐头瓶。
三、教学过程(www.fwsir.com)
 
  导入新课
1.提问:
  (1)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有什么?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2)我们这个地区有哪些自然水域?
  2.讲述:我们每天生活、生产使用的水,都是从自然水域中得到的,自然水域的水质好坏对人的健康和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但是,自然水域的水质并不都是很好的,水质好的也可能变坏。那么什么样的水质是好的,什么样的水质是坏的,自然水域的水质为什么会变坏,怎样保护自然水域的水质不变坏呢?在这一课和第10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水域污染
  讲解:
  (1)好的水质应该是干净的,不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从外观上看,应该是无色透明的;闻一闻,应该没有任何气味。
  (2)如果水中混入了大量的爿寸人体有害的物质,水质就变坏了。这时,我们就说水被污染了。被污染的水通常有以下特征:水的颜色呈黑灰、黑红或暗褐等颜色,有腥、臭等难闻的气味,水面漂浮着油、泡沫等。有的被污染的水表面看不出来,也没有什么怪味,需要用试验的方法才能发现其中含的有害物质。
  (3)混入水中的各种有害物质都叫做污染物。污染物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来自工厂,有的来自医院,有的来自居民区……污染物的来源叫做污染源。
  2.讲解考察的意义: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人们生产的东西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向自然界排放的废水倾倒的垃圾也越来越多,这些废物会通过多种途径使自然水域的水受到污染。不少自然水域的水已经被污染得很严重,并且有继续恶化的趋势,对人的健康威胁很大我们这个地区的自然水域是不是也受到污染了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和了解的问题。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亲自到自然水域去看一看,做一次实地考察。
  3.讲解考察的有关事项
  (1)时间:在课后进行,在下一节自然课前完成。
  (2)地点:到我们学校附近的自然水域去考察。
  (3)方式:在教师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宣布分组名单,任命组长。)
  (4)方法:
  ①到附近的自然水域去,看一看那里的水是什么颜色的,水中有没有油、泡沫等漂浮物。 
  ②找一个无色透明的罐头瓶,用细绳把瓶子系在一根长竹竿上。站在岸上,用竹竿挑着瓶子从水域中取一瓶水仔细观察,看一看水是不是无色透明,闻一闻有没有腥、臭等难闻的气味。然后,把采集的水样带回来,在下节课相互交梳。
  ③看一看水域周围有没有厕所、垃圾堆、牲畜圈等。
  ④看一看,有没有向水域排放废水、污水的管道,排出的水是什么样的。设法了解一下,这些废水和污水是从哪里来的,水里有没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⑤根据以上情况做出结论:所考察的水域是不是受到了污染?污染严重吗?污染源在哪里?
  ⑥把考察的结果填写在课文的“考察报告”内。(指导填写考察报告的方法。)
  (5)注意事项:
  ①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行动,不要独自一人活动。出发前,告诉家长到哪里去、干什么;考察结束,集体返回,不要到其他地方去玩。
  ②不要到远的地方去考察,不要到深水边去考察;只能站在岸上用竹竿挑着瓶取水样,不准下水去取水样;在岸上不要打闹。
  ③取的水样只能看、闻,不能尝。
  ④往返路上注意安全。
  4.分组讨论考察计划——分工和方法等。(各组讨论的结果要向教师简要汇报,以便教师了解。对不符合考察目的和安全要求的计划,要建议学生修改。)
  布置作业
  考察附近的自然水域。考察之后填写考察报告。

 

 

 

10  水域的污染和保护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水域污染的危害和原因,以及保护水域不受污染的意义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已有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水域污染和保护方法的挂图或投影片。
 学生准备:考察报告和取来的水样。
 三、教学过程(www.fwsir.com)
 导入新课
 1.汇报考察结果。(以组为单位汇报。汇报的重点:考察了哪个自然水域,那里的水是什么样的,是不是被污染了,污染源在哪里。除口头汇报外,还可以交换各组取来的水样,进行观察。)
 2.教师小结考察情况。
 3.讲述:这节课,我们在考察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关于水域污染和保护的知识。(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井水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1)出示“井水污染图”(或投影片)。
  (2)观察: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
  (3)讨论:
 ①井水是不是污染了?污染源在哪里?
 ②饮用这样的井水对人的健康有什么危害?
 ③你看过像图中这样处在污染环境中的井吗?咱们这个地区有没有这样的井?
 ④怎样做才能防止或减少对井水的污染7.
 (4)教师小结:井水污染的原因、危害和保护。
 2.指导学生认识河水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1)出示:河水污染图(或投影片)。
  (2)观察:这幅图中画的有什么?
  (3)讨论:
  ①这条河中的水会不会受到污染?为什么?
  ②这条河与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条河水是自来水厂的水源,人们的生活用水都来自这条河;此外,食品、饮料工厂用水,灌溉、水产养殖用水,也要来自这条河。) 
 ③如果这条河长期得不到治理和保护,河里还会有鱼虾等生物吗?自来水的水质会好吗?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危害?  ,
  ④咱们这个地区的河水或湖水,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讲一讲。)
  (4)教师小结:河水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3.指导学生认识保护水域不受污染的方法
  讲解:
  (1)水域污染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水产资源。为了保护人民的健康和水产资源;我国政府专门颁布了“环境保护法”。
  (2)环境保护法规定;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必须经过处理,把有害物质降低到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程度,才准许排放到自然水域中去。环境保护法还规定:在自然水域附近,不能堆放工业废渣、垃圾、粪便等污染物。
 (3)为了保护自然水域不受污染,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热情宣传环境保护法,努力制止各种违犯环境保护法的行为。
 4、联系实际进行保护自然水域的教育
 讨论:为了保护我们这个地区的自然水域不受污梁或减少已有的污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巩固、应用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
 (1)水域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2)水域污染有什么危害?
11 磁铁的性质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实验)和归纳概括能力(运用归纳的方法概括磁铁的性质)。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装有水的水槽、泡沫塑料板、条形磁铁、蹄形磁铁。
  2、演示实验材料——没有标出磁极名称的蹄形磁铁和条形磁铁。
  三、教学过程(www.fwsir.com)
  导入新课
  1.提问: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磁铁的性质的知识,你们还记得磁铁有哪些性质吗?
(磁铁能吸铁,磁铁还能隔着东西吸铁。)
  2.讲述:除这些性质之外,磁铁还有其他一些性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磁铁的性质。(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
  (1)谈话:在研究磁铁性质之前,我们先辨认一下教室内的方向。谁能指出教室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2)讲解:把泡沫塑料板放在水槽里的水面上,再轻轻地把条形磁铁放在泡沫塑料板上,不要动,等磁铁不再旋转的时候,观察磁铁的两端分别指向哪个方向?反复实验二三次,看结果是不是相同?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①磁铁的两端分别指向哪个方向?几次实验结果是不是相同?
 ②磁铁的哪一端指北,哪一端指南?(用磁铁的南端的颜色或标着的字来描述。)
 ③各组实验结果是不是相同?
  (5)讨论:这说明磁铁有什么性质?
  (6)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做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叫做北极,用N表示。各种形状的磁铁都是这样。
  (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2.指导学生认识磁铁的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1)讲解:在每组实验桌上有两块磁铁,把两块磁铁的任意两个极相互接近,看发生什么现象?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课文36页的表中。
  (2)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充分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把学生汇报的内容填写在教师的大记录表中,以便分析讨论。)
  (4)讨论:
  ①从实验记录中,看出磁铁两极相互接近时发生的现象有什么规律?
  ②这说明磁铁有什么性质?(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说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话,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再给出“推斥”、“吸引”等词,引导他们逐步达到用精炼的、规范的语言进行概括。)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当两块磁铁的两个极相互接近时,相同的极互相推斥,不相同的极互相吸引。简单说就是: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巩固、应用
  1.提问:现在,你知道磁铁有哪些性质?
  2.指导学生应用磁铁的性质解决问题
  (1)讲述:有一块条形磁铁和一块蹄形磁铁,它们既没有漆着颜色,也没有标出磁极名称,谁能想办法辨认这二块磁铁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
  (2)分组讨论、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①两块磁铁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
  ②用什么方法辨认的?(让学生在讲台上演示。)怎样想出这个方法的?
  (4)教师小结:同学们想的方法很好,这说明你们已经掌握了磁铁的性质,并能应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实验:有两根针,一根有磁性,一根没有磁性,不许用任何东西,能辨认出哪根针有磁性吗?
   四、课后小记

 

12 指南针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指南针是用来测定方向的仪器,是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了解指南针的用途和用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制作指南针。
  3.通过介绍指南针的历史,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观察和制作指南针所用的材料——指南针、磁铁、大号钢针、薄泡沫塑料片。
  2.演示用器材——用悬吊、水浮、顶针等方法制作的指南针样品。
  3.挂图或投影片——司南、古罗盘。
  学生准备:每组带一个大瓷碗。
  三、教学过程(www.fwsir.com)
  导入新课 
  1.提问:
  (1)磁铁有哪些性质?
  (2)应用磁铁能吸铁的性质可以做什么?
  (3)应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可以做什么?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关于指南针的知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指南针的构造和原理
 (1)讲解: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一个指南针,把它拿出来。观察指南针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把指南针平放在桌上,等磁针稳定下来,看它是指向南、北方向吗?
  (2)学生分组观察。
  (3)汇报观察结果。’
  (4)提问:指南针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5)教师小结:指南针有各种各样的,但它们的构造基本相同。常见的指南针由磁针、支柱、刻度盘三部分构成。指南针是观测方向的仪器,是根据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
  2.讲解指南针的历史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人民就发现有一种石头能吸铁,并且能指南北。人们把这砷石头叫做磁石。
  (出示司南图,或看课文中的插图。)  .
  人们把磁石磨成一个勺形,把它放在一个非常光滑的铜盘上,这个勺形的磁石就慢慢地旋转起来,待磁石静止时,勺柄总是指着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出示古罗盘图或看课文中的插图。)
  后来,人们在司南的基础上又发明了罗盘。古罗盘已经很像现在的指南针,有磁针,有刻度盘。把罗盘装在船上,可以给人们指引方向,到海上去航行。大约在800年前,我国发明的指南针才传到非洲、欧洲,成为世界各国不可缺少的指南仪器,大大促进了世界各国科学、文化、经济的发展。现在,指南针做得更加精密,用途更加广泛。当人们使用指南针时,都不会忘记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3.了解指南针的用途和用法
 (1)讨论:指南针有什么用途?什么时候必须使用指南针?
 (2)谈话:你们知道指南针怎么用吗?
 (3)讲解演示:指南针的用法。(同课文中的内容。)
  4.指导学生制作简易指南针
  (1)谈话:有的同学一定很想有个指南针,我们来自己制作一个指南针好吗?
  (2)讲解:
  指南针最重要的零件是磁针。用磁铁的一个极,在钢针上沿着一个方向摩擦几十次(演示),钢针就变成了磁针。
 要使磁针能指南,可以用悬吊法、顶针法或水浮法。(出示三种自制指南针样品。)我们采用水浮法:在大瓷碗里倒入半碗水,在水中放一块薄的泡沫塑料,把磨好的磁针轻轻放在泡沫塑料上,就成为一个简易的指南针。
 (3)学生分组制作。 
 (4)汇报制作结果:是不是指南?
 (5)教师小结。(对学生制作情况进行评价。)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指南针的知识。
 2.提问:
 (1)指南针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2)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叫什么?
 布置作业
 利用自制的指南针,测定学校、住家周围的一些景物的方位。
 四、课后小记

13 水的压力
一、目的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压力——水对容器的底和壁都有压力;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压力,压力是来自各个方向的;水越深压力越大。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两端开口的圆筒(塑料筒、竹筒或粗玻璃管),在一端蒙一块橡皮膜。
  2、塑料瓶,在瓶壁下部开一个孔,在孔上粘一块橡皮膜。
  3.两个漏斗,都用橡皮膜蒙住漏斗口,用橡皮管把两个漏斗颈连接起来,不要漏气。
  4.高塑料瓶,在瓶壁的上、中、下部各扎一个孔。
  5.水槽、烧杯、水、抹布。 
  三、教学过程(www.fwsir.com) 
  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是大气压力?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怎样 的?
  2.谈话:
  (1)谁会游泳?你在哪里游过? 。
  (2)人站在齐胸深的水中,胸部有什么感觉?(感至有一种压力。)这是怎么回事?(水对胸部有压力。)
 3.讲述,为什么人站在齐胸深的水中胸部会感到有压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水对容器的底和壁都有压力
  (1)讲解:在每组的实验桌上有一个两端开口的塑料筒,在筒的一端蒙住一块薄橡皮膜。用烧杯从水槽里取水,把水倒入塑料筒,观察蒙在筒底的橡皮膜有什么变化。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说明水对下面的物体——容器的底有压力。)
  (5)讲解:在每组的实验桌上有一个塑料瓶,在瓶的下部壁上有一个圆孔,在孔上蒙了一块薄橡皮膜。往瓶子中倒满水,观察蒙在瓶壁上的橡皮膜有什么变化。
  (6)学生分组实验。
  (7)汇报实验结果,
  (8)讨论:
  ①以上实验说明什么?(说明水对容器的壁也有压力。)
  ②把以上两个实验结果联系起来,说一说,水有没有压力?水的压力与固体的压力有什么不同?
  (9)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水有压力,不仅对容器的底有压力,对容器的壁也有压力。
  (10)指导学生在课本上填写这个问题的结论。
  2、指导学生认识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压力,压力来自各个方向 
  (1)讲解:在每组实验桌上有这样一个实验装置——两个漏斗,漏斗口上蒙着薄橡皮膜,一根橡皮管把两个漏斗颈连接起来。用手指轻轻压一个漏斗口的橡皮膜,观察另一个漏斗口的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会鼓起来。)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5)讲解: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当一个漏斗口的橡皮膜受到压力时,这种压力会经过橡皮管中的空气传递到另一个漏斗口的橡皮膜,使它鼓起来;那么,当我们看到一个漏斗口的橡皮膜鼓起来了,就知道另一个漏斗口的橡皮膜一定受到了某种压力。
  我们根据以上道理做一个实验,把一个漏斗放入水中,观察另一个漏斗口的橡皮膜有没有变化。
  (6)学生分组实验。
  (7)汇报实验结果。
  (8)讨论;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9)讲解: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压力。把水中的漏斗口朝向上、下、左、右、前、后等各个方向,观察另一个漏斗口的橡皮膜是不是都会被压鼓。
  (10)学生分组实验。
  (11)汇报实验结果。
  (12)讨论: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1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两次实验,我们知道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压力,压力是来自各个方向的。
  (14)指导学生在课本中填写这个问题的结论。
  3.指导学生认识水的压力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系,水越深压力越大
  (1)讲解:在每组的实验桌上还有一个塑料瓶,右瓶壁的上、中、下部位分别扎了一个孔,往瓶中倒满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此实验也可以用演示的方法。)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5)教师小结:瓶中的水所以能从瓶壁的小孔中冲出来,是因为水有压力;喷得越远,说明压力越大。在实验中我们看到,瓶壁上的孔越往下,水喷出的越远,这说明水的压力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系,水越深压力越大。
  (6)指导学生在课本上填写这个问题的结论。
  巩固、应用 
  1.提问:通过本课学习你知道水的压力有什么特点?
  2.解释:
  (1)水库的大坝,为什么都是上面比较薄,下面比较厚? 
  (2)在深水中作业的潜水员,为什么一定要穿用金
属制成的抗压潜水服?
   布置作业
  设计实验:证明水越深压力越大。

  四、课后小记


14  摆的秘密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招动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系,与摆的轻重没有关系;摆线短,摆动得快。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支架、1号摆、2号摆、3号摆。(2号摆与1号摆的摆线长短相同,摆锤比1号摆重;3号摆与1号摆的摆锤轻重相同,摆线比l号摆短。)
  2.秒表。
  3.挂图或投影片——机械摆钟的内部构造及钟摆。
  三、教学过程(www.fwsir.com)
  导入新课
  1.谈话:
  (1)你们看过钟摆的运动吗?它是怎样运动的?
  (2)还有哪些物体是像钟摆一样运动的?
  2.讲述:
  像钟摆这样的运动叫做摆动。
  你们注意过物体的摆动有什么规律吗?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科学家研究摆动的故事。
学习新课
  1.讲述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故事
  大约400多年前,意大利有一位科学家,他的名字叫伽利略。有一天,他在一个大厅里看见一盏吊灯在风的吹动下不停地摆动着。这件事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便注意地观察起来。他用自己的脉搏计算时间,观察吊灯的摆动有什么规律,结果发现了其中的秘密。那么,吊灯的摆动究竟有什么规律呢?让我们像伽利略那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指导学生认识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有什么规律
  (1)认识摆
  ①讲解、演示:在一根细线下拴一个重物,把线挂在支架上,推动重物,它就会像钟摆、吊灯一样摆动起来。这个实验装置叫做摆。这根拴着重物的细线叫做摆线。
  ②学生组装摆,观察摆的摆动。(用l号摆。)
  (2)观察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
  ①讲解:下面,我们来观察你们组装的这个摆的摆动。观察时,老师负责记时,同学们数摆动的次数(摆往返一次数一个数),都要默数,以免相互干扰。
  ②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在30秒内摆动的次数,实验2次,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课文的记录表中。
  ③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在60秒内摆动的次数,实验2次,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课文的记录表中。
  ④汇报实验结果。
  (3)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摆动有什么规律{
  (4)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每个组的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总是相同。这说明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
  (5)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指导学生认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1)讨论:
  ①在上面的实验中,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②每个组的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不同组的摆摆动的快慢全相同吗?
 ③摆的快慢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呢?
  (2)研究摆动的快慢与摆的轻重有没有关系
  ①讨论:要知道摆动的快慢与摆的轻重有没有关系,应该怎么办?
  ②讲解:要知道摆动的快慢与摆的轻重有没有关系,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比较当摆线长短相同、摆的轻重不同时,摆动的快慢是否相同。1号摆和2号摆就是符合以上条件的两个摆,可以用它们来做对比实验。观察它们在30秒内摆动的次数,每个摆观察2次。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课本的记录中。 
  ③ 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⑤讨论: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⑥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摆动的快慢与摆的轻重没有关系。
  (3)研究摆动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没有关系。
  ①讨论:要知道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应该怎么办?
  ②讲解:
  要知道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没有关系,也需要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比较当摆线下拴的物体轻重相同、线长短不同时,摆动的快慢是否相同。1号摆和3号摆是符合以上条件的两个摆,可以用它们来做对比实验,实验要求和前面的实验相同。
 ③ 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⑤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⑥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摆动的快慢
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短,摆动得快。
 (4)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巩固、应用
  1.提问: 
  (1)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有什么规律?
  (2)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3)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
  2.讨论: 
  (1)钟摆有什么作用? 
  (2)怎样调节这类钟表走时的快慢?
  3.教师简单解释以上两个问题。


【小学自然第六册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第六册分式教案01-10

小学思想品德第六册教案示例(通用19篇)03-16

小学语文教案:自然之道01-02

小学语文第六册教学计划03-25

小学第六册语文教学计划04-21

小学语文第六册教学计划11篇09-08

小学语文教案:自然之道4篇01-02

小学第六册语文教学计划9篇03-25

人与自然小学作文04-28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08-26